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小孩」?這項啟蒙很重要

2020-12-11 小屁孩兒

文|文兒

最近接到朋友來電話吐槽「別人家的小孩」。沒錯,通常別人家的小孩都是學霸,都是讓人佩服的存在,朋友如今已經工作好幾年了,依然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小孩」,這個小孩只有12歲。

聽了朋友的講述才明白,她最近外出工作,組織小孩子英語口語比賽,然而在組織過程中,她被一個孩子用英語給問語塞了,她一個英語專業出身的,碰到了陌生的單詞倒也不奇怪,但重點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嘴裡說出來的。

朋友甚是慚愧,也不得不佩服現在的孩子很厲害,原來孩子的母親在孩子一歲開始,就對他進行英語啟蒙了,而且這位母親為了對孩子英語啟蒙教育,自己也慢慢的學好了英語,有了二次成長。

科學的說,語言學習不易,但對於嬰幼兒,他們卻具有自然賦予的語言學習能力,有專家指出,每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0-2歲是開始語言啟蒙的最佳時機。

對於低幼寶寶,英語啟蒙的意義並不在於多會了幾個單詞、幾個句子,而是在於讓孩子對英文產生好感、喜愛閱讀,一旦建立了英文閱讀的興趣和動機,孩子日後可以養成自主去讀英文的好習慣。

英語啟蒙≠英語學習

英語啟蒙不等同於英語學習,可以說兩者相差還挺大的,啟蒙通常指開導啟蒙,啟發新知。而學習則是有目的的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實質上,有很多父母都會把這兩個搞混,從而沒有做好正確的英語啟蒙。

英語啟蒙是通過引導和啟發,培養孩子對英語的好感、誘發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從內心喜歡英語的過程。先有英語啟蒙而後才有英語學習,就像學習走路要先學會站起來一樣。一定不要以功利性目的為前提,要注重寶寶親子閱讀過程,將英語元素融合到生活的細節中去,增強親子互動,使寶寶沉浸在英語的語言氛圍中。這時,家長最應該關心的是:寶寶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對英語的好感,是否激發了對英語的興趣,而不是學會了沒有。

做好英語啟蒙,氛圍是前提

首先,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並沒有要求父母的英語一定是好的,其實父母甚至可以跟著孩子一起感受英語帶來的快樂,家庭是英語啟蒙的最佳場所。對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作為父母要大膽的和孩子隨著英語的兒歌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磨耳朵,兒歌是開始一門語言的臺階,將單詞句子通過音樂的形式唱出來,會讓孩子意識到這些音節是有意義的,給孩子體驗最基本的語感。

其次,開始一門語言的時候,語言曝光時間也是關鍵,研究發現,如果一門語言曝光時間能達到一天的30%以上,就有可能習得為母語一般,所以要每天為孩子營造浸潤式的語言環境,堅持和孩子說英語,哪怕中英混合也沒關係,最主要的就是讓孩子不間斷的感受英語,充分開發其英語語言能力。

當然,方式和資源也是十分重要的,讓孩子開心的時候,也是孩子感知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可以嘗試著遊戲化的讓孩子接觸英語,這樣,孩子對知識的記憶會大大加深。同時,儘量給孩子提供專門用於教育的學習資源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在英語啟蒙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發育規律,循序漸進的引導輸入。

不要再羨慕別人家的小孩了,從自己家娃娃抓起,快快進入英語啟蒙的隊伍中吧,楊冪的女兒3歲都可以說英語了,你還會糾結要不要讓孩子早點接觸英語嗎?

相關焦點

  • 「別人家孩子」是怎麼進行英語啟蒙的
    他們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我娃什麼時候也能成為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呢?一、價值觀引導,讓孩子學會愛在忙碌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很多成年人都已經快要忘記如何感受愛和表達愛了,在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通過小兔子間的互動對話,刻畫出一個無比真實的場景,讓孩子跟著小兔子一起感知愛、理解愛,懂得接受愛和付出愛是多麼重要,其實愛與被愛就存在於生活的小事中,需要我們用心發掘,而繪本通過趣味的故事設置便將這樣的價值觀傳達給孩子
  • 你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一口流利的英語嗎?來斑馬英語專門打造「別人家孩子」的英語啟蒙軟體讓您的孩子成為別的家長口中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比如學習成績比自己好的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拿來說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就是那些比較懂事,聽話的孩子也會成為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另外就是那些在父母眼中事業有成,做事比較能幹的人也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別人家的小孩」,不過是家長們的「自嗨」教育方式
    這幾天,總聽見兒子在哼一首歌,「別人家的小孩……讓我不開心」,聽得我直樂。我就問他,「你知道什麼是別人家的小孩嗎?」「知道,就是特別優秀的小孩唄。」「那你想成為這種小孩嗎?」小傢伙一扭頭跑了,雖沒回答我,但娃的背影上卻清楚的寫著三個大字——不願意。
  • 英語啟蒙,數學啟蒙,繪畫啟蒙……,你家孩子運動啟蒙了嗎
    最近神獸都歸籠了,最高興的莫過於老母親,終於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了,可以好好規劃一下孩子的美好生活了(偷笑),各種啟蒙先預備起來。經過這次疫情之後,很多人對生活的態度都發生了很大轉變,我也是其中一位。疫情變緩之後,對於家裡的小朋友也從之前的吃飽穿暖變成怎麼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怎麼養成自主進食的習慣,怎麼養成看書的習慣,no,no這些是很重要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真的是身體健康。
  • 【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六六讀《論語》01我聽得最多就是各種感慨:你是怎麼做到能讓這麼小的孩子坐下來好好跟你讀書的呢現在市面上都是各種五花八門的教育理念,你是怎麼堅持住自己的理念?難道孩子除了讀經典就不學別的技藝了嗎?他以後上學能跟上別人嗎?孩子這麼小,讀這些古文,我們讀著都那麼拗口,他能理解嗎?……家長們聽說、焦慮、擔憂、不解,都是因為自己對於教育的不了解,面對各種說辭的教育理念,難以選擇。
  • 還在說別人家小孩?其實自家寶寶也很優秀,多去發現寶寶優點
    「別人家的小孩又拿第一了」,「別人家的誰又做了什麼大事」這樣的話可能是我們最經常聽到的了,家長最希望我們跟著別人家小孩一樣,能成為他人口中的那個別人家小孩。在家長看來,這些別人家的小孩就是乖小孩,他們聽話懂事,學習還好。
  • 母親節,當一天「別人家的小孩」
    別人家小孩特點:乖巧、懂事、聽話、學習好從小到大你媽媽嘴裡那些「別人家的小孩」不知道後來都怎麼樣了但你依舊是你媽身邊「長不大的孩子」馬上就要母親節了街上的康乃馨搶了迎春花的風頭各大促銷平臺一起出來寵媽你準備的怎麼樣了?
  • 別人家小孩打你家小孩,作為大人該你怎麼處理?
    作為一手將孩子養大的父母,對於如何確保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正確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有自的經驗和建議,這裡分享給大家。並且來聊一聊別人家孩子打自己小孩的處理應對之策。看好自己的娃是第一位的我們在這裡首先問一個問題,你家的孩子被別人家的小孩子打了,你家孩子在遭打的過程當中,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你在哪裡,你在幹什麼?小孩打架,家長在哪?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意在說明,帶孩子出去遊玩,或者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往、遊玩的時候,作為監護人有沒有盡到看管孩子的責任?如果盡到了,那麼這樣的行為就不會發生。
  • 怎麼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自信的孩子總是自帶C位光環無論何時,都bling bling閃著光走到哪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是讓人real羨慕了想擁有同款孩子當孩子在客廳站著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我要喝牛奶。」你在廚房做飯一時不能滿足他,可以告訴他具體時間:「媽媽把這個菜做完,就去給你拿,好嗎?」千萬不要經常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在日常中也可以多尋求孩子幫忙,讓他在力所能及的空間裡,感受到自己在被愛和被需要著。
  • 父母口音不標準,可以給小孩做英語啟蒙嗎?
    很多新手爸媽在給自家小孩做英語啟蒙時,難免會有這樣的困擾:「我用不標準的英語與孩子交流,會不會帶歪小孩的發音和口音呢?」其實在我看來,這完全可以不用擔心的。自己教孩子 不要顧慮太多家長的讀音不夠標準不會對孩子的口音起到決定性作用,因為你不是孩子的唯一的「語音來源」。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媽媽能用愛孩子的理由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媽媽和孩子之間還是要多一些溝通,給孩子多一些自己的空間,才能營造更好的親子關係。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
  • 清華博士告訴你,怎樣養出「別人家的孩子」
    關於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一直是我很困惑的一個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對孩子的期待是: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就可以。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自己對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我眼裡都是那些學習成績好,又有好多特長的「別人家的孩子」。感覺自己家的孩子已經被遠遠地甩出了幾百條街。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唯有用心和堅持
    她們很好奇,我一個人帶倆娃究竟是怎麼帶的,尤其是當她們知道我兩個女兒夜裡都跟我睡,並且不用別人幫忙哄睡的時候,簡直對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些天,她們看到我,總要我來傳授她們哄睡小孩的經驗。真的是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的模樣,這期間有我經歷過一個不睡哭鬧,而另一個因為要睡哭鬧;也經歷過一個睡著了,另一個扯著嗓子又吼又叫,將另一個吵醒了然後又是一輪的哭鬧;還經歷過無論怎麼哄,小孩就是不睡覺,自己卻困得眼睛都睜不開,還得強撐著。等等等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一把辛酸淚。
  • 告別教育黑洞,告別「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對很多人的童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成年後心中仍有陰影。真正的噩夢開始於上學以後,「別人家的小孩怎麼就那麼乖,不會吵著讓媽媽買玩具」,「別人家的小孩怎麼那麼聰明,學東西一學就會」,「別人家的小孩怎麼那麼自律,作業從不要爸媽操心」。。。「別人家的小孩」就像魔咒一樣伴隨著我們成長,無形之中影響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至於長大以後我們出現以後描述的種種情況。
  • 巨人家長計劃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造的?
    從那時起我就把這個問題埋進了心裡: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造的,竟會如此神通廣大?活到現在,有了一些經歷,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對這個問題越發感興趣,也有了自己膚淺的認識。第一就是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育兒理念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將會把孩子引向深淵。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 別人家的孩子有毒,父母的默默支持叫愛
    沒有人定義,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就是超越周圍所有人,成為最優秀的少數幾位,大概對家長來說就是有出息。於是,家長便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麼樣了,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麼樣了。比如:你家小孩會走了呀,我家的還不會呢。人家王阿姨的兒子,早就起床了。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你呢?還在磨蹭!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能有這麼好的成績,我都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很,更何況一個盲人孩子能有這樣的成績。我們同事家小孩,這麼多年我們同事付出太多太多,每次小孩所有的作業試卷都需要父母讀題,然後孩子口述,父母記錄,孩子爸爸陪著孩子學學英語,學盲文,孩子上了多少年學,父母要學的更多,
  • 謹防「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我們從父母口中聽的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了一百分,有多優秀,再看看你……我們不可否認,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在這耳濡目染下,我們最終也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一類人:總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形成對比,仿佛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優秀的代名詞。
  • 千萬別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你家孩子的夙敵
    我們看到了成年人豐富的想像力,但主要源自於不同孩子,其實他們本身就不同。為啥你家孩子那麼好帶,我家孩子簡直鬧翻天?「別人家孩子」。以下為大家展示九個維度的案例:【活動水平】我們看到有的小孩比較安靜,有的小孩比較活潑,這是他們的活動量不同。
  • 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近視了,卻不用戴眼鏡?
    對家長來說比考試成績更恐怖的消息是——孩子的近視度數又漲了!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