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屏幕時間」,正一步步摧毀你的孩子......

2021-03-05 家學寶

◆◆ 關注「家學寶」並設為星標 ◆◆

◆◆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家學寶主筆團 | 彥廷

前陣子,我領著一群小朋友去戶外公園遊玩。

 

我帶來了羽毛球、桌球、以及各種玩具,但孩子們之間並沒有興高採烈的玩耍,反而多半的時間都在低著頭扎堆玩手機,嘴裡會不時吐出一兩個字,幾乎沒有眼神的交流。

 

這樣的現象,雖然屢見不鮮,但每每親眼所見之時,我的心裡依然存在一種擔憂。

 

平日裡,我對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控制較嚴,他跑過來問我: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可以玩手機?」

 

這一問,讓我頓時語塞,看著小外甥那股埋頭鑽進手機的專注勁兒,我的脾氣立馬就上來了,我一把奪走了他的手機。

 

結果小外甥蹬著腿「哇」地一聲哭了起來,無奈之下,我又把手機塞了回去,哭聲戛然而止。

 

手機早已經成為了很多父母的「哄娃神器」。

 

孩子不好好吃飯,給手機;孩子太吵太鬧騰,給手機. 能用手機解決的事情,都是小問題。


正因為這種愛省事兒、圖輕鬆的思想,讓手機成為了孩子的靈魂伴侶,更像是在吸食著一種「精神鴉片」,一旦離開了它,整個人都不好了。

隨著電子設備普及,兒童使用這些設備的時間不可避免地增多。

 

關於兒童屏幕時間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成果。最近,加拿大一項新研究顯示「屏幕時間」與兒童發育之間存在關聯,且過量的屏幕時間可能會影響兒童發育。

 

美國兒科學會曾發布指南,建議:2至5歲幼兒每天「屏幕時間」不得超過一小時,這樣有助於保證兒童有充足的時間參加其他有益於他們健康和發育的活動。

所謂的屏幕時間,就是人在手機、平板、電視、電腦等設備上花費的時間,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手機。

 

CBS 電視臺的《 60 分鐘》欄目報導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可能會進一步加重人們的擔憂。這項研究試圖解決屏幕使用時長是否會對兒童大腦發育造成影響這一問題。

 

分布在全美 21 個地方的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 4500 名 9-10 歲兒童的大腦,結果發現: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 7 小時的兒童,大腦結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大腦皮層提早變薄了。

 

在英國的《微波理論與技術》期刊研究中也表明,兒童的顱骨厚度顯著低於成人,對輻射的吸收率明顯高於成人。孩子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發育階段,受到的潛在威脅更大。

 

這幾年出現「假性自閉」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與人交往能力偏差,很大一部分和接觸過多電子類產品而缺乏與人交流有關。

 

已有研究證實睡前屏幕時間會影響青少年的睡眠時長和質量,以及思維方式、生長發育等。

 

屏幕時長這四個字已經到了罪不可恕的地步。

 

但是你知道嗎?蘋果手機之父的賈伯斯,生前卻不讓自己的三個孩子玩iPad和手機。

 

作為研發者,他深知智能產品對孩子的傷害之大。但是,有太多的人都對此不以為然。

還有一種聲音就是屏幕能夠改變教育。

 

前段時間冰點周刊寫過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通過一根網線,一塊屏幕,就能將學校、家庭不同,在十幾年間堆積起學生能力、見識、習慣的巨大差異連接起來。

 

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向上爬。

 

雖然「這塊屏幕」依然存在著巨大的爭議,但這種方式確實讓很多處在教育環境匱乏的孩子走了出來,他們渴望這塊屏幕的時間,能越長越好。

 

那些新時代產物已經徹底將我們的生活進行了「升級」,即便偏遠落後的地區也用上了「屏幕教學」,讓孩子遠離這些代表著當代前沿的科技,並非就是健康的。

 

更何況你看,雖然有那麼多的研究告訴了我們:屏幕時間不好,但屏幕卻已經深入到了孩子的生活中。

 

你不讓孩子玩手機、平板、電腦,他在你的眼皮子底下或許會暫時聽你的,但是他的同學們會討論遊戲和網絡,就連學校也經常布置需要在手機或者電腦上完成作業。

 

在無形之中,孩子已經被屏幕包圍了。

 

在這樣一個時代下,讓孩子不接觸「屏幕」,幾乎變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屏幕時代」保護我們的孩子?

 

1.多陪伴孩子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孩子偏偏就喜歡玩手機、玩平板電腦呢?

 

一方面受父母影響,看見大人們都在玩手機;另一方面,缺少父母陪伴將手機作為精神依託。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帶孩子散步旅行,見世界;讀萬卷書,書中可以見眾生,更可以見世面。優秀的父母,一定會陪伴孩子,帶著孩子玩。

 

父母的陪伴影響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也影響著孩子社會化的行為。

 

好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陪伴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2.以身作則

 

不想讓孩子戀上「屏幕」,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

 

如果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講一萬遍道理,都不如一個榜樣的力量。

 

最好的家風就是父母的教養,好的家風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朋友的一個孩子,也喜歡玩手機,有一次他很生氣的奪走了孩子的手機,並說:

「天天就知道玩手機。」

 

沒想到孩子立馬反駁了一句:

「你不也一樣?」

 

朋友啞口無言,一語驚醒夢中人。

 

所以,以身作則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手段。

 

3.對時間做出約定

 

適當的接觸「屏幕」,娛樂消遣也未嘗不可,之所以讓家長們頭疼,是因為孩子為此而上癮。

 

孩子上癮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父母臨時起意,沒有對孩子限制時間要求。

 

其實我們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好,比如,做完了作業才可以玩半個小時的電腦,一定要遵守約定等。

 

當約定的習慣養成後,孩子和父母就不會因為玩的次數或者時常而發生矛盾。

  

一個「屏幕」,既是時代對我們的恩惠,也是對我們的考驗。

 

你是怎樣看待「屏幕時間」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

延伸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原文

歡迎留下評論與我們交流~

看完文章有收穫的話,也請分享到朋友圈噢!

相關焦點

  • 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雖然可能現實生活中,我們忙於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這麼的細緻,但至少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們這麼努力,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忙和沒時間只是藉口,切莫本末倒置。最好的陪伴莫過於默默跟隨。
  •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 孩子的自制力被你這樣一步步摧毀的
    導讀: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 孩子的自制力被你這樣一步步摧毀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 孩子的自制力被你這樣一步步摧毀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失控」的料理包,正在一步步的「摧毀」著我們中國的餐飲行業
    相信大傢伙平時的一日三餐中肯定會有一餐是吃外賣吧,現在外賣這個行業大火,也正是因為這個行業從而產生出了無數家餐飲店,能夠看到現在的餐飲店越來越多了,這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這生活節奏過快的原因,生活節奏過快導致我們平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做飯,每天只能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
  • 孩子,別怕,我在這兒,盡情釋放你的攻擊性,摧毀想摧毀的一切吧
    他們認為,攻擊性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很難相處,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攻擊性從孩子的身上消失。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我們缺乏攻擊性,生活就會過得千篇一律、毫無色彩,正是因為我們對生活保有追求,對現狀充斥著不滿,或者說我們有著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過更高品質生活的願望,才會一步步走出舒適區,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種改變就是攻擊性的呈現,我們通過攻擊來突破自我,不斷顛覆過往,呈現一個新我,去拓展更大的人生舞臺。
  • 95%的人成功不是因為智商而是專注力,你還在摧毀孩子的專注力嗎
    身為成年人的你是不是常為自己焦慮:一進入工作就頻繁不自覺的看手機,刷朋友圈,到下班時間才發現早上該做的事還沒開始,很難專注精力搞定一件事,職場存在感很低,升職加薪難於上青天。孩子稍遇點兒困難,馬上心疼不已「寶貝,媽媽幫你搞定,你去睡覺吧」,人生是孩子自己的,養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Ta能成為獨立的人而不是巨嬰,走上社會這點兒獨立解決問題的專注力都沒的話,將被更無情地鞭笞,千錘百鍊,恐怕那時候累掉老母親的假牙也無濟於事了。
  • 如何管理孩子的「屏幕時間」?
    當意識到電子產品的更新速率已經超過了孩子的生長速度時,全世界家長都出現了同一類焦慮:該不該讓學齡前孩子接觸電子設備? 01為了便於解答,科學家們轉換成了另一個問題來研究:「屏幕時間對孩子們正在發育的大腦有什麼影響?」
  • 電子屏幕正在摧毀孩子的大腦,如何幫助孩子遠離手機遊戲?
    對於那些沒有「上癮」的孩子經常使用手機也會對大腦造成細微的損害,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七個小時的孩子都會有感覺超負荷、缺乏恢復性睡眠以及神經過度興奮等問題,稱之為電子屏幕症候群。這些孩子無法專心致志、容易衝動、喜怒無常。
  • 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一步步毀掉孩子,家長卻總視而不見
    兩個孩子經常發生矛盾,氣得表姐心情抑鬱。這天兩個孩子因為到底看「熊出沒」還是「喜羊羊」吵起來了,大寶堅持要看「熊出沒」,小寶哭著要看「喜羊羊」。看著哭鬧不止的小寶,表姐只能像以前那樣選擇委屈大寶:「你都已經是哥哥了,怎麼不讓著他!」
  • 這5種普遍的中國式家庭禮貌正悄悄的摧毀你的孩子,你在教孩子?
    ,實際上已經悄悄的摧毀你的孩子,父母沒必要教,假如你也是有,請一定要留意起來。一、過分忍讓「你多讓著點他人不就沒事了嗎」這類語句應當有許多父母們都是會對孩子說過,大家的禮貌注重退一步開闊天空,因此 在碰到分歧的情況下,許多父母必須讓孩子學好忍讓。
  • 家長經常當孩子的面做這三件事,恭喜你,正在一步步毀掉孩子
    孩子生來就像是一塊乾燥的海綿,生長的環境就像是是水,孩子會源源不斷地從環境中吸收他人的行為舉止並消化轉為自己的習慣。父母作為陪伴孩子最多的人,也是影響孩子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壞的行為則可能慢慢摧毀孩子。
  • 父母的「羞辱式教育」,正摧毀孩子自信心,聰明家長要學會這3招
    其實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一步步地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嘲諷和責怪下,孩子因為長期的心理折磨,給孩子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害。「羞辱式教育」的危害:危害一:使孩子變得自尊全無自尊心從孩子很小開始就形成了,想要摧毀一個人的自尊很快,而要重建一個人的自尊卻很難。自尊心是孩子可以正確認識自我,能夠在人群中生活下去的主要來源。
  • 這些看似很萌的動作和習慣,正在一步步摧毀你家孩子的顏值
    在父母眼中,自家孩子就是天使的化身,怎麼看怎麼可愛。尤其是當孩子做出一些嘟嘴吐舌的萌態時,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看到。靠譜牙醫就經常在朋友圈裡看到這些萌照,在欣賞孩子天真可愛的同時,卻又不禁擔憂這些口腔不良習慣會被父母忽視,從而影響孩子的顏面部發育。
  • 如何減少孩子們的「屏幕時間」?
    於是全世界的家長們都在想盡辦法,儘量減少孩子的屏幕時間。來看看一些家長的建議和做法。她的兩個大孩子,一個8歲,一個9歲,在家裡遠程上學,而她得照顧4歲的最小的孩子和生病的丈夫。這意味著她的孩子們為了教育或娛樂,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在屏幕前。
  • 「中國式禮貌」正一步步毀掉孩子,家長卻渾然不知,甚至沾沾自喜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開始接受不同的文化,審視傳統文化,改變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問題家長依然沒有注意到,甚至沾沾自喜,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34;正一步步毀掉孩子,家長卻渾然不知寶媽小水有一個7歲的寶寶,她平時對寶寶的禮貌很看重,一點點細節都要反覆強調好幾遍。這天,小水的好朋友小良帶著5歲的寶寶到小水家做客。小良做客後,小水突然開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有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孩子是怎樣被你摧毀的
    我讓小天把電話給媽媽,她啞著嗓子說:沒事,我被孩子氣的,發洩了一下洪荒之力。我哭笑不得,和她說趕緊和小天好好聊聊,孩子被你嚇壞了。結果她說:「就想嚇她一下,嚇完了好認真寫作業。」成年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情緒對孩子會有摧毀的力量。
  • 所謂的「堅強」,就是無法釋放壓力,再一步步摧毀孩子的內心
    生活中我們總是對孩子說:「不許哭」、「在哭不要你了」、「在哭打你了」之類的話來嚇唬還孩子,讓他們停止哭泣。可是孩子並沒有受到影響,只會越哭越大聲。尤其是男孩,家長更加不能放任其哭泣,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男孩就是要「堅強」,就是不能哭泣。這些長久以來的思想,讓很多家長在教育男孩的時候會刻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讓孩子不要哭泣,不能哭泣。
  •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相反地,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不到正確的反饋,直接被父母忽視,總是不理會或錯誤地回應,那孩子就會在長時間被忽視、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心生焦慮和壓抑情緒。若孩子與年幼的兒童一起玩、發生矛盾時,很多父母會不分對錯,先直接指責自己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孩子年長一些,就必須做退讓,事後父母也沒有任何安撫。這樣會使孩子認為父母只喜歡年幼的孩子,只要年紀小就可以明目張胆地犯錯。父母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責怪,會讓孩子的世界一步步地被摧毀。
  • 研究發現,屏幕時間不會傷害孩子的社交技能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兩組中接觸屏幕最多的孩子,與接觸少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社交能力發展也是類似的。視頻學習缺陷赫夫勒說,考慮到許多父母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在努力在家工作,COVID-19的流行是這些發現的好時機。她說,讓年幼的孩子們在你工作的同時看視頻可能遠非理想,因為年幼的孩子們不會像父母那樣從屏幕互動中學習到有效的知識。
  •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孩子的「屏幕時間」的12條建議
    這種玩法也並不包含在「看電視/屏幕」的時間裡面。利用電子產品來開發孩子的創造性,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能。比如讓孩子拍照,錄視頻,錄歌,或者搜索做手工的奇思妙想,這是對科技產品的最好利用。科技應該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在育兒方面也不例外。電子產品不是怪獸,你和孩子只是需要合理利用它們。
  • 摧毀一個孩子,可能就在你的一句話之間
    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家長,他們會在孩子考試之前告訴孩子:「只要你這次考的好,我就給你買玩具!」,但是當成績出來,孩子的成績達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卻立即反悔。這時家長會對孩子說:「那只不過是激勵你的一種方式」、「我們這樣都是對你好」、「給你買了玩具,你又要開始貪玩了」等等各式各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