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當下在心理成長圈裡最流行的觀點之一就是"原生家庭受害論",從某種角度上說,我們確實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發明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這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過於的強調這個概念,好像把所有的問題就都歸咎於父母,是在某個角度上也激化了這個矛盾,讓大家更覺得無力,更沒有信心,不知如何超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這樣一來,反而忽略了,或者覆蓋了另外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觀點,我並不是去批判我所討論原生家庭的定義是否準確,是否合理,而是用一個更超越性的觀點來看一看這個問題。
今天不得不談一下自由意志這個話題。我談的倒不是自由意志本身,它是否存在,它的本質是什麼等,這個話題本身因為太深奧了,我也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我已經假設它是存在的,自由意志是存在的,相對應的自我意志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意志。我也假設讀者都知道自由意志並且認可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意志。
我更想談的是有自我意志的存在,這樣的認識論對我們心理諮詢有什麼意義?對我們自己的心理成長有什麼意義?當然很多人可能也不太認可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不認可就不認可了,這也不是我要去辯駁的地方。
講述我今天的核心議題之前,我不得不做一點簡單的普及。儘管這樣的普及不一定完全的精確和準確。但是為我說下面的內容有一個鋪墊,是一個必要的基礎。
作為心理諮詢從業者,我主攻的兩大流派,意象對話與自體心理學(當然是廣義上的自體心理學,比如包括經典的自體心理學,主體間學派等),它們兩個好像是完全沒有交集的學派,但是卻從這兩個學派中,我看到一些共性交叉的地方。
主體間學派最合作的概念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主體性和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這本書上,講過一段內容:人類因為主體性的存在而無法洞悉事物的客觀本質。也可以說,是人對自我和世界的"體驗流"。主體間性(也翻譯成交互主體性)是指多個主體相互作用。一個人的主體性離不開動態的不斷變換的主體間性。
主體性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作為自己的特性,主觀性,主體感。是一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徵,或者說一個主體。再說的直白一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那麼他就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於自己的,對世界的看法,思想,感受,觀念等等。
主體間學派的基本假設是:人們對自我的感知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人類對自我的感知是主觀體驗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在特定場合下一個人所能意識和感知到的全部信息,以及意識之外的很多內容,統稱為主觀感受或主觀經驗。人出生後就開始對外部世界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繫,一個人的能力性格還可以使其與撫養者的關係以及生活環境的好壞,可以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圍世界的互動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這些模式是由我們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主觀性和特異性。
原始印刻與經驗組織原則
原始印刻是意象對話學派的概念與經驗組織原則是主體間學派的概念。
講到經驗組織原則,我就想起一個真實的例子。之前我接觸一個來訪者,她給我講了這樣一個經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在她的成長經歷中,所有的家務都是她自己來做的。父母基本上都把這一塊交給她,她好像也沒有覺得有什麼"異常"。到後來七八歲之後,有一天父母帶著她去親戚鄰居家玩兒,她才發現原來人家的孩子可以不用做家務,躺在沙發上玩。她才忽然有一種感覺,原來做家務不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原來孩子居然可以不用做家務,這個事情當時她覺得非常吃驚。這就是她未被覺知到的模式,如果她沒有看到這個模式,可能永遠就處於在做家務的狀態裡面,她不知道世界還有別的可能。
所以從上述的故事中我們就能看到,一個人的主體性或者主觀性,也可以說是她的經驗組織原則,但當她產生這樣的模式又離不開主體間性,就是她是和她的養育者,包括外界的環境共同塑造的這樣一個過程共同建構,而不是她自己產生的。
而意象對話學派的觀點也比較類似。(不過不同點在於,意象對話學派把一個的人的「經驗組織原則」產生的背景的起點,提前到更早,在胎兒期就已經產生了,這是一個很超前的觀點,不過,這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重點)。
在《人格》這本書裡,有一段內容:如果一個人的胎內環境不同,胎內生活期間母親的心理狀態不同,胎兒自己的選擇不同這些不同,這些胎兒所形成的印刻是非常不同的,有非常不同的「底色」,對於每一個胎兒來說,他卻只是把自己「原始印刻」後的心理世界的樣子當做唯一的, 「就是這樣」的世界的樣子。
不管在外人看來,這個原始印刻多麼不好,胎兒自己都沒有能力去改變它,因為在他的心目中,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曾想像過還有別的樣子的可能。
通過這一段話,雖然講述的是胎兒,但我相信在兒童,成人的身上依然是同樣有效。就像上述這個的故事一樣。因為他的心目中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不曾想像過還有別的樣子的可能。她沒有看到別人家孩子可以不用做家務的時候之前,她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別的可能,原來我可以選擇不做家務。
主體性與自我意志
主體性與自我意志,人為什麼會變成自己現在這個樣子?
俗話講: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有一個母親有四個孩子,假設說有一天孩子把一個玻璃杯從桌子上打下來打破了。那麼基於每個主體性的差異,老大可能會選擇逃跑,只要你抓不到我,那我就不會挨打。老二呢,可能會選擇,討好,會主動認錯,但希望母親不要打她。老三那很可能就選擇撒謊,假裝不知道這個事情。老四呢,可能會倔強一點,是我搞破的,但是你在打我,我要忍氣吞聲,不去表達任何情感。
用主體間學派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體性。
用意象相對話學派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志。
我們都是因為自己的主體和環境(廣義上的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讓我們變成現在這樣一個人。
不過意象對話在某個角度上說是更深刻,更超越性的闡述一個話題。
在《人格》這本書裡,還有一段內容:作為一個有意識的存在,人也是有自我意志的。所謂的自我意志,是指可以被環境因素影響,但不能被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意志,它是主體的一個心願或一個選擇—"我願意……"。
人的核心存在有意識及自我意志,從有生命到死亡都持續存在。
所謂人格是人的意志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人並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的影響,不同的生命階段,每個人對於境遇的反應是不同的,帶來不同的後果。
從意象對話的這段話裡可以看出,其實對於一個人的「主體性」,意象對話和主體間學派沒有什麼不太相同的地方,都強調人有一個主體性,有一個所謂的自我意志,可能在稱呼上不太一樣。大體表達的感覺應該是差不多的。但意象對話學派更強調自我意志的「主動性(儘管這個詞好像也不夠恰當,準確)」,我們不是完全的受到環境或者接受環境的影響,我們在受到或接受到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也做出了很多"主動"的行為。就是在主體間基礎上,意象對話學派除了強調主體間的交互過程,更強調了作為主體的「主動性」。
那麼這個自我意志,或者"主動"有什麼意義呢?
舉個例子,比如,周末我我舉辦了一場心理沙龍,那麼會有很多人來報名,別人來報名,不僅是因為我舉辦了這樣一個活動的客觀因素,也有參加報名的人他作為自己的自我意志,來讓他參與這次報名活動。比如他參加這次活動的目的就是想讓他自己去成長,這就是是他的自我意志。
當然我要強調的是自我意志不一定完全都是"善的",它是無記(佛教用語,謂事物之性體中容,不可記為善,亦不可記為惡者)的,比如有的人,他選擇去搶銀行,這也有他自我意志的部分(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客觀原因,比如可能因為他太窮,想要活下去)。
我們上述講了那麼多自我意志,主要是為了什麼?主要想表達什麼?說明什麼?
想表達的是一種態度,一種認識論的轉變。
那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自我意志,對我們自己的人格塑造產生的作用,甚至對當下生活的選擇的作用,的影響。那我們就感覺到自己好像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被環境塑造或者被外界影響的一個傀儡。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是可選擇的,並且我們過去也已經選擇了很多。如果我們陷入一個被動的原生家庭傷害論的視角中。好像我沒有選擇,好像是原生家庭把我變成個樣子,我是一個「受害者」。我這輩子只能這樣了。
那麼我們有了自己的自我意志之後,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另一種生活。比如說我可以選擇去做成長,或者其他。我們是自由的。
當然,我說這些,並不否認原生家庭可能對我們的「傷害」或影響。這可能是一個客觀事實。我也承認我們是一個被動的「受傷害者」,或許也是一個客觀事實。我這樣說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有另外的可能,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
這不僅僅是告訴大家,未來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對過去,我們也會有一種不同的視角看待過去。
例如:小時候我們被原生家庭的父母如何「影響」,「傷害」,「塑造」等。不過我們想想,我前面舉的例子,比如有一個母親有四個孩子,打破杯子的後的不同的應對方式,這個應對實際是是有「主動」的成分的。所以,當時的自己,也不是完全的被動的,我們當時其實還是自己做了選擇,經過無數次的事情,經過無數次的選擇,共同建構成了今天我的樣子。
再比舉個例子:我父母說不要我嫁給這個男人,但是我偏偏就要嫁給這個男人,我就不聽你們的,其實這也是我的自我意志。我之所以選擇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父母的幹擾,這確實有父母的貢獻,但是這裡面也有我自己的貢獻,我自己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涵蓋的範圍,其實不僅是原生家庭,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維度。我們很多人都忽略了我們的自我意志。雖然它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沒有看到的話,好像它在主導的我們一生,而我們還不自知。當我們帶著一種覺知,看到我們的自我意志,這樣我們就可以主動選擇,而不是冥冥之中被它牽引。
我還是自由的,因為我有自我意志。
參考書籍:
《人格:一生一劇本》 作者:朱建軍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8.08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中譯版)
作者:皮特·博斯克/帕梅拉·哈特蘭德(美國)
翻譯:尹肖雯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01
《Making Sense Together:
The Intersubjective Approachto Psychotherapy》
Author:Peter Buirski/Pamela Haglund
Publisher:Jason Aronson Inc.Publishers,2001.10
作者:李大山
二級心理諮詢師
心理動力學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