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養孩子之前養過一條狗,特別失敗,我訓練不好它。我特別擔心,連動物都訓練不好,我將來養了孩子會不會更加迷茫。
我翻閱了大量兒童教育的書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非常有效的一本。
我曾在樊登讀書的線下活動中分享了這本書。講完後,剛走出門口,我就看到一輛奔馳停在我面前,從車上下來一位女士,她把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兒直接從車上拎起來扔在路邊。女士上車,關了車窗作勢欲走,小孩兒嚇壞了,趴在車窗口使勁兒喊:「媽媽,媽媽!」女士就是不理,我當時看得心都要碎了。
我的朋友馬上上前去制止她。他過去敲開車窗,對那位女士說:「你知道這樣做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嗎?你有沒有讀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
這種懲罰的行為如果不制止,帶來的重要問題是,孩子今後會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己有可能被媽媽拋棄。結果就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具有了反抗能力,會更加大力度地去反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很聽話,可青春期後,就開始摔門、翻臉、冷戰、離家出走。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吧。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從帶孩子的誤區開始講起。
控制型父母帶大的孩子通常會有兩種情況:要麼變得特別懦弱,因為他從小被控制,已經喪失了自信;要麼變得特別有控制欲。一個人如果特別有控制的欲望,他自己會特別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能夠被一個人控制的事其實是非常少的。
放任型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說:「沒事兒,讓他哭,哭會兒沒關係……」孩子哭起來撒潑、打滾,也沒人管。放任型的父母帶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出現的問題是,極度缺乏團隊的歸屬感,會過度具有依賴性。有可能網絡上癮,極端的情況有可能會加入黑社會的幫派、吸毒,因為他沒有團隊歸屬感,只有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他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說:「別哭,別哭,爸爸給你買糖吃,爸爸帶你去看電影。別哭,咱們去買個自行車……」很多父母習慣用賄賂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比如在牆上給孩子貼小紅花。
賄賂帶來的問題是,他做任何事都沒有來自自己內心的動力。他的動力全部來自外在的確認,做一個好孩子的樂趣是來自有人給他一朵小紅花。他對自己學習成績好沒有樂趣,成績好是為了能夠得到一筆「獎學金」。
如果一個人感受不到事情本身的樂趣,是很危險的。我們想想看,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有人給你外部的確認嗎?永遠都有人從外部激勵你去做事嗎?
比如,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說很餓。媽媽說「你不餓」。這就是否定他的感受。孩子摔了一跤,尤其是男孩子摔倒以後,媽媽過來說的第一句話是:「不疼不疼,快起來。」設想一下,我們成年人如果在廚房裡摔了一跤,伴侶過來說「不疼不疼」,你心裡是什麼滋味。
如果父母經常用否定和忽視感受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孩子也會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我們經常見到有的孩子把媽媽氣得半死,孩子過來說「別生氣,生什麼氣,生氣有什麼用」。他會忽視他人的感受,很難融入社群中,甚至會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以上所說的這些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對照一下。如果不讀這本書的話,我們會不會在這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要分清楚兩個概念,一個叫作「直接後果」,一個叫作「消極後果」。
比如,你跟孩子約好了,晚上五點半吃晚飯。五點半,孩子在看電視,你叫他吃飯,他不來。再叫他,還是不來。半個小時後,孩子來了,飯沒了。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理解你,但是的確沒有飯吃了,要不明天早一點兒吃飯吧。」
比如,孩子失手打碎了杯子,你一氣之下說:「今晚不允許看動畫片。」不能看動畫片和孩子打碎杯子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這不會讓他變得更乖,而是讓他學會了怎樣欺騙你。消極後果和直接後果的區別是特別明顯的。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屏障,父母在揍孩子之前醞釀的氣氛是特別嚇人的。孩子如果感受到父母失控,他整個安全的屏障就徹底被摧毀了。這導致孩子今後有任何錯誤,父母都不能指責他。因為父母一指責,孩子就擔心後面的摧毀,害怕父母有可能會突然不要自己了,或者害怕父母會突然變得像不認識自己的人一樣。
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錯誤,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叫作「情感引導」。
通過情感引導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類的詞語後,他才能夠學會用成人的方式來跟父母溝通。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我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首先教他的是什麼詞,通常是爸爸、媽媽、月亮、星星、汽車、銀行這些名詞。
所以,孩子小時候為什麼會經常撒潑、打滾,躺在地上不停地哭,是因為孩子除了這招之外不會別的方法了,沒有人教過他用什麼樣的方法是有效的。
父母教了他一大堆名詞,而實際上最應該教給他的是,這叫作「沮喪」,這叫作「開心」,這叫作「分享」,這叫作「快樂」,這叫作「協調」……這些情感類的詞語,才是父母最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教給他的。
但是,情感類的詞語比較難教,要幫助他學會大量的情感類的詞語,他才能夠變得善於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比如,看動畫片的時候,有個動畫人物的腦袋被砸了一下。這時候,你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他的感覺是什麼?他心裡在想什麼?」這是在幫助孩子學會了解他人。
情感引導有如下關鍵步驟:
比如,今天晚上要帶孩子出去吃飯。吃飯之前,你告訴孩子:「今天晚上,咱們要一塊兒去吃飯。進入包間以後,不能到處亂跑,也不能大聲地叫喚,這是咱們今天晚上吃飯的要求。」
在出發之前講一次,在路上講一次,到了飯店的時候,再跟他確認一次。這叫作「埋下種子」,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是對的。
很多父母經常不做這一步,直接就是「你給我乖一點兒」。孩子根本聽不懂,就如同以前有人告訴我,錄節目的時候錄得有趣一點兒,這個要求簡直是要命。就像很多演員聽到「你要演出那種悲憤的狀態」,形容詞的要求都是很難做到的。你提出具體的要求才是合理的。
播下這顆種子後,就可以帶孩子去享受晚餐了。
僅僅有種子,孩子未必能夠做得到。要知道孩子此刻的狀態是什麼樣的,他在不在情緒正常的範圍內,還是逐漸地開始失控了。
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懂得傾聽。比如蹲下來、直視他,蹲下來,跟他的目光是平視的,問問他到底有什麼樣的感覺。
因為你要教他了解別人的感受,就要先學會了解他的感受。這時候,如果孩子真生氣了,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叫作「反映情感」。
比如,孩子很抓狂、很生氣時,你說:「你別生氣,生什麼氣?都是小朋友一起玩。既然是玩,有什麼好生氣的?你再這樣生氣,不帶你出來玩了……」這不叫「反映情感」,這叫「指責」「要求」。
當你這樣對孩子講話的時候,孩子會變得更加生氣,因為他生氣的感覺沒有得到理解和釋放。這時候,家長需要跟孩子講:「爸爸能夠理解你現在很生氣。」或者:「你現在很難過,爸爸知道你覺得有點兒委屈,是這樣嗎?」
當你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孩子此刻的感受時,他的情緒才會逐漸平復。
如果一個孩子從鞦韆上掉下來,媽媽跑過去時,千萬不要說「不疼不疼」,可以說「我知道鞦韆蕩那麼高,掉下來很嚇人。你還有什麼地方疼,你告訴媽媽,看看媽媽能不能幫到你」,這才叫作「準確地讀出了對方此刻的感受」。
當你能夠準確地讀出孩子此刻的心情和感受時,他的情緒水平才會快速地下降,他才會恢復正常。
一個孩子的情緒沒有恢復正常的時候,你跟他講任何道理都是沒用的。
在《關鍵對話》這本書的分享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人要做雙核的對話人。雙核的對話人就是既要考慮談話的內容,又要考慮談話的氛圍。
很多父母是壓根兒不考慮談話的氛圍,只管把自己想講的話一個勁兒地講出來。孩子都已經聽不進去了,或者孩子已經崩潰了、抓狂了,父母還在不停地說,這就是嘮叨。導致的結果是你說得越多,孩子越不聽。因此,父母要先學會關心孩子的情緒怎麼樣。試著先把他的情緒安撫下來,讓孩子感受到有人關心他,再問他,「你覺得咱們該怎麼做?」
問問孩子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你覺得怎麼樣才能夠和小朋友好好地相處?」「你覺得怎樣能夠讓你們大家都開心,不打架?」引導孩子來解決問題,是情感引導的關鍵步驟。
在孩子做對了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你剛剛這個行為做得很好,這個行為就叫作……」這就是情感引導。
我曾經嘗試在我兒子2歲的時候,教會他什麼叫作「耐心」。有一天晚上,嘟嘟躺在床上大哭,喊著「我要喝大牛奶」。這時候,他媽媽就趕緊去給他衝大牛奶,我一看,心想糟了,這孩子的性子像他的媽媽,真夠急的。
我就過去陪著他,和他在一起,給他安全感。我趴在床上對他說:「嘟嘟,你現在是不是有點兒著急?」
他開始聽我說話。我接著說:「嘟嘟,知不知道什麼叫『耐心』?」他說:「我不知道。」我說:「沒關係,不知道也沒關係,爸爸告訴你,耐心就是牛奶還沒來的時候,咱們也可以不哭。」這是先播下種子。
第二天,他要喝大牛奶,他媽媽去衝牛奶了。我又過去陪著他說:「嘟嘟,爸爸昨天給你講過什麼叫『耐心』,你還記得嗎?」他說:「記得。」然後,他開始回憶內容,說:「沒有大牛奶也不哭。」我說:「很好,來,試試看。咱們能不能表現出耐心,咱們嘗試一下,表現出耐心來給媽媽看看。」他就努力忍了一會兒,這時候,他媽媽過來了。
此時,要趕緊抓住這個機會去塑造他的行為,告訴他這個做法就叫作「耐心」。所以,我立刻跟他媽媽說:「你快來看,你兒子表現出耐心了。」我對嘟嘟說:「你剛剛表現的這個行為就叫作『耐心』,你真棒,你已經學會了。」
那麼,他學會了嗎?小孩兒學東西真的是很快的!
後來,嘟嘟4歲的時候,我在家裡玩手機,他說:「爸爸,我要看你的手機。」我就跟他講「耐心」,他就說「忍耐」,他的理解變化了。他給耐心的定義是要能忍耐,不斷地在改變自己對這個詞的理解。
嘟嘟是受情感引導的方式教育長大的,我獲得收穫是在他3歲左右的時候。這期間,我幾乎沒有見過他大哭大叫、大喊大鬧,我帶他逛玩具市場,一點兒都不擔心。他說:「爸爸,我想要這個玩具。」我說:「這個比線上貴很多。」他立刻就能放下,等我以後給他買。
他能夠和我商量和溝通事情。有一次,嘟嘟從幼兒園的校車上下來,我們小區一個小姑娘想去我家玩。我就問那個小姑娘:「如果你媽媽不同意你去怎麼辦?」因為她媽媽經常怕給我們添麻煩。小姑娘說:「那我就求求媽媽。」嘟嘟就在旁邊接了一句:「求求媽媽是沒用的。」緊接著,他又補充了一句:「比這更沒用的是哭和鬧。」
我覺得他說的話有意思,就問他:「嘟嘟,那你說什麼有用?」他說:「溝通。」
他在3歲的時候知道通過溝通能夠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跆拳道考級,要考「藍綠帶」,需要抬腳把一塊木板給踢斷。他連著踢了三腳,都沒踢斷。根據規則,踢三腳踢不斷就失敗了。教練瞪了他一眼,就拿著板去讓別人踢。
我看嘟嘟站在那兒有點兒發慌,玻璃門外一群家長就說「糟了,過不了了」,大家都很替他擔心。
大家都踢完了,考官就開始點評每個小朋友的表現。點到我兒子時,剛說了他的名字,還沒點評,嘟嘟突然舉起一隻手說:「請考官再給我一次機會。」
全場的家長都在外邊看,都愣住了。有人說:「這個孩子還能這樣說話。」
考官也一愣,他也不知道這個孩子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嘟嘟接著說:「我只要一個機會。」他在跟考官溝通。
考官猶豫了,他不知道該不該松這個口。外面很多家長在那兒說,「給一個機會」「給一個吧」,大家都被孩子感動了。
當然,外面的聲音是影響不到考官的。考官後來在裡邊沉默了一會兒說:「好,就給你一個機會。」
嘟嘟就去踢,「啪」,一腳就踢斷了,拿到了藍綠帶。
結束之後,我進去很開心,其他家長也很開心,都過來說:「小夥子,你真棒!」
這時候,我立刻確認他的情感,我蹲下來問他:「嘟嘟,你剛剛有什麼感受?」作為爸爸,我必須讓他了解自己的感受。
他說:「我剛才憋得眼淚都快出來了。」
實際上,我看到,我的孩子是快哭了。
我說:「如果這個考官不給你機會,你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有可能會遇到挫折。
他說:「要是不給我機會,我就好好練,下次再考。」
這時候,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可以幫助他學會一種品質,我選擇了教他學會什麼叫作「堅持」。
我還是和他目光對視,我跟他講:「嘟嘟,你剛剛的表現,爸爸真的很高興。」
他說:「為什麼?」
我說:「因為你剛剛表現出的這個行為叫作『堅持』,有很多事我們真的輕易地就放棄了。但是,如果我們再努力堅持一下,不放棄有可能就能成功。所以,你今天的表現很棒,爸爸很高興。」
他很快就理解、學習和體會到了什麼叫「堅持」。
他當時非常開心地跑起來。
一個孩子的行為是從父母的身上學會的,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既然是複印件,有問題就要找原件。
所以,大部分孩子身上的問題都在父母的身上有所反映。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難於溝通,那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根本沒有盡到這個責任,沒有教會他怎麼去做。
多年前,我坐火車看到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一路上,兩個人都在打。小男孩一直吵、一直叫,母親就使勁兒地掐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掐他。掐到那個孩子哭,疼了就再哭。母親說「那我不要你了」,就把他扔到另外的車廂去了。兩個人一路都在瘋狂地打鬥。
這種現象簡直太普遍了,這對孩子的內心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只要有一次,孩子就知道父母對他不是無條件的愛。
我經常會問家長:「你愛你的孩子有條件嗎?」大人們都會說:「我當然是無條件的,他做什麼我都會愛他。」但我們往往表達出來的並不是這樣,我們說的是「你要再不聽話,我就不管你了」「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人了」。我們喜歡聽話的孩子,討厭不聽話的孩子。我們到底有沒有條件?
當愛被附加上了這麼多的條件時,孩子就不能夠輕易地承認接受錯誤了。因為孩子一旦輕易地承認了錯誤,那麼就意味著爸爸媽媽可能會不愛他了。這是他不能接受的,孩子越被批評,他就越敏感。
無條件的愛不意味著讓孩子做什麼都行。
那麼,父母該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呢?比如,爸爸要從心裡認定,正因為爸爸對孩子是無條件的愛,所以爸爸才要來幫助孩子。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表達出來:「因為爸爸愛你,所以爸爸告訴你怎麼做是對的。」
糾正了他的行為之後,還要說:「儘管今天爸爸批評了你,儘管今天爸爸糾正了你的行為,但是爸爸依然還是愛你的。」這是真正無條件的愛的家庭所擁有的語言模式。
夫妻之間也一樣。當然,夫妻之間建立無條件的愛,會比親子之間建立無條件的愛要難很多。不過,一個家庭要想穩固,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否則的話,兩口子一吵架,就互相說狠話,只能讓對方心中不安全,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
這本書的核心是我們要學會使用情感引導這個工具:首先,在孩子心裡埋下種子;接著,觀察和體察他的情感;然後,引導他接下來應該怎麼做正確;最後,他做對了的時候,一定要表揚他。
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培養一個人最重要的機會,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而是在他做對的時候。當孩子做對的時候,父母要珍惜這個機會,告訴他這樣做是對的,並且告訴他為什麼。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自信,並且積攢大量正確的行為,他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才會是和諧的。
有的朋友向我反饋,說我講的道理他非常認同,只是他的愛人做不到。
我的確見過很多父母為了教育孩子產生爭執,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你要搞清楚是親子關係重要,還是夫妻關係重要。
夫妻關係要遠遠優於親子關係,讓孩子覺得最安全的方法是父母的關係好。父母的關係好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母千萬不要為了管教孩子的事,在孩子面前吵架。爸爸應該在孩子不在的時候,跟孩子的媽媽好好地探討一下這件事,把這本書介紹給她,讓她了解一下到底應該怎樣教孩子。
還有人說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會用兩極的方法來對待孩子,要麼溺愛得要命,要麼特別嚴厲。
他們從小就這樣教孩子,有人意識到需要改變,還有人說:「他這樣教我們,我們不是也長大了?」長大了和長得好一樣嗎?有沒有可能你只是長大了,但你的心靈受了很多的傷,有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你有很多局限,你有很多不自信,有很多心靈上的盲點,你根本就不敢探索……
這都是不正確的教育留給我們內心的傷害,我自己都清楚地知道我身上有什麼傷害,所以我們想做得更好,就一定有機會做得更好。
父母親自帶孩子當然是最好的,如果是爺爺奶奶帶,當然要跟爺爺奶奶不斷地溝通,把知識傳遞過去。
在我家裡,我從不刻意教嘟嘟寫字,但他自己樂意認字。我媽媽是小學老師,她總忍不住提醒嘟嘟,某個字寫錯了,某個字寫歪了,某個字筆順不對……這是小學老師認真的習慣,但我跟我媽私下裡溝通,我說:「孩子這個時候探索新東西的願望才是最重要的,讓他保持著這種喜歡探索的感覺,這個比糾正他把字寫對要正確和重要得多。如果因為糾正他的字寫得好不好看,而導致他不愛去探索、不愛去學習了,這叫作『得不償失』。」
我媽覺得我說得很有道理,她竟然還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和很多人分享她的感受。
我們家的孩子到目前為止,沒有人逼他學習,也沒有人用獎勵的方法誘惑他學習,我們強調的是他自己有沒有發現學習本身的樂趣。
比如,他說去學遊泳,就很開心地享受遊泳本身的樂趣。他也不用人催著彈鋼琴,不用人催著練跆拳道……我們不要求他成為鋼琴王子,也沒有想過他成為遊泳健將。
樂趣很重要,只是得孩子自己找到樂趣。如果某一事物,他沒有樂趣,我們也不強求,反正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可以供他探索,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這種情感表達的方式和對事物的專注性。
有一位家長很苦惱地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彈鋼琴,他們家幾乎是拿個鞭子在旁邊,不彈鋼琴就打手板。我想了想,如果彈鋼琴的時候,自己彈了一首不錯的曲子,旁邊馬上有人說哪處沒彈好、哪裡又錯了,然後再打手,彈琴就一點兒意思都沒有了。爸爸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彈鋼琴的樂趣,比如說,「爸爸覺得彈得真好聽」。
這位家長說道:「孩子彈琴有時候還是覺得挺有樂趣的,但是他就是不堅持。」我說:「那你就要讓他學會愛上堅持這件事。」他說:「他不堅持。」我說:「所以,你要讓他愛上堅持這件事。」什麼叫作「愛上堅持這件事」?比如,孩子今天突然自己跑去彈鋼琴了,沒有人逼他,他會自己突然彈一會兒。
總會有這樣的時候,爸爸要趕緊去固定他的這個行為,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告訴他:「你今天表現的這個行為叫作『堅持』,你真棒!你善于堅持,你肯定能夠學好。」當孩子感受到堅持本身帶來了成就感,也有樂趣的時候,他才能夠學會堅持,他做別的事也會表現出堅持的行為。
孩子的種種情商、種種行為模式,都是通過我們一點一滴不斷地發掘,不斷地確認才能讓他學會。
很多家長最大的問題是,一天到晚只看孩子不對的地方,整天對孩子的錯誤和缺點特別敏感,而對他們做對的事、對他們做得很好的地方、表現出天性的地方,家長卻沒有感覺。
這些是來自我們原始社會養成的很多壞習慣。原始社會時,我們只對危險感興趣,樂觀的原始人在慢慢進化的路途中都被吃掉了,所以能夠活到今天的人都有謹慎的基因。但當下,這種謹慎的基因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鼓勵。
我們有了意識之後,就想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快的辦法是多讀書。讀書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困難,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一點兒,不要整天糾結在痛苦之中。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我人生中幸運地讀到的一本書,所以我把它推薦給了所有準備當父母或已經當了父母的人。幾乎所有人讀完這本書,都會覺得非常感激。
有朋友問過我:「這本書適合多大的孩子?」在我看來,即便你的孩子已經20多歲了,這本書也同樣有效。隨時改變,都有機會讓一個家庭變得不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