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在豆瓣2018年度社科·紀實類書籍排行榜中高居第五,它是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的經典之作,被很多人推薦。
一直久聞它大名,卻從來沒有看過,炎炎夏日正是讀書時,我翻開了這本傳說中的心理類「熱書」。
《原生家庭》裡蘇珊·福沃德通過工作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對子女造成的傷害和影響。重要的是,書的後半部分傳授了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影響,恢復自信和力量的方法和對策。
所以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推薦它了,因為我們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感覺和本能去嘗試成為父母,我們的方法絕大多數來自自己的父母,時代的特徵、教育的匱乏使得我們的父母在教導子女時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行為甚至非常極端。
豆瓣網友點評得很到位:「閱讀這本書的根本意義在於,我們要完成一個『阻斷』」。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如此,我們也是如此。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認清自己,拿出勇氣,用合適的方法「阻斷毒源」,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得到自由和幸福。
一個人是否真正成年,看的是心理成熟度,其中重要一點是是否學會實事求是地看待父母。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天和地,依賴父母是孩子的本能;長大後我們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但又有多少人能說自己已經真正成年,從心理上脫離了對父母的依賴。
將自己的人生選擇交給父母決斷,這是孝順嗎?反抗父母的指揮,這是叛逆嗎?實事求是是做人做事的法寶,但要實事求是地看待父母真的很難。
書裡的「有毒」父母有不作為型、操控型、酗酒型、虐待型等等,普通人的我們有著普通人的安穩,可能少有遇到極端的行為,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客觀看待父母,是成長之路上的重要修行。有多少人在父母的不斷埋怨中丟失了走向心理獨立的勇氣?
我重點翻了翻後面半部分內容,蘇珊·福沃德寫得非常接地氣,非心理專業人士都可以看懂,也很靠近內心。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任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人們在情感受到威脅或攻擊的時候往往反應最為敏感,一觸即發。這種敏感反應會出現在他們的每一段關係中——與戀人、與上司、與孩子或與朋友。但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這種反應最為強烈。」
「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就會一輩子把這個重擔背負在自己的肩膀上。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責怪自己,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
如何認清責任、克服恐懼、突破自我,奔向自由和幸福是《原生家庭》後半部分的內容主旨,要點很多,我分享書中一個小技巧。
1. 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憤怒意味著你需要做出改變。
2. 表達出你的憤怒。比如用力捶打枕頭;對著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獨自在車裡或在家裡時,假裝和生氣的對象說話;和你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氣——你不必為發洩憤怒去暴力傷害或言語侮辱任何人,但為了自己的身體和積極應對憤怒,你必須要發洩出怒火。
3. 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助你釋放出內心的緊張情緒。
4. 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請你大聲說:「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這樣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使我變得卑劣!」
5. 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憤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幫助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憤怒是人對於不公正待遇的一種正常反應,悲傷、痛苦等情緒也是我們生活中的正常反應,正確認知它們,學會應對它們是我們突破自我,走向成長的必修課吧。
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並不是那麼簡單,但當我們可以實事求是地看待父母,處理好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和父母的關係,或許我們的小家庭,我們和自己的關係,也會得到極大的改善,這是《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帶給我的最大啟示。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