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喜歡甩鍋給原生家庭的孩子們,走出了這步,你的人生才能幸福

2021-01-08 陪寶寶寫日記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曾聽過一位心理諮詢師分享的故事:當時他負責治療一個精神瀕臨崩潰、歇斯底裡、甚至偶爾有想殺死自己女朋友衝動的男孩。他與男孩交談良久,讓他回憶每次產生這種衝動時的共同點。他們發現,每當男孩和母親接觸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對女性恨之入骨。於是當諮詢師繼續問男孩究竟想殺死誰時,男孩沉默良久,最終回答的是母親的名字。

有毒的父母,有毒的孩子。幾年前,原生家庭的概念剛剛為大眾所熟知。那時對恪守孝道的我們來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完全是難以承認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向事件的反面:我平生所有的不幸,都要由原生家庭來負責。性格自卑,是原生家庭嚇得;性格自大,是原生家庭慣的;性格自私,是原生家庭寵的;一句話,我有多少的不順,原生家庭就有多少的鍋。

有時我會想起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他為人並不差,學習也在中上遊,可對家長會卻異常的反感。後來在一次單獨吃飯的時候,他想到什麼傷心事一般地告訴我,他討厭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生在了農民家庭,所以成績上永遠比不上職工家的孩子。

不說他,就是我自己在很多時候也會不斷甩鍋給自己的家庭。同學聚會,大家都在聊駕照,我卻連車都沒碰過,此時我會埋怨父母沒給我安排上駕校。平時做事唯唯諾諾,膽小如鼠,我也會埋怨我媽小時候老是喜歡呵斥我,喜歡給我定規矩。

有人說:「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甩鍋給原生家庭」。自原生家庭的概念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許多人推卸責任的最佳理由。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不優秀的,人們總是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理由來欺騙自己,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錯」。

在生活中,我見識過原生家庭背的千奇百怪的鍋,包括穿衣打扮、學習成績甚至字寫得好不好,守時不守時。當我發現一一列舉已經不足以把這些鍋說完時,就饒有興趣地把它們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鍋:性格鍋、文化鍋、經濟鍋。

「性格鍋」,是原生家庭背得最多的鍋。自卑、自大、自私、自負,在甩鍋的青年嘴裡,每一個負面性格的背後都有一對教子無方的父母。他們或許管得太嚴、或許管得太松,反正,就是因為他們不完美的教育方式導致了自己孩子的無能。

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是講原生家庭最透徹的一本書。但是當我們翻越蘇珊福書中不稱職的父母的故事時,會驚奇地發現這些事離一個正常家庭是多麼的遠:酗酒、身體和言語的虐待、性暴力。好吧,也許一些不幸的孩子會遇此飛來橫禍,可是陽光下長大的你我,離以上種種的不幸,恐怕也有相當遠的距離吧?

至於「文化鍋」和「經濟鍋」,說白了就是抱怨自己的出身。成績不好是因為父母教育程度低,啥也不會就是因為父母沒錢給自己報補習班。甩鍋的少年們恨不得自己轉生在天子門下,回到明朝當王爺。至於頻頻發生的寒門出貴子之類的事,在他們眼中就是騙人的傳說而已。

要說原生家庭的是是非非,一篇文章的容量顯得未免過於狹小。我確實見過一些人,雖然已經工作卻還要聽媽媽的意見來挑衣服,找對象自然是不能缺少母親的出謀劃策。必須承認,這就是控制型父母和家庭帶給孩子的惡劣影響。

但比起職責或者辯護,如何讓孩子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似乎更加實用。

既要面對,就應正視。這是很多人治癒的方式。

我聽過一個善良女孩的案例,她從11歲開始一直被繼父虐待。成人後的女孩在接受治療時,為脫離繼父的陰影而做出的第一個努力就是原諒他。然而,她越是想要原諒,越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釋懷。最後,她支持不住對心理輔導師傾瀉了怒火,但她心理問題的轉機也是從那次憤怒開始的。

當然,我相信我們的讀者都是優秀的父母,不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也相信我們也都是平常的父母,不是神仙不是皇帝,難免有許多缺陷影響著孩子。而要孩子正確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引導孩子正視自己家庭的影響極為重要。

即使你爸媽只是農民,沒有太多文化,但是你想要看的書,我們會給你買,你想要報的補習班,我們會給你報。正視影響能讓孩子放開他的心結,不再為自己家庭的好與壞而糾結。「只要退出遊戲,就能結束遊戲」某個電影裡話用來形容解決原生家庭問題的第一步是再恰當不過了。

和上文裡無限甩鍋的人比,有一類小孩能我覺得他們上輩子是天使,但卻因為他們強烈負責的性格而讓自己在這輩子飽受折磨。你可能想到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她確實就是這類孩子的成人版。「我童年時的遭遇,都是我自作自受」。天使寶寶們的自責讓本來良好的性格變成了一種絆腳石。

要讓孩子正確打開原生家庭,避免他們這種過度自責是必要的。在夫妻吵架和好之後,先不要急著誰給誰揉肩捏腿,請先和孩子聊一聊,告訴孩子這一切不需要你負責。在因為職場受挫而心情不快時,告訴我的壞心情與你無關,這樣的細節積累起來,就能讓他走出過度自責的陷阱。

做完這些,如果還想讓孩子一勞永逸地克服和面對原生家庭,就請試著讓他們敢於和家長對峙吧。或者我們說得委婉點,和父母溝通吧!

所謂原生家庭說到底不就是不正常的親子關係嗎?哪一段關係不是可以用溝通來解決的呢?蘇珊福教授在她的《原生家庭》裡就分享過,一位已是中年的男子不願意和自己父母有半分衝突,結果導致他的心理越發陷入崩潰的境地。而當他在蘇珊福教授的鼓勵下開始敢於和父母對峙時,衝突也漸漸開始消融。

其實,每個成年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還沒走出原生家庭的小孩,他可能懦弱、可能叛逆,總之是你不願意看到的模樣,而正因如此,我們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也遭受如此折磨。但是,家庭總是有缺陷的,就讓孩子正視缺陷、批評缺陷、放下缺陷吧,畢竟只要退出遊戲,就能結束遊戲啊!

您對原生家庭有怎樣的看法?您是否有過原生家庭的困擾?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一句名言。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宿命?別「甩鍋」,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
    隨著人們對精神衛生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甚至把父母稱為「禍害」,把家庭視為「煉獄」,把自己的自卑、羞恥、抑鬱、焦慮、恐懼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你的心理問題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之後,記者採訪了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郭愛寧。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88萬粉絲熱贊,1萬人親測有效:五招教你走出原生家庭重啟人生
    原生家庭最近幾年研究較多,一個人的行為、處事方式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特別是一些問題行為如愛無能、孤僻、抑鬱、性格暴躁等都是來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影響,而且在子女組成新的家庭後會把這些問題傳給後代。那麼怎麼才能糾正我們的問題行為,走向幸福人生呢?心理學家金尚所著的《重啟人生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給出了答案。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這一切,就好像一個循環往復的圈,兜兜轉轉五年,我又回到了一無所有的原點。突然,「原生家庭」這四個字在腦海裡揮之不去,我終於流著淚承認:我就是父母的複印件而已,就算多讀了幾年書,多見了一點世界又如何?我依然逃不出他們的控制,依然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
  • 《原生家庭》Ι 走出有毒父母的泥潭,你值得自由、幸福的人生
    說這句話的父母沒有被人指責,因為我們一直遵循「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父母所作所為就有了理直氣壯,沒人會強烈指責,只留下孩子獨自舔著內心曾受的傷,直到成年還在受其荼毒。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從《隱秘的角落》看原生家庭的影響,五步幫你療愈原生家庭之傷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不身處其中你永遠體會不到。那些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迫害,影響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千萬不要輕易的去讓別人原諒自己的父母,去和他的原生家庭和解,時候到了,他自己會去面對。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原生家庭》這本書,學習什麼是有毒的家庭體系及五步幫你走出原生家庭之傷的方法。
  • 你能否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就看你能否做好這五點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每個人在成長過程,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經常聽人說,你這點和你父親太像了,你急躁的脾氣和你母親一模一樣。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成就自己,也成就下一代更美好的原生家庭。深諳這一切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盧老師暗自下定決心,他一定要用最簡單、高效且合理的方式,帶他們走出創傷,收穫嶄新的幸福人生。在盧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學員馨兒的學習效果越來越顯著,她開始慢慢「看見」那個童年裡受傷的自己,並且嘗試關愛她。馨兒說,她的人生第一次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力量感。
  • 療愈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們
    孩子是當事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的互動模式,沒有虐待,沒有暴力,沒有吃不飽穿不暖,在沒有缺乏感受能力的前提下卻感受不到愛。父母的行為舉止向孩子們透露出:我為了愛你而愛你;我為了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不得不愛你;我已經為你做的夠多了,你不該有情緒;只有你成為別人嘴巴裡的好孩子,我的臉才是晴天。
  • 心理學:人生是一場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
    文/學乃身之寶原生家庭傷害人,但原生家庭並不造就人。人生是一場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這是心理諮詢師叢非從老師說的話,深以為然。很多人沒能在原生家庭中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內心充滿痛苦,尤其那些灰暗的感受,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和接納,甚至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害。
  • 對待原生家庭的方式,藏著一個人的未來
    她似乎總在努力付出、向別人證明她的幸福,卻又好像隨時會崩塌。而這一切其實可以聯繫到她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別讓原生家庭,一直影響人生的幸福脫離原生家庭和跨越階層,都是不容易的事。物質上的階層跨越易,精神上的階層跨越難。
  • 五個步驟,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所塑造的人格便是健全的。相反,如果我們的童年是在缺乏愛的環境下生活的,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壓抑的,所塑造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
  • 心理學家:這三種原生家庭,最容易摧毀一個人
    二、充滿批評指責的家庭一個從喜歡用批評指責來打擊孩子,和孩子溝通的家庭,一定是無知和失敗的。因為越是匱乏的父母,才越喜歡批評和指責。批評和指責表面上看是父母的高要求,然而背後卻是一個包容心差、害怕面對失敗的弱者。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在《平凡的世界》當中,孫玉厚、孫少平、孫少安一家人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很幸福的家庭,父母對每個孩子都平等對待,沒有偏心。這樣的家庭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不過也有一些孩子的原生家庭,並不像孫少平這樣的家庭和和睦睦。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並有多篇論文在《心理月刊》《健康世界》《幸福生活指南》發表。2020年入選首部《中國心理工作者人才庫》。目錄:序:關於本書一、關於原生家庭創傷為什麼家會傷人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代際創傷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 原生家庭為抑鬱症「背鍋」?可惜完美的家庭不存在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曾經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成員們把代際間的傷害分為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等,給人一種好像我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是父母導致的感覺,從這一刻起,我開始發覺人們尋找原生家庭與自己人格之間關係不再客觀理性,人們更習慣給自己的痛苦找了個「背鍋俠」。那麼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真的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嗎?
  •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心理學早有研究:一個人早年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幸福。但為什麼原生家庭不幸福的陳小春,自己的婚姻卻很幸福?因為他正視了原生家庭的不幸,決心要找一個愛笑的女孩子。正如陳小春在快樂大本營裡所說:「其實我沒那麼好笑,但她在我後面就一直在笑啊笑,哇,我當時就覺得那個感覺,就是她了。」
  • 婚姻心理學:感情要幸福,需要走出原生家庭,乾貨,建議收藏!
    阿澤的爸爸是那種特別張揚的人呢,如果他喜歡什麼,就會鬧得全世界都知道。所以阿澤對德善的愛,也是直接的、坦率的,甚至是不顧一切的。阿澤對她的主動、對她的溫暖、細膩,足夠讓德善那顆缺愛的心得到溫暖。反觀正煥,他的家庭非常含蓄,母親從來不會表達。正煥雖然也很喜歡德善,但不喜歡外露。後來德善試探正煥的時候,他也一直在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