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
「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他唱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
「比」的左右各是一把刀。這兩把刀,一把扎向孩子,一把扎向家長自己。
對比的結果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
首先,對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當家長在進行對比時,一定是拿別人的優勢來對照自己孩子的弱勢。目的可能是為了激勵孩子,但不恰當的對比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有的家長會拿自己和孩子比,覺得我幾分鐘就能記住的東西,你怎麼就記不住?
記得看過一段視頻,一個小女孩在家長的嚴格要求下背乘法口訣,背了很多遍,小女孩還是記不住3乘以5是多少,孩子哭著發出痛苦的吶喊「三五怎麼這麼難呀!」
這麼小的孩子,她明白三乘五是什麼意思嗎?即便記住了他知道怎麼用嗎?如果不知道,那麼記住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次,對比會增加孩子的內疚和羞愧,自卑感和挫敗感。
無論孩子做的好與不好,家長總能找到可以對比的地方。因為總有比自己孩子做的好的。這樣的對比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和羞愧感。越比孩子會變得越自卑。
第三,對比會破壞親子關係。
當父母把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時,面目一定不會是和顏悅色的。並且如果父母總拿自己孩子與別人比,孩子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真的嗎?孩子覺得自己總是表現不如別人的話,會不會有一天父母不再愛自己,而去愛別人家的孩子了呢?這樣會使孩子沒有安全感。
那麼怎樣比,才不會傷害孩子呢?
1、進行縱向對比。
拿孩子的今天與他的過去比。這種對比是有益的,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變化,發現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
2、對比可借鑑的地方。
借鑑別人,就是學會發現別人做的好的方面,努力把它學習過來,變成我們自己的。
這與前面直接進行結果對比不同,通過借鑑別人,孩子漸漸學會欣賞別人,然後慢慢啟動見賢思齊的模式,把自己變得更好。
3、通過對比,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成為別人,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該有的樣子。所以多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優勢,學會欣賞自己。
同時,父母還要多肯定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並且真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多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畢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4、多鼓勵團隊間的對比。
提倡集體主義,而不是個人主義。優秀的人都是能夠帶領出出色的團隊。
父母學會進行正確對比,會使孩子越來越優秀。
我是心理諮詢師大漠,關注情感,關注心理,關注親子教育。
隨時傾聽你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