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我像往常一樣,叫家人來吃飯,還沒等我開口呢,我家的小傢伙就自己跑去洗手,拿碗,然後就乖乖地坐在桌子上等開飯了。
來我家吃飯的同事讚嘆不已:&34;
聽了這話,我不禁回憶起兩年前的事:其實我家孩子也不是天生就那麼聽話,每次吃飯,追著孩子餵、生怕他吃不夠,長不好身體,一餐吃下來像打仗、大人生氣小孩哭……。這場景,恐怕很多爸媽都不陌生吧?孩子不愛吃飯干著急,而且有很多家庭,到現在每天都要上演這齣戲。
1,食物的味道太複雜或者太寡淡
孩子還小,可能接受能力不是那麼好,而且孩子早期的夥食是牛奶。如果餵養的飯菜味道太重,那麼孩子可能會比較不習慣,從而就不太願意吃飯。
日積月累下來,會對吃飯這件事產生排斥情緒。同理,如果食物太寡淡,孩子就會覺得:吃飯還沒有喝牛奶好呢!就更加依賴牛奶和副食品,從而更抗拒吃飯本身了。
2,孩子飯前吃了太多零食
還有些孩子不吃飯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肚子已經飽了。有時候,父母回家想好好休息、享受一下,就會買很多零食放在家裡。有些孩子比較貪吃,吃起零食來沒有節制,就會把自己活生生給撐飽了。
我國人大的心理學教授周濂說過:&34;今天我想把這句話改一改:&34;只要孩子飯前吃了大量零食,無論我們再怎麼叫,他也不會有胃口的。
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把零食放在自己房間,或者是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這樣可以限制他吃零食的頻率,以及食量。
3,飯桌規矩多,孩子心理壓力大
一般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坐在飯桌上乖乖吃飯、不亂動。但是孩子往往正好相反,不僅坐不住,還很愛直接上手。
誠然我們應該訓練孩子遵守餐桌禮儀,但首先應該對他包容一些,讓孩子愛上吃飯、願意主動吃飯。等孩子長大一點,再來要求餐桌禮儀,要相信孩子不笨,以後一定能夠學懂這些禮儀的。
乾淨清潔的禮儀可以慢慢培養,畢竟小孩吃飯動作仍未成熟!不過,坐餐椅吃飯的習慣還是要堅持哦。
1)&34;,視覺影響心情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會開始喜歡色彩繽紛的東西。等他稍大點,我們就可以開始讓飯菜的搭配變得更有色彩。儘量讓每一餐都有3種以上的顏色分布(當然,如果工作太忙,可以適當減少)。
比如我們可以大量使用暖色系(紅、黃、橙)的食物,加點彩椒、胡蘿蔔,不僅營養豐富,還能讓這道菜的觀感豐富一些,孩子看到五顏六色的飯菜,很容易以為是好吃的&34;,這時候只需要配合一些引導,孩子就會心甘情願地好好吃飯啦。
2)活用食材特性,提升孩子食慾
有些孩子平常的活力較差,胃腸不適,所以容易挑三揀四,什麼都不愛吃。用柴、軟質的食材做菜、煮湯,不但有營養及好入口,同時因為這些食材富含纖維,腸胃道也比較好消化,可以由內到外促進孩子食慾。
另外,我們也可利用少量的水果搭配飯菜。這樣孩子每次吃飯就會先看到顏色豔麗的水果,而不是每次先看到綠色的蔬菜,然後產生&34;的想法,來催眠自己。
3)以身作則,孩子面前絕不挑食
多鼓勵、多變化、多放下手頭上的工作,陪著孩子吃(全家人一起飲食),也是讓孩子不挑食很重要的關鍵。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如果孩子第一次見到就挑食的食物,要是經過心理引導,再嘗試5-6次後,孩子才可以開始慢慢接受。
所以,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吃不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現在還不能接受,就過一陣子再試試,千萬別破壞孩子用餐的體驗。
父母在吃飯這件事上給孩子壓力,不難理解。但仔細想想,我們想孩子好好吃飯,難道不是因為想他補充多點營養嗎?那麼只要孩子能達到最後的目標,我們應該適當放鬆吃飯的要求。
如果我們讓孩子吃飯時感到負擔,他就會覺得零食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吃飯的&34;。
如果只教孩子如何&34;,而不是如何&34;,孩子長大也可能只顧著吃,而不注意吃的體驗,這對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是有負面影響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打從內心裡接受&34;這個事物,養育出省心的寶寶。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