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到寶寶哭聲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個鮮活的生命,在一歲以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他們餓了、尿了、拉了、病了等,都是通過哭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初為父母的你,真是沒有一點經驗來判斷他們的需求。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都是立刻抱起來安慰。那麼多大的孩子最難哄?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無疑就是1歲之前的寶寶了。
我們都知道,新生兒的需求比較單一,表達的唯一方式就是哭,這是生命的本能。而父母的本能,都是一聽到寶寶哭就抱起來安撫,媽媽的肌膚接觸,希望給寶寶帶去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但有段時間「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獨特強調論興起,讓父母開始懷疑自己的本能。
孩子哭的時候,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回應,如果你置之不理孩子的哭,等他不哭了再抱起來,用這種「獨立強調論」訓練孩子的意識,對孩子無疑是太殘忍了,這樣只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哭聲沒有任何意義,缺乏父母的愛,缺乏安全感,情感發育也會受阻,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孩子性格會暴躁、陰暗、與人難以相處。
明星馬伊琍曾在訪談中說過一段話:你在怕什麼?怕孩子依賴你嗎?自古孩子依賴父母是天性,孩子在此時根本不懂用哭要挾父母,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其實全都是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父母怎麼能無視呢?
父母面對不同階段的孩子哭泣、求抱抱時,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一定要有針對性:
1-3歲的孩子
在這個階段,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抱抱」,他們渴望用「抱」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的愛,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父母應該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做出回應,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品」,也是你成為父母的「必學品」。
3歲以後
在這個階段,父母就要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了。「延遲」不是代表不滿足,3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懂事,可以通過語言表達,父母要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只有哭。哭鬧、耍無賴在父母這裡,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提醒孩子父母可以接納他的情緒,但不接受他不當的行為。
如何正確抱孩子?父母要知道,養孩子不僅僅是保證孩子的吃飽穿暖就可以,而是關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孩子用哭表達,是告訴父母自己的需求,是與外界交流僅有的通道,父母要及時做出關心和安慰,不要讓孩子情感缺失,對世界失去安全感,長大後畏手畏腳。給孩子一個「抱抱」,是你愛的傳達,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開始。
當孩子用哭表達自己需求,父母置之不理,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1)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嬰幼兒時期,孩子是極度需要愛的階段,也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孩子依賴父母是天性、是本能,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愛,長期處於沒有愛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不健全。
2)孩子會產生自卑感
給孩子一個擁抱,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愛,可以緩解孩子的煩躁。父母不習慣抱孩子,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自己不被愛」,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從而產生一種不自信,時間長了會越來越抑鬱,逐漸變得自卑,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3)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
孩子長期處於一種冷漠的環境中,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心理疾病,抑鬱症就是最典型的病之一。
說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理論,對孩子明顯沒有任何好處,建議家長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表達自己的愛,選擇抱還是不抱孩子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因自己一時的疏忽,冷落了孩子的心。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理念?
ps: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