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愛讀書的小傑克的第24篇原創分享,願與君共勉。
前幾天,瀏覽過這樣一則新聞,新聞的標題觸目驚心:
抑鬱症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繼癌症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當下孩子的心理健康越來越被社會所聚焦。
社會飛速發展,當下的孩子,從生活條件上看起來是幸福的。
但聯想到之前一起起的中學生跳樓事件,不禁讓我們冒出疑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接下來的內容,或許會讓做父母的我們找到自己的答案。
01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言傳身教勝過千言萬語」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抱怨自己的小孩辦事拖沓?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斥責自己的小孩粗心大意?
我們似乎總是習慣於把發現的問題聚焦於孩子的本身,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來,一起看一下生活中以下幾個場景,如有雷同,請對號入座:
1.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選擇的是身旁陪伴,嘴上說著:寫作業要專心,怎麼這麼粗心大意,卻默默的拿起來手機刷起了各類短視頻,並不時的告誡孩子要專心、認真。
2.同小孩出去玩,告誡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當孩子玩的髒兮兮的時候,拿出紙巾擦完之後,四下並沒有垃圾桶,於是便隨手將垃圾丟進路邊的花叢中。
3.早高峰的地鐵、公交車中,站臺上來一位老者或者孕婦,擁擠的環境中你剛好有座位,此時的你是選擇低頭玩手機還是起身?
可能你並沒有在意,甚至習以為常,但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慢慢的滲入孩子的心裡。
孩子是一張準備入畫的白紙,未來畫紙上的藍圖先由父母定下基調。
更多的時候,孩子會去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這便是孩子最開始的基礎行為模式和底層邏輯。
之前看過一位兒童教育專家的文章,將孩子的成長期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
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雖然可能現實生活中,我們忙於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這麼的細緻,但至少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們這麼努力,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
忙和沒時間只是藉口,切莫本末倒置。
最好的陪伴莫過於默默跟隨。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
下次,陪伴她或者他寫作業的時候,我會選擇放下手機,嘗試著融入他們的世界,一盞茶,一本書陪伴的價值會更高。
重新去聚焦孩子身上的問題,更多的時候從我們自身看起,他們的粗心,他們的不耐煩,或許是我們身上的一些影子罷了。
02
「用讚美取代批評」
江蘇一個六年級小朋友寫的小詩刷屏:
媽媽,在您的口中,
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小孩。
她練琴不倦,拿獎拿到手發軟。
她奧數天才,沒有難題解不開。
她乖巧可愛,從不給您添麻煩。
哈哈,媽媽,告訴您一個秘密,
在我心裡,也住著一位別人家的媽媽。
她酷愛鍛鍊,總保持完美身材。
她廚藝精湛,常人燒出精美小菜。
她人意善解,從不絮叨和嘮煩。
其實,我倆都很平凡,但我們依然,是彼此的最愛。
讓我們多一些忍耐,用濃濃的愛,將小小的缺點衝淡。
是的,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式的家長都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作為優秀的標榜:
別人家的孩子考試考了第一,卻把自己家的孩子考試進步的名次不當回事。
別人家的孩子舞蹈獲得多麼大的獎,卻把自己家的孩子進步的板書不當回事。
我們似乎習慣了用「成人思維」去要求我們的孩子,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可以體諒。
但這樣往往使我們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文當中提到這樣一篇文章,下面是節選片段:
這些事始終在我心頭縈繞,我的兒子:我之前一直對你亂發脾氣。上學之前你不好好洗臉,我罵了你;你不把鞋擦乾淨,我又數落你;你把東西亂丟,我對你大聲嚷嚷。
吃早餐時我也一直在挑你的毛病——你把飯灑了, 你嚼得太快,你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你麵包上的黃油抹得太厚......你去玩的時候我正要出門趕火車,你轉過身來,揮著小手對我喊:「爸爸再見!」我卻緊皺眉頭,以這句話回答你:「別駝背! 」
下午又是如此。回家途中,我審視著你——你正跪在地上打彈珠,襪子都磨破了。我強行把你拽回家,讓你在小夥伴面前丟臉。「襪子很費的!等你自己賺錢的時候你就知道珍惜了!」你聽,我的兒子,這就是一個當父親的說的話!
當我們習慣了用「成人思維」去要求一個孩子的時候,更多的關注到的往往是他的缺點,隨之而來的是一聲聲的責備,在責備的聲音當中,我們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於是他們的自信心也正是這樣一步步的毀在我們的手上。
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我們家長更細心、更耐心一點去觀察,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學著去讚美,這樣才能一步步的樹立自信心,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遠。
學會讚美他人,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是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技巧。
所以下次我們想發火的時候,先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所以下次我們想批評的時候,先停下來想一想,我孩子身上是不是有我們注意到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讚美比批評性價比會高很多。
03
「減少我們的犧牲感和奉獻去感」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成本較高,房貸車貸,孩子教育,等等讓我們一直不敢停下來去休息片刻。
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對你的孩子說過這樣一些話:
我工作這麼辛苦,賺錢供你學習,你居然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我嗎?
我每天起早貪黑,賺錢供你吃穿,你成績這麼差,對得起我嗎?
對於一些家長而言,這樣的話語常常掛在嘴邊。
只是習慣的牢騷著,抱怨著。
但這樣真能讓我們的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不容易嗎?
大多數人心裡都明白,其實這樣除了徒增小孩的心理壓力以外,其他於事無補。
首先,從小孩的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歷,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其次從成人思維的角度確實不易,偶爾的抱怨可以理解,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此類的話語,究竟能給我們的小孩帶來什麼?
他們無法感同身受,所以此類的言論,最終導致的只會是徒增的心理壓力。
而這種內心的犧牲感和負罪感導致他們的內心壓力不斷的增加,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這樣的結果往往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得不償失。
所以,下一次,請停止抱怨,孩子的世界該是純淨的,無憂無慮的,我們要清楚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才是我們內心最大的願望。
04
「小結」
文章的最後,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孩子的未來是五彩斑斕的,可以長成蘋果樹,梨樹,桃樹。
在那之前作為園丁的我,需要定期的除草,打藥,修剪。
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孩子未來的制定者,更多的時候是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