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
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
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
而我們的父母
我們會覺得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賺這麼多錢,而我們的父母還要控制我們的零花錢?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這麼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我們的父母總讓我們自己動手尋找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呼風喚雨解決一切問題,而我們的父母總是讓我們獨自面對困難找到出路?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帶著孩子週遊世界,而我們的父母只會帶我們下田幹活然後丟給我們一堆書,告訴我們書裡有詩和遠方?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往往會羨慕別人家的父母,比別人家父母的工作、學歷、社會地位…..
但其實,你的父母,也是別人家的父母:生活在優渥的生活環境但卻一周見不到父母一次面的孩子,也許正羨慕一個父母貼心陪伴在身邊的你;
生活在等級觀念嚴苛,必須得聽父母話的孩子,也許正羨慕一個互相理解心靈相通能像朋友一樣與父母相處的你……
慢慢明白,父母並不是天生就是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第一次學習教育孩子,第一次開家長會,第一次因為你調皮而批評你……
過程中有欣喜,也會有焦慮。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父母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從第一次扮演父母的角色,再到第一次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父母總是努力學習扮演所有的角色,然後將最好的一面展現在我們面前,就是為了不讓我們失望。
然後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父母的背不再筆直,走路也變慢了,幹活的時候也會忘東忘西手忙腳亂了;突然發現父母也會生病也會不按時吃藥,也需要我們擔心了;突然發現遇到問題父母也會詢問我們的意見對我們依賴了……
突然發現是我們長大了,也是父母不再年輕了。
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矛盾的。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描寫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每個人都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的身後都有默默目送自己遠行的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
他們在我們身後默默的支持著我們,但他們不能伸出手來,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道路無論再怎樣泥濘,也需要我們自己去走。
世上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只是用著不同的方式愛著我們。
也許,別人家的父母能摘星星摘月亮,但我們的父母一定是我們在外航行的燈塔、漂泊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