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閱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
昨天的分享中,我們討論了父母管教常見的四種誤區。
也知道了,雖然為人父母的生活裡充斥著數之不盡的小意外,循環往復的矛盾和待解決的突發事件。
但沒有哪個父母願意用損害孩子的方式去管教。只是他們或者受傳統管教方式影響或者沒有找到好的管教方式。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採用情感引導教育,那麼,親子關係會更加親密。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開啟今天的閱讀主題——情感引導對親子關係的作用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為什麼父母要進行情感引導?父母進行情感引導教育後,會收穫什麼?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了,情感引導教育不僅會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有助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除此之外呢,情感引導還會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你們之間的感情。
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將學習到寶貴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顧別人的情緒,學會如何結交新朋友,並和他人愉快的相處。
克爾頓就是從小在父母情感引導下成長的孩子。父母對他各種情緒給予了體諒和包容,這使得克爾頓逐漸成長為一個心智非常成熟四歲孩子。
有一天他在公園裡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兒。他的兩個夥伴把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女孩的玩具踩壞了,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這時,克爾頓走到小女孩兒媽媽面前對她說,很抱歉,沒有停下來避開小女孩。這樣行為讓這位媽媽很驚訝,她從來沒見過一個孩子,像他這樣為他人著想。
所以他感謝了克爾頓的媽媽教育出一個這樣的好兒子。克爾頓父母因此也獲得了周圍人對教育成果的肯定。
這就是在情感引導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待人如待己。
當他看到某個小朋友把牛奶弄灑了,或者弄壞玩具的時候,他們會感同身受。
他的同情態度一如她的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那麼,情感引導對親子關係的培養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情感引導的關鍵在於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這是親子所有互動的前提條件。父母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會對彼此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不是加深就是削弱。
我們知道,四種常見的管教誤區就是由於家長只重注重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忽視傷害了正在構建中的親子關係造成的。所以,父母要重視溝通的藝術,尋找良好的互動方式。
在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之前,父母都應該問自己,即將要做的事情和要說的話,會不會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並且是否有助於孩子在現在和未來做出個明智的選擇。
其實,孩子在不乖的時候更加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支持,比如孩子正在耍脾氣,這時的確非常棘手,但是如果家長也因一時衝動而大發雷霆的話就會傷害到親子關係。所以,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最好正視他們的感受。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蘿拉因為一個孩子搶走了她的玩具,很生氣,發脾氣抱怨,而這時媽媽並沒有責怪她,而是深呼吸了一口氣,對女兒說你好像生氣了,你需要媽媽來幫忙嗎?這樣一來,蘿拉的媽媽就等於教會了女兒一個新的情感詞彙叫做生氣。
而她會因此而學會如何識別自己以及他人類似感受,同時也看到了媽媽支持,這就鞏固了她們母女之間的情感。
這位母親通過接受孩子的情緒變化,讓蘿拉知道了自己和自己的感受都很重要,值得媽媽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也將因此懂得接受自己的情感,並開始通過適當的方式去表達。
所以,作為父母多花一點時間來引導孩子是非常必要的,這將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提交社交能力。
同情是父母拋開自己的情緒感受孩子的感受,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感同身受,然後在做出恰當的反應。父母進行情感引導教育的基礎。
同情的威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
例如,你認為外邊太熱而不要孩子出去玩兒,孩子因此而生你的氣,遲早會發洩出來。
最具有同情心的反應是父母抑制住自己心裡的怒氣,而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因為不帶你去外面玩而生氣,你一定非常難受,我很抱歉。你想玩點別的遊戲嗎?
其實,父母這樣的做法是在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即使是孩子也有權利生氣。
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陳述孩子感受,父母可以幫助他擴充現有的情感詞彙量,同時也在告訴孩子生氣是可以控制的情緒。
在適當的情況下同情孩子的感受,能夠讓任何消極情緒都很快的過去。
金伯莉說,她的大兒子,有一天晚上,不想去洗澡,而且非常大聲地抱怨。
正巧,金伯莉由於一天忙碌,很累,看到此情況,神經像受到了刺激。直衝進浴室,命令孩子停止抱怨。
但當看到兒子傷心且疲憊的樣子,喊著媽媽時,刺激性神經舒緩了,同時被兒子手上戴的同情提示腕帶提醒了,必須試著去冷靜下來去同情孩子。孩子需要的是同情和關愛。
於是,她在平緩情緒後,對孩子說,知道你玩累了,想讓媽媽幫忙洗澡,但是,媽媽要做飯呀,而且你又弄的很髒,快快洗澡,然後吃飯呀。
這樣的引導後,孩子欣然接受了。金伯莉說,慶幸自己沒有忘記發揮同情的威力。
其實,沒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
當教育孩子著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提醒自己暫停一下,三思之後再用同情的方式去對待孩子。這樣更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穩固。
為了父母能夠順利開展的情感引導教育,書中給出了兩點重要前提,需要父母牢記。
一是了解孩子的性格
父母首先要認識和了解孩子的個性和平日裡表現,有些孩子天生比較活潑,喜愛自由;有些則害羞和內向。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調整進行情感引導的方式。
金伯莉說她的大兒子做事專注,聽從指揮,而小兒子外向且精力充沛,不聽警告,必須走到身邊,手放到他背上,近距離跟他說話。
正是因為她清楚兩個兒子的性格,所以無論哪個兒子抗拒或者抱怨,金伯莉都會在闡明要求和設定限度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情感引導教育。
了解了孩子的性格,也就了解什麼樣的情況容易挑起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提前做好準備,避免讓自己的情緒成為教育的障礙。
二是要認識孩子不同發育階段。
這是情感引導的一個重要前提。它能讓你避免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
比如說,兩歲和兩歲以下的轉移注意力,通常是最有效的。
就像我們前面舉的例子,戶外太熱了還是因為不能出去玩,生氣的時候,父母不妨對他表示同情,然後在試圖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
可以給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在院子裡玩兒,不想在家裡,但是現在只能留在家裡了,你可以玩小木馬,或者是特別想看的書想玩的玩具。
這就可以讓他逐漸學會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
再比如說金伯莉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就一直非常聽話,即使他不同意金伯莉說的某項要求,也會和她商量的解決。
而他的小兒子就總是在該吃飯或者該洗澡的時候滿屋子亂跑。
所以當他意識到,小兒子不會因為他是一個兒童心理專家,乖乖聽話的時候,心裡就平和多了,因為他明白了,孩子不過是和所有同齡正常孩子一樣愛瘋愛鬧罷了。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都要認識那個階段的發育狀態,這樣才會更加理解孩子的行為和針對性的進行引導教育,也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感謝聆聽,讓我們一起期待明天的閱讀之旅吧!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