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芸草
在《愛情保衛戰》的一期看到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這個媽媽在自從有了孩子後,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愛孩子,是每個母親的天性,但這位的媽媽的愛卻太過於焦慮。給3歲的孩子,報了5個培訓班。
說出來,主持人都不敢相信。但這個媽媽還覺得自己報得是少的,同事最多報班10幾個。
在現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下,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非常普遍,每個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最近幾年頻頻出現的孩子心理問題新聞告訴我們:
高強度地急促養育孩子的結果是——逐漸丟失了當父母的幸福感,孩子慢慢累倒在起跑線上。
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68%的受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不焦慮。
家長害怕自家孩子讀的幼兒園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好,擔心自家孩子英語入門沒有別人家孩子快,恐慌自家孩子才藝沒有別人家孩子多……
有了孩子那一刻,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學得太慢,學得太少,害怕落後於同齡人。於是省吃儉用,把所有的費用都花在孩子教育上。
孩子學習的年齡越來越早,甚至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報的興趣補習班越來越多,連個周末都沒有。完全不考慮孩子能不能承受住,想不想上,學得開不開心。
電影《起跑線》裡,有個年輕的媽媽就被這種焦慮附體了,只要一想到女兒不能進入排名前5的好幼兒園,她就會進行可怕地推理:
「如果孩子不能進好的幼兒園,她就學不好英文,長大後就進不了外企,她就會孤單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不適應社會,然後被孤立,感到沮喪,甚至吸毒……」
為讓孩子進高級的學校,他們買了昂貴的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夫妻倆也進行了面試培訓,甚至不惜觸碰法律底線。搞得父母自己每天精疲力竭地奔波,孩子也疲倦不堪地輾轉。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這份心急火燎的焦慮,拒絕了孩子享受童年快樂和無憂的渴求,也剝奪了他們體驗成長過程中各種可能性的權利。
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是無法冷靜,目光也變得短淺,不求遙遠的未知,只求確定的眼前。就以為有個完美的開始,孩子一生就完美了。可是,很多孩子想要的並不是這些。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哪怕考上好大學後,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突然想我高考畢業那年,有個同學因為高考成績不好,直接在教學樓4樓跳下去,當場死亡。
他的父母怎麼也不相信,一會兒說他們孩子那麼樂觀堅強,一會兒說後悔給他那麼大的學習壓力。聽說那個同學的媽媽因此精神失常了。
那麼多的數據,新聞甚至身邊的悲劇,還不足以讓每個父母好好反省現在焦慮的教育方式嗎?
「揠苗助長」的焦慮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和痛苦,可能毀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甚至讓孩子失去活下去的勇氣;也可能會讓一個家破碎,讓父母后悔一輩子。
之前有個特別火的演講視頻:
有的人21歲畢業,27歲才找到工作;而有的人25歲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沒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
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卻過的不開心……
演講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按自己的節奏走。不要讓任何人打亂我們的節奏。」
如果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都能淡定些,懂得放下緊張,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會發現,孩子自己就是一輛自帶馬達的小火車,等時機一到,他們會自然就會發動。
著名成功學大師黑幼龍先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他的次子黑立國小時候貪玩好勝,叛逆心極強,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甚至考過零分。他非常擔憂,但他不願逼迫兒子用功學習,他知道,引導孩子成長這件事不能急躁。
直到高二那年,黑立國加入了學校的摔跤隊,他的隊友是一群學習成績比他還差的黑人,他因此得到了教練的賞識,並第一次發現學習好能贏得尊重,黑幼龍先生才趁機引導孩子。
從此孩子發奮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後來,不僅順利考上大學,成績優異,30歲那年,還被提升為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
面對孩子的貪玩,叛逆,若黑幼龍先生也像很多父母那樣焦慮地批判孩子,用自己的節奏來改造孩子。
而不是等待孩子的成長節奏,耐心,慢慢地引導,那麼黑國立可能也會像很多孩子一樣停留在叛逆期,無法正真成長。
就像黑幼龍在《慢養》中說:
將一顆種子埋進花園裡,提供豐沃的土壤、溫暖的陽光和充足的水分,讓這顆種子慢慢長成它真正的樣子。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不要急著看到成果,一切慢慢來,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讓孩子做好一切的。
教育孩子,最難的就是不打擾,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而不是按照父母追求的快節奏來成長。當父母不擔憂,不急躁,並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時,孩子才能夠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父母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於適當的扶持和幫助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引導。
那麼我們在如此快節奏的時代,如何才能當一個不會焦慮的父母呢?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意見:
1.了解孩子的生長規律
父母對孩子的擔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無知。也就是不知道孩子在某個階段,會有哪些心理特徵,行為特徵,所以會倍加焦慮。
如果父母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不一樣,各個階段的敏感來臨時間不一樣,出現的反應特徵也有可能不一樣。
父母就不會那麼焦慮自家孩子說話別人慢,走路比別人遲;也不會責備孩子語言敏感期的髒話連篇,叛逆期的逆反行為……
了解孩子從小的心理,掌握孩子發展規律,了解孩子需求,就能減少很多焦慮情緒。
2.接納孩子,不要過度期望
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想成為龍鳳。只有父母放下這種期待,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承認孩子的不足,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裡,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按部就班地成長進步。
3.做父母,不必要太完美
其實做個完美的父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父母是人,而不是神,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
兒科醫師和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了「60分父母」的觀點,他說:「60分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s)是最好的父母。」
做父母,做到60分其實就可以了。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父母做到積極回應,讓孩子在父母這面「鏡子」裡,看到自己被愛、被珍視。
剩下的40分,讓父母用來做自己,給孩子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父母不必對孩子的人生負責,他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知名教育專家洪蘭女士曾經說過:「人生好比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贏。」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讓孩子「起跑」,每個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不一定一樣,讓孩子隨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積蓄力量,未來贏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父母只要教會孩子用篤定的內心跑出自己的節奏,遇事不會迷茫,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