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怎麼抱才好?

2020-08-21 橙媽解惑


孩子都哭成那個樣子了,你能忍得住,不去抱抱孩子嗎?

作為一個孩子媽媽我是忍不住,我相信大多數媽媽也是這麼認為的,心裡想抱就去抱抱吧。大孩子得抱抱,小孩子更得抱,尤其是一周以內還不會講話的小嬰兒。

1. 因為有需求才會哭:不會講,只能用哭聲讓媽媽知道。是寶寶害怕了,肚子餓了,尿尿了,又拉臭臭了…….不管什麼原因,就算剛清理過臭臭,剛餵過奶,孩子剛睡幾分鐘又哭了。遵從自己的內心,抱抱孩子吧。」寶貝,媽媽在」抱過之後,孩子漸漸的不哭了,慢慢的安靜下來。【媽媽的懷抱無可替代。】

2. 我女兒剛出生那幾天,孩子哭得很兇,聲音又響。月嫂讓我不要抱,說會把孩子慣壞。聽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的,可是孩子持續不斷的哭聲,讓做母親的感覺到很不安。小寶寶,那麼小的寶寶哭,忍住不抱,我實在做不到。我去抱了,孩子慢慢的就安靜了,不哭了。放下來睡得很香,我女兒並沒有因此被「慣壞」,更沒有養成動不動就哭的習慣。

3. 孩子的受挫能力,也沒有因此變得脆弱。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小的困難,自己動動腦筋就能解決的。鼓勵孩子,「寶寶,再試一次,加油」。 孩子便會動動腦,,再試一次。一次不行就再試一次,直到成功。

4. 有一次我女兒哭的時候,我正好在衛生間上廁所,不能及時去抱孩子,孩子哭了很久很傷心,當我去抱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情緒都很激動了,安撫了很久才平靜下來。此時此刻,孩子需要的就是媽媽的懷抱,媽媽的懷抱更有安全感。[事實證明我是對的]。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是必須的,抱。我女兒哭了我就去抱抱,安撫安撫孩子,合情合理合法。


沒有十八般武藝,三十六計,一顆堅不可摧的心....... 你怎敢說,你帶過娃....

關注 柒妮橙

育兒有妙招

感謝關注柒妮橙,給柒妮橙點讚的人,你的點讚,柒妮很珍惜,祝你:健康每一天,快樂每一秒

相關焦點

  • 孩子不哭不抱,哭了才抱?這個「育兒誤區」,害苦了很多家庭
    那麼孩子哭了到底應不應該抱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孩子哭了該不該抱的問題。孩子哭了才抱,不哭就不抱的教育方法到底有什麼問題?一、 抱VS不抱1、孩子不哭就不抱?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向"大人"靠近的過程,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可能越來越少哭,但這並不代表孩子遇到的煩惱變少了。不少家長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堅強,更有不少男孩的家長會對孩子提出"流血流汗不流淚"這樣的男子漢要求,崇尚孩子不哭就不抱,哭了才抱的教育理論。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卻不是妥當的。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真的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嗎?
    文/婷媽曾經,網上有一種言論,說「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表示這樣做能避免寵壞孩子,可以教出省心的孩子。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很多媽媽驗證過的、有效的方法,還給了一個貌似很專業的詞,叫「延遲滿足」。孩子就是想要抱抱,因為他們覺得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特別有安全感。所以這時候,一般只要把孩子抱起來,他們就不會哭了。2、 孩子餓了月子裡的寶寶胃還很小,每次喝不了很多的奶,所以他們很快就會餓。
  • 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長大怎樣了?真諷刺
    第一次了解哭聲免疫法,是在馬伊琍發表的一篇文章上,核心的內容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袖手旁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會得到父母的擁抱,只有乖才可以。,明明自己已經很困很累了,可是孩子卻還要佔用媽媽大量的時間,如果有這樣一個好辦法,媽媽豈不是省了很大的力氣?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咋樣
    聽到寶寶哭聲的那一刻,就證明這個世界又多一個鮮活的生命,同時也意味著,父母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尤其是在一歲以前,孩子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這個階段帶孩子是最難的時候。在中國,孩子只要一哭,不是餓了,就是困了或是尿了,再不濟就是想讓父母和自己玩兒,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便立刻抱起來安慰。但在國外卻一直盛行一種哭聲免疫法的育兒理念。
  •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現在很多新手媽媽,在處理寶寶睡覺的問題上都束手無策,有的小孩子甚至不抱著哄他睡覺就不睡覺,有的寶寶甚至在半夜睡覺的時候還經常睡兩三個小時就醒一下,一整晚都充斥著寶寶的哭聲,所以大人經常晚上很難有一個好的睡眠,很多新手媽媽都表示這樣的日子實在是太難熬了。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啥樣?太諷刺了
    當你聽到寶寶哭聲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個鮮活的生命,在一歲以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他們餓了、尿了、拉了、病了等,都是通過哭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初為父母的你,真是沒有一點經驗來判斷他們的需求。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都是立刻抱起來安慰。那麼多大的孩子最難哄?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無疑就是1歲之前的寶寶了。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對孩子冷漠,容易孩子安全感缺失
    同事經常和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每次都發洩情緒就是哭,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有次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才3歲,就在商場裡摔了一跤,同事沒有立刻扶起來,而是等孩子停止哭泣了,才開始理會孩子的言行。不僅如此,同事還經常說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等孩子情緒過了,不哭了,再抱孩子,平時家裡人也從來不安慰哭泣中的孩子。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關於「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的話題,在育兒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眾人各說風云: 有人說不能抱,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 「娃哭就抱,不哭才抱」養大的孩子,後來如何了?現實太諷刺
    媽媽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天使寶寶,沒有天生的天使寶寶那就自己培養一個,在應對寶寶哭鬧的時候往往會使用一個策略,那就是讓孩子哭,等到孩子不哭了才抱起來,甚至因此跟家裡的老人家起衝突,老人家心疼孩子,自己也不能說什麼,又因為自己使用科學方法還被責怪感到委屈。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有效嗎?看看創始人的兒女,結局令人唏噓
    無論媽媽怎麼安撫,孩子還是哭個不停。每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白天家人會幫忙安撫,晚上孩子哭的聲音大了,寶媽就會遭埋怨,「連個孩子都哄不好」。媽媽也很委屈,那麼到底該怎麼哄孩子呢?美國心理學家提出「娃哭不抱」,結局令人唏噓針對「孩子哭」的現象,不少科學家曾嘗試過探究,試圖找出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式,但收穫甚微。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都怎麼樣了?全是悲劇
    ​孩子是非常依賴父母的,父母對孩子同樣也是,只要離開孩子的身邊幾天,父母便會思戀如狂,恨不得立馬出現在孩子的面前,所以大多數父母,都會將孩子帶在身邊。而且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也會在第一時間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聲細語的哄孩子,這種本能是天生的,也是孩子的一種安全感,那麼若是孩子哭了之後,不抱孩子會怎麼樣呢?
  • 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很荒謬
    ,不哭才抱」對孩子是害。那個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華生,就是提出這一理論的創始人,他正是按照這種理念去訓練自己家孩子的。然而這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因為對自己理論的實踐,造成了既可悲又荒謬的結果。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人生都是悲劇,太諷刺
    坑了無數父母的「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論父母的本能,都是寶寶開始哭就抱起來安撫。這就要提到美國的著名行為學家約翰·華生了,他曾提出過一套理論,深受育兒界推崇,那就是「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專業說法叫「哭聲免疫法」。
  • 「孩子哭不能抱,不哭才能抱?」這個育兒誤區,家長可要規避
    ,我抱她還是哭,不抱也是哭,那我是抱還是不抱呢?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可以抱,用這兩種行為來讓孩子知道,哭會讓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抱抱,乖乖聽話、不哭不鬧才能得到當孩子不哭了之後,父母再去抱孩子,雖然會滿足很多孩子的需求,但是這個過程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彌補不了的,這就會逐漸加重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所以,父母可千萬不要這麼做!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科學養娃,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於是就去尋找一些獨特有效的育兒方法。有些父母會向老人尋求經驗,有些則會向育兒專家學習,然而並不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方法都是恰當的,有些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他的孩子怎麼了,一個提倡「嬰兒哭,抱孩子不哭」的心理學家。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
    導讀: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令人唏噓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在過去,曾有一個叫約翰·華生的美國人,創造出了"哭聲免疫法",其核心就是孩子哭鬧就不抱、孩子不哭才抱,旨在讓孩子明白乖巧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懷抱。約翰·華生以此法教育他的兒子和女兒,在他的孩子年幼哭鬧時,他從來不給其擁抱和安慰,而是袖手旁觀,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他認為這樣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擺脫依賴,在之後的人生中能夠更強大並且取得成功。然而事與願違,在這樣子的冷漠教育下,約翰·華生的大兒子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約翰·華生和前妻所生下的兩個孩子裡,兒子一直四處流浪,靠他人的施捨生活。
  • 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延遲滿足」早已過時,為何還在毒害中國人
    我和女兒還沒進門,就聽到小寶寶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的。進門後,我才發現孩子都哭成這樣了,朋友居然還在打掃衛生,好像完全沒有聽到的樣子。我就問她:「孩子都哭成這樣了,你怎麼也不看看啊。」她居然不緊不慢的說:「你沒聽過一個育兒觀念嗎?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等不哭了再抱。
  • 寶寶哭鬧不抱,不哭才抱?哭聲免疫法創始人後人的情況,才是諷刺
    ,而婆婆則認為這樣做不妥當,原因有二:1、嬰兒骨骼還沒有長好,經常抱不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容易傷害到孩子。不過秀芬的婆婆擔心的事情是值得注意的,新生寶寶身體軟軟的,的確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家長抱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1、拒絕「豎抱」新生小寶寶脖頸還沒有長好,脖子還遠遠不能支撐起腦袋,如果採用豎抱的方法,小傢伙的頸椎容易受到傷害,這一點家長一定要注意。
  • 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會不會因此寵壞孩子?
    新手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面對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擔心。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提到哭聲免疫法,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