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2020-09-15 心理諮詢師大漠

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

「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他唱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

「比」的左右各是一把刀這兩把刀,一把扎向孩子,一把扎向家長自己。

對比的結果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


首先,對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當家長在進行對比時,一定是拿別人的優勢來對照自己孩子的弱勢。目的可能是為了激勵孩子,但不恰當的對比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有的家長會拿自己和孩子比,覺得我幾分鐘就能記住的東西,你怎麼就記不住?

記得看過一段視頻,一個小女孩在家長的嚴格要求下背乘法口訣,背了很多遍,小女孩還是記不住3乘以5是多少,孩子哭著發出痛苦的吶喊「三五怎麼這麼難呀!」

這麼小的孩子,她明白三乘五是什麼意思嗎?即便記住了他知道怎麼用嗎?如果不知道,那麼記住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次,對比會增加孩子的內疚和羞愧,自卑感和挫敗感。

無論孩子做的好與不好,家長總能找到可以對比的地方。因為總有比自己孩子做的好的。這樣的對比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和羞愧感。越比孩子會變得越自卑。

第三,對比會破壞親子關係

當父母把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時,面目一定不會是和顏悅色的。並且如果父母總拿自己孩子與別人比,孩子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真的嗎?孩子覺得自己總是表現不如別人的話,會不會有一天父母不再愛自己,而去愛別人家的孩子了呢?這樣會使孩子沒有安全感。

那麼怎樣比,才不會傷害孩子呢?

1、進行縱向對比。

拿孩子的今天與他的過去比。這種對比是有益的,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變化,發現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

2、對比可借鑑的地方。

借鑑別人,就是學會發現別人做的好的方面,努力把它學習過來,變成我們自己的。

這與前面直接進行結果對比不同,通過借鑑別人,孩子漸漸學會欣賞別人,然後慢慢啟動見賢思齊的模式,把自己變得更好。

3、通過對比,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成為別人,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該有的樣子。所以多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優勢,學會欣賞自己。

同時,父母還要多肯定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並且真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多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畢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4、多鼓勵團隊間的對比。

提倡集體主義,而不是個人主義。優秀的人都是能夠帶領出出色的團隊。

父母學會進行正確對比,會使孩子越來越優秀。

我是心理諮詢師大漠,關注情感,關注心理,關注親子教育。

隨時傾聽你的心聲。

相關焦點

  • 父母必看: 孩子被揍的時候都在想什麼?
    我這個小朋友吧,小時候蠢的時候很蠢,聰明的時候又很聰明,可偏偏在挨揍這種跟切身利益相關的大事上不聰明,好晚才發現中間的門道。我爸媽揍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很幸運他們從來不會男女混合雙打。我媽屬於那種如果我做錯事情了她要揍我,我是不許跑的,老老實實挨完這頓揍,揍完就完事兒了。那個時候她也很年輕,沒有學習,就是原始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我。
  • 我為什麼要揍你
    我現在懂了啊!喬喬啊,你以後要去美國,英國,全世界去玩,你不學英語就不能跟別人說話,不能根別人說話就不能好好玩,所以你要好好學英英語啊!爸爸,美國是啥?美國是個國家,那個國家的人都說英語,你去那裡就得跟他們說英語,知道了嗎?知道了。那咱能學會英語了嗎?不能。
  • 假設我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孩子什麼都好,學習好,懂禮貌,琴棋書畫樣樣好,證書獎狀滿天飛,演講比賽不打稿(最後一句為了押韻硬湊的)。別人家孩子就是中年老母親心中的寶貝,夢中的天使。怎麼樣才能擁有一個別人家孩子同款呢?我發現,自從我把自己家孩子當成別人家孩子,我就真的收穫了一個別人家孩子。把自己家孩子當成別人家孩子,就能戒吼了。不吼娃,整個人都變得溫柔了,散發著母性的光輝。
  • 我不怕別人不喜歡我,害怕不再是那個純粹的自己
    於是就編了個理由裝病,又怕回家父母問,就在外面躲避了一天)結果被父親一頓胖揍啊!我記得那是父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我。其實,在我這二十多年裡。能稱得上事兒的也就初一之前了。但都不是什麼好事兒。,都是一群熊孩子,講道理不行就只能靠武力了);六年級當英語科代表時幫助同學欺瞞老師,我們約定好他不交作業的時候要給我一塊兒橡皮,以至於我上大學時我們家抽屜裡還有許多樣式不同的橡皮(那個時候的我認為這是一種公平交易);
  • 初三那年我不好好讀書被班主任揍了一頓,回到家我爸又揍了我一頓
    我坐在教室後排角落,「俯視」著這一屋子的凡人,就像看傻子一樣。這麼努力幹什麼?你掙扎個錘兒!還想讀書讀出個聖人不成!「老譚,先說好啊,咱們君子都口不動手,我保證不會有下次了」,我一邊為自己拖延時間,一邊不停地往後退。其實在看到老譚手上那根教鞭的那一刻,我的結局早已註定,但是我還是想搶救一下。畢竟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可惜沒有萬一,老譚把我揍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儘管我拼命嚎叫,卻於事無補。我為魚肉,人為刀俎,奈何!英雄總是氣短!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揍孩子需謹慎
    傳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文化,當然現在家中獨子比較多,揍孩子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少數家庭依然有這一文化的傳承,孩子太過分就懲罰一下,讓孩子能刻骨銘心的體會。 揍孩子,在教育界至少現在是不能容忍的,那叫體罰孩子,不尊重孩子。可實際上,孩子犯原則上的錯誤,屢教不改的情況下,用揍可以試試。但揍孩子,必須慎重,千萬不能在孩子身上發洩個人情緒。
  • 別人家的好媳婦兒?別想了!但別人家的好孩子,一定要想!
    有一種好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好孩子七年的育兒生涯,我們聽到過太多的朋友、同事抱怨過:怎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乖,然後看著自己的孩子,嘆了一口氣…… ,誰知他正玩的專注,回了一句:我還想玩呢? 如題,我們的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孩子該揍就得揍
    韓非子曾說:「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於是在民間流傳了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更是有「慈母多敗兒」一說,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棍棒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反對的教育觀,認為只有封建思想的老人,才會如此固執。
  • 兒子說:非要揍死我不可,我不讓你揍,我讓媽媽揍
    他爹說揍死,從來是嚇唬,孩子長了10來歲,他說了無數遍揍死,還沒捨得,點一指頭。但他聲音像破鑼,兒子也要自尊,聽完他爸一聲嚎,直接趴在我面前哭了。「你非要揍死我不可?」他當真。「我不讓你揍死我,我要我媽揍死我。」兒子哭得很委屈。
  • 為什麼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 PP不知道你們曾經有木有遇到過一個未見過面,也沒有付出什麼過,但是就給會準備好好多零食,會寵人,讓著你的學妹~嘿嘿~很榮幸被我遇見了。第一次看見她的名字,說真的,我這個不太識複雜字的人沒有辦法讀出她的名字,可就是很有緣,跟她很聊得來~要不是因為我比她大一屆,我想可能我才應該叫她一聲姐姐。
  • 別人家的孩子
    今天Jason上完奧數課,我帶他和Johnny去附近吃飯。期間要處理一點事情,我叮囑他照看好弟弟,就出來打電話。等我再回到店裡,老闆誇讚說:「你的老大真不錯,聰明懂事,把弟弟照顧的很好,以後肯定是個暖男。」然後又小聲對另一個店員說:「你看人家的孩子咋培養的這麼好,這一比,我家那個可以直接扔了。」
  • 搞笑段子:這別人家的孩子成了我嫂子,我媽再也沒提過她半句好
    一 隔壁有個姐姐,成績好、懂事聰明,勤快,有一段時間,我媽拿她當標杆來教育我和我哥,後來這別人家的孩子成了我嫂子,我媽就再也沒提過她半句好。二 在一實體店買了一雙鞋子,質量特別差,就去找老闆理論,老闆滿口不講道理,我急了:「哪有你們這樣做生意的,這不是坑爹嗎?」
  • 齊老師教作文之四十三: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別人眼中斯文的男孩,學習好,寫字美,作文不錯,數學也不賴,電腦編程最拿手,就是隔壁叔叔阿姨嘴裡經常誇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 「別人家的孩子」,後來居然變成這樣……
    沒有變得更優秀更強大的我,看起來像蔫了一樣,自己感覺一事無成。曾經「別人家的小孩子」早已不復存在,一切皆為過往,而我也只能在自己的期待下等待逆風翻盤的那一天。希望過去那個「別人家的孩子」能再次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 這一次我想對爸媽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作為一個才剛步入職場的「大孩子」,按理說壓歲錢現在已經和我沒多大的干係了,因為本菌已經失去了拿壓歲錢的資格,讓我默默哭一會兒先。但是錢這種事,誰敢說自己不關心。這不,本菌今天早起一看到#全國壓歲錢地圖#就點進去了。
  • 這是我見過最「坑娃」的貓媽,小奶貓都被揍懵了!
    當可愛的小奶貓碰到一個糊塗的媽媽,萌貓想說這會是一個悲劇!貓媽媽對孩子的愛雖然很偉大,但它們一旦不靠譜起來,坑起娃來也是十分恐怖的。萌貓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正是「坑娃的貓媽」,看到這些貓媽媽對孩子的神奇操作,貓友們都在感嘆簡直不是親生的!
  •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那麼好?這些育兒路上的小技巧,你要學會
    我家的女兒,就是大家都想要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長得文靜可愛,4歲多的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偶爾還能幫我多點洗碗之類的小家務。我要工作的時候,還能幫我照顧妹妹,自己每天的學習繪畫一樣都不落下。相對於別人家四歲了還在撒潑打滾,吃飯需要追著喂,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出手傷人,製造各種麻煩的「熊孩子」來說,我像是生了個「假孩子」。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唯有用心和堅持
    哪怕是白天,她兩的生活作息也很相近,幾乎達到了同吃同睡,這對我來說,也讓我的自由時間更多了。要說過多的經驗,我還真沒有,但問我的人多了,我便仔細總結了一回,當我把總結的經驗告訴她們的時候,她們說:「你家孩子真好帶!我們家的放床上也要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