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焦慮是如何毀掉他們的?做到這5點不焦慮

2021-01-15 羿雲天

搖晃身體、自言自語、跳上跳下、揮舞手臂,這些事情每個人都會做,但是當普通人做這些行為的時候,都認為是沒有問題的,一旦自閉症兒童出現這些行為,往往被認為是有問題的,甚至一度有很多自閉症患兒家庭認為在公共場所是丟人的,是出醜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自閉症患兒父母的內心深處認為孩子是有問題的,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哪怕和普通孩子一樣的行為,也會被貼上「異樣」、「刻板」的標籤,從而內心深處覺得自卑,引發深深的焦慮。

這種焦慮一方面是來自於目前的診斷將自閉症定義為是終生無法康復的;一方面是因為撫養自閉症孩子並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父母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和康復焦慮已經根深蒂固,家長很容易被孩子刻板化的行為打擊,不知不覺中放大了孩子的不足卻忽略了發展的潛力,進而對他們的成長失去了信心,如果焦慮不停止,甚至越來越深,就有極大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毀了自閉症孩子。

最淺顯的例子就是,當自閉症孩子開始咿呀學語了,家長會擔心有一天他們可能會拒絕講話甚至失去語言能力;如果孩子不再遵循次序、絲毫不差地擺放玩具,他們可能會擔心他的改變能持續多久;如果孩子現在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會擔心將來她還能對小夥伴感興趣嗎?

類似的憂慮總在困擾家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對孩子的成長感到焦慮,充斥著不確定感。

如果人們從根本上誤解了自閉症兒童的行為,不論他們的用心如何,這種傷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其他人對自閉症患兒的傷害更直接更嚴重的,則是來自父母或是照顧者對自閉症孩子的焦慮感。

而之所以有對自閉症兒童行為的誤解和焦慮,其實答案很簡單,照料者忘記了追問原因,沒有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們既不用心聆聽,也不仔細觀察。他們從不站在孩子的視角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簡單地試圖控制兒童的行為。

從另一方面來說,目前對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評估方法,即根據一個缺陷清單來診斷自閉症,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常規的標準。如果孩子表現出一些被視為「有問題」的行為,又有一些典型的特徵——溝通障礙、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困難、局限性的興趣和行為,包括重複的仿說(即所謂的「回聲言語」)、刻板搖晃身體、拍打手臂、旋轉等,人們就會斷言:這個孩子有自閉症。專業人員一旦觀察到這些「自閉症行為」,就用循環論證的方式判定某人有自閉症。

因此,追問行為背後的具體動機,追問行為模式後面的根本原因。比行為幹預更有效、更合理的做法是追問原因。

正如《這世界唯一的你:自閉症人士獨特行為背後的真相》一書所說,如果你對普通孩子的成長充滿信心,相信他們可以自我完善、趨向成熟,那麼也該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充滿信心,因為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首先都是孩子。

一位本身患有自閉症障礙的母親曾說:「是先有孩子再有自閉症,而非先有自閉症再有孩子。」

作為孩子,他們的生長發育過程是完全一樣的,都有巨大的生命潛力。另外,如果孩子的成長速度不及他人也沒有關係,因為生命本來就存在個體差異。

作為自閉症患兒父母及照顧者,只有正視這一點,擺脫焦慮,找到克服挑戰、實現飛躍的方法,收穫啟發和感悟,理解愛的真諦,才能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旅程增添一筆寶貴的財富。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的對立面不是安靜,而是信任。

如果由此出發則會有助於解釋所有人,尤其是自閉症譜系人士感到焦慮的真正原因,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會用恐懼做反應,並且通過會千方百計設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環境、掌控人際關係,只不過自閉症人士身上這種傾向會顯得更加突出。

《這世界唯一的你:自閉症人士獨特行為背後的真相》一書的原作者巴瑞·普瑞桑、湯姆·菲爾茲—邁耶指出,只有父母和照顧者、老師建立了信任感,不是要求或逼迫自閉症人士學會改變,而是我們自己手下改變。我們改變的時候,自閉症人士也會改變。

雖然實際情形往往是與此相反,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發出信息「你必須改變」,我們就是在無意間告訴他們「你做得不對,你把事情搞砸了。」從而就這樣粉碎了他們的自尊,最終粉碎了他們的信任,自閉症人士的焦慮隨著父母的焦慮也會與日俱增。

那麼,可以做哪些事情來幫助自閉症人士形成信任的關係呢?巴瑞·普瑞桑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和方法。

1、認可自閉症兒童溝通的嘗試。感覺到對方在聽你說話。儘管一部分自閉症人士無語言,但他們身邊的人們必須儘量學會聆聽、認可,而且如果可能的話,要做出反應。這樣做往往需要巨大的耐心,這是幹預取得進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2、在幹預事件中分享控制,以促進自主性的發展。對自閉症人士不要一味地施加外部控制,而是必須提供選擇的機會,讓他們在規劃活動、日程安排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自主決策。當他們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效能感,他們就會周圍的人更加信任。

3、認可當事人的情緒狀態。自編自人士情緒失調的時候,會從事一些不合時宜甚至有破壞性的行為。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責備他們,而是應該停下來問自己:「他心中有什麼樣的感受?我能做些什麼來緩解他的焦慮?」從而建立雙方的信任關係。

4、儘量做到可靠、穩定、清楚。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教給他們歐冠的社會規則和期望,並清楚地解釋這些規則存在的理由。只是簡單地聲明這些規則是不夠的,對於語言理解力較弱的自閉症人士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如果我們耐心細緻地跟他們討論為什麼要有規則,說明我們大家都要遵守規則,我們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就是尊重。

5、要慶祝成功。很多與自閉症人士打交道的成年人以及父母,太多地關注消極面,他們眼裡只有症狀和困難。自閉症人士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充滿挑戰,所以他們不需要人不斷地提醒他哪些事你做不好,或者哪些事你總是做錯,如果我們聚焦於成功而不是失敗,就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提升他們的能力,使之信任我們、信任別人、信任這個世界。

最終,父母才會少一些甚至沒有焦慮,與自閉症孩子一起互相信任,互相成長。

羿雲天,非著名寫作者。專注婚姻情感、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有人說,這是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最焦慮的,莫過於父母了。如果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都能做到不焦慮、不浮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永遠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一顆安靜的內心,孩子就會自帶發動機,等時機成熟,他們欣然發動。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後天我們不注意保護和改善,反而可能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自我焦慮。
  • "直升機父母"如何毀掉孩子:高壓環境引發焦慮抑鬱
    (原標題:「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害怕自己也成為直升機父母近日,美國散文家艾麗莎·施特勞斯在CNN撰文,講述了自己身為父母的心路歷程。「在第一個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就開始恐懼自己會成為一個『直升機父母』。那時,我很自信可以避免過度養育,讓我的孩子健康自由成長。然而現在,七年過去了,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這點。」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心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屬於孩子的特定階段,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孩子的生活態度的養成,與父母如何教導有莫大的關係。(四)從另一個維度來講,父母逼迫孩子儘快成長,是自身焦慮的體現。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希望孩子替自己去達成目標,這是愛的控制,而不是愛的自由。
  • 孩子學習的路上,作為父母如何減少焦慮?
    教育的環境和以前不同的,誘惑變得更多了,孩子們不愛學習的變多了。教育的競爭比以前變強了,幾乎全員參加輔導班,有的孩子甚至參加三四門。面對學霸,中等生或者下等生的父母無比焦慮。焦慮之下壓力變大,最後混亂了自己培養孩子的思路,盲目的跟風,或者揠苗助長,孩子變得比以前學習時間更長,而學校效果卻不見得有多好,家長們變得更焦慮了。 那麼優等生的父母就不焦慮嗎?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情感引導式教育讓父母輕鬆面對孩子的問題。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孩子的哭鬧,吵嚷,冷暴力,等主要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準確的教會孩子認識這種情緒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尊重,道歉,不專橫,同情,耐心,誠實等。
  • 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最近因為疫情,孩子待在家裡不能上學,天天不是電視iPad就是玩手機,搞得我整個人焦慮到不行,看著朋友圈裡其他父母不是教畫畫就是讓孩子學英語,回頭看看我家孩子,整個人都不淡定起來了。1.人如果想戰勝另外一個人,首先要做到了解他,同樣,我們想要戰勝焦慮,首先要了解焦慮,羅洛梅的《焦慮的意義》一書對焦慮有很好的闡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從芬蘭父母的三大焦慮,聊聊為人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成長問題
    閱讀這樣的調查,對我來說很有趣,天下父母心,我想無論在哪裡,都難免對於父母這個角色,有些心理上的期許和現實的落差,之間的距離難免讓人焦慮。 我自己,就曾經在嬰兒初生的那一年,焦慮自己的母奶量,焦慮他的成長指標。在臺灣的幾個朋友,則焦慮著孩子該不該去補習,該上什麼學校。 因此,看到媒體的調查呈現出芬蘭爸媽們在意的事,我很有興趣了解,他們對於父母這個角色,在意的是什麼,又是否有任何焦慮?
  • 焦慮!焦慮!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未來,無處託付,怎麼辦?
    這是一個萬分沉重的話題!只有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才能感同身受。一旦家裡有譜系娃,家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我們焦慮孩子的現狀是否能夠得到最佳改善,我們更焦慮孩子未來是否能夠獨立生活。
  •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搞得父母自己每天精疲力竭地奔波,孩子也疲倦不堪地輾轉。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這份心急火燎的焦慮,拒絕了孩子享受童年快樂和無憂的渴求,也剝奪了他們體驗成長過程中各種可能性的權利。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是無法冷靜,目光也變得短淺,不求遙遠的未知,只求確定的眼前。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小學生被父母叫去感受高考:父母的焦慮,是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哪裡是感受高考,只是感受父母的焦慮而已。」深以為然!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這種設計和控制的意識,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 養出焦慮不自信的孩子,是父母做了這些
    孩子正在玩得高興呢,明顯的不願意,可是又不敢違背父母的旨意,那就背吧,突然背到一半卡住了,這孩子焦急得直哭,還翻地,拳打腳踢。從這個畫面裡,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享受背詩的過程,而是一個特別焦慮的孩子,怕背不出來被嘲笑。
  • 拒做焦慮的職場媽媽,培養孩子自主成長的好習慣
    (英文版)她說:再讓他寫點解決問題,回家今晚語文課的作業還沒寫呢!我回:他知道了她說:知道容易做到難,需要做到我回:我們說好了,2點半開始寫。但,我們對於孩子的評價,決不能只停留在學業表現這一件事情上,我們要擴展我們的評價維度,豐富我們的評價標準,來幫助我們的孩子成長。孩子們需要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這些知識的學習,目的是幫助孩子打開興趣的大門,讓孩子們形成內心的目標和動力,從而推動自己的自我學習與管理成長。父母的大格局,父母的偉大籌劃,才能給我們的孩子更多的未來可能。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問診後得知,這四個多月,因為捨不得,所以很少讓寶寶練習「趴著」。寶寶一趴、臉就撞床上,父母就心疼,就不給練習了。這種保護,其實是一種幹預,會讓孩子少了應有的成長機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人們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對個人的自我認識。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整體上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超半數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感到焦慮;75%的家長已開始為孩子的教育&34;。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小歡喜》裡面的宋倩一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總是非常的焦慮。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人家的孩子不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連奔跑的過程都是以光速前進的。沒錯,焦慮是這屆父母身上烙印最深的標籤。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總能讓父母找到焦慮的點。五歲的孩子300以內的加減法需要思考才能算出,六歲的孩子奧數才刷到四年級,七歲的孩子只會幾百首詩詞,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已經非常牛的成長,卻還是讓他們的父母們夜不能寐,焦慮不安。如何才能在育兒的道路上不那麼焦慮?如何才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它的近義詞幾乎都是讓人不喜愛的詞:怯懦、惶恐、膽寒、發憷、畏懼、懼怕等等。在教育孩子方面中,我不喜歡「害怕」這個詞,它令我真正的害怕。深思下來,「害怕」就是我們父母心中強烈的焦慮不安,而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最終也最易傳遞給我們最愛的孩子。
  • 孩子的不自信,都是來源於焦慮的父母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很容易去模仿和學習父母的習慣、脾氣及為人處世,以至於孩子會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夠反應出父母的所有樣子。而如今,社會發展飛快,每個人都是忙碌著,忙碌著上班,忙碌著吃飯,忙碌著各式各樣的事。從而導致每個人都很焦慮,特別的父母。擔心孩子的生活、擔心孩子的學習……甚至擔心著孩子的未來。可往往是這些擔心,焦慮成為孩子不自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