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一句「別人家的孩子」似乎變成界定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才是優秀的,自己家的孩子一無是處。這句「別人家的孩子」,看似有一種魔力,竟出現在各種教育孩子的場合。
有時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作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長期被拿來作比較,只能讓孩子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感。
說這句話的父母沒有被人指責,因為我們一直遵循「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父母所作所為就有了理直氣壯,沒人會強烈指責,只留下孩子獨自舔著內心曾受的傷,直到成年還在受其荼毒。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下面我會從「有毒父母的類型,有毒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怎麼做走出有毒父母的負面關係」 三個方面揭示有毒父母的類型及他們對孩子的影響,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孩子,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恢復自信,得到自由和幸福。
武志紅說過:「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很多父母奉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口號,放肆地在行為、言語上傷害孩子,由此將恨與傷害傳遞下去。明白此類父母是有毒的,受傷害的孩子的內心就有了覺悟,就願意想方設法脫離此類父母的束縛,點燃內心的愛之光。
根據此書,我列舉三類有毒父母:
第一類,言語虐待型
此類父母是典型的把孩子拿來與別人比較:如果孩子表現太差,父母會說:「你看看你的成績,那個某某的成績多優秀啊,怎麼會有你這麼笨的小孩。」 如果孩子表現優秀,父母會說:「不要誇他,也就成績好點,其他的都不行。」
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希望可以激勵孩子。殊不知這種言語上的傷害才是給孩子致命的傷害。
因為這種做對比,暗示著孩子:「你不夠優秀,你很差。」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了方向,越來越討厭自己。
第二類,身體虐待型
有句古話: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有一群父母是信奉棍棒教育的。這樣的父母有太多的理由對孩子實行體罰,比如,成績沒有考好、公共場合哭鬧、做的事情不入父母的眼,這些都可以構成孩子被挨打的理由。
一則「黑龍江- 4歲女童遭到繼母打進ICU的新聞」引起全社會關注。究竟是什麼樣的後媽、親爹可以把幼小的孩子打得遍體鱗傷,淤青、血痕,到處可見。如果後媽狠毒,那親爸也參與體罰,這樣的父母已不配為人父、為人母了!重組家庭的不易也不應讓幼小的孩子承受大人的暴力相向。
第三類,思想操控型
如果身體受虐型家長是不容於社會,那思想操控型的家長則是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因為這類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大旗把孩子的思想牢牢控制著。
最近《少年說》裡,一位「虎爸」把女兒寫了三年的30多萬字的小說撕毀了,理由是「我的出發點是為你好,不希望你分心。」
可這位爸爸從未了解過女兒的愛好,卻打著「為你好」的大旗,把女兒三年多的心血毀於一旦。女兒悲涼的控訴:「詩書被毀,就好像失去了靈魂。」女孩天馬行空的記錄就在她爸爸自以為是的斷言中付水東流了。女孩那在文學上還沒來得及展翅高飛的羽翼就這樣被剪斷了,想想都令人心疼。
上面分析了三類有毒父母的類型,下面闡述這三類有毒父母的做法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第一類,自卑感
如果父母經常給予否定,不僅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更會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自我的否定中。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有些父母雖沒有對孩子惡言相向,但經常在人前人後貶損孩子,讓孩子的心靈大大受損。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孩子的中心。如果最親的父母都覺得孩子一無是處,那孩子也就認定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發奮圖強,遠離這樣冰冷的家,或者自暴自棄一事無成。這些受言語虐待的孩子就是長大成人之後,也難以擺脫身上的自卑感,缺乏自信。
第二類,恐懼感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可對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來說家已不是搖籃而是深淵。長期被家暴的孩子更容易變得焦慮、敏感、緊張,長大後家暴的陰影也是如影隨形。
甚至,被家暴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後會延續暴力父母的做法,把內心的怒火遷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雖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了錯就應該體罰,不然不長記性。可這種體罰只會一時起到威嚇作用,但孩子內心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卻異常強烈,因此體罰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
第三類,無力感
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兒時期事無巨細地照顧他們,這是無可厚非的。可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年以後,還是這麼做的話,就是幹預孩子生活或把孩子養成巨嬰型。
更甚者,有些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後,幹預孩子的就業、找對象、婚姻,他們所謂 「都是為你好」的口號帶給孩子的不是關懷,而是一地雞毛。
性格較為獨立的孩子會養成與父母處處對著幹的習慣,而性格軟弱的孩子則在成年之後變得唯唯諾諾,內心痛苦不堪。
這些有毒父母都有一個明顯特徵,他們對子女宣揚的是:凡事必須按我的做,否則就是錯的。他們要求子女做的就是絕對順從,但子女指責父母的行為時,他們通常是矢口否認自己的行為不當。
因此,受有毒父母影響的孩子既知父母的行為,孩子難道一輩子活在有毒父母的陰影下嗎?唯有自我救贖,才可釋放內心那無處安放的焦慮、憤怒。
第一,釋放自己的情緒
被有毒父母荼毒過的孩子,只有釋放自己情緒,表達自己的憤怒、悲傷等情緒,這樣可以安放內心的焦灼,而不會一直被情緒所控制,變得抑鬱、暴躁。走出過去的陰影,也讓有毒父母聽到自己的心聲,從而不會肆意傷害自己。
例如,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一直在戲裡表達著她的感受、情緒,唯有這樣釋放,她才可以擦乾眼淚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二,改變自己的觀念
很多被有毒父母操控的孩子,即使成人後也受著父母的影響,如果他們稍有不聽父母的觀點,即被父母指責是不孝順、忘恩負義。
再比如,電視劇裡《歡樂頌》樊勝美一再被父母壓榨,即使成年還是活在父母的荼毒之下。
樊勝美式的痛苦完全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觀點,設定與父母的界限。少做反應,多做回應,無需為自己的新行為辯解,只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讓這樣的父母慢慢適可而止,明白自己再也不是逆來順受的小人兒了。
第三,父母思想的改變
對於幼小兒童而言,他們還無法與父母進行直面交流,父母就需自醒,改善對待孩子的方式。父母可追根溯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採取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是他們原生家庭的緣由,這樣他們可能會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常反思的父母,才會讓幼小的孩子感受父母之愛,家庭之暖。
當一個人能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放下與過去的關係,才可過好當前的生活。這樣的努力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要重蹈原生家庭的有毒模式。
家是講愛的地方,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是愛的家園而不是痛苦深淵。但有些有毒父母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難改變,長大成人的孩子也唯有自救,走出有毒家庭的印象,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與寧靜。
今天,我從有毒父母的類型、有毒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怎麼走出有毒父母的負面影響三個方面闡述了有毒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之深,傷害之大。
只有孩子自救,走出家庭陰影,方可重獲幸福。如果有毒父母能夠自省,則是幼小孩子之福,成人孩子之幸。
願受過毒害的孩子都可以擁抱內心那個受過傷的自己,並有能力重塑未來!
(歡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