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22個半月了,這期間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同時把育兒知識應用到養育孩子中,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越來越發現養育孩子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情,只是痛是短暫的而快樂則是恆久彌遠的。
尤其是當看著孩子慢慢長大,會爬了、會走了、會說話了,她充滿著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有自己的思維方式,逐漸形成一套行為習慣……作為父母收穫了溫暖和感動,同時也在陪伴孩子成長中獲得了自我成長並總結了養育孩子的經驗。
儘管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帶娃的方法因人而異,但是一些共同的方法應該適用於很多寶媽,從寶寶出生到22個半月的育兒經驗分享如下:
寶寶出生的前三個月,主要任務就是吃、睡。但是很少有寶寶能逃過肚子脹氣的苦惱。
這期間寶寶很容易脹氣,肚子不舒服,會哭,此時,很多不明所以然的寶媽,會認為孩子哭鬧是生理需求,即:餓了。可能會給寶寶餵奶,事實上這樣只會產生惡性循環。越餵越脹,孩子越不舒服。
此時寶媽需要學習一些緩解寶寶脹氣的方法。此方法,是我家寶寶小海豚出生42天去醫院複查,我花錢跟著醫生學習的。
建議寶寶吃完奶半小時之後做,一組做5遍,一天做2-3組即可。
讓寶寶的臉朝下,不要壓肚子,一手抱寶寶,抱的時候用整個手臂託住寶寶,另外一手輕輕拍寶寶後背。這樣抱寶寶會特別舒服,脹氣也會得到緩解。
此時,很多家長會抱著孩子到處玩了,而我家倡導的原則是:多躺少抱。孩子需要拍嗝或者哭鬧厲害了抱一下,只要孩子不哭鬧就讓她躺著,可以躺在嬰兒床上也可以躺在鋼琴架上。
無論孩子是躺在嬰兒床上還是鋼琴架上,只要孩子不哭鬧,家長只需要靜靜陪伴,此時孩子可能是在看黑白卡,也可能是在看鋼琴架上的玩具,此刻是培養寶寶專注力的最佳時機,讓她在自己的世界裡暢想吧。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對外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寶寶更希望抱著。寶寶一旦感知到抱起來的視野更好更開闊,肯定不願意躺下了,畢竟家長的懷抱更舒服,但是,對於家長來講,躺著的寶寶肯定比抱著的寶寶更讓人省心。
多躺少抱的寶寶除了給家長省力氣,更重要的是對寶寶的脊柱發育有利。
寶寶6個月以後,逐漸掌握新本領:會坐了,要吃輔食了,會爬了,牙牙學語了,甚至有些寶寶要蹣跚學步了。
此階段,我家非常注重小海豚的輔食添加,可以說非常的精細,當然取得效果也非常好,因為小海豚身體素質很棒,而且飲食習慣一直到目前都讓人很省心。
寶寶的第一口輔食建議是高鐵米粉,逐漸在米粉中添加蔬菜、水果。順序應該是由稀到稠,由少至多,由單一到混合,由素到葷。
添加輔食後,建議孩子每餐都坐到餐椅上,而不要由家長抱著。為以後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打下基礎。
小海豚吃飯方面非常省心,我想和坐餐椅吃飯有關,她知道只要坐到餐飲上就要開始吃飯了。
小海豚語言能力發展的很好,不足一歲就能喊爸爸媽媽了,但是大動作發育很遲緩,11個半月才會爬。
一開始我很心急,學習了一些育兒知識後,我發現著急是沒用的,給予孩子充足的鍛鍊機會是關鍵,而且大動作發育遲緩只是相對的,在標準範圍內。
當我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接納孩子爬的晚這件事之後,我發現孩子依然是可愛的。
同時,我還刻意發現孩子閃光點。比如,小海豚說話比較早,可以和家長很好的通過語言互動。
因此育兒過程中,父母的心態也很重要,那就是少攀比,多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拿著放大鏡去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樣會很大程度上緩解父母的焦慮心情。
目前,小海豚22個月,已經會背十來首詩歌、唱十幾首兒歌了,而且和家長溝通一點障礙都沒有。
我想這完全得益於《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我平常和小海豚溝通和讀繪本時,常使用了書中提到的3T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以及輪流談話。而且特別注重給孩子輸入高質量的詞彙。
比如,我給孩子穿鞋子的時候,我看到孩子一直盯著鞋子。我會說,寶寶,這是你的鞋子,藍色的,你看看這2隻鞋子是相同的顏色還是不同的顏色呀?孩子會回答:相同。鞋子像不像一條小船?孩子說:不像。那麼我會誇讚孩子,回答正確了,因為小船是兩頭尖,而鞋子不是。
你看,穿鞋的功夫,孩子就可能認識到鞋子的顏色是藍色的,兩隻鞋子是相同的,小床是兩頭尖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豐富的語言,擴大了詞彙量,最主要的是和家長的互動很有意義。
再比如,我給孩子系扣子的時候,我們一起數,1、2、3、4......這樣孩子就逐漸學會了認識數字。
語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大動作也不能忽略。
我剛才提到小海豚快1周歲才會爬,那她爬了多久呢?答案是將近半年。確切地說7個半月。因此小海豚是17個月會走路的。
我們認為多爬對孩子走路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一直沒訓練她走路,就讓她安心爬。果不其然,小海豚17個月會走路之後,走的非常穩,很少摔倒。更重要的是她的腿型特別好看,一定程度上和走路晚有關係,有更充足的時間長骨骼。
當然,關於走路有些家長是刻意訓練的。我身邊有朋友的孩子不足1周歲就會走路,還非常沾沾自喜,認為走路早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結果孩子在蹣跚學步中沒少摔跟頭,導致朋友焦慮萬分。找我抱怨說,孩子的腿不直,孩子摔的膝蓋都紅腫了。
事實上,每個孩子最終都會走路,和內心的意願有關,作為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自由,而不是認為到了這個月齡就該做這件事,在合理和標準範圍內就算是正常,
關於走路每個家庭想法不一致,就看自己的想法了。我的建議是順其自然,不刻意訓練,也不要焦慮不已。
培養閱讀習慣,一方面要父母要以身作則充當榜樣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要給孩子按照月齡準備相應的繪本。
我和海豚爸爸都喜歡讀書,因此孩子是在耳濡目染中喜歡讀書的,最主要的是我們遵從她的發育情況,按月齡給她準備了相應的卡片和書籍。
小海豚出生後,大部分時間是躺著,我們就把黑白卡放在她旁邊給她看;三個月後給她準備布書和洞洞書當玩具玩;6個月開始,就給她讀行為習慣相關的繪本;1周歲後就讓她演繹繪本的內容。讓孩子演繹繪本內容,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對繪本產生興趣,另外一方面擴展孩子的詞彙量,加深對內容的記憶。
現在孩子22個月了,每天晚上我要給她複習前一天所讀的繪本內容,並鼓勵她將感興趣的繪本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然後再讀新的繪本。
逐漸地孩子已經習慣睡前聽繪本故事並主動把感興趣的繪本內容講給我聽。我們互相講故事,互相分享繪本的內容,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很尊重對方,也都很謙虛地向對方學習。
這種學習方法是復盤和翻轉式學習的結合體,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並盤點掌握程度,通過自己的語言複述書本內容。這種學習方法現在可以使用,等孩子上學之後家長也可以繼續使用,對於促進孩子學習非常有用。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要循序漸進,要從興趣點開啟,而不是逼迫式或者任務式的。
閱讀習慣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行為習慣也很重要。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語言習慣都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生活效率更高。
目前來看小海豚的生活習慣非常合理,我的做法就是吃飯、睡覺、洗澡、運動都在固定時間,久而久之生活規律,這樣對於照顧者對於孩子來講,都成了習慣,非常容易適應。而且孩子抵抗力也會增強,生病少,父母會非常省心。
良好生活習慣對養成健康的體魄非常重要,而良好的語言習慣則是高情商的表現。
小海豚雖然才1歲多,但她擁有極高的情商,無論是在小區還是在家中。
在我們小區她經常被表揚,是一個特別受歡迎的小朋友,因為她嘴巴甜,同理心強,而且樂於助人。
在家中,每當她想和我親近時,會主動表白:好媽媽,海豚愛你,猜猜我有多愛你;媽媽,你笑起來真好看。
當我生氣的時候,她會安慰我說:媽媽,不生氣,海豚陪著你;當我下班回到家,她會說:媽媽,辛苦了,我給你倒杯茶;當我幫助她時,她會很及時地對我說:媽媽,謝謝你幫助海豚;當她做錯事時,比如說掐我了,我一瞪眼,她反應更加快速:媽媽,對不起,我錯了,因為海豚希望媽媽陪伴,所以掐媽媽了。
這麼貼心的小棉襖,這麼高的情商,得益於我使用了情感引導的方式。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主要講如何使用情感式引導育兒。
我在小海豚不足1歲時就開始使用此方法,小海豚也深受我的影響,非常有同理心,也學會了很多情感的詞彙。
比如,小海豚幫我把尿不溼扔到垃圾桶中,我不會直接誇讚她很棒,而是說,寶寶,你把尿不溼扔垃圾桶了,你是媽媽的小助手,謝謝你,你的這種行為是勤勞的表現。
再比如,小海豚拼積木,一直拼不好,著急哭了,我抱抱她,鼓勵她繼續拼。當她終於完成了,我會誇讚她說:寶寶,你克服困難把積木拼的很完美,你的這種行為是堅持的表現。
孩子在情感式育兒的引導下,也非常的有同理心,學會了感謝、道歉和樂於助人,擁有了高情商和好人緣。
養育孩子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為人父母我們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足夠的安全感,同時也要多學習育兒知識,用科學的方法給孩子賦能並助力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