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家長常做反

2020-12-15 想想媽媽教育指南

文/陪伴媽媽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存在很多誤區,導致了孩子與自己關係僵化,家庭不和諧。

現在的教育方式有很多類型,孩子的性格也大不相同;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都有些迷茫,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逼孩子一把,什麼時候又可以退一步。

孩子迷上滑板特技運動,爸媽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反應驚人

14歲的秦宇無意間接觸到了滑板特技運動,從此就迷上了這項運動,可是眼看著初三馬上就到了,秦宇依舊每天玩到很晚才回家,甚至偶爾逃學出去玩。

看著孩子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媽媽決定開始管教兒子,在兒子又一次要出去玩的時候,媽媽叫住了他,開始跟他講道理。

秦宇本以為媽媽只是像平常那樣說兩句就算了,想著敷衍一下就過去了。可是媽媽這次下了很大的決心,嘮叨了很久也沒有讓他出去,秦宇忍不住,大吼一聲:「我自己的事,不用你管!」

秦宇晚上回來之後,依舊和媽媽慪氣,一句話不說,家庭氣氛降到了冰點。爸爸從媽媽那裡得知了事情的始末,將秦宇單獨帶了出去。

爸爸這樣告訴兒子:「你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懂得自己要為自己負責;爸爸媽媽每天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沒辦法時時看管你,也想給你自由的空間。我相信你知道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可以處理好玩和學習之間的平衡。」

從那之後,秦宇再也沒有逃過學,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滑板特技運動也得到了家裡人的一致支持。

李玫瑾指出教育痛點: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很多家長都做反了

孩子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嬰兒長到一個有自己意識的小大人,這是一個與家長鬥智鬥勇的成長過程。

李玫瑾教授指出,6歲前和孩子鬥勇,12歲後和孩子鬥智,很多家長卻都做反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出現問題。

6歲之前,孩子小的時候和孩子幾乎沒有溝通,家長認為孩子小,也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積累了很多的問題。

12歲之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後,家長開始管教孩子了,對孩子要求嚴苛,還喜歡不停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造成孩子厭煩、逆反。

就這樣,家長錯過了該對孩子嚴加管教的時間,卻在孩子需要自己空間的時候以強硬的姿態幹擾孩子,兩種教育方式弄反了,孩子不出問題就奇怪了。

6歲之前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6歲之前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很多該有的意識都是在這個時候養成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確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能驕縱孩子,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安全感,不要跟孩子說「我不要你了」或者把孩子扔在一邊獨自離開。

12歲之後尊重孩子的想法

12歲的孩子自己的想法已經趨於成熟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了,並要給孩子信任與一定的自由。

孩子這個時候只需要家長偶爾的引導了,家長徹底變成孩子的輔導員,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動用自己智商,如何引導孩子不走錯路。

這兩個教育方式家長一定不能弄反了,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隨著孩子思想的獨立,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和秘密,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叛逆、厭學、孤僻、自卑等等,如果你面對這些不知如何解決,建議大家看看這幾本書。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父母不吼不叫》、《正面管教》、《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這幾本書都是以生活的實際案例為基礎,給家長分析孩子的想法,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內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家長可以根據書中的例子,觀察自家孩子的特點,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教育方式。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6歲前鬥勇關於這句話,她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在3歲上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說不行,為什麼要在3歲左右說呢?孩子越小越好教育,你說不行,他頂多在地上打滾、哭鬧,可孩子到了13、4,你再說不行,他可能就會離家出走,威脅你了。
  • 教育專家直擊早教痛點,為家長講清楚0-6歲家庭教育重要的兩件事
    如果父母每天刷手機玩遊戲,沒有用心陪伴孩子,那麼孩子也只會從手機和遊戲裡尋求關注和理解;如果父母只會用砸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的方式,來試圖解決問題,那麼只會讓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小七老師在《小七老師育兒說》一書中寫道: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這其中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它幾乎影響孩子的一生。
  • 李玫瑾:教育孩子,3歲前有恩於他,3歲後立威與他,別弄反了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有很多媽媽有些時候也會有些不知所措,孩子哭鬧、聽不進去話的時候也想打孩子一頓,或者說不管他了。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同時也是需要方法的。 李玫瑾曾經表示過育兒正確的方法,就是在6歲前好好管教,而且要在3歲前有恩於他,3歲後立威與他。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般而言,孩子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而這一年齡段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心理發展有關鍵期,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可能你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曾經在多次演講中,就提到過,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一定要趁早。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和他做朋友,長大了才來管教他。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曾經在多次演講中,就提到過,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一定要趁早。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和他做朋友,長大了才來管教他。
  •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家長別錯過12歲前「最佳教育期」
    這些都是如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今天上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來到江蘇少年警校,給學員家長們做了一堂關於心理撫養的講座。李玫瑾教授認為,很多未成人犯罪或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都跟養育者有關。
  • 李玫瑾:1.5歲前,孩子哭了就要抱,6歲前家長要學會「恩威並施」
    教師節之際,李玫瑾對話俞敏洪,在直播間中,他們聊到了很多家長們關心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李玫瑾教授:孩子1.5歲之前,哭了就要抱,6歲前,既要關注情緒,也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那麼1.5歲之後,如果孩子哭鬧,家長要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恩威並施了,李教授說∶既要有愛,也要有威。也就是說,家長既要用「共情」去理解孩子,也要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幫孩子樹立規矩。
  • 養好娃並不難,李玫瑾:3歲前立情,6歲前立威,12歲前立價值
    教授早已給出了答案,12歲之前是孩子整個人格形成的關鍵期,而且孩子的成長是分為不同階段的,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同,父母要嚴格把控。6歲前立威很多父母都把6歲之前學多少唐詩,認識多少字,會多少數學運算當作重點,其實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未滿12歲的孩子,都是不懂事的,都是沒有上初中,就在我們那個年代上初一的都有十三四歲,可見未滿12歲孩子,大多數都是小學沒有畢業,甚至讀幼兒園。在沒有讀李玫瑾的語錄前,我們都知道,在我們這個年代,孩子教育,真的太難了。難在哪裡呢?難在這個社會上處處都有能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讓做父母是左右為難。
  •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我在看了很多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和公開課之後發現,李玫瑾教授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她曾說過: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是最關鍵的時期。6歲前之所以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個階段類似於建房子打地基的階段。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完整的人格,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基調就定下來了。
  • 李玫瑾:不同層次父母,教育方式不同,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
    李玫瑾老師針對這種情況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孩子6歲前,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講大道理是黃金,可是一旦過了6歲這個年紀,那麼在對孩子用以前的方面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換一個方式,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家長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問題。
  • 教育痛點也是人性的弱點:教育理念的進步和自我改變
    在大量的育兒內容中,以「李玫瑾」命名的的流媒體內容受歡迎程度很高,不過隨著以「李玫瑾」式教育理念開始趨於留下,也有反對的聲音不認同李玫瑾的一些育兒觀點。比如此前尹建莉就在公眾號發文指出,李玫瑾教授講育兒雖然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這篇文章一處很多人開始議論,當然更多的還是各位家長們的思考。
  • 養出好孩子不難,李玫瑾:3歲養依戀,6歲立規矩,12歲明價值
    想養出好孩子,關鍵看父母的教育方式。那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家教呢?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取捨側重,只要在12歲以前抓住這三點,孩子未來走不偏。,多陪陪孩子是在今後對寶寶進行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等到孩子6歲後,性格基本固定成型,家長再想要培養孩子的性格就很難了。在這個階段要對孩子的性格進行正向培養。李玫瑾教授認為性格培養的關鍵問題是:克制任性、自我控制、經歷挫折、學會忍耐以及防止壓抑、自私。這些問題正對應了3-6歲孩子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徵。
  • 想養出好孩子並不難,李玫瑾:3歲養依戀,6歲立規矩,12歲明價值
    想養出好孩子,關鍵看父母的教育方式。那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家教呢? 對於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就曾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取捨側重,只要在12歲以前抓住這三點,孩子未來走不偏。
  • 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
    01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我國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給出過答案李玫瑾教授認為,之所以孩子會這樣,是因為你沒有在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他最多是在地下打滾或者哭鬧,但如果你等到孩子12歲的時候你再去說「不行」,他卻可以轉身走出家門,會把一瓶「農藥」喝下去,甚至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威脅父母。
  • 李玫瑾: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
    文/格格鬥做父母很難,尤其管孩子。有的孩子從小脾氣暴躁,如果家長不及時管教,長大到了青春期更難管。教育孩子一定不能「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瞎管。」孩子的管教也是有黃金期的,就像種莊稼一樣,春天播種,夏天用心管理:鋤草、澆水、施肥,秋天自會收穫頗豐。
  • 李玫瑾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
    文|勤親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一切都尤為重要,畢竟孩子的教育問題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可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最為頭疼,因為很多父母並不是很懂得教育孩子,或者是教育孩子的時候適得其反,反而讓孩子反感甚至是牴觸,而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和以前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