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好媳婦兒?別想了!但別人家的好孩子,一定要想!

2020-11-19 博士大叔育兒



育兒隨筆,完全原創。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博士大叔育兒),7年育兒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一起分享;彎路您肯定不會再走,育兒投入還能得到超值回報;同時,您還能不定期地收到育兒電子資源(育兒經、經典繪本、經典書籍影印版)。



有一種好媳婦兒,叫做別人家的媳婦兒,懂事,賢惠,知書達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有一種好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好孩子,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造性。



如題,前半句是玩笑話,後半句是實在話。七年的育兒生涯,我們聽到過太多的朋友、同事抱怨過:怎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乖,然後看著自己的孩子,嘆了一口氣……



1965年,導演麥可·艾普泰德用鏡頭記錄14個7歲的英國小孩,每隔7年找到這些孩子,拍下他們近況,直到2013年。



看著片中的主人公慢慢變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


從他們的身上,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人的人生無不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幼時的家庭影響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難以磨滅的。



所以,親愛的把爸爸媽媽們,夫妻倆一定要商量好學校和培訓機構確實有作用,但是一定不能把它們放在第一位。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邊: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做到給與孩子持續的陪伴呢?前文我們也提到過了,每個人都會很忙,在某一個城市裡為了維持家庭,不得不早出晚歸。



但忙是真的有限度的。曾經,爸爸的一個大領導就講過,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也需要你的付出和投入。



相對較忙的爸爸們,是否能每天拿出有限的十分鐘來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呢?周末是否可以抽出半天的時間來親子呢?



我們在兒子會說話了之後(小傢伙說話晚,18個月左右才會相對流利地說短句),有一天,我們專門問他:小時候為什麼一直哭啊。



他的回答讓我們很驚訝:因為我不會說話。是啊,孩子出生之後,除了不會說話,其他的什麼都懂。所以,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裡。



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當然,市場上的育兒經說的也有道理。但是,我們的總結一定值得您花十分鐘好好閱讀,好好思考:



1. 家庭一定要和諧。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爸爸媽媽們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頂梁柱,我們不能有任何的不和諧表現,即使耍點小脾氣,吵吵嘴也最好不要再孩子面前。



這裡,我們要跟爸爸們說一下:男人們一定要大度,不要跟自己的妻子過意不去;即使她無理取鬧,也一定要包容。至於為什麼?我想吵過之後你就知道了。



2. 父母要恩愛。這裡我們要強調是,平時父母一定要相敬如賓,當然並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注重實質。



比如,在一些重大的日子裡,要記住給對方買禮物;比如在平時,一起逛街時,最好要手牽著手(當然,根據個人喜好,不強迫哦)。



甚至,有的時候在孩子面前,爸爸也要表現出要跟寶寶搶媽媽,也要跟孩子強調:媽媽不是寶寶一個人的,也是爸爸的老婆。



3. 孝順長輩。這個我覺得不需要多說了。應該是體現在每個人骨子裡的。



表現在平時,就是多幫老人分擔家務,有時間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同時一定要記住老人的生日,這種儀式感哪怕再小都有必要。



4. 對人善良真誠。善良真誠並不是裝出來的,這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


比如看到乞丐給點,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上去搭把手,這些真的而且必須是自然的。



5. 要學會聆聽。我們家一直很強調這一點,大人在說話的時候,小孩子不能輕易插嘴,如果實在想表達,



應該禮貌地說:我可以嗎?同時,兒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當然,我們作為大人,想要打算孩子的講話,也要遵守這個流程。



6. 強調家庭成員的平等。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覺得所有的爸爸媽媽們都應該去考慮這一點。



是的,我們的孩子從出生時,需要我們的照顧,因為他一開始完全沒有自理能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歲、三歲、五歲,他的自理能力會越來越強,但是很多很多的爸爸媽媽們卻沒有意識到,反而還用著對待嬰兒的態度去包辦孩子的一切。



我們從孩子兩歲開始時,就灌輸了家庭成員人人平等的觀念:在這個家庭裡,每個人都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斷付出,爸爸媽媽要上班、姥姥要做家務、姥爺要做飯,



而寶寶是家庭成員也應該要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兩歲之前,寶寶小,但是現在你會走路了,會說話,該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總之,我們幾乎在任何一個場合都會強調這一點,而且我們儘量在所有的場合都用:「我建議」這樣的口吻。



不過有一天晚上,小傢伙玩玩具玩的忘了時間,有點晚了,我就跟他說:寶寶,爸爸建議你可以收拾玩具睡覺了哦,誰知他正玩的專注,回了一句:我還想玩呢?又接著說了一句:



你只是建議呀,那我就可以自由選擇聽還是不聽哪。當時爸爸哭笑不得,但還是比較高興的:因為我們又有了不經意的收穫,那就是小傢伙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了。


如題,我們的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們倆作為父母每天都注意的,現在已經內化成習慣。當然,我們做的肯定不是盡善盡美,大家也會有其他好的方法。


但是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哪種方法,我們都應該堅持做下去,成為我們的習慣之後,相信也會成為我們孩子們的習慣。


和我們的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讓我們一起堅信並踐行: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培養!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我們的分享完全不是教科書式的,而是我們孩子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生動且實用。請關注我們,我們會有更多優質內容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好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媽媽也一樣都是「別人家的媽媽」
    聽我來解釋哈:首先,作為家長看到優秀的孩子,我們總會發出一聲驚嘆: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其實在孩子眼中是不是也會有「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媽媽(爸爸)?」01先跟大家說兩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的親身經歷。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你要做到這幾點
    作為父母經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明別人家的孩子身上有一些優點、品質是家長喜歡的。而這些跟孩子接受的教育脫不開關係,但孩子接受的教育無非都是從義務教育開始,上學、聽課、做作業...大多數的學生受教育的模式都是這種。那麼被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又為什麼跟其他人拉開了差距?
  • 我想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 「別人家的孩子」真的那麼好嗎?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小孩的都有一個共同的天敵叫做「別人家的小孩」,這類小孩不僅學習好還特別讓家長省心,乖巧懂事,是父母眼中的理想孩子。但其實每一個小孩都有可能是那個「別人家的小孩」,只要我們能夠看到自家孩子性格的優缺點,幫助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你的孩子就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小孩」。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別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努力做「別人家的父母」
    「學霸」這個詞可謂是對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度肯定,能被讚譽為「學霸」的孩子也通常被稱作是別人家的孩子,那別人家的家長又有何不一樣呢?這些孩子的家長知道,孩子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分成績,都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學習就是一場馬拉松,是一場持久戰,要努力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所以,這些孩子的家長都不會以孩子的成績作為炫耀的資本,也不會給孩子壓力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名次,只是默默的輔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努力。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假設我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孩子什麼都好,學習好,懂禮貌,琴棋書畫樣樣好,證書獎狀滿天飛,演講比賽不打稿(最後一句為了押韻硬湊的)。別人家孩子就是中年老母親心中的寶貝,夢中的天使。怎麼樣才能擁有一個別人家孩子同款呢?我發現,自從我把自己家孩子當成別人家孩子,我就真的收穫了一個別人家孩子。把自己家孩子當成別人家孩子,就能戒吼了。不吼娃,整個人都變得溫柔了,散發著母性的光輝。
  • 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看看別人家父母都是怎麼做的
    因此可以從這些孩子身上看到,不管孩子是不是學霸,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爸媽勢必得樹立好自身形象,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不要總怨天尤人說著「別人家孩子怎麼樣」,爸媽應該先反思自己再去批評孩子。一、為什麼父母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1. 心理距離的視角對於那些給人們心理上帶來越大壓迫感的事物,人們看待的角度就更加具體。
  • 清華大學18歲博士,別光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也了不起
    其次,這個孩子肯定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其實有天賦的孩子很多,但是有天賦的孩子還在一個好的家庭就很難了。如果沒有外界的好的環境,也就是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學習天賦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用處。很多父母最大的誤區就是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行,從來沒有意識到有的時候父母的問題比你孩子的問題還要大。你光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了,但是你沒有看到別人家的父母。你光看別人家的孩子出人頭地,但是你沒有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什麼?
  • 別讓「別人家孩子」傷了自己孩子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話:我們小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曾被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而等我們長大了成了父母,也變得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爸爸媽媽,你們知道這樣的比較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嗎?傷害一:打擊孩子自信心當父母拿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時,孩子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喜歡自己,更喜歡鄰居家的小孩。因此,他可能會鬱悶會自卑,自我價值感降低,不再自我肯定,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 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我家的也不差
    其實當寶寶一天天長大以後也有自己的自主權,自尊心寶寶也有,當寶寶和別人在一起玩的時候不要總是拿自己家的寶寶跟別人比。這樣也會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想著寶寶現在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心裡都明白。當我們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你看見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聽話。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學習的榜樣,那麼,最好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更準確的說是他們擁有的一系列品質:認真、有上進心、勤奮、堅持不懈等。比如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你看你們班上考前5名的孩子,他們上課應該十分專注,課下能主動認真完成作業,如果你也能夠這樣,成績一定會進步。
  • 有「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我們從不陌生。因為父母總在我們小時候用它來告訴我們與別人相比的不足。但是今天呢,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與它相似的一個話題——「別人家的父母」。1如果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又有著哪些特徵呢?01善於情緒管理這樣的父母,不會以一種兇巴巴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他們有嚴謹、嚴肅的一面,但且沒有可怕的一面。當孩子犯錯了,他們不會想著遷怒於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學校,別人家的男朋友等等,別人家的真的就...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學校,別人家的男朋友等等,別人家的真的就那麼好? 好像也是的哈。 畢竟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別人家的學校那麼豪華,別人家的男朋友那麼善解人意......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拿別人孩子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想讓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即使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但是父母還是想讓他可以變得更好。父母初心看似好的,但父母的這種」攀比「行為,其實是源自父母自己內心的欲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則就意味著自己教育失敗。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本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孩子的內心感受。
  • 巧用「別人家的孩子」,成就自家孩子,效果不要太好!
    所有孩子都有一個公敵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等我們自己當了父母后,也忍不住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人家麗麗好厲害,這麼小就會背古詩了。我們也可以像她那樣,對不對!」本來我們是想用激勵的辦法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別人可以的,咱們也可以。」
  • 同樣是小學生,別人家孩子為啥書法那麼好,專家:別著急
    同樣是小學生,別人家的孩子為啥書法那麼好,專家:別著急最近在網上看到不少小學生展示的書法作品,看了這些書法作品,我雖然已經練習了10幾年的書法了,仍然被這些書法作品震撼住了,這些小學生太厲害了,有的甚至已經達到專業書法家的水平,有的小朋友雖然稱不上是書法家
  • 想讓孩子成為「別人家孩子」?首先要學會「結構化思維」,很關鍵
    前幾天,帶著孩子去參加一場戶外活動,活動的第一項就是讓孩子進行自我介紹。聽了幾個孩子的自我介紹,感覺很多的孩子的"結構化思維"並不強,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第一位孩子是這樣進行自我介紹的: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我今年三歲半。還有一位小孩是這樣進行自我介紹的: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我今年四歲了。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年年高考後,都湧出一批別人家的孩子。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高考榜上,出現了別樣的別人家的孩子,勵志的典範。前幾天,在潘幸知短知識分享群裡看到這則消息:安徽交通廣播一篇《安徽盲人考生高考635分!超一本線1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