李玫瑾:六歲前父母的說的話是黃金,十二歲後父母的叨叨變成垃圾

2020-08-29 小梨兒媽媽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教育好孩子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很多父母們也在努力的學習著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處於成長的過程,很多時候孩子們身上出現的問題,父母都是從來沒有解決過的,所以作為父母也經常會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

但是無論父母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唯一不變的一點就是父母都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並且大家都說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因為這種愛可以讓父母捨棄自己的所有。

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們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孩子的方式是不正確的,這就導致了孩子們根本沒有辦法接受父母們的愛,甚至有些孩子還會覺得父母的愛給自己帶來了負擔。

有一些的父母非常喜歡操控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孩子的大事小事他們都要插手並且都要嘮叨一遍。當孩子的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父母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會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但是等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父母也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

孩子媽媽小劉最近就遇到了煩惱事,因為小劉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以前只要是小劉說的是孩子一定會做到,但是現在孩子根本就不願意聽自己說話。

其實小劉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有問題的,因為在小劉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無論是孩子的大事還是小事,小劉都很喜歡跟自己的孩子嘮叨,甚至連孩子每天穿哪套衣服,小劉都要跟自己的孩子說一遍。

小劉的這種嘮叨性格就讓自己的孩子非常厭煩,所以也正是因為小劉的嘮叨,孩子變得越來越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其實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六歲前父母說的話都是黃金,但是孩子十二歲之後父母的嘮叨就變成了垃圾。

一、當孩子在兩歲之前時

當孩子年齡還沒有到達兩歲的時候,他們的思想是非常單純的,這個階段他們也沒有辦法很好的理解父母說的話。這個時候孩子們主要通過跟父母的眼神交流和聽父母的語氣來判斷父母的想法,所以當孩子還沒有到兩歲的時候,父母也沒有必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嘮叨。

二、當孩子在兩歲到六歲的時候

當孩子的年齡處在兩歲到六歲的時候,父母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非常聽話的,無論家長說什麼話,孩子們都會認真的傾聽並且聽進去。

所以在這個時期,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會培養得非常順利,但是這也會給家長們造成一個誤解,那就是孩子是非常願意聽父母嘮叨的,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他們接觸的世界是範圍比較窄的。

所以她們覺得父母的話相對來說會有權威性一點,在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說的話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黃金

三、當孩子的年齡在十二歲之後

大部分的孩子在12歲的時候都會經歷青春期,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是非常重的,甚至在這個時期,無論是誰的話他們都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的孩子大腦發育也是非常快的,他們也會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大腦是非常靈活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

所以父母嘴裡的話他們就不願意去全部相信,即使父母告訴孩子一個正確的道理,孩子也不會第一時間去選擇百分之百的相信,他們會希望用自己的經歷來驗證一個正確的道理。

所以說父母並不是對自己的孩子越嘮叨越好,父母應該根據孩子年齡段的不同而選擇對孩子說的話。

父母們如果想要培養好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不進行溝通交流的話就會產生非常多的誤會,如果把這些誤會越積越深,遲早有一天父母和孩子之間會大吵一架,所以父母應該平時就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但是這種交流一定得是平等的。

二、多陪伴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的,因為無論孩子年齡多大,在父母面前他們終究都是孩子,如果父母不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那麼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這樣也會讓親子關係變得很差。

每個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會有不同,父母們應該認真學習。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在參加其中一期《圓桌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家長在這個階段對孩子說的話,孩子大部分都會吸收進去,成為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塊基石,所以說,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在參加其中一期《圓桌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孩子的行為會被很多東西左右,家人、朋友、愛人,學習、工作、愛好等有很多。
  •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導讀: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深表贊同,身邊很多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各種叛逆起來,父母這時再管教起來已經很難了。所以,我一向贊同:管孩子要趁早。在孩子性格、情商養成的黃金年齡,父母負起責任,言傳身教,才是真的愛孩子,孩子未來也會受益一生。
  • 別讓「垃圾話」疏遠了關係,父母說話何時點到為止?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指出:在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話都是黃金,但十二歲之後,說的都是垃圾話。因為孩子十二歲(青春期)的時候,講道理已經不管用了,他聽不進去的,不是聽不懂,是他覺得沒必要。他覺得自己已經大了,你說的那些我都懂,而且你說的那些很過時,這些話你已經叨叨了十多年,已經變成了「垃圾話」,這也是青春期小孩的常見問題。因此到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點到為止。
  • 養好娃並不難,李玫瑾:十二歲前把握三個黃金期階段,培養高情商
    對於這個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她的答案:如何養娃?十二歲之前的三個階段要把握好側重點。李玫瑾教授說,在孩子小時候,任何藉口都不是你不在孩子身邊的理由。優質的生活條件並不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在三歲之前,孩子會對父母有著天然的依戀,尤其是媽媽。
  • 十二歲前把握三個黃金期階段,培養高情商
    這種感情是我們培養親子關係的粘合劑,如果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期待得不到父母的回應,那麼就會喪失掉安全感,影響終生。養好娃並不難,李玫瑾:十二歲前把握三個黃金期階段,培養高情商 前幾天有這樣一個新聞:一位媽媽因為被兒子打罵,不得不到派出所去求助,並在派出所給兒子下跪,請求對方的原諒。為什麼這個十五歲的少年要對自己的媽媽拳打腳踢?
  • 李玫瑾老師教你,六歲前說「不行」的重要性
    如果不買的話學了個本事就是絕食不吃飯,直到買給他才罷休!」這讓朋友非常苦惱,「為了這個事,我打過他,我罵過他,但是就是不行。我拿他沒辦法!」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據朋友告訴我,孩子是他們家第一個小朋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寶貝的不得了,小的時候經常給孩子買玩具哄開心,稍大一點也基本是有求必應,可是現在都10歲了,應該懂事了,沒想到現在這麼樣子。」我問她「那你拒絕過他嗎?」朋友的回答是很少拒絕,一般都儘量滿足。
  • 《圓桌派》李玫瑾教授:孩子青春期叛逆?與父母有很大關係
    導讀:作為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的人,如何教育孩子變成了這屆父母們最大的難題。曾經許多家庭的父母看著自家孩子小的時候聰明乖巧,覺得長大之後不會有什麼問題。李玫瑾:教育趁早,青春期能少說就少說孩子的教育是一門仍需討論的問題,擅長解決教育類問題的李玫瑾教授,在《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此之前,西安市藍田縣4名男生性侵案、大連13歲男孩殺女孩案、湖南13歲男孩弒父弒母案……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在40年上千例罪案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會叨叨不停、講大道理,一流父母這樣做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很難帶,不管自己怎麼跟孩子說大道理,孩子就是不聽,不聽就算了,還時不時頂嘴吵架。這讓很多父母苦惱不已,這孩子咋就不聽父母講的道理呢,以後吃虧了可要怎麼辦?
  • 李玫瑾教授:孩子小時候多嘮叨,長大了請閉嘴,中國父母都做反了
    相反,小的時候沒有及時管教,長大後家長就要付出數倍精力來矯正,還不見得會有效果。上學後無法管教,寶媽後悔之前讓孩子自由成長朋友丹丹的朋友圈裡,最近開始出現夫妻倆陪8歲孩子寫作業的各種狀況,甚至二人輪番上陣收拾孩子。
  •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在孩子六歲前,最應該這樣管
    尤其孩子在六歲之前性格還沒有定型,所以有很多的未知數。家長如果這個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在孩子六歲之前,採用以下教育方法非常有效。李玫瑾教授演講中: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的是這3件事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就這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一、3歲立恩3歲前的孩子,最好的教養就與父母的關係。因為這個年紀正處在和父母很依賴的時候。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誰抱都哭,媽媽一抱就不哭了。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多次強調一個問:孩子在3歲之前,一定要父母親自帶,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 李玫瑾教授: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是做3件事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大道理,而"高層次"父母都會這樣教育孩子:第一:不會重複囉嗦我們常開玩笑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孩子不僅不愛聽,還會和父母吵架,甚至"越不讓我做什麼我就越去做什麼",表示自己已經獨立了,不需要再受到父母的"控制"。李玫瑾教授說,六歲之前的"嘮叨教育",對孩子來說就如同黃金一般珍貴,但是等到孩子12歲,"嘮叨教育"就變成了"垃圾"。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教育孩子要趁早,到了青春期,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了13歲的阿福一回家看到爸媽就心煩,吃飯也是囫圇吃兩口就回房間了。帶孩子去超市路上,爸媽忍不住說:「在學校好好讀書,不要太貪玩。」可剛說兩句,阿福就說「不用你們管」。這句話讓爸媽不高興,雙方鬧得僵硬,阿福逛超市時也全程擺著臭臉。李玫瑾教授曾說:在青春期的時候跟孩子說話,第一,話要少。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觀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6歲以前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不久前,華為公布天才少年人選。嚴苛的篩選流程,令人豔羨的回報,都將這幾位「天才」推到頂尖,接受大眾的審視。可細細追溯,他們並非天賦過人,更多是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緩緩登頂。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六歲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