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優秀,叫別人家的孩子
當家長的,總是殷切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到底什麼是出息?沒有人定義,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就是超越周圍所有人,成為最優秀的少數幾位,大概對家長來說就是有出息。
於是,家長便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麼樣了,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麼樣了。比如:你家小孩會走了呀,我家的還不會呢。人家王阿姨的兒子,早就起床了。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你呢?還在磨蹭!對門的小孩又考了全年級第一,你還在倒數,我都沒臉出門……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對出息的渴望也與日俱增,當看著其他小孩在某些方面優於自己的孩子時,就渴望自己的小孩也能達到同樣的水平甚至超過他們。
這種比較的背後是家長們都希望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找到與他人的差距,進而不斷提升,也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小孩。
此情此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學習領先比才藝,才藝領先比體育,體育領先比領導力,這種比較永遠都在,根本沒有結束,這是我們童年最主要的噩夢。
有一種傷害,也叫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拿來比較的,往往是別家小孩的優點與自己小孩的缺點或不足,並且在比較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稍稍誇大他人的優秀程度,想要以此激勵小孩。這種做法在放大了別人優點的同時,也放大了自己孩子的不足。
而這樣的行為,給孩子心理無限的壓力,讓孩子充滿了恐懼和自卑,成年人身上的很多行為都來自童年的噩夢般的記憶。
自卑
小孩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有很多缺點,並且因為身邊總是會出現新的榜樣,更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反正不管我怎麼努力,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好。這種挫敗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極大的傷害。所以,到了成年,內心充滿了自卑,做任何事都要先衝破自己內心的障礙。
虛偽
成年人的虛偽與自卑,心理機制都一樣,不敢正視自己,怕自己配不上,所以,就各種謊言與粉飾,讓自己的人生像一部戲,讓自己像一個演員,總在表演。
這種虛偽的來源也是小時候的挫敗感,反正不管我怎麼努力,別人都覺得我不好。
厭世、抑鬱
我們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誇獎其他小孩,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嫌棄自己。媽媽老是誇別人,她根本就不愛我。既然別的孩子那麼好,那讓他們做你們的孩子呀!當孩子有了被嫌棄的感覺後,就會與爸爸媽媽漸漸疏遠。長大後,就會感覺世界都與他有距離,世人都不善良,生活沒有意義,造成了青年人抑鬱高發,遇到挫折就會自尋短見的世間悲劇。
自我毀滅
如果父母長期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平等,就會造成孩子內心產生逆反心理,什麼事都跟父母對著幹。長大以後行為就放蕩不羈,什麼不被法律允許,不被社會認可,就做什麼,比如各種奇裝異服,毒品,爛性,飆車,打架等等,成為被社會拒絕的不良青年。
毀滅別人
如果父母頻繁地比較,不僅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之後,還會有隨之而來的嫉妒感。因為孩子覺得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別人後,就會在心裡產生敵意,把周圍所有比自己厲害的人都當成「敵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社會上很多損人不利的人,見不得別人好,看不得別人優秀,如果你優秀,對不起,我一定要讓你嘗試一下什麼叫失敗。而這種陷害別人的快感,會上癮,會讓人做更多損人不利己的壞事,最後把自己弄進萬劫不復的境遇。
有一種支持,叫父母的愛
前面的一切,說明孩子懼怕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壓,這樣做很容易起到反作用,孩子也不需要父母的表揚和鼓勵,那樣也會造成孩子的過度自我。
孩子需要的是支持,還是父母默默的支持,父母說出來的支持也是給孩子壓力。
默默地支持,讓孩子感覺到,讓孩子自己找對標的榜樣,超越的目標,這樣才是父母給孩子最佳的愛。
我這麼說,很多家長肯定會說我站在說話不腰疼,孩子有很多問題,不教育行嗎?我們要弄清楚,父母到底應該教育孩子什麼?
我的觀點是,父母一定要先讓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心智健全的人,這是孩子成為一個人的基礎。至於孩子優秀不優秀,什麼方面能出眾,這取決於孩子的天賦。
我們很多父母受人定勝天的錯誤思想影響,認為孩子一定是能被改造的,能被塑造的,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人一定要實事求是,我們都知道遺傳基因是科學,為什麼我們到了教育,一定要相信偽科學?
如果說人一定能被改造,為什麼父母不先自我改造?所以,教育孩子,還是放平心態,孩子的人生是長出來的,不是父母教出來的,孩子的成功一定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而不是父母強硬的設計與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