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陪伴媽媽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存在很多誤區,導致了孩子與自己關係僵化,家庭不和諧。
現在的教育方式有很多類型,孩子的性格也大不相同;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都有些迷茫,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逼孩子一把,什麼時候又可以退一步。
孩子迷上滑板特技運動,爸媽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反應驚人
14歲的秦宇無意間接觸到了滑板特技運動,從此就迷上了這項運動,可是眼看著初三馬上就到了,秦宇依舊每天玩到很晚才回家,甚至偶爾逃學出去玩。
看著孩子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媽媽決定開始管教兒子,在兒子又一次要出去玩的時候,媽媽叫住了他,開始跟他講道理。
秦宇本以為媽媽只是像平常那樣說兩句就算了,想著敷衍一下就過去了。可是媽媽這次下了很大的決心,嘮叨了很久也沒有讓他出去,秦宇忍不住,大吼一聲:「我自己的事,不用你管!」
秦宇晚上回來之後,依舊和媽媽慪氣,一句話不說,家庭氣氛降到了冰點。爸爸從媽媽那裡得知了事情的始末,將秦宇單獨帶了出去。
爸爸這樣告訴兒子:「你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懂得自己要為自己負責;爸爸媽媽每天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沒辦法時時看管你,也想給你自由的空間。我相信你知道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可以處理好玩和學習之間的平衡。」
從那之後,秦宇再也沒有逃過學,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滑板特技運動也得到了家裡人的一致支持。
李玫瑾指出教育痛點: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很多家長都做反了
孩子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嬰兒長到一個有自己意識的小大人,這是一個與家長鬥智鬥勇的成長過程。
李玫瑾教授指出,6歲前和孩子鬥勇,12歲後和孩子鬥智,很多家長卻都做反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出現問題。
6歲之前,孩子小的時候和孩子幾乎沒有溝通,家長認為孩子小,也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積累了很多的問題。
12歲之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後,家長開始管教孩子了,對孩子要求嚴苛,還喜歡不停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造成孩子厭煩、逆反。
就這樣,家長錯過了該對孩子嚴加管教的時間,卻在孩子需要自己空間的時候以強硬的姿態幹擾孩子,兩種教育方式弄反了,孩子不出問題就奇怪了。
6歲之前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6歲之前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很多該有的意識都是在這個時候養成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確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能驕縱孩子,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安全感,不要跟孩子說「我不要你了」或者把孩子扔在一邊獨自離開。
12歲之後尊重孩子的想法
12歲的孩子自己的想法已經趨於成熟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了,並要給孩子信任與一定的自由。
孩子這個時候只需要家長偶爾的引導了,家長徹底變成孩子的輔導員,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動用自己智商,如何引導孩子不走錯路。
這兩個教育方式家長一定不能弄反了,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隨著孩子思想的獨立,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和秘密,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叛逆、厭學、孤僻、自卑等等,如果你面對這些不知如何解決,建議大家看看這幾本書。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父母不吼不叫》、《正面管教》、《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這幾本書都是以生活的實際案例為基礎,給家長分析孩子的想法,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內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家長可以根據書中的例子,觀察自家孩子的特點,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