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前半句是玩笑話,後半句是實在話。七年的育兒生涯,我們聽到過太多的朋友、同事抱怨過:怎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乖,然後看著自己的孩子,嘆了一口氣……
1965年,導演麥可·艾普泰德用鏡頭記錄14個7歲的英國小孩,每隔7年找到這些孩子,拍下他們近況,直到2013年。
看著片中的主人公慢慢變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
從他們的身上,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人的人生無不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幼時的家庭影響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難以磨滅的。
所以,親愛的把爸爸媽媽們,夫妻倆一定要商量好學校和培訓機構確實有作用,但是一定不能把它們放在第一位。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邊: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做到給與孩子持續的陪伴呢?前文我們也提到過了,每個人都會很忙,在某一個城市裡為了維持家庭,不得不早出晚歸。
但忙是真的有限度的。曾經,爸爸的一個大領導就講過,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也需要你的付出和投入。
相對較忙的爸爸們,是否能每天拿出有限的十分鐘來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呢?周末是否可以抽出半天的時間來親子呢?
我們在兒子會說話了之後(小傢伙說話晚,18個月左右才會相對流利地說短句),有一天,我們專門問他:小時候為什麼一直哭啊。
他的回答讓我們很驚訝:因為我不會說話。是啊,孩子出生之後,除了不會說話,其他的什麼都懂。所以,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裡。
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當然,市場上的育兒經說的也有道理。但是,我們的總結一定值得您花十分鐘好好閱讀,好好思考:
1. 家庭一定要和諧。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爸爸媽媽們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頂梁柱,我們不能有任何的不和諧表現,即使耍點小脾氣,吵吵嘴也最好不要再孩子面前。
這裡,我們要跟爸爸們說一下:男人們一定要大度,不要跟自己的妻子過意不去;即使她無理取鬧,也一定要包容。至於為什麼?我想吵過之後你就知道了。
2. 父母要恩愛。這裡我們要強調是,平時父母一定要相敬如賓,當然並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注重實質。
比如,在一些重大的日子裡,要記住給對方買禮物;比如在平時,一起逛街時,最好要手牽著手(當然,根據個人喜好,不強迫哦)。
甚至,有的時候在孩子面前,爸爸也要表現出要跟寶寶搶媽媽,也要跟孩子強調:媽媽不是寶寶一個人的,也是爸爸的老婆。
3. 孝順長輩。這個我覺得不需要多說了。應該是體現在每個人骨子裡的。
表現在平時,就是多幫老人分擔家務,有時間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同時一定要記住老人的生日,這種儀式感哪怕再小都有必要。
4. 對人善良真誠。善良真誠並不是裝出來的,這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
比如看到乞丐給點,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上去搭把手,這些真的而且必須是自然的。
5. 要學會聆聽。我們家一直很強調這一點,大人在說話的時候,小孩子不能輕易插嘴,如果實在想表達,
應該禮貌地說:我可以嗎?同時,兒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當然,我們作為大人,想要打算孩子的講話,也要遵守這個流程。
6. 強調家庭成員的平等。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覺得所有的爸爸媽媽們都應該去考慮這一點。
是的,我們的孩子從出生時,需要我們的照顧,因為他一開始完全沒有自理能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歲、三歲、五歲,他的自理能力會越來越強,但是很多很多的爸爸媽媽們卻沒有意識到,反而還用著對待嬰兒的態度去包辦孩子的一切。
我們從孩子兩歲開始時,就灌輸了家庭成員人人平等的觀念:在這個家庭裡,每個人都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斷付出,爸爸媽媽要上班、姥姥要做家務、姥爺要做飯,
而寶寶是家庭成員也應該要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兩歲之前,寶寶小,但是現在你會走路了,會說話,該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總之,我們幾乎在任何一個場合都會強調這一點,而且我們儘量在所有的場合都用:「我建議」這樣的口吻。
不過有一天晚上,小傢伙玩玩具玩的忘了時間,有點晚了,我就跟他說:寶寶,爸爸建議你可以收拾玩具睡覺了哦,誰知他正玩的專注,回了一句:我還想玩呢?又接著說了一句:
你只是建議呀,那我就可以自由選擇聽還是不聽哪。當時爸爸哭笑不得,但還是比較高興的:因為我們又有了不經意的收穫,那就是小傢伙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了。
如題,我們的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們倆作為父母每天都注意的,現在已經內化成習慣。當然,我們做的肯定不是盡善盡美,大家也會有其他好的方法。
但是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哪種方法,我們都應該堅持做下去,成為我們的習慣之後,相信也會成為我們孩子們的習慣。
和我們的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我們的分享完全不是教科書式的,而是我們孩子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生動且實用。請關注我們,我們會有更多優質內容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