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家長心中,「玩」與「學」永遠都是對立的,如果二選一,家長一定會選後者。因為家長擔心孩子會「玩物喪志」。可「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都是貪玩的,因此,「玩」與「學」經常成為引發親子矛盾的導火索。
說到親子矛盾,我們發現很多電視臺做訪談類節目都會涉及對親子矛盾的調解。為什麼孩子會和生養自己的父母發生矛盾?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對自己親生父母痛下毒手?當矛盾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它背後的實相是什麼?
親子矛盾表面看起來是因為溝通不暢造成的。「溝」的目的是「通」。可是在家庭中,很多時候非但沒溝「通」,反而溝出了「痛」!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同時也是塑造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叛反期:2歲半到3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
第二叛反期:7-9歲,準大人期
第三叛反期:12-15歲,青春期
下面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不當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逆反
教育孩子不能採取高壓政策
對於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區別對待
那麼幫助學生改善親子關係的方法有哪些
家長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於親近的、美好的優良形象。可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難以溝通的樣子。關愛和嚴格比肩並重。
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儘早發現並開導孩子的不良心理癥結。父母要樂於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適時否決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蠻要求,但父母不能嚴詞厲色,而是用溫和的態度,而且要說明為什麼拒絕。
父母也需要尊重小朋友,相信他們能做好,給他們自信,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樣的親子關係,可以讓孩子變得有責任感。
堅決杜絕家暴。如今已採用科學的教育理念,給孩子空間,支持孩子獨立正面挫折,解決問題,讓孩子從小養成尊重師長、關愛朋友等好習慣。
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溫暖美滿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生成樂觀的生活態度,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遊刃有餘的解決人際交往問題。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技巧有哪些
有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就開始用「法官」的態度來教育孩子,沒有全面地了解孩子,高高在上單純地說教,這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父母應當像「律師」一樣,充分剖析孩子的內心需求,不要輕視他們的自尊,給予並維護他們應有的權利,和他們成為互相信任的朋友,這些才是父母應當做到的。
人生,就是一個大賽場,孩子必須自己參賽,父母不能替代孩子面對生活,更不能當「裁判」,而是應作為「拉拉隊」來給予孩子鼓勵,給孩子力量。面對日常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問題,父母要充分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做出選擇,而不是一味的善作主張,替孩子決定好。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有清楚地了解、認識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因此,孩子只有根據對比他人的行為舉動,才能真正認識自我。這也就體現了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學做「鏡子」,讓子女願意與父母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幫助兒女提高綜合素質。
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榜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孩子還怎麼聽從大人的話呢?另外,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要麼厭惡父母的行為,要麼逃避這樣的氛圍,父母將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孩子只會越走越遠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