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Ι 走出有毒父母的泥潭,你值得自由、幸福的人生

2020-08-21 書洋會友



現如今一句「別人家的孩子」似乎變成界定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才是優秀的,自己家的孩子一無是處。這句「別人家的孩子」,看似有一種魔力,竟出現在各種教育孩子的場合。

有時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作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長期被拿來作比較,只能讓孩子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感。

說這句話的父母沒有被人指責,因為我們一直遵循「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父母所作所為就有了理直氣壯,沒人會強烈指責,只留下孩子獨自舔著內心曾受的傷,直到成年還在受其荼毒。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下面我會從「有毒父母的類型,有毒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怎麼做走出有毒父母的負面關係」 三個方面揭示有毒父母的類型及他們對孩子的影響,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孩子,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恢復自信,得到自由和幸福。

01 有毒父母的類型



武志紅說過:「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很多父母奉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口號,放肆地在行為、言語上傷害孩子,由此將恨與傷害傳遞下去。明白此類父母是有毒的,受傷害的孩子的內心就有了覺悟,就願意想方設法脫離此類父母的束縛,點燃內心的愛之光。

根據此書,我列舉三類有毒父母:

第一類,言語虐待型

此類父母是典型的把孩子拿來與別人比較:如果孩子表現太差,父母會說:「你看看你的成績,那個某某的成績多優秀啊,怎麼會有你這麼笨的小孩。」 如果孩子表現優秀,父母會說:「不要誇他,也就成績好點,其他的都不行。」

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希望可以激勵孩子。殊不知這種言語上的傷害才是給孩子致命的傷害。

因為這種做對比,暗示著孩子:「你不夠優秀,你很差。」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了方向,越來越討厭自己。

第二類,身體虐待型

有句古話: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有一群父母是信奉棍棒教育的。這樣的父母有太多的理由對孩子實行體罰,比如,成績沒有考好、公共場合哭鬧、做的事情不入父母的眼,這些都可以構成孩子被挨打的理由。

一則「黑龍江- 4歲女童遭到繼母打進ICU的新聞」引起全社會關注。究竟是什麼樣的後媽、親爹可以把幼小的孩子打得遍體鱗傷,淤青、血痕,到處可見。如果後媽狠毒,那親爸也參與體罰,這樣的父母已不配為人父、為人母了!重組家庭的不易也不應讓幼小的孩子承受大人的暴力相向。

第三類,思想操控型

如果身體受虐型家長是不容於社會,那思想操控型的家長則是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因為這類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大旗把孩子的思想牢牢控制著。

最近《少年說》裡,一位「虎爸」把女兒寫了三年的30多萬字的小說撕毀了,理由是「我的出發點是為你好,不希望你分心。」

可這位爸爸從未了解過女兒的愛好,卻打著「為你好」的大旗,把女兒三年多的心血毀於一旦。女兒悲涼的控訴:「詩書被毀,就好像失去了靈魂。」女孩天馬行空的記錄就在她爸爸自以為是的斷言中付水東流了。女孩那在文學上還沒來得及展翅高飛的羽翼就這樣被剪斷了,想想都令人心疼。

02 有毒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上面分析了三類有毒父母的類型,下面闡述這三類有毒父母的做法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第一類,自卑感

如果父母經常給予否定,不僅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更會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自我的否定中。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有些父母雖沒有對孩子惡言相向,但經常在人前人後貶損孩子,讓孩子的心靈大大受損。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孩子的中心。如果最親的父母都覺得孩子一無是處,那孩子也就認定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發奮圖強,遠離這樣冰冷的家,或者自暴自棄一事無成。這些受言語虐待的孩子就是長大成人之後,也難以擺脫身上的自卑感,缺乏自信。

第二類,恐懼感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可對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來說家已不是搖籃而是深淵。長期被家暴的孩子更容易變得焦慮、敏感、緊張,長大後家暴的陰影也是如影隨形。

甚至,被家暴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後會延續暴力父母的做法,把內心的怒火遷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雖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了錯就應該體罰,不然不長記性。可這種體罰只會一時起到威嚇作用,但孩子內心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卻異常強烈,因此體罰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

第三類,無力感

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兒時期事無巨細地照顧他們,這是無可厚非的。可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年以後,還是這麼做的話,就是幹預孩子生活或把孩子養成巨嬰型。

更甚者,有些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後,幹預孩子的就業、找對象、婚姻,他們所謂 「都是為你好」的口號帶給孩子的不是關懷,而是一地雞毛。

性格較為獨立的孩子會養成與父母處處對著幹的習慣,而性格軟弱的孩子則在成年之後變得唯唯諾諾,內心痛苦不堪。

03 怎麼走出與父母的負面關係



這些有毒父母都有一個明顯特徵,他們對子女宣揚的是:凡事必須按我的做,否則就是錯的。他們要求子女做的就是絕對順從,但子女指責父母的行為時,他們通常是矢口否認自己的行為不當。

因此,受有毒父母影響的孩子既知父母的行為,孩子難道一輩子活在有毒父母的陰影下嗎?唯有自我救贖,才可釋放內心那無處安放的焦慮、憤怒。

第一,釋放自己的情緒

被有毒父母荼毒過的孩子,只有釋放自己情緒,表達自己的憤怒、悲傷等情緒,這樣可以安放內心的焦灼,而不會一直被情緒所控制,變得抑鬱、暴躁。走出過去的陰影,也讓有毒父母聽到自己的心聲,從而不會肆意傷害自己。

例如,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一直在戲裡表達著她的感受、情緒,唯有這樣釋放,她才可以擦乾眼淚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二,改變自己的觀念

很多被有毒父母操控的孩子,即使成人後也受著父母的影響,如果他們稍有不聽父母的觀點,即被父母指責是不孝順、忘恩負義。

再比如,電視劇裡《歡樂頌》樊勝美一再被父母壓榨,即使成年還是活在父母的荼毒之下。

樊勝美式的痛苦完全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觀點,設定與父母的界限。少做反應,多做回應,無需為自己的新行為辯解,只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讓這樣的父母慢慢適可而止,明白自己再也不是逆來順受的小人兒了。

第三,父母思想的改變

對於幼小兒童而言,他們還無法與父母進行直面交流,父母就需自醒,改善對待孩子的方式。父母可追根溯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採取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是他們原生家庭的緣由,這樣他們可能會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常反思的父母,才會讓幼小的孩子感受父母之愛,家庭之暖。

當一個人能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放下與過去的關係,才可過好當前的生活。這樣的努力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要重蹈原生家庭的有毒模式。

04 結語



家是講愛的地方,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是愛的家園而不是痛苦深淵。但有些有毒父母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難改變,長大成人的孩子也唯有自救,走出有毒家庭的印象,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與寧靜。

今天,我從有毒父母的類型、有毒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怎麼走出有毒父母的負面影響三個方面闡述了有毒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之深,傷害之大。

只有孩子自救,走出家庭陰影,方可重獲幸福。如果有毒父母能夠自省,則是幼小孩子之福,成人孩子之幸。

願受過毒害的孩子都可以擁抱內心那個受過傷的自己,並有能力重塑未來!

(歡迎留言 )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外表看起來很和諧的家庭,可能常年存在著冷暴力;那個和藹可親的好父親可能每周都會虐待孩子。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的多。父母的婚姻不和諧,可能會影響子女的婚姻。父母對孩子施暴,孩子長大後也會變成暴躁的父母,我們說的娶妻不賢禍三代也有這個意思。原生家庭的傷害就像是輪迴,不僅僅影響孩子,還會影響好幾代人。
  • 《原生家庭》:孩子,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這本書主旨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給那些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傳授具體的對策,讓他們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和幸福。如果這些觀念你有3條以上符合,說明你仍然處於和父母的糾纏關係中。這些觀念會阻礙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加大你對你父母的依賴,也剝奪了你作為成人的權力。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如何修補你性格的缺陷》,一書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失職,控制,虐待型等等這些「有毒」的父母,養出來「中毒」的孩子,很多都比我更悲慘。但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作者的目的並不是控訴父母你罪行,而是為了給出解決方案,幫助受害者從負面影響中走出來,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最終獲得自由和幸福。作者指出,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觀念,他們會認為無論怎樣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須按我說的做,否則就是錯的。
  • 《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模式,讓你深受其害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即便他們軀體早已經長大成人,精神上卻仍舊帶著原生家庭遺留下來的烙印。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無助的孩子,究竟誰是誰的原罪?
    《原生家庭》是一本剖開父母真面目的書,在這裡你會看見形形色色的「毒」父母。這些父母用自己的身份角色,為孩子們豎起一道道跨不過去的高牆。書中說的「有毒」父母是什麼樣子的?現實中真得存在這樣的父母嗎?書中有毒父母的定義是:他們的負面行為是持續性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 書評 | 《原生家庭》:突破自我,奔向自由和幸福
    》裡蘇珊·福沃德通過工作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對子女造成的傷害和影響。重要的是,書的後半部分傳授了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影響,恢復自信和力量的方法和對策。所以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推薦它了,因為我們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感覺和本能去嘗試成為父母,我們的方法絕大多數來自自己的父母,時代的特徵、教育的匱乏使得我們的父母在教導子女時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行為甚至非常極端。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心理療傷經典之作,蘇珊·福沃德引用了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七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幫助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得到自由和幸福。
  • 那些喜歡甩鍋給原生家庭的孩子們,走出了這步,你的人生才能幸福
    有毒的父母,有毒的孩子。幾年前,原生家庭的概念剛剛為大眾所熟知。那時對恪守孝道的我們來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完全是難以承認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向事件的反面:我平生所有的不幸,都要由原生家庭來負責。性格自卑,是原生家庭嚇得;性格自大,是原生家庭慣的;性格自私,是原生家庭寵的;一句話,我有多少的不順,原生家庭就有多少的鍋。有時我會想起我的一位高中同學。
  • 《原生家庭》:有毒的禽獸父母,讓你喪失了愛人的能力
    本書總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八種有毒家庭行為模式。前兩篇我們已經介紹了六種: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今天要聊的兩種父母,就讓人毛骨悚然,他們是:性虐待型父母和有毒的家庭體系。
  • 尋找生命意義,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一直到初中,我的這位同學都深陷在家暴的泥潭裡,無法脫身。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一書中,父母所經歷的心理創傷,對子女的影響有以下四點:1,經歷創傷的父母們有著強烈的內心衝突,影響了孩子的人格健康;2,孩子成為親職化父母,既要照顧好自己,還要照顧好父母;3,經歷過創傷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視和虐待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可是原生家庭不同,一個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習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更要認知到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
  • 《原生家庭》:你遭遇過有毒的父母,還是你正在做有毒的父母?
    原生家庭的問題最近兩年已經被搬上了大熒幕,但是很多人還是不願意正視原生家庭的問題,甚至這些原生家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現在的生活了,很多人還是不遺餘力的為原生家庭辯解。其實不是的,這些人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某些故障行為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他以為自己的家庭和別人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自己的父母是這麼對自己的,別人的父母也是那麼對他的。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的長大方式,不知道這樣的方式伴隨著愛和自由,可以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可以做自己。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枷鎖,想要斬斷,就從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了解「有毒父母」的教育類型,是擺脫不良影響的前提條件「有毒父母」是在《原生家庭》中所指出的一種父母類型,在書中也有明確的說出這類父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這說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重大影響,童年得到的愛,是未來生活的光。同時,阿德勒還強調,一個人童年所處環境的意義,取決於我們自己怎樣賦予,也就是說,一個童年遭遇不幸的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積極人生。正如《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她的童年可以用不堪,甚至噩夢來形容。
  • 讀《原生家庭》,走出心理霧霾,活出閃亮人生
    ,就像《原生家庭》這本書前言說的那樣,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但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真的是傷害嗎?,不能保持平衡你就會被原生家庭所傷害。中國式父母總是有一種「愛你我就要幫助你,你為什麼不接受我的幫助」,但真正的是「讓孩子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 在「有毒」的家庭中,成人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這種控制欲很強的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就不知不覺埋下了伏筆,以愛之名的控制,是無法反駁、也是無法掙脫的枷鎖。究其原因,父母把他的遺憾和夢想全盤託付在下一代身上,但卻沒有顧及到他們的感受和個性成長。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即便在父母離世之後,他們也在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 《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模式:讓你自卑、暴力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蘇珊·福沃德博士《原生家庭》。有些人很幸運,擁有幸福美滿的童年。但有些人卻一生都受到不良父母的影響,始終很難擁抱幸福。昨天我們介紹了三種有毒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今天為大家介紹另外三種有毒的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在《平凡的世界》當中,孫玉厚、孫少平、孫少安一家人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很幸福的家庭,父母對每個孩子都平等對待,沒有偏心。這樣的家庭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不過也有一些孩子的原生家庭,並不像孫少平這樣的家庭和和睦睦。
  •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人怎麼辦?
    原生家庭幸不幸福其實沒有很確切的標準,不是非得像《安家》裡的房似錦,《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這樣的女孩才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的標準。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人都有哪些原因呢?原生家庭重男輕女,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一個破碎的婚姻影響幾代人,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原生家庭婚姻不幸福也會造成這種原因,還有原生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孩子在婚姻上或多或少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