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2020-08-28 lily醬兒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

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

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



而我們的父母

我們會覺得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賺這麼多錢,而我們的父母還要控制我們的零花錢?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這麼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我們的父母總讓我們自己動手尋找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呼風喚雨解決一切問題,而我們的父母總是讓我們獨自面對困難找到出路?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帶著孩子週遊世界,而我們的父母只會帶我們下田幹活然後丟給我們一堆書,告訴我們書裡有詩和遠方?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往往會羨慕別人家的父母,比別人家父母的工作、學歷、社會地位…..

但其實,你的父母,也是別人家的父母:生活在優渥的生活環境但卻一周見不到父母一次面的孩子,也許正羨慕一個父母貼心陪伴在身邊的你;

生活在等級觀念嚴苛,必須得聽父母話的孩子,也許正羨慕一個互相理解心靈相通能像朋友一樣與父母相處的你……



慢慢明白,父母並不是天生就是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第一次學習教育孩子,第一次開家長會,第一次因為你調皮而批評你……

過程中有欣喜,也會有焦慮。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父母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從第一次扮演父母的角色,再到第一次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父母總是努力學習扮演所有的角色,然後將最好的一面展現在我們面前,就是為了不讓我們失望。

然後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父母的背不再筆直,走路也變慢了,幹活的時候也會忘東忘西手忙腳亂了;突然發現父母也會生病也會不按時吃藥,也需要我們擔心了;突然發現遇到問題父母也會詢問我們的意見對我們依賴了……

突然發現是我們長大了,也是父母不再年輕了。



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矛盾的。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描寫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每個人都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的身後都有默默目送自己遠行的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

他們在我們身後默默的支持著我們,但他們不能伸出手來,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道路無論再怎樣泥濘,也需要我們自己去走。

世上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只是用著不同的方式愛著我們。

也許,別人家的父母能摘星星摘月亮,但我們的父母一定是我們在外航行的燈塔、漂泊的港灣。


相關焦點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有個大學同學好久未見了,有一次在街上偶然遇見了,她就邀請我去她家做客。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
  • 有「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我們從不陌生。因為父母總在我們小時候用它來告訴我們與別人相比的不足。但是今天呢,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與它相似的一個話題——「別人家的父母」。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又有著哪些特徵呢?01善於情緒管理這樣的父母,不會以一種兇巴巴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他們有嚴謹、嚴肅的一面,但且沒有可怕的一面。當孩子犯錯了,他們不會想著遷怒於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談及他們,自己的父母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對雙方的差距滔滔不絕。更有演技派,聲淚俱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更關注的是什麼品質,另一方面,家長可以藉助孩子心目中的這個「厲害角色」,對孩子進行引導式教育,比起家長單方面樹立的別人家孩子的榜樣,被孩子認可的偶像,更能激發他的鬥志。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能有這麼好的成績,我都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很,更何況一個盲人孩子能有這樣的成績。評論區裡:昂子喻從小就很陽光,求知慾強 他爸昂老師是我兒子高中班主任,師德高尚媽媽喻老師教子有方,桃李滿天下。孩子語文老師的兒子!父母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點讚!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去年兒子打算讀研深造,她也萌發考研的心思,經過努力,結果雙喜臨門,兒子考取復旦大學,她被廣西大學錄取。如果我們能不斷進行反思自我,改變自我,提高自我,很多家庭教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好多家長把家庭教育單純看做是「改正孩子」,不承認問題孩子源於問題家長。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每一個別人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父母
    每一個」別人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父母「我在後臺接到很多家長的留言,很多孩子,都是基礎不好、有少部分甚至不及格,一般家長能做的就是:報線上、線下補課班、買學習機等等。家長該發不該發的脾氣也發了,該講的道理也講了,該花的錢也花了,軟硬兼施、使盡渾身解數,不僅孩子學習成績沒提高,甚至在態度上也對父母的各種行動見怪不怪,兵來將擋水來土囤,要麼臨危不懼,要麼無動於衷。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別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努力做「別人家的父母」
    「學霸」這個詞可謂是對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度肯定,能被讚譽為「學霸」的孩子也通常被稱作是別人家的孩子,那別人家的家長又有何不一樣呢?  因為我知道強制打壓只會帶來孩子更強烈的叛逆和反抗;6)從此刻起:    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  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網友C:這個孩子寫的好乖啊,就算爸爸這樣說自己,還是會說出親愛的爸爸,並且還希望爸爸身體健康,挺有愛的一孩子啊。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因為知道被比較有多傷自尊,多傷心,所以不拿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比較。
  • 焦慮的父母 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同樣源於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對比,也是產生焦慮的常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別人家孩子的情況都門清,那是看在眼裡的。我家孩子總是有方面能超過別人。現在呢?想實現此目標,就要想辦法在競爭中取勝,就要比他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於是父母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父母不如做「別人家家長」
    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如何如何」這類話語長大的吧!孩子從小就被別人家孩子所困擾,而自己卻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失敗者,這樣不僅不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父母更關心別人家的孩子了,父母對比人家的孩子那麼了解,卻一點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娃,不如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有的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本意是想要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但長期如此只會起反效果。再者說了,「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與他的父母給予的優良教育是脫不開關係的。
  • 謹防「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我們從父母口中聽的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了一百分,有多優秀,再看看你……我們不可否認,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在這耳濡目染下,我們最終也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一類人:總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形成對比,仿佛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優秀的代名詞。
  • 一個是別人家孩子,一位是別人家老師,我不是檸檬精但也酸溜溜
    一個是別人家孩子,一位是別人家老師,我不是檸檬精但也酸溜溜!近日,一個別人家的5歲小男孩成功的帶著一位別人家的教授衝上了熱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吧老師就來講述一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別人家老師的神助攻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副教授看到小哲睿媽媽的微博留言後非常重視。
  • 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看看別人家父母是怎麼做的
    前言: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很多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聰明懂事乖巧伶俐,其實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
  • 清華大學18歲博士,別光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也了不起
    這也給很多家庭提個醒,不要制定一個你孩子的天賦達不到的目標,這樣對學生的父母對學生本人都有好處。很多父母和學生就是搞不清楚這個道理,讓自己和學生都很苦惱。有一句很不好聽的話,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春暖花開,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是純正的雞湯文。
  • 為什麼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她說,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養育了她19年,吃他們的,用他們的,雖然教育不怎麼好,但是這麼大了還不懂事,要父母做飯給她吃。要是她真的死了,她父母要怎麼辦?就如她後面她的自述中,她是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女孩子,真的,待人真誠,會傾聽別人的故事。她在老家的時候,每天七點起床,很自律,上完課就上山種地,種完地,還會理菜。
  • 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看看別人家父母都是怎麼做的
    從而可知,做這些工作的爸媽,學歷往往都不是很低,不僅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有,因此在學識上也比較淵博,在時間與經歷上,也更會照顧正在求學中的孩子,帶給孩子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但相對來說,爸媽對孩子的身教會比對自己要求來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