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2020-12-19 亦書亦影

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孩子的調色盤,想把孩子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可否認:兩個人之間只要存在接觸,特別是長期的接觸時,那麼兩個人之間就會產生影響和被影響。

而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史蒂芬·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指出「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他們天生攜帶著自己的傾向。」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表現時,很難判斷哪些部分是源於這個天性,哪些部分是源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甚至很多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會與孩子本身的天性衝突,偶爾的衝突沒有關係;而日積月累的衝突往往會導致內心創傷。因為人在幼年時的經歷是自我不可控的。

這些創傷隨著人的成長一起步入成年,對一個人成年後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時候,成年後的人們很難區分自己遇到的問題究竟是來自問題本身,還是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內心衝突?比如人們往往內心掙扎,搖擺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言語暴力還是只是過於敏感。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寫到,那些創傷對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而那些孩子在父母有毒的教養方式下,都缺少了正常的童年生活。

這些成年人存在著一個情感盲區:不會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我們談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自己的情感問題、行為問題、性情不定等找到問題的根源——早期的行為模式、早期的自我認知,然後超越,重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在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上無法自拔。

蘇珊·福沃德是一位從業18年的心理醫生,不論是在個人診所,還是在醫院,她都接觸過大量的諮詢者。她認為心理療法僅治療身體上的症狀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源。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的治癒精神創傷。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心理療傷經典之作,蘇珊·福沃德引用了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七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幫助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得到自由和幸福。

或許你我的父母沒有那麼「有毒」,但他們也依然給你帶來了一些「灰暗的感受」。這些感受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部分,並構成了我們早期的行為模式和早期的自我認知。

在有毒的原生家庭裡,因為不同的情感糾葛,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這些問題存在著很多的共通點,以下三個典型的特徵,幫助人們自省和自檢。

1、錯誤的表達「愛」。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很多的父母卻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在情感和身體上對孩子暴力相向,以至於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不理解什麼是愛。

「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成為了父母對子女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最合理的解釋。如果你的父母因為你的錯誤狠狠地打了你,那是他們在親近你,幫助你改邪歸正;你的父母不斷的用語言侮辱你,指責你的錯誤和不足,那是因為他們愛你。

《原生家庭》中寫道:

孩子擁有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犯個錯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這是他們嘗試新事物並建立自信心的途徑。」

而且,孩子犯了錯不需要無止境的去彌補。很多的父母會不斷的舊事重提、抓住孩子犯過的錯誤不肯放手,他們像壞掉的唱片機一樣,對孩子喋喋不休,孩子的情感被無形的摧殘和虐待。他們忘記了孩子是需要被保護的。沒有人喜歡別人一直抓著自己的錯誤不放,因為人都渴望進步,這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本質。成人都有犯錯的權利,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將孩子逼到了「雙輸」的境地,將自己人生的失敗以及不作為歸結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的美好人生產生了惡性循環,陷入自我責備的怪圈。

《小歡喜》中的宋倩是無數父母的縮影。她因為英子的成績下滑而憤怒,這種憤怒讓英子自我歸因:因為我沒考好,所以媽媽才不高興。試問,是誰規定孩子必須在每次的考試中都考好?英子因為自責而不開心,因為不開心所以厭學,因為厭學成績會再次下滑。這種惡性循環把很多好孩子逼成了壞孩子。孩子應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活成父母刻畫的模子。

中國社會孝道紮根太深,以至於我們經常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辯解,將父母對孩子的各種行為理解為:他都是為我好,他這麼做是為了激勵我,他這樣是為了讓我不受傷害……

宋倩以情感虐待的方式表達對英子的愛。她把自己失意的人生歸結為自己為女兒的付出上,並認為英子應該理解她、應該聽她的話,否則她就養了個白眼狼。英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聽從媽媽的話,自己不甘心,不情願;不聽從媽媽的話就是白眼狼、不孝順,對不起媽媽。這種雙輸的境地不斷的內耗著她的精力,讓生活在單親環境下敏感的她變得心力交瘁。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蘇珊·福沃德寫到: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愛的行為並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愛並不會帶來傷害,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愛的行為會滋養你,讓你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感到被接受、關懷、珍惜和尊重。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那些打著愛的名義的語言虐待、身體虐待、情感虐待,不是真正的愛。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真正愛父母的孩子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退讓,而不是一味的逼迫、操控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正確引導,而不是暴力改正;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尊重孩子是一個人,也懂得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2、父母與子女的角色倒置。

角色倒置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顛倒,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承擔的責任,並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

角色倒置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有的父母從孩子的身上尋找情感安慰,把孩子當做情感的垃圾桶;有的孩子很小就用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頂替父母養家餬口……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在幼年時期屢次被自己的二哥欺負,父母不會保護她的安全,以至於她在長大後一直對母親充滿著怨恨。《小歡喜》中的宋倩動不動就用「你考慮我的感受了嗎」來脅迫喬英子,讓孩子在孩子的角色上混淆不清,以至於選擇跳海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頂替父母,賺錢養家餬口,成年的生活異常艱辛。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寫道

「孩子擁有最基本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滿足,安全要受到保護。但是,除了這些物質方面的需求外,他們也有權獲得情感上的撫慰,有權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長正面積極的對待,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感。」

父母作為成年人,當他們感到受傷時,需要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這是他們的責任,而不是將孩子置於父母的角色,讓孩子不斷地體諒父母、保護父母。孩子年幼時,看不到父母語言上的漏洞,他們在角色的置換中,會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把父母的感受當做自己人生決定的基礎。

孩子有做孩子的權利。他們需要在童年時嬉戲玩鬧,率性而為,並且不必擔心因此受到責怪。當然,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會讓他們分擔一些家務並承擔一部分責任,但這些絕不能以犧牲童年生活為代價。

3、生活中的強迫性重複行為。

強迫性重複指的是每個存在著童年方面心理髮育缺陷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強迫性地在心理層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髮育階段,在現實中重複童年期的情節和關係。

一個人早期的觀念、規矩、感受和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裡繼承而來的。而這些觀念、規矩、行為、感受也不是父母所發明,是父母繼承了自己祖輩的行為習慣,加上自己的自我理解不斷發展得來。這些行為觀念決定了你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所謂的輪迴,不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嗎?

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在談到父親對她的影響時,說道:「在父親的觀念裡邊,人不刻苦就不能成功,如果沒過過苦日子,以後就不會有好日子」。這是父親的生命哲學,也一直影響著董卿。而董卿也曾說道父親的教育方式也來自於他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會讓人產生強迫性重複的行為、感受。比如一個人的生活中會接連出現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梅勒尼成年後找了很多男朋友,但這些男人都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窮困聊倒又以自我為中心,而梅勒尼認為自己只要去付出、去愛、去擔憂、去幫助,他們總會愛她並改正,結果都以背叛和離開而終結。她選擇伴侶的標準反映了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這種竭力拯救落魄男人的行為模式其實是她與父親關係的強迫性重複。

現在有很多人能夠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強迫性重複行為。這種重複舊有情感模式的需求,雖然痛苦,但因為熟悉所以讓人倍感安全。人們潛意識認為重現這一切是讓一切變得更好的機會。這種強迫性重複會影響親密關係的建立、造成自我傷害性行為的重複。

董卿的父親經常逼著兒時的董卿反思自己的錯誤,所以成年後的她總會強迫性的讓自己反思自己一天的過錯。她說:「當別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吃個飯,自己還坐在沙發的地毯上,反思自己一天的過錯。」

父親對董卿的嚴苛曾讓她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她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她說「我要做的必須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才會覺得踏實,如果我跟別人差不多,或者好一點點,我就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會覺得自己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博,把事情做好。」這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的強迫性重複。

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成年後的我們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係的基礎。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係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

人在成年後,依然會受到自己童年的舊有認知、行為模式的束縛,當你開始審視內心的感受時,才會理解帶來這些感受的觀念和由這些感受所導致的行為。了解《原生家庭》,學會將內在的東西外化,成為情感上的獨立者,學會在對他人奉獻的時候有所保留,學會尊重自己的權利、需求和情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成年後的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活法,而不是被幼時的問題牽絆。

相關焦點

  • 有品|原生家庭之痛:什麼樣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
    同一時間另一大熱日劇《殺人鬼藤子》也講述了一個因為原生家庭引發的悲劇和一連串命案這些想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 :中毒的子女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你是否擔心人們了解了真實的你後就不再喜歡你了?取得成功時你是否會焦慮,害怕有人揭發你是個騙子?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憤怒或傷心嗎?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你覺得放鬆下來盡情玩樂很難嗎? 你是否覺得有時自己明明是出於好意,行事卻與你的父母如出一轍?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文/章莫舒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有人說原生家庭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傷」,從某種角度說,從來沒有苛求非得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因為這根本不現實。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與原生家庭的「傷」相互呼應了。有個詞語叫「60分的媽媽」,說到原生家庭也如此。一個60分的原生家庭關係已經足夠了,可是很多家庭往往都達不到60分。
  • 《原生家庭》:你遭遇過有毒的父母,還是你正在做有毒的父母?
    ,很多人還是不遺餘力的為原生家庭辯解。這些人難道寧願守著一些錯誤的觀念去生活嗎?其實不是的,這些人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某些故障行為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他以為自己的家庭和別人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自己的父母是這麼對自己的,別人的父母也是那麼對他的。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的長大方式,不知道這樣的方式伴隨著愛和自由,可以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可以做自己。
  • 原生家庭,如何打破以愛為名的教養誤區。你是不是個有毒的父母?
    可是最近在看一本《原生家庭》的書,作者是(美)蘇珊·福沃德博士、(美)克雷格·巴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思考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改變的開始。這是一部讓所有父母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狀態。看這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教會我們哪些是真正的愛,哪些是以愛為名的惡?如何避免自己不成為有毒的父母,讓家長學會自我反省。同時,讓受到傷害的孩子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感。
  • 原生家庭:請斬斷這連鎖式的荼毒
    所以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其實原生家庭的好壞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如此大的影響的時候我其實愣了好久,正如開篇所說的我的一生都在被孩提時代美好所保護著,並沒有意識到單親,家庭暴力爭吵或者意外的橫禍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創傷。這種長期的,反覆的,嚴重的負面影響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直到他有獨立的能力去生活,他甚至會迫不及待的想逃離這個原生家庭。卻不知道他自己的性格也被打上深深的烙印。
  • 《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模式,讓你深受其害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即便他們軀體早已經長大成人,精神上卻仍舊帶著原生家庭遺留下來的烙印。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 在「有毒」的家庭中,成人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即便在父母離世之後,他們也在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父母的無上榮光是不能侵犯的,所以他們不得不把這種情緒和發洩口轉嫁到他人身上。趁「疫情」期間,看完了《原生家庭》這本書,我發現很多原生家庭的「有毒」行為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和解決的辦法
  • 《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模式:讓你自卑、暴力
    昨天我們介紹了三種有毒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今天為大家介紹另外三種有毒的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第一種:酗酒型父母顧名思義,爛喝酒的父母,酗酒者有三個典型特徵
  •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還有療愈的可能嗎?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有毒」型父母的特徵,以及「有毒」型父母對子女成年後生活的影響,告訴讀者如何直面原生家庭的真相,應對原生家庭帶來傷害,以及如何從與父母不良的關係中解脫,修補心靈創傷,獲得勇氣和力量。
  • 如果你有《安家》孫儷的原生家庭,用3個方法經營你的新生家庭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是問題家庭,你該怎麼走出來呢?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寫了一本書叫《原生家庭》,在這本書之中揭露了6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傷害型父母、言語傷害型父母和性傷害型父母。難道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有毒,一輩子就無法翻身了嗎?原生家庭並不是自己的選擇啊!還好有一些例子,給了我們希望。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並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你的父母。一、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問題,很少有人會把這些問題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的。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共讀《原生家庭》第9-11章。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到各種有毒的父母以及有毒的家庭體系。我們回顧我們過往的人生,發現我們在情感上、人生選擇上、性格養成上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就是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我們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中國人都信奉家醜不外揚,所以很少會對別人講家庭的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然而不講不意味著不存在,逃避也不意味著擺脫,有太多的家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太多的孩子受著家庭的傷害。
  • 《原生家庭》「有毒」:陳喬恩算幸運,有的孩子沒長大已「毒亡」
    她(母親)難道忘記了那些年她對我做的事了嗎?當年埋下的恨意,就這麼一筆勾銷了嗎?她是多麼「偽善」!這是我內心最真實的話。《原生家庭》裡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刻,「不能歸還的,便會轉移」。「有毒教育」的父母本身就是出身在「有毒」的家庭,他們從小在父母的打罵羞辱下長大,心中積累了很深的憤怒和恨意,這些深藏的怨氣需要宣洩口,他們不敢「歸還」自己的父母,便把這種怨氣「轉移」到弱勢的孩子身上。
  • 原生家庭「傷」
    家醜不外揚的中華傳統美德似乎成為了聖經,其實深度解讀,它的確有毒。原生家庭和睦欠缺,人情冷淡,缺乏友愛是導致一個人自卑,不配得感的罪魁禍首。很多時候想傾訴,卻如鯁在喉。別人笑話我怎麼辦?鄰居暗自偷樂會如何?這時候,其實是需要情緒爆破的,壓抑得太久,真的會失心瘋,重則有可能有自虐傾向。
  • 讀《原生家庭》,走出心理霧霾,活出閃亮人生
    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特徵都歸結於原生家庭,覺得自己情緒上的負面影響都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就像《原生家庭》這本書前言說的那樣,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但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真的是傷害嗎?,不能保持平衡你就會被原生家庭所傷害。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突然,「原生家庭」這四個字在腦海裡揮之不去,我終於流著淚承認:我就是父母的複印件而已,就算多讀了幾年書,多見了一點世界又如何?我依然逃不出他們的控制,依然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如何修補你性格的缺陷》,一書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失職,控制,虐待型等等這些「有毒」的父母,養出來「中毒」的孩子,很多都比我更悲慘。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領讀 | 霽顏十點人物誌出品今天,繼續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在前面幾天,我們談論了幾種有毒父母在家庭中的行為模式,他們對子女「施暴」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傷害卻都是難以磨滅的。
  • 《原生家庭》Ι 走出有毒父母的泥潭,你值得自由、幸福的人生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下面我會從「有毒父母的類型,有毒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怎麼做走出有毒父母的負面關係」 三個方面揭示有毒父母的類型及他們對孩子的影響,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孩子,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恢復自信,得到自由和幸福。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