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有毒,父母的默默支持叫愛

2020-08-26 家道傳承


有一種優秀,叫別人家的孩子


當家長的,總是殷切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到底什麼是出息?沒有人定義,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就是超越周圍所有人,成為最優秀的少數幾位,大概對家長來說就是有出息。


於是,家長便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麼樣了,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麼樣了。比如:你家小孩會走了呀,我家的還不會呢。人家王阿姨的兒子,早就起床了。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你呢?還在磨蹭!對門的小孩又考了全年級第一,你還在倒數,我都沒臉出門……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對出息的渴望也與日俱增,當看著其他小孩在某些方面優於自己的孩子時,就渴望自己的小孩也能達到同樣的水平甚至超過他們。


這種比較的背後是家長們都希望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找到與他人的差距,進而不斷提升,也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小孩。


此情此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學習領先比才藝,才藝領先比體育,體育領先比領導力,這種比較永遠都在,根本沒有結束,這是我們童年最主要的噩夢。



有一種傷害,也叫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拿來比較的,往往是別家小孩的優點與自己小孩的缺點或不足,並且在比較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稍稍誇大他人的優秀程度,想要以此激勵小孩。這種做法在放大了別人優點的同時,也放大了自己孩子的不足。


而這樣的行為,給孩子心理無限的壓力,讓孩子充滿了恐懼和自卑,成年人身上的很多行為都來自童年的噩夢般的記憶。


自卑


小孩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有很多缺點,並且因為身邊總是會出現新的榜樣,更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反正不管我怎麼努力,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好。這種挫敗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極大的傷害。所以,到了成年,內心充滿了自卑,做任何事都要先衝破自己內心的障礙。


虛偽


成年人的虛偽與自卑,心理機制都一樣,不敢正視自己,怕自己配不上,所以,就各種謊言與粉飾,讓自己的人生像一部戲,讓自己像一個演員,總在表演。


這種虛偽的來源也是小時候的挫敗感,反正不管我怎麼努力,別人都覺得我不好。


厭世、抑鬱


我們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誇獎其他小孩,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嫌棄自己。媽媽老是誇別人,她根本就不愛我。既然別的孩子那麼好,那讓他們做你們的孩子呀!當孩子有了被嫌棄的感覺後,就會與爸爸媽媽漸漸疏遠。長大後,就會感覺世界都與他有距離,世人都不善良,生活沒有意義,造成了青年人抑鬱高發,遇到挫折就會自尋短見的世間悲劇。


自我毀滅


如果父母長期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平等,就會造成孩子內心產生逆反心理,什麼事都跟父母對著幹。長大以後行為就放蕩不羈,什麼不被法律允許,不被社會認可,就做什麼,比如各種奇裝異服,毒品,爛性,飆車,打架等等,成為被社會拒絕的不良青年。


毀滅別人


如果父母頻繁地比較,不僅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之後,還會有隨之而來的嫉妒感。因為孩子覺得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別人後,就會在心裡產生敵意,把周圍所有比自己厲害的人都當成「敵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社會上很多損人不利的人,見不得別人好,看不得別人優秀,如果你優秀,對不起,我一定要讓你嘗試一下什麼叫失敗。而這種陷害別人的快感,會上癮,會讓人做更多損人不利己的壞事,最後把自己弄進萬劫不復的境遇。



有一種支持,叫父母的愛


前面的一切,說明孩子懼怕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壓,這樣做很容易起到反作用,孩子也不需要父母的表揚和鼓勵,那樣也會造成孩子的過度自我。


孩子需要的是支持,還是父母默默的支持,父母說出來的支持也是給孩子壓力。


默默地支持,讓孩子感覺到,讓孩子自己找對標的榜樣,超越的目標,這樣才是父母給孩子最佳的愛。


我這麼說,很多家長肯定會說我站在說話不腰疼,孩子有很多問題,不教育行嗎?我們要弄清楚,父母到底應該教育孩子什麼?


我的觀點是,父母一定要先讓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心智健全的人,這是孩子成為一個人的基礎。至於孩子優秀不優秀,什麼方面能出眾,這取決於孩子的天賦。


我們很多父母受人定勝天的錯誤思想影響,認為孩子一定是能被改造的,能被塑造的,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人一定要實事求是,我們都知道遺傳基因是科學,為什麼我們到了教育,一定要相信偽科學?


如果說人一定能被改造,為什麼父母不先自我改造?所以,教育孩子,還是放平心態,孩子的人生是長出來的,不是父母教出來的,孩子的成功一定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而不是父母強硬的設計與壓迫。


相關焦點

  • 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是啊,我們只顧著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卻忘記去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我是不是一個別人孩子羨慕的好媽媽?」如果不是,我們又憑什麼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呢? 《後漢書》寫到:言傳在於「教」,身教在於「育」,教育應該更重於「育」,更重在身教。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網友A:作為一個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中成長的過來人,孩子,我慎重的建議你用 「別人的爸爸」還擊,非常有效!網友C:這個孩子寫的好乖啊,就算爸爸這樣說自己,還是會說出親愛的爸爸,並且還希望爸爸身體健康,挺有愛的一孩子啊。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因為知道被比較有多傷自尊,多傷心,所以不拿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比較。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那些耳邊總是縈繞著「看看你們班小美、張阿姨家小寶、8號樓那飛飛、你涵涵哥哥、媽媽朋友圈看到的 Angela……」的小夥伴們,恭喜你們找到了組織!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不管願不願意,總會聽到關於別人家孩子的光榮事跡,那些孩子仿佛永遠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談及他們,自己的父母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對雙方的差距滔滔不絕。
  • 有種稱呼叫「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曬得越狠,孩子傷得越深
    文|小不點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比別人優秀,所以總愛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小朋友對比,如果比別的孩子強,父母就會暗自竊喜,如果比別的孩子差,就會充滿失望,然後不斷地給自己的孩子補課,力爭要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我們中國人都信奉家醜不外揚,所以很少會對別人講家庭的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然而不講不意味著不存在,逃避也不意味著擺脫,有太多的家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太多的孩子受著家庭的傷害。外表看起來很和諧的家庭,可能常年存在著冷暴力;那個和藹可親的好父親可能每周都會虐待孩子。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的多。父母的婚姻不和諧,可能會影響子女的婚姻。
  • 別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努力做「別人家的父母」
    「學霸」這個詞可謂是對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度肯定,能被讚譽為「學霸」的孩子也通常被稱作是別人家的孩子,那別人家的家長又有何不一樣呢?這些孩子的家長知道,孩子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分成績,都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學習就是一場馬拉松,是一場持久戰,要努力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所以,這些孩子的家長都不會以孩子的成績作為炫耀的資本,也不會給孩子壓力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名次,只是默默的輔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努力。
  • 「寶貝,這個家有毒。」
    提起父母,你會聯想到什麼?含辛茹苦,還是關懷備至?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卻用了「有毒」這個詞來形容父母。父母怎麼會有毒?什麼樣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呢?我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世上所有的父母都免不了有過失,不存在能滿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完美父母。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平時能給孩子足夠的愛,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學業前程。
  • 焦慮的父母 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總愛拿自己的成就與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人相比較,身份的焦慮便緣此產生了。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同樣源於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對比,也是產生焦慮的常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別人家孩子的情況都門清,那是看在眼裡的。我家孩子總是有方面能超過別人。現在呢?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自信?主要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有不少家長苦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大方得體,充滿自信,我們家的孩子就唯唯諾諾,瞻前怕後呢?讚賞孩子的閃光點做父母的一定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激發孩子身體裡的無限潛能。永遠不當別人的面羞辱孩子。孩子做錯事,需要管教,但請在人後進行。最關鍵:請把孩子的「行為」,與孩子 「人本身」剝離開。沒有一個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也沒有一個方法適用於所有家長。孩子的高自尊來源於父母各方面的呵護,來源於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認知。育兒就是育己,讓我們和孩子共同進步,一起創造美好的明天吧!
  • 《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無助的孩子,究竟誰是誰的原罪?
    《原生家庭》是一本剖開父母真面目的書,在這裡你會看見形形色色的「毒」父母。這些父母用自己的身份角色,為孩子們豎起一道道跨不過去的高牆。書中說的「有毒」父母是什麼樣子的?現實中真得存在這樣的父母嗎?書中有毒父母的定義是:他們的負面行為是持續性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 「別曬了,你家孩子真沒那麼好看」,愛這樣曬娃的父母,大多都沒本事
    關係好的朋友還能忍,關係一般的真是想當場屏蔽......忍不住就想評論:「別曬了,你家孩子沒那麼好看」。愛這樣曬娃的父母,大多都沒本事!,每天都得來上幾條,還真是一點都不誇張~他們已經「有毒」到比你朋友圈的代購刷廣告還快!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能有這麼好的成績,我都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很,更何況一個盲人孩子能有這樣的成績。孩子語文老師的兒子!父母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點讚!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沒有看到別人家的父母。而且,昂子喻一直上的就是正常學校,所以父母的付出難以想像。每一個天才兒童背後都有愛他的願意付出的父母。這樣的父母閃著人性的光輝,這樣父母特別值得敬佩。每一個別人家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父母,他們的認知和遠見,實在令人佩服。
  • 有「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我們從不陌生。因為父母總在我們小時候用它來告訴我們與別人相比的不足。但是今天呢,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與它相似的一個話題——「別人家的父母」。1如果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又有著哪些特徵呢?01善於情緒管理這樣的父母,不會以一種兇巴巴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他們有嚴謹、嚴肅的一面,但且沒有可怕的一面。當孩子犯錯了,他們不會想著遷怒於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你是有毒父母嗎?
    什麼是有毒父母?你是有毒父母嗎?有毒父母是原生家庭這本書的作者蘇珊.福沃德提出來的,很多父母的存在就是一種毒藥,讓孩子日以夜繼的服用,最終深陷其中,難以自愈那些負面行為始終影響並支配著孩子生活的父母,就是有毒的父母,他們的情感傷害就像毒素一樣蔓延身心,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有人說過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就是有毒父母帶給我們內心和情感傷害,這些傷害隨著我們的長大不會消失
  • 《原生家庭》Ι 走出有毒父母的泥潭,你值得自由、幸福的人生
    」似乎變成界定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才是優秀的,自己家的孩子一無是處。這句「別人家的孩子」,看似有一種魔力,竟出現在各種教育孩子的場合。有時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作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但長期被拿來作比較,只能讓孩子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感。
  • 靈感|生在有毒父母家的9種孩子類型,角色設定參考
    背景有毒的父母指持續性地控制、支配孩子的人生,慢性長效毒害孩子的父母。大部分不自知,自認為有在為孩子著想。多見母親。有「毒母」在的家庭,父親哪怕不缺席,也通常起不到太大作用。描寫母女題材的作品最多,側重點在於提供共鳴感及療愈方式。派生:「有毒的家族」、「有毒的家庭」、「有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