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又稱為焦慮神經症,隨著社會問題和人們壓力的不斷增長,焦慮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作為一種病態不斷地在社會傳染與蔓延。在近幾年,更是成為一種現代社會上普遍病態心理。
究竟中國人心中有多焦慮?當你剛畢業的時候,看見同學已經進入大企業,而自己工作還沒著落的時候;當身邊的人都在戀愛,而你還是單身一人的時候;當進入30的而立之年,身邊的人紛紛結婚生子,成立家庭,而自己還未婚的時候;當大家紛紛購入房產,而你卻還在租房子的時。
你心中是不是有那麼一絲絲的著急和躁動?
現在社會,各種能人軼事隨時發生,25歲成為大咖CEO,30歲拿下幾千萬融資,甚至是大學生高中生都有個了不起的頭銜,而自己天天坐地鐵,做公交常規上班,相比別人天天旅遊,品酒咖啡人生,各種心情又湧上心頭。
2017年,根據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概況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有65%的人處於焦慮的狀態之中,可以說,「全民焦慮」早已成為了時下中國的一種最普遍的社會病。
焦慮仿佛就像一個枷鎖,牢牢地鎖住了中國人。
當父母發現自己比不上別人時,無意識之下,往往就會把願望轉移給了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幾個月學走路,甚至能跑了,自己家的孩子站起來都不穩。領居家的孩子學習一級好,看著自己家孩子雖然還可以,卻總比不過人家。別人家的孩子出國留學上名牌大學,畢業工作隨便上萬,自己家孩子找工作都難。
種種攀比讓家長一直焦慮,害怕比不上人家,害怕未來不如別人,因此就出現了很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言論。
這種「父母焦慮」讓中國父母天天心驚膽跳,提心弔膽,害怕孩子總是落後於人。因此,很多家長受不住這些教育,各種補習班,輔導班,附加上壓力,不僅讓家長自身痛苦,更無形中傳導給孩子,讓他們也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能滿足家長的願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學生盡力把自己做的優秀,不允許一絲的失敗。但人無完人,失敗總是難免的,讓自己無時無刻處於緊繃之下,只怕什麼時候弦會斷掉。
2017年,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長子在家中從40多樓高空跳樓自殺。
這位香港才子畢業於香港名校,之後又赴海外留學,回香港後更是從醫從事物理治療工作,熱愛音樂,會彈琴,會吉他,喜歡運動,愛跑步和單車。這樣一個大好青年,看上去前途無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最後竟然自殺,實在讓人嘆息。
同樣的,在留學生群體裡面,也是一個自殺率很高的群體。就讀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的Weiwei喜愛讀書,愛音樂,熱愛旅遊,同時也是妹妹弟弟榜樣,然而年僅20歲的她,卻在自己的留學之地自殺了。
「我想做一個普通正常的人」這是很多選擇自殺的留學生的感慨。
普通正常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可能從此平凡,不再如鑽石般閃耀;意味著你可能從此掉落凡間,不再受人期待;更意味著你可能從那個女王Quee/King變成小透明。
這樣的事情,可能曾經在這些孩子的腦海裡面想過,但要說落實到執行,可能他們想都沒有想過,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並不能滿足他們父母的期待。
根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公布過的全國調研報告,全國每5個中學生,就有一個考慮過自殺,更甚者,有6.5%的人,做過自殺的計劃。
這意味著,用力過猛的家長,原本要呵護輔助孩子成長的雙手,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會變成拉住孩子,纏住他們身軀,推他們進深淵的另一雙手。
人生路漫漫,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好事。何必把自己的壓力與焦慮強制繼承給下一代呢?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英語罐頭。
快樂英語學習,放眼全球資訊,歡迎關注英語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