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後來居然變成這樣……

2021-01-15 青年湖南



聽浪樹洞|NO.17

歡 迎 傾 聽


表舅,從小縣城考入北大,現在是北大的雙學位博士,老婆也是北大的博士。軍醫,定居北京,主要搞生物醫藥方面的科研,伊波拉的時候去了非洲支援,今年疫情在火神山醫院。這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家族之光了。

——@豚豚湫



讓一讓,這題我會!我小時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初中年級第一,高中前五十,考了個985,但是現在,在校外機構當老師,拿著三千塊錢一個月的工資,被我媽說不如農民工。

——@Sera



看到這個話題覺得自己很幸運,爸爸去世的早,從小到大都是媽媽陪伴我們,我和弟弟在她眼裡從來都是「最好的寶寶」,她每次帶我和弟弟出門,都好像帶著整個世界一樣驕傲哈哈哈。不是因為我們多優秀,而是因為媽媽很愛我們。


不管我們學習成績好壞,選擇做錯做對,媽媽更在乎的是我們能夠慢慢成長,「最近又長大了一點哦」、「想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媽媽會盡最大的努力支持你們的」,「你要認真想一想,這個選擇是不是最好的」,她總是這樣鼓勵和認可我們。她是一位如此充滿教育智慧和天賦的母親,以至於我和弟弟都為此而讚嘆不已。(當然挨罵挨揍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兩個人打架拖鞋打屁股那種嗚嗚嗚)。

——@巴斯德的小花貓



在我父母口中沒有「別人家的小孩子」,但是我曾是「別人家的小孩子」,如今三年過去了,我早已經不是「別人家的小孩子」了,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學生,沒有其他光環。這三年多來,我好像沒有在我的預期行程中走得更好,反而是偏離路線。沒有變得更優秀更強大的我,看起來像蔫了一樣,自己感覺一事無成。


曾經「別人家的小孩子」早已不復存在,一切皆為過往,而我也只能在自己的期待下等待逆風翻盤的那一天。希望過去那個「別人家的孩子」能再次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9cm



在小學時,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家成績特別好的好孩子。在初中時,別人家的孩子是「你看看別人都在認真學習,而你呢?」高中時,好不容易考到了第一,休息一會,媽媽卻說:「別人都在學習,你卻在休息,你遲早會被甩下去的。」但別人家的孩子雖然好,但是在父母心中,你才是他們最重要的小孩。

——@瑛



小時候我和我哥都是大人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每天做完了作業才出去玩,考試不是拿第一就是第二,在那個幾年都出不了一個大學生的小山村,我和哥哥都先後上了一本。長大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發現自己不過滄海一粟,從前那個大人眼裡優秀努力的自己,平凡的像榕樹上的一片葉子。


曾經因此自怨自艾,抱怨自己身上的很多事情,後來終於想開,隨心而行,把自己的愛好做成了職業,平平淡淡,開心就好。而哥哥依舊是我眼中最優秀的人,後來他成為了一名軍人,學業完成後駐守在離家三千公裡的邊疆,哪怕我們家已經多年沒有過過一個團圓的年,但有一個軍人哥哥 ,我永遠以此為榮。

——@今生



他們怎麼樣我不知道,可我始終都沒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我自始至終都不優秀,也沒想著要有多優秀。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做不到的,不再強求。哦對了,有幾個一直保持聯繫的,我知道,他們到現在還一直是我爸媽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優秀到大,而我還一直平庸。


當然,我也冷眼旁觀過一些曾喧囂一時最後銷聲匿跡的曇花一現,比起他們,我很感激我一直不溫不火,不曾出人頭地,可到底也未曾跌入谷底。綜上,當年的「別人家的孩子」,幾乎一直都很好,直到現在也一直是我學習和追求的榜樣。至於那些盛極而衰的人們,除了一聲五味雜陳的慨嘆,我什麼也說不出來。

——@Hikari


小時候,我父母口中的「孩子」總是比我優秀,但我媽口中的很聰明,機靈的孩子,最後沒考上大學;我媽口中努力學習的孩子,最後也不見了蹤影(不在那邊住了,搬走了);我媽口中討親戚喜歡的孩子,最後也慢慢的淡出了他們的視線。


但他們也確實總有比我某方面做的好的,我做不到,我很木,挺呆,有點不通世故,不圓滑,很直,直來直去,但這些構成了現實生活中的我,活生生的我,我以前很討厭我爸媽口中那些「孩子」,但慢慢的就釋然了,因為你的一生,避免也阻止不了別人把你和優秀的人比較。保持自己,不讓自己被那些言語影響,以自己的態度活著,就好了。

——@小李




小時候經常聽爸爸媽媽說鄰家姐姐是怎樣的優秀,盼望著我可以向她一樣,為家裡爭光。於是我一直把鄰家姐姐當成一個標杆,雖然如此,但我也一直有些嫉妒她。如今長大了,回想起當時也是很幼稚。


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但我們不能對此牴觸,要心平氣和地對待他們。我們要努力地成為別人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啊!

——@小韓喜暖




媽媽小時候常把我和麻將館其他的小朋友比較,每到期末,別的小朋友總是拿著一疊疊的滿分試卷和獎狀去麻將館,而我只會背著大書包,吃著辣條,在麻將館門口趕緊把剩下的辣條叭完,然後進去找媽媽,媽媽常會和我說,看看別人,這麼多獎狀,你下學期也拿一張回來好嘛?然後那堆老阿姨總會以一種奇怪的語言誇他的孩子,我也想拿獎狀,可是直到後面,我還是沒能夠獲得獎狀,哪怕只是一張進步學生。


直到初中,我才通過校運會才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張獎狀, 媽媽那時候也很自豪,對我說道:「以後會有更多的。」上了高中,選擇了體育專業,每逢校運會,媽媽總會提前很久到場,看著我在領獎臺上獲得的冠軍,她說有一種別人家長不會有的成就感。



在她的朋友圈裡,她摟著我笑,說「我兒子是第一名啦」那種驕傲感在媽媽身上,似乎期待了很久,也似乎準備了很久。麻將館那位常拿獎狀的朋友也不知如今是什麼樣子。但是跟他比起來,在田徑場上為我吶喊助威的媽媽,看見我掛著獎牌手捧鮮花從領獎臺最高處走下來的媽媽,仿佛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媽媽,我小時候沒有獎狀,長大了也不會讓你失望。我不會是別人家的小孩,我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bertr


樹洞團有話說



從小到大,「別人家孩子」就像一個神秘的宿敵:TA品學兼優、才藝出眾、身體倍棒,哪哪都行!這些「別人家的孩子」被賦予了過多的期待,對於他們,是壓力、也是動力。長大後,他們有的考進名校,在社會上發光發熱;也有的人做著一份薪資微薄的工作,感嘆人生歸於平凡。
爸媽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於口中,是為了鞭策你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為了打壓你,使你自卑,只是有部分家長表達方式並不得當。你要堅信,你是他們最重要的孩子。對待「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無需懼怕,更不必把它當作陰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優秀的標準定義也因人而異,你的對手只是你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閃耀的星星,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光芒,我們為自己而閃耀,為自己而活,並不需要以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而那些長大後看似失去光芒的「別人家的孩子」,也無需落寞,你的閃光點取決於你個人的喜好與努力,無需迎合他人眼光與期待。如果不甘於現狀,唯有頭也不回地向前衝,這才是成長應有的姿態。


你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嗎?

你的成長過程中

是否充斥著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點擊即可查看)



快來樹洞留言吧!

相關焦點

  • lucky因為自己爸爸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居然翻了白眼兒!
    並不是因為人家的爸爸媽媽長得多好看,是因為這個孩子把自己的媽媽帶到了一定的高端,再加上,就是因為自己長得這麼可愛,就把自己的媽媽帶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是讓人意,想不到居然這個年代還可以有一個孩子帶著自己爸爸媽媽紅火,可以看出來這個孩子到底是可愛到什麼地步了。
  • 那個天天只知道學習的別人家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整天只是埋頭學習、看書、做題,不會出去玩,這也許就是很多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好孩子。家長們別著急,別人家孩子也有別人家孩子的煩惱,並且問題還可能不小,請看下面的實例。天才少年的故事這個孩子的人生開啟模式是這樣的: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重點中學;13歲高分考入當地大學;17歲考入北京一家知名大學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 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請看別人家的孩子吧!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如果換做你,你能做到嗎?你能陪伴嗎?你捨得讓孩子受凍挨餓學習嗎?答案是:不能!今年的假期太長了!長的孩子都玩膩了,你都焦慮了!不知道如何按排孩子!其實最懶惰的是家長,怕麻煩,怕陪伴!
  • 「別人家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你是否也有這樣一個對手,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成績優異、智商超群、待人禮貌、從不惹事、人見人愛......好像小小年紀就可以預見長大後的成功了。智商高的人通常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優異於周圍同齡人的能力,這讓親友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莫讓你家的"乖孩子"變成"怪孩子"
    他們都是乖孩子其實大部分孩子一開始都是比較乖巧的。他們小小年紀會明白父母掙錢的的辛苦、不容易。所以會主動分擔家裡的活,比如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會內外活兼幹:洗衣做法掃地無所不會;放牛打豬草砍柴無所畏懼。他們會覺得這是他們理應做的事,很少抱怨,所以父母會覺得很開心。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別人家的孩子」,原來是這樣成長的
    才進入三年級的孩子,能有這麼高的積極性,能在新老師面前有這樣的膽量,我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想法的。小小年紀,就能這樣勤奮、有上進心。這個女孩子讓我刮目相看。也是在那一天,我記住了她的名字——汪小琴。接下來相處的日子裡,我漸漸發現了這個女孩子身上的諸多優點。她學習態度很好,每次交上來的作業都工工整整,多次在學校書法比賽中獲獎。她班幹部工作很出色,在同學們面前很有威信,多次被選舉擔任班長。
  • 好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媽媽也一樣都是「別人家的媽媽」
    聽我來解釋哈:首先,作為家長看到優秀的孩子,我們總會發出一聲驚嘆: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其實在孩子眼中是不是也會有「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媽媽(爸爸)?」01先跟大家說兩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的親身經歷。
  • 孩子這樣也就算了,家長居然也這樣
    「(家長):老師,你放心,天天這孩子,我一定好好管教,居然搶別人孩子的東西,直接一點數也沒有!以後不許這樣!聽到了沒?小孩點了點頭。(老師):天天家長,孩子這樣做,和你們一定有很大的關係,希望你能重視這件事,不要讓這種事阻礙了孩子的發展。(家長):我知道了,老師,我一定好好管教。(老師):好了時間不早了,先回去,真的希望你能真的重視這件事!(家長):老師,別著急啊,來都來了,再坐坐。
  • 媽媽別拿我和別人比較了:學學別人家孩子,是我聽過最毒的雞湯
    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之前看過這樣傾訴,說和孩子吵嘴了。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要不然就是扣橡皮。 忍不住著急說他:別人都完成了,再看看你!你怎麼就不能向你們班的誰誰誰學學? 人家學習都不用父母操心,考試都考前三,而且他還得練琴,你要有他一半自覺,我做夢都笑醒……。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在提到別人家孩子時,不能否認家長的良苦用心,希望通過比較,樹立榜樣的方式激勵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把對好的評判從只關注分數或結果變成對過程的把控,讓「別人家的孩子」從單純的一個人,變成一種好習慣、好品格的化身,這樣的比較就不再是高下的評判,而是一種正向的激勵。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家長們也樂於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我們。大多數父母心中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家的小孩和別人做比較。調查結果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在節目《少年說》裡,有一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坦言,在她的父母口中也存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有「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我們從不陌生。因為父母總在我們小時候用它來告訴我們與別人相比的不足。但是今天呢,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與它相似的一個話題——「別人家的父母」。1如果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又有著哪些特徵呢?01善於情緒管理這樣的父母,不會以一種兇巴巴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他們有嚴謹、嚴肅的一面,但且沒有可怕的一面。當孩子犯錯了,他們不會想著遷怒於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先生孩子後結婚,在農村居然變成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世道變了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先生孩子後結婚,在農村居然變成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世道變了嗎?如果是一直在農村生長的人,應該就有這樣的一個認知,未婚先孕這樣的事情,在農村是一件讓人很難抬起頭做人的表現,在很早以前,誰家的女生要是遇上了這樣的事情,當然整個家庭都會覺得很慚愧,也會成為隔壁鄰居或者是村裡面的笑柄,同時那個女生也沒有在這條村裡面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甚至去到哪裡都有有人指責,所以未婚先孕的情況,在以前是肯定不允許有的。
  • 別人家孩子的家長是這樣做的,別人家孩子寫成這樣您就不心動嗎?
    別人家孩子的家長都是這樣做的,別人家的孩子書寫成這樣您就不動心嗎?作為家長的我們,除了陪伴孩子完成好作業外,還要做好老師的助手,協助老師規範好孩子的英語字母的書寫,如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字母的筆順,大小規格,手寫體和印刷體的區別,寬窄高低和傾斜度等,都必須一絲不苟,儘量把書寫錯誤扼殺在初期階段,以便養成使孩子終身受益的規範書寫的好習慣。為什麼我們家長要嚴格要求孩子的字母書寫、做好老師的助手呢?
  • 孩子被打之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變成什麼樣了?
    導讀:孩子被打之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變成什麼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被打之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變成什麼樣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家長」
    疫情期間上網課,老師孩子家長都覺得壓力山大。  當老師家長發現孩子在玩耍的時候,總覺得如臨大敵,會嚴肅地和孩子說快去看書學習,巴不得孩子除了吃喝拉撒,都埋在書山裡,這山如果是五指山那效果更佳。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是啊,我們只顧著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卻忘記去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我是不是一個別人孩子羨慕的好媽媽?」如果不是,我們又憑什麼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呢? 《後漢書》寫到:言傳在於「教」,身教在於「育」,教育應該更重於「育」,更重在身教。
  • 別人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家長
    因為每個孩子自學能力、自我管控能力不一樣就導致學生成績最後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很多家庭錯失了今年疫情期間是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期、修復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期,因為這段時間家長孩子難得的有大把時間在一起,聰明的家長會好好利用這段難得的時光去好好陪陪孩子。而有些家庭就恰恰相反,網上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不上網課父慈子孝,一上網課雞飛狗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