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真的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嗎?

2020-12-22 婷媽alan

文/婷媽

曾經,網上有一種言論,說「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表示這樣做能避免寵壞孩子,可以教出省心的孩子。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很多媽媽驗證過的、有效的方法,還給了一個貌似很專業的詞,叫「延遲滿足」。

這隻怕是對「延遲滿足」最大的誤解吧。並且,後面很多人證明,那樣的育兒方式,是粗暴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對於低月齡的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會說話,哭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語言。他們的哭,不一定是真正的「哭鬧」,可能只是他們能做到的一種溝通方式。

孩子為什麼會哭呢?大概會有以下幾種:

1、 孩子就是想要抱抱

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孩子就是想要抱抱,因為他們覺得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特別有安全感。

所以這時候,一般只要把孩子抱起來,他們就不會哭了。

2、 孩子餓了

月子裡的寶寶胃還很小,每次喝不了很多的奶,所以他們很快就會餓。如果新手媽媽沒有意識到一點,以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那真的是誤解了他們。

剛出生的孩子的胃只有一顆葡萄大小,再長大一點,就跟一個橄欖那麼大小,出生七天後,也才一個雞蛋那麼大。

所以,月子裡的寶寶,要採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餵養,一、兩個小時就要餵一次奶。有時候媽媽沒有及時餵奶,或者媽媽的奶量很少,寶寶就可能會哭。這是餓得哭啊。

所以,當聽到寶寶哭的時候,要先看看是不是餓了。餓了就餵奶,寶寶就自然止住了哭啊。

3、 孩子尿尿了、拉大便了

月子裡的寶寶喝的次數多,大小便的次數也挺多的。一般在吃奶、喝水15分鐘後,就可能會排尿,再隔10分鐘左右可能還會排尿。

吃母乳的寶寶一天可能會拉3-5次大便。

如果寶寶哭鬧的時候,經檢查不是肚子餓了,那就要看看是不是尿尿了或拉大便了。真的拉了,孩子會覺得特別不舒服,肯定會哭。

如果是,趕緊幫孩子清理乾淨,用溫溫的水、柔軟的小毛巾給寶寶洗乾淨,換上乾淨的衣褲。

4、 孩子不舒服

如果孩子身體不舒服,也會哭鬧。

出生剛1-5個月的寶寶很容易腸絞痛,這時候孩子不能言說,只能用哭來告訴媽媽了。

伴隨著腸絞痛,可能還會有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如果發現寶寶哭的時候使勁憋著,表情很難受,媽媽一定要及時安慰寶寶,抱起來安撫,給她做腹部按摩。如果順時針按摩寶寶的腹部,寶寶的哭鬧有所緩解,那基本上就是腸絞痛了。

如果給寶寶按摩依然沒有緩解,寶寶怎麼哄也無法止住哭,則要儘快送孩子去醫院檢查。

孩子哭,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甚至會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

低月齡的孩子不會說話,所以孩子哭的時候,更要認真地對待,不要覺得孩子一哭就抱起來,會寵壞孩子,讓孩子以後什麼事動不動就哭,而是要去找原因,看孩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在哭。

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哭聲,結合他的需求及時細心地排查,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我是婷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所以很多新手媽媽就開始找哄孩子睡覺的那種技巧性的訓練方法。也就是那些「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實際上這些方法都不科學,對寶寶其實沒有什麼好處!為了晚上能安穩的睡上一覺,很多孩子都被父母刻意的養成了那種奶睡的習慣,就是吃著奶吃著奶就睡著了,寶寶不哭也不鬧,省事的很。
  • 孩子不哭不抱,哭了才抱?這個「育兒誤區」,害苦了很多家庭
    那麼孩子哭了到底應不應該抱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孩子哭了該不該抱的問題。孩子哭了才抱,不哭就不抱的教育方法到底有什麼問題?一、 抱VS不抱1、孩子不哭就不抱?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向"大人"靠近的過程,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可能越來越少哭,但這並不代表孩子遇到的煩惱變少了。不少家長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堅強,更有不少男孩的家長會對孩子提出"流血流汗不流淚"這樣的男子漢要求,崇尚孩子不哭就不抱,哭了才抱的教育理論。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卻不是妥當的。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咋樣
    這種哭聲免疫法,是一位美國科學家研究出來的,直白的講就是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不許抱,等到孩子哭夠了,家長再抱起來如果孩子哭的時候,家長處於置之不理的狀態,等到孩子不哭之後再抱起來,用這樣的方式來訓練孩子的意識
  •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真的有用嗎?新手媽媽看過來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是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一位美國媽媽帶孩子的方法,現在也越來越被媽媽們接受。因為這種理論宣稱,用了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其實,所謂的哭聲免疫法,核心內容便是寶寶哭了便不抱他,等到寶寶停止哭鬧後,才給予寶寶擁抱,通過這些行為,使寶寶明白
  • 「娃哭就抱,不哭才抱」養大的孩子,後來如何了?現實太諷刺
    媽媽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天使寶寶,沒有天生的天使寶寶那就自己培養一個,在應對寶寶哭鬧的時候往往會使用一個策略,那就是讓孩子哭,等到孩子不哭了才抱起來,甚至因此跟家裡的老人家起衝突,老人家心疼孩子,自己也不能說什麼,又因為自己使用科學方法還被責怪感到委屈。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
    導讀: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令人唏噓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在過去,曾有一個叫約翰·華生的美國人,創造出了"哭聲免疫法",其核心就是孩子哭鬧就不抱、孩子不哭才抱,旨在讓孩子明白乖巧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懷抱。此法一出,許多人深深為之折服並奉為育兒良方,然而,當約翰·華生的孩子長大後,你知道他的孩子怎麼樣了嗎?案例約翰·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更給我一個特殊的環境,我可以運用特殊的方法,把他們加以任意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家,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和盜賊。"他之所以這樣子說,正是基於他所創造的哭聲免疫法。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對孩子冷漠,容易孩子安全感缺失
    同事經常和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每次都發洩情緒就是哭,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有次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才3歲,就在商場裡摔了一跤,同事沒有立刻扶起來,而是等孩子停止哭泣了,才開始理會孩子的言行。不僅如此,同事還經常說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等孩子情緒過了,不哭了,再抱孩子,平時家裡人也從來不安慰哭泣中的孩子。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科學養娃,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於是就去尋找一些獨特有效的育兒方法。有些父母會向老人尋求經驗,有些則會向育兒專家學習,然而並不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方法都是恰當的,有些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他的孩子怎麼了,一個提倡「嬰兒哭,抱孩子不哭」的心理學家。
  • 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長大怎樣了?真諷刺
    第一次了解哭聲免疫法,是在馬伊琍發表的一篇文章上,核心的內容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袖手旁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會得到父母的擁抱,只有乖才可以。這樣一個童年根本無法享受愛的人,如何創立出一套愛的育兒方式?真是天大的諷刺。嬰兒跟母親之間建立感情維繫,靠的就是親密的擁抱和夜以繼日的溫暖照料,在他的世界裡,擁抱=愛,沒有擁抱等於孤獨和恐懼,在大人的世界裡,可能五分鐘的延遲,在孩子世界就是漫長的煎熬,一次次的期待終於化為泡影,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回憶,愛得不到回應,最終讓孩子無法得到強有力的安全感。
  • 「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後來怎麼樣了?結局很諷刺
    昨天晚上去朋友麗麗家做客,發現麗麗和婆婆因為什麼時候抱孩子開始爭吵。婆婆聽到孩子哭了,立馬跑過去抱住孩子,但是麗麗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了愛哭的壞習慣。但是莉莉婆婆卻說「孩子現在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一直哭著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麗麗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婆婆卻說是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做呢?在查閱過資料之後發現「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最早是來源於國外,創始人名叫約翰·華生。
  • 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很荒謬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對孩子是害。那個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華生,就是提出這一理論的創始人,他正是按照這種理念去訓練自己家孩子的。然而這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因為對自己理論的實踐,造成了既可悲又荒謬的結果。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有效嗎?看看創始人的兒女,結局令人唏噓
    美國心理學家提出「娃哭不抱」,結局令人唏噓針對「孩子哭」的現象,不少科學家曾嘗試過探究,試圖找出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式,但收穫甚微。原本一生功成名就的他,卻敗在了一個理論——「娃哭不抱,不哭才抱」。
  • 「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這不僅會傷害孩子身心,還傷大腦
    文|啞鈴媽媽哭是寶寶的天性,由於他們不能開口說話,所以哭聲就是他們表達情緒的途徑。想要正確解讀寶寶哭聲傳遞出的信號,不僅需要寶媽積累豐富的經驗,更需要足夠的耐心。久而久之,寶寶果然不哭了,但是反應卻比同齡孩子遲鈍許多,到了六歲,仍然沒有開口說過話。經過多方診斷結果顯示,這個孩子患上了自閉症,他將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難獲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啥樣?太諷刺了
    而父母的本能,都是一聽到寶寶哭就抱起來安撫,媽媽的肌膚接觸,希望給寶寶帶去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但有段時間「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獨特強調論興起,讓父母開始懷疑自己的本能。怕孩子依賴你嗎?自古孩子依賴父母是天性,孩子在此時根本不懂用哭要挾父母,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其實全都是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父母怎麼能無視呢?
  • 孩子總喜歡哭,家長該不該抱?家長抱的孩子將來能力很突出
    之前就有這麼一個家長就發了牢騷,孩子在兩三個月的時候還不是特別重,能抱著,但時間久了也不能一直抱著孩子,所以之後家長就試著不去抱孩子,但孩子哭家長不去抱真的好嗎?家長堅持孩子哭不去抱,導致孩子心理受到極大傷害小李對於育兒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還會經常買來一些關於照顧孩子的書籍,也會在網上看一些專家的講壇。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卻不管呢?萬一哭出個好歹該怎麼辦啊!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哭完了再抱,既不慣著孩子也給了他安全感。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究竟用哪種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人生都是悲劇,太諷刺
    坑了無數父母的「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論父母的本能,都是寶寶開始哭就抱起來安撫。這就要提到美國的著名行為學家約翰·華生了,他曾提出過一套理論,深受育兒界推崇,那就是「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專業說法叫「哭聲免疫法」。
  • 孩子哭了,怎麼抱才好?
    孩子都哭成那個樣子了,你能忍得住,不去抱抱孩子嗎?作為一個孩子媽媽我是忍不住,我相信大多數媽媽也是這麼認為的,心裡想抱就去抱抱吧。因為有需求才會哭:不會講,只能用哭聲讓媽媽知道。是寶寶害怕了,肚子餓了,尿尿了,又拉臭臭了…….不管什麼原因,就算剛清理過臭臭,剛餵過奶,孩子剛睡幾分鐘又哭了。遵從自己的內心,抱抱孩子吧。」寶貝,媽媽在」抱過之後,孩子漸漸的不哭了,慢慢的安靜下來。【媽媽的懷抱無可替代。】
  • 「孩子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教育得怎麼樣?這充滿了諷刺
    那我乾脆孩子越哭越不抱,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只有不哭的乖孩子才能得到抱抱」。「孩子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教育得怎麼樣?這充滿了諷刺。「哭了才抱」這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不只是現在的家長們可能這樣想,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有人公開提出了這種思想,並整理出了相應的一套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