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2020-07-25 離婚男女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文/芸草

在《愛情保衛戰》的一期看到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這個媽媽在自從有了孩子後,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愛孩子,是每個母親的天性,但這位的媽媽的愛卻太過於焦慮。給3歲的孩子,報了5個培訓班。

說出來,主持人都不敢相信。但這個媽媽還覺得自己報得是少的,同事最多報班10幾個。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在現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下,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非常普遍,每個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最近幾年頻頻出現的孩子心理問題新聞告訴我們:

高強度地急促養育孩子的結果是——逐漸丟失了當父母的幸福感,孩子慢慢累倒在起跑線上。

01.媽媽的焦慮教育會害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68%的受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不焦慮。

家長害怕自家孩子讀的幼兒園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好,擔心自家孩子英語入門沒有別人家孩子快,恐慌自家孩子才藝沒有別人家孩子多……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有了孩子那一刻,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學得太慢,學得太少,害怕落後於同齡人。於是省吃儉用,把所有的費用都花在孩子教育上。

孩子學習的年齡越來越早,甚至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報的興趣補習班越來越多,連個周末都沒有。完全不考慮孩子能不能承受住,想不想上,學得開不開心。

電影《起跑線》裡,有個年輕的媽媽就被這種焦慮附體了,只要一想到女兒不能進入排名前5的好幼兒園,她就會進行可怕地推理:

「如果孩子不能進好的幼兒園,她就學不好英文,長大後就進不了外企,她就會孤單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不適應社會,然後被孤立,感到沮喪,甚至吸毒……」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為讓孩子進高級的學校,他們買了昂貴的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夫妻倆也進行了面試培訓,甚至不惜觸碰法律底線。搞得父母自己每天精疲力竭地奔波,孩子也疲倦不堪地輾轉。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這份心急火燎的焦慮,拒絕了孩子享受童年快樂和無憂的渴求,也剝奪了他們體驗成長過程中各種可能性的權利。

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是無法冷靜,目光也變得短淺,不求遙遠的未知,只求確定的眼前。就以為有個完美的開始,孩子一生就完美了。可是,很多孩子想要的並不是這些。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哪怕考上好大學後,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突然想我高考畢業那年,有個同學因為高考成績不好,直接在教學樓4樓跳下去,當場死亡。

他的父母怎麼也不相信,一會兒說他們孩子那麼樂觀堅強,一會兒說後悔給他那麼大的學習壓力。聽說那個同學的媽媽因此精神失常了。

那麼多的數據,新聞甚至身邊的悲劇,還不足以讓每個父母好好反省現在焦慮的教育方式嗎?

「揠苗助長」的焦慮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和痛苦,可能毀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甚至讓孩子失去活下去的勇氣;也可能會讓一個家破碎,讓父母后悔一輩子。

02.淡定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之前有個特別火的演講視頻:

有的人21歲畢業,27歲才找到工作;而有的人25歲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沒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

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卻過的不開心……

演講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按自己的節奏走。不要讓任何人打亂我們的節奏。」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如果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都能淡定些,懂得放下緊張,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會發現,孩子自己就是一輛自帶馬達的小火車,等時機一到,他們會自然就會發動。

著名成功學大師黑幼龍先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他的次子黑立國小時候貪玩好勝,叛逆心極強,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甚至考過零分。他非常擔憂,但他不願逼迫兒子用功學習,他知道,引導孩子成長這件事不能急躁。

直到高二那年,黑立國加入了學校的摔跤隊,他的隊友是一群學習成績比他還差的黑人,他因此得到了教練的賞識,並第一次發現學習好能贏得尊重,黑幼龍先生才趁機引導孩子。

從此孩子發奮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後來,不僅順利考上大學,成績優異,30歲那年,還被提升為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

面對孩子的貪玩,叛逆,若黑幼龍先生也像很多父母那樣焦慮地批判孩子,用自己的節奏來改造孩子。

而不是等待孩子的成長節奏,耐心,慢慢地引導,那麼黑國立可能也會像很多孩子一樣停留在叛逆期,無法正真成長。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就像黑幼龍在《慢養》中說:

將一顆種子埋進花園裡,提供豐沃的土壤、溫暖的陽光和充足的水分,讓這顆種子慢慢長成它真正的樣子。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不要急著看到成果,一切慢慢來,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讓孩子做好一切的。

教育孩子,最難的就是不打擾,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而不是按照父母追求的快節奏來成長。當父母不擔憂,不急躁,並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時,孩子才能夠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03.如何學會控制焦慮實現淡定教育

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父母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於適當的扶持和幫助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引導。

那麼我們在如此快節奏的時代,如何才能當一個不會焦慮的父母呢?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意見: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1.了解孩子的生長規律

父母對孩子的擔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無知。也就是不知道孩子在某個階段,會有哪些心理特徵,行為特徵,所以會倍加焦慮。

如果父母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不一樣,各個階段的敏感來臨時間不一樣,出現的反應特徵也有可能不一樣。

父母就不會那麼焦慮自家孩子說話別人慢,走路比別人遲;也不會責備孩子語言敏感期的髒話連篇,叛逆期的逆反行為……

了解孩子從小的心理,掌握孩子發展規律,了解孩子需求,就能減少很多焦慮情緒。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2.接納孩子,不要過度期望

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想成為龍鳳。只有父母放下這種期待,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承認孩子的不足,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裡,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按部就班地成長進步。

3.做父母,不必要太完美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做個完美的父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父母是人,而不是神,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

兒科醫師和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了「60分父母」的觀點,他說:「60分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s)是最好的父母。」

做父母,做到60分其實就可以了。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父母做到積極回應,讓孩子在父母這面「鏡子」裡,看到自己被愛、被珍視。

剩下的40分,讓父母用來做自己,給孩子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父母不必對孩子的人生負責,他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知名教育專家洪蘭女士曾經說過:「人生好比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贏。」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讓孩子「起跑」,每個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不一定一樣,讓孩子隨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積蓄力量,未來贏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父母只要教會孩子用篤定的內心跑出自己的節奏,遇事不會迷茫,不輕言放棄。

相關焦點

  • 警鐘:美國每5名大學生中有1名有過自殺念頭或自殺嘗試
    警鐘:美國每5名大學生中有1名有過自殺念頭或自殺嘗試美國大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家長們一定不要忽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活非常緊張,許多學生都考慮過自殺,有些人甚至會有自殺嘗試。這項研究是由哈佛布裡根及婦女醫院進行的。
  • 班主任忠告:焦慮的父母,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家長有沒有想過,現在如果不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將來孩子就有可能被情緒所控制。所以家長們不希望孩子過得焦慮,可是又很難給孩子創造一個不焦慮的環境,那你有沒有想到這種這種不良的家庭氛圍其實會影響到孩子?
  • 窮爸爸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寒門」養出6個貴子央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一位爸爸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蔡笑晚,曾是一名鄉村醫生,後來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人才魔術師」,因為他培養出了6個「學霸」。膝下6個孩子,5 個博士 1 個碩士,且各自在事業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 過度焦慮的父母,如何養出優秀的孩子?
    孩子生病了焦慮,不愛吃飯了焦慮,不按時完成作業了焦慮,愛玩手機了焦慮……當一把鎖出了問題,只盯著這把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同樣,如果孩子有了問題,只盯著孩子,恐怕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原因和有效的方法。所以當我們因為孩子感到焦慮時,不妨跳出來看看,到底是因為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自身就有焦慮的問題?
  • 中國式望子成龍的父母焦慮,正一步步把孩子拉進深淵
    2017年,根據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概況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有65%的人處於焦慮的狀態之中,可以說,「全民焦慮」早已成為了時下中國的一種最普遍的社會病。焦慮仿佛就像一個枷鎖,牢牢地鎖住了中國人。當父母發現自己比不上別人時,無意識之下,往往就會把願望轉移給了孩子。
  • 沒耐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導讀:沒耐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耐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用焦慮養出來的孩子,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兒在模里西斯度假,大約是北京時間14時,我的一位高校的學生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內容是: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個小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小組中是一群深覺自己受到父母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小組裡有些網友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齒,讓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
  • 養出焦慮不自信的孩子,是父母做了這些
    其結果往往是,高焦慮的父母導致了高焦慮的孩子,從而導致了不自信的孩子。要想讓孩子自信,父母要先調整好心態,科學引導,尤其避免打擊孩子自信的一些錯誤做法。  一、高焦慮的父母往往會導致焦慮不自信的孩子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在於,父母與孩子缺少有質量親子溝通和互動。在培養孩子自信的過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過分關注孩子的成績或技藝,而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被逼瘋的中國父母,到底有多焦慮?
    有數據顯示,54%的家長為報班感到「非常焦慮」或「比較焦慮」,在焦慮的中國父母推動下,雖然國內的資本市場融資舉步維艱,但是教育行業卻是「風景這邊獨好」,陸陸續續有十幾家公司上市。如此大範圍的焦慮,僅僅是因為面對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出現了選擇困難嗎?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小組中是一群深覺自己受到父母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 15歲女孩想不開自殺,這樣的父母,容易養出「有病」的孩子
    、學校老師的時候也會產生壓力,而且很多家長總喜歡拿孩子比較,孩子就算付出再大的努力,都會有更優秀的孩子。>想必大家之前在刷微博的時候都看到過這麼一則消息,一名15歲的小女孩因為抑鬱想不開自殺了。而當遊安進入了大學之後,發現比她優秀的人太多了,他們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有著規劃,而且目標明確,然而遊安發現自己突然迷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看起來如此優秀的孩子卻得病了,她開始逃課、自殺、抑鬱。
  • 中國83.4%的孩子有過自殺念頭,如何讓你的孩子不在其中?
    5月6日晚6點,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曾經在本公號的後臺,小編收到一條讓人心驚的留言,是一個孩子的留言,因為爸媽每天逼寫作業,他煩躁到經常想要自殺。或許是溝通問題,或許是作業量問題,總之他想自殺!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 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這樣的「愛」,很容易被轉化成為「恨」。
  • 北大高考狀元患抑鬱症引發數萬人熱議:多少父母養出「有病」孩子
    : 從小被逼著考大學,從未想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是什麼,最後在大學裡深陷迷茫和焦慮;從小被要求優秀、不能失敗,在大學裡遇到困境,不能勇敢面對,無法調整自己,自我價值感喪失殆盡。 有人問阿豪父親:「你有幾個小孩?」 他說:「一個,明年上醫學院。」 篤定的語氣、勝券在握的表情昭示著:失敗的兒子不配有姓名,優秀的兒子不容有失誤。
  • 15歲女孩抑鬱症自殺:多少父母,養出了「有病」的孩子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因抑鬱症自殺的人數高達20多萬,其趨勢逐年上升。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媽媽那麼愛她,哥哥又讓著她,成績也不錯,畫畫又好,那麼小的孩子有什麼想不開呢?朋友說,女兒把所有的人都拒之千裡,也包括自己的媽媽。
  • 15歲女孩抑鬱症自殺:多少父母,養出了「有病」的孩子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因抑鬱症自殺的人數高達20多萬,其趨勢逐年上升。請別再認為抑鬱是成年人的事,它已在青少年中泛濫成災。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媽媽那麼愛她,哥哥又讓著她,成績也不錯,畫畫又好,那麼小的孩子有什麼想不開呢?朋友說,女兒把所有的人都拒之千裡,也包括自己的媽媽。那段時間朋友整夜的失眠,女兒在自己的房間流淚,朋友在自己的房間流淚。
  • 中國父母終極焦慮: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好難
    一路鬥智鬥勇,焦慮一定是有的,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更多地彰顯自我意識,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爆發過「權力之爭」,幸而,都能及時化解。  在此之前,我以為由於親子關係的崩裂,而導致「你死我亡」的現象只是極少數的案例,或是影視作品的藝術需要。殊不知,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都可能上演,或正在上演,情節程度不一,飽受煎熬的父母和孩子卻不在少數。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個小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
  • 60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揭露:低格局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60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揭露:低格局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的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當中,父母的教育佔主導作用,因為在孩子一生的時間中,是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