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2020-11-08 愛讀書的小傑克

這是愛讀書的小傑克的第24篇原創分享,願與君共勉。

前幾天,瀏覽過這樣一則新聞,新聞的標題觸目驚心:

抑鬱症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繼癌症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當下孩子的心理健康越來越被社會所聚焦。

社會飛速發展,當下的孩子,從生活條件上看起來是幸福的。

但聯想到之前一起起的中學生跳樓事件,不禁讓我們冒出疑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接下來的內容,或許會讓做父母的我們找到自己的答案。



01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言傳身教勝過千言萬語」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抱怨自己的小孩辦事拖沓?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斥責自己的小孩粗心大意?

我們似乎總是習慣於把發現的問題聚焦於孩子的本身,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來,一起看一下生活中以下幾個場景,如有雷同,請對號入座:

1.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選擇的是身旁陪伴,嘴上說著:寫作業要專心,怎麼這麼粗心大意,卻默默的拿起來手機刷起了各類短視頻,並不時的告誡孩子要專心、認真。

2.同小孩出去玩,告誡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當孩子玩的髒兮兮的時候,拿出紙巾擦完之後,四下並沒有垃圾桶,於是便隨手將垃圾丟進路邊的花叢中。

3.早高峰的地鐵、公交車中,站臺上來一位老者或者孕婦,擁擠的環境中你剛好有座位,此時的你是選擇低頭玩手機還是起身?

可能你並沒有在意,甚至習以為常,但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慢慢的滲入孩子的心裡。

孩子是一張準備入畫的白紙,未來畫紙上的藍圖先由父母定下基調。

更多的時候,孩子會去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這便是孩子最開始的基礎行為模式和底層邏輯。

之前看過一位兒童教育專家的文章,將孩子的成長期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

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雖然可能現實生活中,我們忙於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這麼的細緻,但至少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們這麼努力,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

忙和沒時間只是藉口,切莫本末倒置。

最好的陪伴莫過於默默跟隨。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

下次,陪伴她或者他寫作業的時候,我會選擇放下手機,嘗試著融入他們的世界,一盞茶,一本書陪伴的價值會更高。

重新去聚焦孩子身上的問題,更多的時候從我們自身看起,他們的粗心,他們的不耐煩,或許是我們身上的一些影子罷了。



02

「用讚美取代批評」

江蘇一個六年級小朋友寫的小詩刷屏:

媽媽,在您的口中,

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小孩。

她練琴不倦,拿獎拿到手發軟。

她奧數天才,沒有難題解不開。

她乖巧可愛,從不給您添麻煩。

哈哈,媽媽,告訴您一個秘密,

在我心裡,也住著一位別人家的媽媽。

她酷愛鍛鍊,總保持完美身材。

她廚藝精湛,常人燒出精美小菜。

她人意善解,從不絮叨和嘮煩。

其實,我倆都很平凡,但我們依然,是彼此的最愛。

讓我們多一些忍耐,用濃濃的愛,將小小的缺點衝淡。

是的,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式的家長都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作為優秀的標榜:

別人家的孩子考試考了第一,卻把自己家的孩子考試進步的名次不當回事。

別人家的孩子舞蹈獲得多麼大的獎,卻把自己家的孩子進步的板書不當回事。

我們似乎習慣了用「成人思維」去要求我們的孩子,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可以體諒。

但這樣往往使我們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文當中提到這樣一篇文章,下面是節選片段:

這些事始終在我心頭縈繞,我的兒子:我之前一直對你亂發脾氣。上學之前你不好好洗臉,我罵了你;你不把鞋擦乾淨,我又數落你;你把東西亂丟,我對你大聲嚷嚷。

吃早餐時我也一直在挑你的毛病——你把飯灑了, 你嚼得太快,你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你麵包上的黃油抹得太厚......你去玩的時候我正要出門趕火車,你轉過身來,揮著小手對我喊:「爸爸再見!」我卻緊皺眉頭,以這句話回答你:「別駝背! 」

下午又是如此。回家途中,我審視著你——你正跪在地上打彈珠,襪子都磨破了。我強行把你拽回家,讓你在小夥伴面前丟臉。「襪子很費的!等你自己賺錢的時候你就知道珍惜了!」你聽,我的兒子,這就是一個當父親的說的話!

當我們習慣了用「成人思維」去要求一個孩子的時候,更多的關注到的往往是他的缺點,隨之而來的是一聲聲的責備,在責備的聲音當中,我們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於是他們的自信心也正是這樣一步步的毀在我們的手上。

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我們家長更細心、更耐心一點去觀察,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學著去讚美,這樣才能一步步的樹立自信心,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遠。

學會讚美他人,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是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技巧。

所以下次我們想發火的時候,先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所以下次我們想批評的時候,先停下來想一想,我孩子身上是不是有我們注意到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讚美比批評性價比會高很多。



03

「減少我們的犧牲感和奉獻去感」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成本較高,房貸車貸,孩子教育,等等讓我們一直不敢停下來去休息片刻。

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對你的孩子說過這樣一些話:

我工作這麼辛苦,賺錢供你學習,你居然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我嗎?

我每天起早貪黑,賺錢供你吃穿,你成績這麼差,對得起我嗎?

對於一些家長而言,這樣的話語常常掛在嘴邊。

只是習慣的牢騷著,抱怨著。

但這樣真能讓我們的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不容易嗎?

大多數人心裡都明白,其實這樣除了徒增小孩的心理壓力以外,其他於事無補。

首先,從小孩的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歷,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其次從成人思維的角度確實不易,偶爾的抱怨可以理解,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此類的話語,究竟能給我們的小孩帶來什麼?

他們無法感同身受,所以此類的言論,最終導致的只會是徒增的心理壓力。

而這種內心的犧牲感和負罪感導致他們的內心壓力不斷的增加,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這樣的結果往往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得不償失。

所以,下一次,請停止抱怨,孩子的世界該是純淨的,無憂無慮的,我們要清楚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才是我們內心最大的願望。



04

「小結」

文章的最後,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孩子的未來是五彩斑斕的,可以長成蘋果樹,梨樹,桃樹。

在那之前作為園丁的我,需要定期的除草,打藥,修剪。

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孩子未來的制定者,更多的時候是引導者。


相關焦點

  • 父母的「羞辱式教育」,正摧毀孩子自信心,聰明家長要學會這3招
    其實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一步步地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嘲諷和責怪下,孩子因為長期的心理折磨,給孩子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害。沒有自尊心的孩子容易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的重視,覺得自己應該被隨意對待,不會反抗與拒絕,這是讓孩子處於一個任人宰割的情況。而摧毀孩子自尊的就是父母那些嫌棄的言語,對於自己最親近的人說出來的話,孩子很容易產生錯誤認知,認為自己應該這麼被人對待,所以他們與人相處就會低人一等。
  • 別人家的孩子是這麼來的,你家孩子也能做到
    ,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就是最完美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是優秀的,永遠得到稱讚的那一個。當著自己家孩子的面稱讚別人家孩子,貶低自家孩子,會讓自家娃進行自我否定。ta的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不行,因為父母已經否定了ta的能力。在長期的自我否定中,自信心被打擊,積極性也會消磨殆盡,自卑心理自然而然產生。
  • 媽媽,求你了,別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雙胞胎學霸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的熱搜出來後,網友第一時間留言道:「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吧。」網友們紛紛表示從小就是被比較著長大的,這位「別人家的孩子」成為眾矢之的。,她大聲地吐槽:「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口中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的媽媽就經常跟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 【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現在市面上都是各種五花八門的教育理念,你是怎麼堅持住自己的理念?難道孩子除了讀經典就不學別的技藝了嗎?他以後上學能跟上別人嗎?孩子這麼小,讀這些古文,我們讀著都那麼拗口,他能理解嗎?……家長們聽說、焦慮、擔憂、不解,都是因為自己對於教育的不了解,面對各種說辭的教育理念,難以選擇。
  • 你是別人口中的「別人家」嗎?
    微信公眾號:東升育兒,ds160311小時候我們身邊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是存在了好久,大學的時候有「別人家」的孩子,工作的時候還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這個「別人家」不會因為我們不喜歡而消失。就算當了媽媽,也還是逃不脫「別人家」的媽媽,他們把孩子養的好,家裡也照顧的好。為什麼總是相互比較,比較就一定會有傷害!
  • 別讓「別人家孩子」傷了自己孩子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話:我們小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曾被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而等我們長大了成了父母,也變得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爸爸媽媽,你們知道這樣的比較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嗎?傷害一:打擊孩子自信心當父母拿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時,孩子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喜歡自己,更喜歡鄰居家的小孩。因此,他可能會鬱悶會自卑,自我價值感降低,不再自我肯定,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 人人喊打的「屏幕時間」,正一步步摧毀你的孩子......
    正因為這種愛省事兒、圖輕鬆的思想,讓手機成為了孩子的靈魂伴侶,更像是在吸食著一種「精神鴉片」,一旦離開了它,整個人都不好了。隨著電子設備普及,兒童使用這些設備的時間不可避免地增多。 關於兒童屏幕時間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成果。
  • 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一步步毀掉孩子,家長卻總視而不見
    總是習慣性犧牲大寶,要求大寶忍讓,但家長要知道一味的追求這樣的禮貌是會傷害孩子的同理心,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自己必須無條件退讓。家長常讓孩子做這3種「中國式禮貌」,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是在一步步毀掉孩子,家長不要視而不見。
  • 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終於被毀掉了人生
    父母生養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還是延續自己的人生,成就自己的夢想?人們口中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養兒防老,似乎孩子的出生就是為了自己臥病在床的時候有人伺候,去世的時候有人披麻戴孝。這就是孩子出生的全部意義嗎?我認為不是!人類的生理衝動有了孩子的出生,情感奉獻才有了孩子的成長。我們每個人從降生到去世,從來都不是為了延續和繼承,而是為了過好自己這輩子!
  • 你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一口流利的英語嗎?來斑馬英語專門打造「別人家孩子」的英語啟蒙軟體讓您的孩子成為別的家長口中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比如學習成績比自己好的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拿來說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就是那些比較懂事,聽話的孩子也會成為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另外就是那些在父母眼中事業有成,做事比較能幹的人也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每個孩子從小的競爭對象,「別人家的孩子」究竟「強」在哪?
    「別人家的孩子」。這位「仁兄」可以說不光是我的髮小,相信也是很多人的髮小了吧,小時候的你有沒有被「別人家的孩子」比出了恐懼呢?,這個時候,他就會被父母看在眼裡,掛在嘴裡,順便就被安上了「別人家的孩子」這個神秘光環,不論你付出怎樣的努力,父母的嘴裡依然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讓你十分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父母親生的
  •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 孩子的自制力被你這樣一步步摧毀的
    導讀: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 孩子的自制力被你這樣一步步摧毀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 孩子的自制力被你這樣一步步摧毀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這5種普遍的中國式家庭禮貌正悄悄的摧毀你的孩子,你在教孩子?
    ,實際上已經悄悄的摧毀你的孩子,父母沒必要教,假如你也是有,請一定要留意起來。一、過分忍讓「你多讓著點他人不就沒事了嗎」這類語句應當有許多父母們都是會對孩子說過,大家的禮貌注重退一步開闊天空,因此 在碰到分歧的情況下,許多父母必須讓孩子學好忍讓。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在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不玩遊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並且每次都拿年級第一……「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每個孩子童年繞不過去的存在。他們聰明懂事,樣樣精通。
  • 「中國式禮貌」正在摧毀孩子,家長卻不知,這3種行為請停止
    「禮貌」是每個家庭都會教孩子的事情,也是我國自古以來所看重的事情,當一個孩子擁有禮貌時,外人對孩子的父母也會高看一眼,孩子也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有一些所謂的「中國式禮貌」,其實並不被別人贊同,而且還正在一步一步摧毀孩子。
  •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看看你同學***,人家考100分,你才考50分」。 短短一句話,不但沒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還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行了無形的打擊。
  • 最害人的事莫過於做一個大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最殘忍的事莫過於做一個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我用20幾年的時間去醒悟,卻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擺脫取悅性人格的小朋友最容易成為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大多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更多的愛造成的。
  • 我想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娃,不如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有的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本意是想要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但長期如此只會起反效果。再者說了,「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與他的父母給予的優良教育是脫不開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