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啥樣?太諷刺了

2020-09-05 二胎常識

當你聽到寶寶哭聲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個鮮活的生命,在一歲以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他們餓了、尿了、拉了、病了等,都是通過哭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初為父母的你,真是沒有一點經驗來判斷他們的需求。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都是立刻抱起來安慰。那麼多大的孩子最難哄?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無疑就是1歲之前的寶寶了。

我們都知道,新生兒的需求比較單一,表達的唯一方式就是哭,這是生命的本能。而父母的本能,都是一聽到寶寶哭就抱起來安撫,媽媽的肌膚接觸,希望給寶寶帶去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但有段時間「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獨特強調論興起,讓父母開始懷疑自己的本能。

孩子哭的時候,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回應,如果你置之不理孩子的哭,等他不哭了再抱起來,用這種「獨立強調論」訓練孩子的意識,對孩子無疑是太殘忍了,這樣只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哭聲沒有任何意義,缺乏父母的愛,缺乏安全感,情感發育也會受阻,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孩子性格會暴躁、陰暗、與人難以相處。

明星馬伊琍曾在訪談中說過一段話:你在怕什麼?怕孩子依賴你嗎?自古孩子依賴父母是天性,孩子在此時根本不懂用哭要挾父母,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其實全都是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父母怎麼能無視呢?

父母面對不同階段的孩子哭泣、求抱抱時,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一定要有針對性:

1-3歲的孩子

在這個階段,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抱抱」,他們渴望用「抱」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的愛,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父母應該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做出回應,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品」,也是你成為父母的「必學品」。

3歲以後

在這個階段,父母就要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了。「延遲」不是代表不滿足,3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懂事,可以通過語言表達,父母要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只有哭。哭鬧、耍無賴在父母這裡,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提醒孩子父母可以接納他的情緒,但不接受他不當的行為。

如何正確抱孩子?父母要知道,養孩子不僅僅是保證孩子的吃飽穿暖就可以,而是關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孩子用哭表達,是告訴父母自己的需求,是與外界交流僅有的通道,父母要及時做出關心和安慰,不要讓孩子情感缺失,對世界失去安全感,長大後畏手畏腳。給孩子一個「抱抱」,是你愛的傳達,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開始。

當孩子用哭表達自己需求,父母置之不理,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1)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嬰幼兒時期,孩子是極度需要愛的階段,也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孩子依賴父母是天性、是本能,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愛,長期處於沒有愛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不健全。

2)孩子會產生自卑感

給孩子一個擁抱,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愛,可以緩解孩子的煩躁。父母不習慣抱孩子,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自己不被愛」,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從而產生一種不自信,時間長了會越來越抑鬱,逐漸變得自卑,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3)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

孩子長期處於一種冷漠的環境中,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心理疾病,抑鬱症就是最典型的病之一。

說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理論,對孩子明顯沒有任何好處,建議家長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表達自己的愛,選擇抱還是不抱孩子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因自己一時的疏忽,冷落了孩子的心。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理念?

ps: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
    導讀: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長大怎樣了?真諷刺
    第一次了解哭聲免疫法,是在馬伊琍發表的一篇文章上,核心的內容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袖手旁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會得到父母的擁抱,只有乖才可以。但隨後,隨著馬伊琍二女兒的出生,她就反駁了這種觀點,並深深感覺對不起大女兒,她的文章原話是這樣的:姐姐小時候特別依賴我,總想讓我摟著到天亮,而我在愚蠢的獨立育兒理念下,堅持在她睡著後,哪怕自己睡著了也要半夜想來把她放回到小床上,現在回想究竟在怕什麼?怕她跟我們睡一張床太過依賴?怕這種依賴會破壞了孩子以後的獨立?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人生都是悲劇,太諷刺
    坑了無數父母的「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論父母的本能這就要提到美國的著名行為學家約翰·華生了,他曾提出過一套理論,深受育兒界推崇,那就是「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專業說法叫「哭聲免疫法」。他認為:孩子哭時你不能馬上抱,應該等到他不哭了後再抱,這樣才會讓孩子知道,哭泣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從而形成更加堅強獨立的性格
  • 「娃哭就抱,不哭才抱」養大的孩子,後來如何了?現實太諷刺
    媽媽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天使寶寶,沒有天生的天使寶寶那就自己培養一個,在應對寶寶哭鬧的時候往往會使用一個策略,那就是讓孩子哭,等到孩子不哭了才抱起來,甚至因此跟家裡的老人家起衝突,老人家心疼孩子,自己也不能說什麼,又因為自己使用科學方法還被責怪感到委屈。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咋樣
    聽到寶寶哭聲的那一刻,就證明這個世界又多一個鮮活的生命,同時也意味著,父母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尤其是在一歲以前,孩子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這個階段帶孩子是最難的時候。在中國,孩子只要一哭,不是餓了,就是困了或是尿了,再不濟就是想讓父母和自己玩兒,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便立刻抱起來安慰。但在國外卻一直盛行一種哭聲免疫法的育兒理念。
  • 「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後來怎麼樣了?結局很諷刺
    昨天晚上去朋友麗麗家做客,發現麗麗和婆婆因為什麼時候抱孩子開始爭吵。婆婆聽到孩子哭了,立馬跑過去抱住孩子,但是麗麗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了愛哭的壞習慣。但是莉莉婆婆卻說「孩子現在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一直哭著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麗麗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婆婆卻說是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做呢?在查閱過資料之後發現「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最早是來源於國外,創始人名叫約翰·華生。
  • 「不哭才抱」的育兒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媽媽後悔莫及
    ,都會在孩子哭後再選擇把他們抱起來,目的就是讓他們牢記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不哭才能夠得到獎勵。「不哭才抱」的育兒方式最初是由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這種育兒方式剛被提出來的時候曾被很多父母所推崇過,他自己家的孩子也是採取這種教育方式,然而這種所謂培養孩子堅毅性格教育方式的弊端卻在十幾年後孩子長大以後慢慢顯露出來了。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科學養娃,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於是就去尋找一些獨特有效的育兒方法。有些父母會向老人尋求經驗,有些則會向育兒專家學習,然而並不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方法都是恰當的,有些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他的孩子怎麼了,一個提倡「嬰兒哭,抱孩子不哭」的心理學家。
  • 「娃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子女怎樣了?不但沒成才,還很諷刺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是第一個提出"娃哭不抱娃,不哭才抱娃"的人,他認為孩子哭的時候不應該放縱他們任由他們任性,而是應該把孩子放在一邊自己冷靜,等到不哭了再去安撫。,孩子長大以後,不但沒成才,反而幾個孩子中,都有自殺的傾向。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令人唏噓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在過去,曾有一個叫約翰·華生的美國人,創造出了"哭聲免疫法",其核心就是孩子哭鬧就不抱、孩子不哭才抱,旨在讓孩子明白乖巧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懷抱。此法一出,許多人深深為之折服並奉為育兒良方,然而,當約翰·華生的孩子長大後,你知道他的孩子怎麼樣了嗎?案例約翰·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更給我一個特殊的環境,我可以運用特殊的方法,把他們加以任意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家,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和盜賊。"他之所以這樣子說,正是基於他所創造的哭聲免疫法。
  • 提出「孩子不哭才抱」理論的大師,他的孩子怎麼樣了?結局太悲催
    寶寶最初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的,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哭是孩子的一種情感表達,也是孩子的先天反應之一。很多年輕的家長近年來都開始遵循先進的國外育兒理念。其中就有一條是美國一個所謂的育兒大師給出的理論:「孩子哭不抱、不哭的時候才抱!」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有效嗎?看看創始人的兒女,結局令人唏噓
    美國心理學家提出「娃哭不抱」,結局令人唏噓針對「孩子哭」的現象,不少科學家曾嘗試過探究,試圖找出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式,但收穫甚微。原本一生功成名就的他,卻敗在了一個理論——「娃哭不抱,不哭才抱」。
  • 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很荒謬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對孩子是害。那個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華生,就是提出這一理論的創始人,他正是按照這種理念去訓練自己家孩子的。然而這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因為對自己理論的實踐,造成了既可悲又荒謬的結果。
  • 孩子不哭不抱,哭了才抱?這個「育兒誤區」,害苦了很多家庭
    那麼孩子哭了到底應不應該抱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孩子哭了該不該抱的問題。孩子哭了才抱,不哭就不抱的教育方法到底有什麼問題?一、 抱VS不抱1、孩子不哭就不抱?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向"大人"靠近的過程,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可能越來越少哭,但這並不代表孩子遇到的煩惱變少了。不少家長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堅強,更有不少男孩的家長會對孩子提出"流血流汗不流淚"這樣的男子漢要求,崇尚孩子不哭就不抱,哭了才抱的教育理論。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卻不是妥當的。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後來如何?太諷刺了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對於孩子的哭泣和需求,卻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視而不見,很顯然他們都受到了&34;的影響。它的創始人是美國的心理學家華生,他認為當孩子正在哭泣的時候,父母不能第一時間就去抱他們,而是要狠心的讓他們哭個夠,讓他們自己停止哭泣,然後才到他們的身邊把他們抱起。這種說法被華生在1920年提出,當然他也是按照這種理念去養孩子,那麼他的兒女最後都咋樣了?太諷刺了,無一例外都成了悲劇。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真的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嗎?
    文/婷媽曾經,網上有一種言論,說「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表示這樣做能避免寵壞孩子,可以教出省心的孩子。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很多媽媽驗證過的、有效的方法,還給了一個貌似很專業的詞,叫「延遲滿足」。並且,後面很多人證明,那樣的育兒方式,是粗暴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對於低月齡的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會說話,哭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語言。他們的哭,不一定是真正的「哭鬧」,可能只是他們能做到的一種溝通方式。孩子為什麼會哭呢?
  • 引以為傲的「不哭才抱」教育方式,孩子長大後卻對世界十分冷漠
    一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許多人都會覺得頭疼,因為生養孩子並不是只把孩子養大就足夠了,還要考慮孩子的成長健康和是否能對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這就不得不通過採取一些教育方式去把孩子教的更好,但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有別,父母選擇何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帶來的是不可逆的影響。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對孩子冷漠,容易孩子安全感缺失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家長由於育兒經驗不夠,第一次為人父母所以教育的時候可能有很多方式方法教育理念都是錯誤的。同事經常和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每次都發洩情緒就是哭,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
  • 「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這不僅會傷害孩子身心,還傷大腦
    機緣巧合之下,這對夫妻了解到一種特殊的育兒方式,培訓師要求他們須學會忽略孩子的哭聲。而且只有在餵奶、換尿布時才能短暫擁抱孩子,其餘時候都要把他靜置在一邊,這種方法就叫做哭聲免疫法。久而久之,寶寶果然不哭了,但是反應卻比同齡孩子遲鈍許多,到了六歲,仍然沒有開口說過話。經過多方診斷結果顯示,這個孩子患上了自閉症,他將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難獲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 寶寶哭了到底抱不抱,這樣做才是好媽媽
    雖然很多爸爸媽媽都看過很育兒小知識書,看似帶娃簡單,但是真的那麼容易嗎?對於帶娃最大爭議就是哭了到底要不要抱!有的專家說了,寶寶一哭就抱,會慣壞寶寶的,以後長大太依賴人,不利於獨立。又有說,給寶寶足夠的擁抱、安撫,對他未來建立安全感、信任感,以及穩定的情緒有正面幫助。所以寶寶哭了要不要抱?成為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