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成為「別人家孩子」?首先要學會「結構化思維」,很關鍵

2020-12-16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現代的生活中,自我介紹好像在各個方面、各類的人群都會需要用的,甚至小孩子都不例外。前幾天,帶著孩子去參加一場戶外活動,活動的第一項就是讓孩子進行自我介紹。聽了幾個孩子的自我介紹,感覺很多的孩子的"結構化思維"並不強,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第一位孩子是這樣進行自我介紹的: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我今年三歲半。

還有一位小孩是這樣進行自我介紹的: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我今年四歲了。我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看書……

那個小孩子的自我介紹真的是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自我介紹,其實孩子具有這麼強的表達能力是因為孩子本身擁有比較強的"結構化思維",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為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厲害,那麼對孩子進行"結構化思維"的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

"結構化思維"的定義

來著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結構化思維"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工作任務或者是難題的時候可以從多個側面進行思考問題,深刻的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而根據所得制定一套系統的行動方案,最後採取恰當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開展,最終取得高績效。簡單的來說就是:思維決定發展,思維層面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它存在著一個這樣的內在邏輯是:思維可以調動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認知)並且可以結合技能產生有效的行為。"結構化思維"其中包含了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邏輯思維(分析思維)、歸納思維及演繹思維等。

如果家長能夠培養孩子形成"結構化思維"。孩子具備"結構化思維"並且運用好"結構化思維"的作用的話對孩子的未來的成長是非常的有利的,甚至可以幫助孩子適應未來的社會。

"結構化思維"對孩子的益處

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對於孩子的教育,相信很多的家長都在教育孩子的方面聽過這麼一句話: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主。可是很多的時候,家長道理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比較的難,如果孩子具有比較強的"結構化思維"能力的話,家長就可以相對放心的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一般來說"結構化思維"能力強的孩子他的獨立能力也是比較強的。比如說:孩子去需要在暑假期間去曾經一場夏令營活動,"結構化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在出發之前就會自己準備好自己想要帶的衣服、鞋子……家長需要做的僅僅是把孩子一些沒有考慮到的東西給孩子補上就可以了。

孩子具有比較強的獨立能力那麼他也具備了能夠較好的照顧好自己的能力,那麼家長也會比較輕鬆同時也會比較放心的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以及自主權。

能夠提升孩子的條理性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也是讓廣大家長很是抓狂的一件事情。特別是有一些孩子他總是喜歡玩,總是把作業這件事情放在最後面做。很多的時候孩子會卻發現:到最後面的時候時間不夠了,於是便求助家長又或者是不睡覺熬夜寫作業。

"結構化思維"能力強的孩子,他對於自己的事情都是具有一定的規劃的以及會把自己的時間分配好,做事情也都是具有條理性的。比如說:對於學習這件事情,他會安排好自己每個時間段應該要做什麼,一般都是不會出現拖拖拉拉到最後一刻才完成作業的。

其實"結構化思維"帶給孩子的益處絕不僅僅只是上面所說的兩點,它還給孩子帶來了很多的益處。總的來說,家長需要讓孩子變得優秀起來,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的出色,那麼家長對於孩子"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必不可少。

家長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的"結構化思維"

讓孩子做事之前先制定一個計劃眾所周知: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有規劃,做到做事之前心中有數;那麼事情往往會事半功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的做起,然後再循序漸進的給孩子增加一些難度。

比如說:家長可以先幫助孩子讓他制定好一天的規劃。從幾點開始起床,幾點睡覺,要詳細到一天的具體時間段要做什麼甚至可以讓孩子估算一些自己這一天的效率會怎麼樣。漸漸的引導孩子增加難度,比如說:一個學期裡面需要達到怎麼樣的成績,為了到達這樣的成績需要怎麼去做等等。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結構化思維"的強弱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是存在很大的關係的,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行的話就不能夠講自己的思維所想表達出來,這樣的話孩子的"結構化思維"能力就不能夠真正的被體現出來,所以家長也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其實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並不難,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並不用說去刻意培養。家長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模仿能力非常的強,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能力來培養孩子,就是家長多跟孩子交流,又意識的去表達自己,從而讓孩子模仿家長的說話方式。

此外,為了孩子有話可以說,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而讓孩子多說話,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家長還可以製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己,比如說:帶孩子去朋友家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去回答朋友的問題,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害羞等原因而著急的去替孩子回答問題。

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結構化思維"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思維,它所包括的範圍很廣,其中就包括了邏輯思維能力。"結構化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存在很大的關聯性的,從某些角度來說: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顯示出一定水平的"結構化思維",因為"結構化思維"包括了邏輯思維,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結構化思維"能力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家長可以利用演繹法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所謂演繹法就是指:從普遍的事物到個別,首先需要有一個認知和原理,然後在進行推導到個別結論。演繹法它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亞里斯多德三段論:即是:"所有的人都會死,因為蘇格拉底也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一定會死"。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演繹是一個很嚴密的過程,它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保真推理",也就是說只要是前提是真的,那麼所得出的結論也一定是真的。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動手能力:通俗的說法就是實踐能力。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是給孩子所有的寵愛,於是給孩子包辦好一切的事情,孩子在家裡也是要什麼給什麼,把孩子當做"小皇帝",所以很多的小孩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

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家長的這種做法是在剝奪孩子在生活中學習鍛鍊和成長的機會,此外家長這樣做還特別容易讓孩子喪失責任心。是非常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結構化思維"能力的,"結構化思維"能力也並不是說只是讓孩子動腦就可以,還需要孩子進行實操的,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結構化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知識"的結構認知,而不是碎片化的堆積;而孩子需要進行結構化的學習是建立在"結構化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的,因此家長一定要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結構化思維"。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你要做到這幾點
    作為父母經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明別人家的孩子身上有一些優點、品質是家長喜歡的。而這些跟孩子接受的教育脫不開關係,但孩子接受的教育無非都是從義務教育開始,上學、聽課、做作業...大多數的學生受教育的模式都是這種。那麼被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又為什麼跟其他人拉開了差距?
  • 「冠軍思維」有多強?學會這一招,秒變「別人家的孩子」
    相信不少家長都跟孩子誇獎過別人家的孩子,不少孩子也都被別人家的孩子折磨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家長該如何讓自己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吧。思維模式的重要性一個心理學家用了四十年的時間,發現了幾種思維模式。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拿別人孩子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想讓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即使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但是父母還是想讓他可以變得更好。父母初心看似好的,但父母的這種」攀比「行為,其實是源自父母自己內心的欲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則就意味著自己教育失敗。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本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孩子的內心感受。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你要學會分享","你讓她玩一會兒",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的確,分享是一種美德,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樣的。而我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認為愛和規則是平行的,我堅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例如,當別人幫助她時,需要說謝謝。需要盡其所能的去幫助別人。
  • 張麗俊:結構化思維,人生基石能力
    生活中的結構化思維首先我們來談談生活中的結構化,選兩個生活中和大家息息相關的場景來舉例。第一個例子,什麼樣的人是一個好爸爸?一個好丈夫的結構是什麼?在生活中要做一個好爸爸、一個好丈夫,背後都是結構化知識,能夠把這個結構化的方法應用到工作中,職業上取得一定成就是必然的。而想要真成為一個好爸爸和好先生,要做到四個真:第一個叫做真的奮鬥。
  • 別人家的好媳婦兒?別想了!但別人家的好孩子,一定要想!
    曾經,爸爸的一個大領導就講過,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也需要你的付出和投入。要學會聆聽。 如題,我們的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是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哪種方法,我們都應該堅持做下去,成為我們的習慣之後,相信也會成為我們孩子們的習慣。
  • 快速學會結構化思維
    為什麼需要訓練結構化思維明明對方說的每一個字你都懂,但是組合在一起,卻不知道對方想說什麼,就算他滔滔不絕講了30分鐘,依然如此。上面這種情況,是不是似曾相識,在你的身邊,每天都在重複的上演。這背後,或許最該改變的是思維方式。這時候就該結構化思維閃亮登場了,結構化思維,就是把繁雜的信息重新提煉,變得更有規律,從而更有條理。思維也就更加清晰,這樣表達自然能讓對方更容易理解。
  • 開學第一課:我用發散型思維、結構化思維、視覺化思維教孩子語文
    該課的學習要求是,認識並學會書寫7個漢字,背誦全文。2.為什麼要用發散型思維學習。為什麼要用發散型思維學習呢?對於結構化思維,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結構呈現,將事物結構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改造舊事物。同時創造新的事物。2.為什麼要使用結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可以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
  • 與其羨慕別人孩子是學霸,不如走在成為學霸的路上,家長一定要看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學霸,但很多家長卻不知道,學霸共同的特徵就是思維能力很強,他們更擅長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所以想讓孩子成為學霸,首先要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可以看到,孩子的思維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基礎。本文認為,6-10歲是孩子打好思維基礎的關鍵,一旦錯過,再彌補就會事倍功半。那我們該怎麼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呢?這裡以三個類型的小遊戲為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讓大家學會給孩子做思維啟蒙教育。
  • 我想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請先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無疑我們需要孩子具備必要的情商,就像我們想讓他們考上名校一樣。作為一名「70後」媽媽,她把成長型思維運用到了家庭育兒實踐之中,培養了自己優秀的孩子,同時也幫助了很多家庭走出育兒困境。《高情商養育》一書正是她的育兒理念的提煉,也是她心理諮詢的總結。03 全書精華3.1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我們就是他們情商的底色。
  • 10歲前孩子學會以下5點規矩,你孩子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每一個人都一樣可以被別人尊重,然而如果一個孩子並沒有做講禮貌的事情的話,在別人的眼裡他就不是一個懂禮貌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也是不受歡迎的,所以為了能夠讓你的孩子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那麼你就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 結構化思維:助力你「一眼看透一本書」!
    平時的我喜歡出去放風箏,溜冰,也喜歡和朋友們一起去遊樂場玩,如果你們想和我交朋友,請來和我一起玩吧。希望我們班的同學都能和我成為好朋友。謝謝大家!」 小芮說完全班掌聲雷動,大家都覺得小芮講得太好了。 如果你是老師,聽完三個小朋友的介紹,你會更喜歡誰的自我介紹?毫無疑問,三個小朋友的自我介紹裡,第三個小朋友的最吸引人。
  • 改變認知+升級大腦,結構化戰略思維是關鍵
    直到讀完《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如何想清楚、說明白、做到位》,結合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我才明白了其中原委。麥肯錫是世界級的戰略諮詢公司,由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詹姆斯·麥肯錫於1926年創建,是一家專門為大型企業解決商業難題的智囊公司。
  • 你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一口流利的英語嗎?來斑馬英語專門打造「別人家孩子」的英語啟蒙軟體讓您的孩子成為別的家長口中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比如學習成績比自己好的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拿來說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就是那些比較懂事,聽話的孩子也會成為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另外就是那些在父母眼中事業有成,做事比較能幹的人也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媽媽能用愛孩子的理由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媽媽和孩子之間還是要多一些溝通,給孩子多一些自己的空間,才能營造更好的親子關係。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
  • 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重視「冠軍思維」的培養,你也可以
    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同齡中的佼佼者,成為人生的冠軍。同樣也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周圍人群口中爭相稱讚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我的閨蜜文文就是其中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對於孩子的要求,他非常的嚴格,甚至可以用苛刻來形容。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更是要求孩子永不放棄,遇到難題時,她不會直接大包大攬將答案告訴孩子,而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為目的,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求答案。
  • 「我要怎樣,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一句話,家長陷入沉思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被拿來和自己比較,而且總是比自己優秀…… 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從小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在各個方面壓過我們一頭,搞得我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去上進。 然而長大以後,走上職場,卻發現處處透漏著自卑,然後惡性循環。
  • 怎麼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小孩」?這項啟蒙很重要
    文|文兒最近接到朋友來電話吐槽「別人家的小孩」。沒錯,通常別人家的小孩都是學霸,都是讓人佩服的存在,朋友如今已經工作好幾年了,依然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小孩」,這個小孩只有12歲。英語啟蒙是通過引導和啟發,培養孩子對英語的好感、誘發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從內心喜歡英語的過程。先有英語啟蒙而後才有英語學習,就像學習走路要先學會站起來一樣。一定不要以功利性目的為前提,要注重寶寶親子閱讀過程,將英語元素融合到生活的細節中去,增強親子互動,使寶寶沉浸在英語的語言氛圍中。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唯有用心和堅持
    她們很好奇,我一個人帶倆娃究竟是怎麼帶的,尤其是當她們知道我兩個女兒夜裡都跟我睡,並且不用別人幫忙哄睡的時候,簡直對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些天,她們看到我,總要我來傳授她們哄睡小孩的經驗。要說過多的經驗,我還真沒有,但問我的人多了,我便仔細總結了一回,當我把總結的經驗告訴她們的時候,她們說:「你家孩子真好帶!我們家的放床上也要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