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意志談起:自我意志的覺醒,我們真的完全是被動的原生家庭「受害者」?

2021-02-25 李大山

                                                     2020.07.05

         當下在心理成長圈裡最流行的觀點之一就是"原生家庭受害論",從某種角度上說,我們確實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發明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這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過於的強調這個概念,好像把所有的問題就都歸咎於父母,是在某個角度上也激化了這個矛盾,讓大家更覺得無力,更沒有信心,不知如何超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這樣一來,反而忽略了,或者覆蓋了另外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觀點,我並不是去批判我所討論原生家庭的定義是否準確,是否合理,而是用一個更超越性的觀點來看一看這個問題。

        今天不得不談一下自由意志這個話題。我談的倒不是自由意志本身,它是否存在,它的本質是什麼等,這個話題本身因為太深奧了,我也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我已經假設它是存在的,自由意志是存在的,相對應的自我意志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意志。我也假設讀者都知道自由意志並且認可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意志。

         我更想談的是有自我意志的存在,這樣的認識論對我們心理諮詢有什麼意義?對我們自己的心理成長有什麼意義?當然很多人可能也不太認可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不認可就不認可了,這也不是我要去辯駁的地方。

        講述我今天的核心議題之前,我不得不做一點簡單的普及。儘管這樣的普及不一定完全的精確和準確。但是為我說下面的內容有一個鋪墊,是一個必要的基礎。

        作為心理諮詢從業者,我主攻的兩大流派,意象對話與自體心理學(當然是廣義上的自體心理學,比如包括經典的自體心理學,主體間學派等),它們兩個好像是完全沒有交集的學派,但是卻從這兩個學派中,我看到一些共性交叉的地方。

         主體間學派最合作的概念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主體性和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這本書上,講過一段內容:人類因為主體性的存在而無法洞悉事物的客觀本質。也可以說,是人對自我和世界的"體驗流"。主體間性(也翻譯成交互主體性)是指多個主體相互作用。一個人的主體性離不開動態的不斷變換的主體間性

        主體性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作為自己的特性,主觀性,主體感。是一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徵,或者說一個主體。再說的直白一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那麼他就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於自己的,對世界的看法,思想,感受,觀念等等。

         主體間學派的基本假設是:人們對自我的感知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人類對自我的感知是主觀體驗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在特定場合下一個人所能意識和感知到的全部信息,以及意識之外的很多內容,統稱為主觀感受或主觀經驗。人出生後就開始對外部世界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繫,一個人的能力性格還可以使其與撫養者的關係以及生活環境的好壞,可以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圍世界的互動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這些模式是由我們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主觀性和特異性。

 

原始印刻與經驗組織原則

        原始印刻是意象對話學派的概念與經驗組織原則是主體間學派的概念。

        講到經驗組織原則,我就想起一個真實的例子。之前我接觸一個來訪者,她給我講了這樣一個經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在她的成長經歷中,所有的家務都是她自己來做的。父母基本上都把這一塊交給她,她好像也沒有覺得有什麼"異常"。到後來七八歲之後,有一天父母帶著她去親戚鄰居家玩兒,她才發現原來人家的孩子可以不用做家務,躺在沙發上玩。她才忽然有一種感覺,原來做家務不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原來孩子居然可以不用做家務,這個事情當時她覺得非常吃驚。這就是她未被覺知到的模式,如果她沒有看到這個模式,可能永遠就處於在做家務的狀態裡面,她不知道世界還有別的可能。

        所以從上述的故事中我們就能看到,一個人的主體性或者主觀性,也可以說是她的經驗組織原則,但當她產生這樣的模式又離不開主體間性,就是她是和她的養育者,包括外界的環境共同塑造的這樣一個過程共同建構,而不是她自己產生的。

         而意象對話學派的觀點也比較類似。(不過不同點在於,意象對話學派把一個的人的「經驗組織原則」產生的背景的起點,提前到更早,在胎兒期就已經產生了,這是一個很超前的觀點,不過,這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重點)。

         在《人格》這本書裡,有一段內容:如果一個人的胎內環境不同,胎內生活期間母親的心理狀態不同,胎兒自己的選擇不同這些不同,這些胎兒所形成的印刻是非常不同的,有非常不同的「底色」,對於每一個胎兒來說,他卻只是把自己「原始印刻」後的心理世界的樣子當做唯一的, 「就是這樣」的世界的樣子。

        不管在外人看來,這個原始印刻多麼不好,胎兒自己都沒有能力去改變它,因為在他的心目中,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曾想像過還有別的樣子的可能。

        通過這一段話,雖然講述的是胎兒,但我相信在兒童,成人的身上依然是同樣有效。就像上述這個的故事一樣。因為他的心目中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不曾想像過還有別的樣子的可能。她沒有看到別人家孩子可以不用做家務的時候之前,她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別的可能,原來我可以選擇不做家務。

 

主體性與自我意志

        主體性與自我意志,人為什麼會變成自己現在這個樣子?

        俗話講: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有一個母親有四個孩子,假設說有一天孩子把一個玻璃杯從桌子上打下來打破了。那麼基於每個主體性的差異,老大可能會選擇逃跑,只要你抓不到我,那我就不會挨打。老二呢,可能會選擇,討好,會主動認錯,但希望母親不要打她。老三那很可能就選擇撒謊,假裝不知道這個事情。老四呢,可能會倔強一點,是我搞破的,但是你在打我,我要忍氣吞聲,不去表達任何情感。

        用主體間學派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體性。

        用意象相對話學派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志。

        我們都是因為自己的主體和環境(廣義上的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讓我們變成現在這樣一個人。

         不過意象對話在某個角度上說是更深刻,更超越性的闡述一個話題。

         在《人格》這本書裡,還有一段內容:作為一個有意識的存在,人也是有自我意志的。所謂的自我意志,是指可以被環境因素影響,但不能被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意志,它是主體的一個心願或一個選擇—"我願意……"。

        人的核心存在有意識及自我意志,從有生命到死亡都持續存在。

        所謂人格是人的意志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人並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的影響,不同的生命階段,每個人對於境遇的反應是不同的,帶來不同的後果。

        從意象對話的這段話裡可以看出,其實對於一個人的「主體性」,意象對話和主體間學派沒有什麼不太相同的地方,都強調人有一個主體性,有一個所謂的自我意志,可能在稱呼上不太一樣。大體表達的感覺應該是差不多的。但意象對話學派更強調自我意志的「主動性(儘管這個詞好像也不夠恰當,準確)」,我們不是完全的受到環境或者接受環境的影響,我們在受到或接受到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也做出了很多"主動"的行為。就是在主體間基礎上,意象對話學派除了強調主體間的交互過程,更強調了作為主體的「主動性」。

         那麼這個自我意志,或者"主動"有什麼意義呢?

         舉個例子,比如,周末我我舉辦了一場心理沙龍,那麼會有很多人來報名,別人來報名,不僅是因為我舉辦了這樣一個活動的客觀因素,也有參加報名的人他作為自己的自我意志,來讓他參與這次報名活動。比如他參加這次活動的目的就是想讓他自己去成長,這就是是他的自我意志。

         當然我要強調的是自我意志不一定完全都是"善的",它是無記(佛教用語,謂事物之性體中容,不可記為善,亦不可記為惡者)的,比如有的人,他選擇去搶銀行,這也有他自我意志的部分(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客觀原因,比如可能因為他太窮,想要活下去)。

        我們上述講了那麼多自我意志,主要是為了什麼?主要想表達什麼?說明什麼?

        想表達的是一種態度,一種認識論的轉變。

        那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自我意志,對我們自己的人格塑造產生的作用,甚至對當下生活的選擇的作用,的影響。那我們就感覺到自己好像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被環境塑造或者被外界影響的一個傀儡。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是可選擇的,並且我們過去也已經選擇了很多。如果我們陷入一個被動的原生家庭傷害論的視角中。好像我沒有選擇,好像是原生家庭把我變成個樣子,我是一個「受害者」。我這輩子只能這樣了。

         那麼我們有了自己的自我意志之後,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另一種生活。比如說我可以選擇去做成長,或者其他。我們是自由的。

        當然,我說這些,並不否認原生家庭可能對我們的「傷害」或影響。這可能是一個客觀事實。我也承認我們是一個被動的「受傷害者」,或許也是一個客觀事實。我這樣說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有另外的可能,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

         這不僅僅是告訴大家,未來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對過去,我們也會有一種不同的視角看待過去。

   例如:小時候我們被原生家庭的父母如何「影響」,「傷害」,「塑造」等。不過我們想想,我前面舉的例子,比如有一個母親有四個孩子,打破杯子的後的不同的應對方式,這個應對實際是是有「主動」的成分的。所以,當時的自己,也不是完全的被動的,我們當時其實還是自己做了選擇,經過無數次的事情,經過無數次的選擇,共同建構成了今天我的樣子。

  再比舉個例子:我父母說不要我嫁給這個男人,但是我偏偏就要嫁給這個男人,我就不聽你們的,其實這也是我的自我意志。我之所以選擇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父母的幹擾,這確實有父母的貢獻,但是這裡面也有我自己的貢獻,我自己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涵蓋的範圍,其實不僅是原生家庭,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維度。我們很多人都忽略了我們的自我意志。雖然它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沒有看到的話,好像它在主導的我們一生,而我們還不自知。當我們帶著一種覺知,看到我們的自我意志,這樣我們就可以主動選擇,而不是冥冥之中被它牽引。

          我還是自由的,因為我有自我意志。

參考書籍:

《人格:一生一劇本》 作者:朱建軍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8.08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中譯版)

作者:皮特·博斯克/帕梅拉·哈特蘭德(美國)

翻譯:尹肖雯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01

Making Sense Together:

The Intersubjective Approachto Psychotherapy

Author:Peter Buirski/Pamela Haglund

Publisher:Jason Aronson Inc.Publishers,2001.10

作者:李大山     

二級心理諮詢師

心理動力學取向

相關焦點

  • 論自由意志的五維性
    儘管決定論出現了責任上的困境,但是與自由意志相比,它具有以下優勢:首先,決定論符合自然科學對萬物法則的追求,而科學通常被人們先入為主地當作真理;其次,自由意志的存在很難通過證據證明,然而科學理論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為決定論提供了許多潛在的證據;另外,責任本身只是一種社會契約,不存於社會形成之前。決定論的困境使人們從新思考我們是否把我們的行為看得過於有意義了。
  •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自由意志?
    )和相容論(Compatibilism)了,它們認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而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在宇宙中相容,即「弱決定論」。誠然,此類試驗也不在少數。早期的一些大腦實驗顯示,「人早在自己大腦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決定」——有時候這一點十分明顯。這個結論的出現讓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感到很憂慮——我們甚至得不到對自己大腦的完全控制。同時,不是每個人都被這個實驗說服了。要證明自由意志只是幻影,還有更多的科學實驗要做。
  • 傳遞地球真相:拿回我們的主權-自由意志
    完整主權不只是一份你籤署的申明,不是一個姿態,而是提高並賦予那個自由意志火花力量的一個過程,直到你成為一個完全有力量,並獲得解放的存有。一直都有一部分的自由意志,哪怕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你擴展它,你會有更多的自由意志。事情偏離了這麼多,其中有很多原因。一個原因是人類的責任。人類一生會做出很多選擇,就好像人類作為整體在人類歷史上選擇一樣。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從《西部世界》中的心智之辯談起
    你是因何原因,做出了其中一種選擇,是偶然,隨性還是所謂的「自由意志」?你也許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也從未懷疑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從未質疑自由意志的存在。自由意志究竟是進化的選擇還是主觀的騙局?
  • 人的成長:意志的繼承與自我的覺醒
           說到意志的繼承,大家或許會想到科幻片,作為以未來構想為主導的電影,卻屢次地打起了感情牌,甚至在一些電影中感情元素要遠高於科幻元素。大概的表現形式為:繼承吾等的意志,然後給你一個永遠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雖說這樣有助於推動劇情的發展,但問題是這是科幻片啊,不是武俠更不是仙俠。科幻片雖然說不可能全是機械大炮戰列艦什麼的,但也不應該是兒女情長啊。如果是武俠的話還能說得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徒弟繼承了師傅的性格,然後懲惡揚善,匡扶正義什麼的。
  • 胡思亂想系列:我們的自由意志真的是垃圾嗎?
    赫拉利認為,我們一直堅信的自由意志其實是一種幻覺,是並不存在的。赫拉利用了3個例子證偽了自由意志的存在:第一個例子是,科學家們經過實驗發現,做過大腦聯合切斷術的患者左右腦對分別做出不同的決定。其中有一個受試者,研究者給它的左眼看了一張雪景圖,給他的右眼看了一張雞爪圖,然後再讓他的左手和右手分別選擇兩個相關的物品。
  •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叔本華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這裡討論的既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生物學問題。為方便理解,我們有時把自由意志(free will)用「自由決策(決定,選擇,思考)」來代替。    大腦的神經(生化的)活動決定了我們的決策還是我們的意識做了自主的決策,進而產生了我們的神經活動?
  • 【學與思】我們真有自由意志嗎?
    沒有單一的腦區決定最後統一的意識內容,有意識的覺知晚於行動,意識的「自我統一性」和自我感源自左腦,神經科學似乎正在對「自由意志」概念抽絲剝繭。不管怎樣,認知神經科學的確在「自由意志」領域扔下了一枚炸彈。日常經驗呈現給我們這樣一個現象,人類自認為是自己在有意識、有意願地做著有關自身行動的決定,我們也覺得自己是一體的、是一個一以貫之的心智主體。
  • 論柏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貫穿於柏格森思想的始終,在其哲學中每一個概念的背後都可以找到自由意志的影子。長期以來在人們對柏格森哲學的研究過程中,大多把焦點指向了綿延、直覺等概念本身,卻忽略了自由意志的意義,因此,系統地梳理自由意志思想在柏格森哲學中的來龍去脈,並對其加以評析顯得尤為重要。從自由意志這一新的角度進行全面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柏格森哲學,突出柏格森在近現代西方哲學交替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 自由意志不存在?
    陪審員得知了託馬斯從小就有夢遊的習慣,一位精神病專家也出庭作證說,託馬斯勒死妻子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並無知覺,也並非有意識地要攻擊她。託馬斯無罪釋放。這樣的案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自由意志。顯然,人在夢遊的時候,大腦無需完整的意識活動,就可以直接控制人們的行為。近年來,基於對大腦的最新認識,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開始認為,某種程度上,其實所有人都在夢遊。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不錯,俄狄浦斯想要反抗宿命的努力失敗了,但如同我們自己經歷的種種失敗一樣,這一結局非但不足以否定他有自由意志的事實,反倒還要以這個事實為前提:假如他原本沒有抗拒命運的自由意志,失敗從何談起呢?又如何構成「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的悲劇呢?無論如何,整個故事裡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正是他那種明知命運已定、難以扭轉,仍堅決不肯屈從的堅定意願嗎?
  • 從日常生活經驗考察自由意志
    只有不可抗拒意思上的某一類因果必然才是與自由意志直接對立的,這裡按下不表,先來看不可避免意思上的因果必然:它非但不會否定自由意志,相反還是自由意志如影隨身的內在特徵,能讓自由意志也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那樣,具有可以被我們的理性認知所把握的某種確定性。
  • 當AI有了「自由意志」
    但是作為人類社會基石的「自由意志」本身已經從腦神經科學和社會學上被嚴重挑戰,而人工智慧在模擬和指導人類決策的能力又在大幅提升,這樣我們就將接近這個人類命運改變的交匯點:人的自由被還原為一種可計算的生理機制,AI的計算能力又超過人類的計算能力。這時,我們也就如同溫水中的青蛙,只能黯然接受「被煮熟」的命運安排。
  • 量子力學中的自由意志定理
    進入21世紀,普林斯頓大學的康韋(John Conway)和寇辰(Simon Kochen)教授提出了自由意志定理,再次給決定論以沉重打擊。⑤自由意志定理的出發點之一就是:我們人類是擁有自由意志的。並且康韋等認為這點上毋庸置疑,也沒有爭論的意義與必要。
  •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
    但是,過去幾年中,儘管哲學家繼續就人類決策的形上學基礎進行辯論,越來越多的神經科學家開始從正面去解決這個問題(沒錯,真的是衝著頭去的)。其中一些神經科學家相信,自己的實驗表明,人類對於自由的主觀體驗可能僅僅是一種錯覺。下面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你可能沒有自由意志?的確,從歷史角度講,哲學家對於這個話題有不少話說。
  • JOJO:善良正直的傑洛,為何會覺醒漆黑意志?
    「漆黑意志「這個概念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內心擁有漆黑意志的人,可以無視道德和法律的束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漆黑意志源自第七部飆馬野郎,林可指出喬尼心中燃燒漆黑意志,擁有殺人的覺悟,有資格做他的對手;作為標誌,擁有漆黑意志之人,瞳孔中會泛起深邃的火焰。
  • 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
    從康德的觀點出發,道德法則「通過對感性慾望的挫敗揭示了純粹實踐理性作為一種高級的能力能夠自主決定我們意志行動的根據,凸顯了我們的實踐自由」[3]。由此可知,運用實踐理性,尊重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則,才能使道德行為的動機由被動轉為主動,獲得實踐上的自由。
  • 真有自由意志嗎?
    所以從這樣子來看,我們人確實是在意識的眼光來衡量之下,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認為是由我們的意識來作決定的;可是事實上證明在這個之前,我們的大腦這物質已經被活化;因為活化了,我們才有意識的運作,那才產生了行為。所以從這個眼光來看,科學家認為說,我們人自以為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可以作行為的主人,其實它是一個假象啊!
  • 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看看中國人怎麼說
    自由意志這個詞是西方的,他們的哲學總喜歡研究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比如我是不是我,前一秒的我和後一秒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這種類似於神經病的問題他們研究地不亦樂乎,中國人可沒這麼閒,有點空得想想國家大事、江山社稷,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可是很忙滴
  •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
    答|百度派 @三木森baby其實我個人是覺得存在的,不是說我證明了,而是自由意志需要存在。自由意志其實自由意志按理說,如果說更加規範的來形容的話,他應該是一個哲學的信條。如果說你相信它的存在,那我覺得他就是存在,如果說你不相信的話,其實那麼從你一開始在心理面的按心理學來說的話你就不接受,那他就一定會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