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2021-01-10 蘇睿嶺

浪潮工作室的文章《原生家庭理論都是胡說八道》在知乎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絕大部分用戶都表示我們從小被父母言傳身教,原生家庭一定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並不是絕對的,我們仍有能力去減小甚至擺脫這種影響,去過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

這些言論與《原生家庭》一書所表達的思想不謀而合。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一、家為什麼會傷人

當你小的時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會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你才能夠決定自己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

但當父母沒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沒有足夠的耐心與關愛,甚至於他們自己尚且沉溺於他們的原生家庭關係中無法擺脫時,家這個象徵著避風港和幸福的地方就會給人帶來傷害。

二、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傷害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子女到底能不能意識到父母行為的錯誤?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麼很多人在明確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給父母找很多藉口呢?《原生家庭》指出,在面對父母不合理的地方,人總是會否認,去尋求能讓心理過得去的合理化藉口。但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把怨氣撒在其他人身上,影響了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2、不稱職的父母

不稱職的父母通常都是被子女照顧的角色,使子女過早地承擔家庭的責任。子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很容易對自我形象的定位出現偏差,缺乏自我認同,把自身的價值寄託於別人身上,對他人產生情感上的依賴。

3、操控性的父母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免不了家長費心費力地操控把持,但這種操控只應當為滿足孩子對保護和指導的需求。當子女長大或者說父母的操控過了度,孩子得不到去嘗試的鼓勵,去掌握及承擔失敗的風險,子女也會變得焦慮、無助和膽怯,很難獲得成長去變得成熟獨立。當他們需要獨當一面的時候,他們通常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從而使父母的行為「名正言順」起來。

4、酗酒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的行為通常都比較隱蔽,家裡的其他成員也會注意對外隱藏這一現象,齊心偽裝成「正常家庭」的模樣,這會讓他們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顛倒的照顧與被照顧的身份會使子女恐懼親密關係。

5、身體虐待型父母

對年幼的子女來說,父母往往意味著安全感,而像孩子施加暴力的父母,會讓孩子缺乏愛安全感,害怕受到傷害和背叛。

6、語言虐待型父母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父母沒有估計到子女的自尊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子女,冷嘲熱諷,挖苦取笑,會使子女比他人更敏感多疑,難以信任他人。

7、性虐待型父母

《原生家庭》指出年齡非常小的受害者也能感受到侵害者的行為是一種禁忌和恥辱,這種亂倫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孩子會因恐懼和孤獨而產生心理隔離。

三、怎麼減少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1、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忠於內心的真實想法

就像那句「不是每一聲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一樣,不用苛責自己一定要故作大方地原諒給你帶來傷害的人,哪怕是你的父母也一樣。難過就是難過,憤怒就是憤怒,不用掩藏起來戴一個面具生活,該發洩的要發洩,該釋放的要釋放,才能有一個正常的心理狀態來處理負面關係的影響。

要尊重自身的感受,明白那些是讓你覺得難過的,隱約覺得不對的,不想要的,不應該的。多正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否則就相當於放棄了自己的自由選擇權。要學會在照顧好自己與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2、不自我懲罰

要正視自己的經歷,很多時候是父母的忽略、暴行、打擊、侮辱等行為方式傷害了你,那並不是你的錯,沒有必要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傷害自己。憤怒和悲憤都可以合理的表達發洩,甚至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

3、與父母對峙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與父母對峙並不是要報復他們尋求補償,而是能夠直面他們、為以後的關係定位。

在於父母對峙的過程中,不同家庭模式的父母所做出來的反應可能不同,但重要的是你的態度和回應。不管是面對父母的暴怒、指責、威脅、狡辯、哭泣,都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態度擺出來,讓他們知道。當你能把你的感受和態度擺在父母面前,就意味著你有了面對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4、專業的心理治療

利用專業的醫療環境來面對自己,讓自己及時從困境當中走出。

5、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人除了具備改變自身命運的力量,還可以改變子女的命運。當你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救了自己的子女。

近些年來,大家對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其實也反映了大眾對於這類事的重視。原生家庭並不是一昧的討伐家長,讓子女和家長一定站到對立面去,而是通過努力,讓家長和子女都能重視起來,正視家庭問題,從而尋求一個解決之道。就像《原生家庭》中表達的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恢復勇氣和自信,去追尋自己的價值和幸福。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生是一場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
    文/學乃身之寶原生家庭傷害人,但原生家庭並不造就人。人生是一場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這是心理諮詢師叢非從老師說的話,深以為然。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傷害的人,不該讓原生家庭背鍋,而是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換句話說,有些人雖然原生家庭很糟糕,但依然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原生家庭雖然傷害人,但並不造就人,自己最終活成怎樣的人,還是自己的事情。
  • 受困於原生家庭,或是你自己的選擇
    這種從自己身上,看到原生家庭,又從原生家庭看到自己,卻又困於原生家庭影響的例子,並不鮮見。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的性格無法支撐起自己的生活,而我的原生家庭也給了我致命的負面影響。我是在父親那種突如其來、變化莫測的憤恨和貶低中長大的。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我將分三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的精華內容:第一部分: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人生。第二部分:轉變人生境遇,從徹底脫離原生家庭開始。第三部分:用教育重塑自我,生命煥然一新。今天,我們先展開第一方面的內容: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人生。
  • 我是媛媛:原生家庭的「狀態」直接影響了人生的「狀態」
    我是一名新手寶媽,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學習,只是在育娃路上自己一點點摸索成長。從孕期到現在已經四年多了,寶寶現在也已經三歲半了,這期間嘗遍酸甜苦辣鹹,品盡人生百味。最近談論原生家庭的話題特別多,所以今天我也想和大家聊聊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聊聊究竟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定義是什麼?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治癒原生家庭不只是依靠好的伴侶,還有你自己上周,奇葩說辯手傅首爾在微博更一篇長文,引起大眾的關注:沒錯,我小時候,喝過洗潔精水,嚼過別人嘴裡的泡泡糖。大部分時間都在冷臉冷眼、輕視責罵,以及無限的期待與要求中度過,沒有感受過溫情。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生活於父母的家庭,兒女還未組成新生家庭,這樣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好像長大成人之後,我們慢慢開始關注自己,並且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是如此的一個人。然後,我們會回想各種原因,最終會追溯到自己的童年。
  •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在了解了原生家庭之傷的源頭後,你會發現,其實你並不能把人生中所有的不順心都歸咎於父母,因為你和你的父母一樣,都是時代、家庭、個人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你的父母可能至今依然沒有很多的資源和途徑去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緣由,他們不知不覺地當了受害者,又不知不覺地當了加害者。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日本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你完全可以選擇,憑藉自己的努力,突出重圍,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回來!德國著名心理醫師,伯圖.烏沙莫極力推薦:「我很開心盧熠翎用自己的洞見、經歷、時間寫成了一本關於家庭創傷療愈的重要並且完整的書籍。我們都應該學習轉化原生家庭的束縛,這也是對我們自己家庭成員的一種支持。這本書能幫助你做到。」原生家庭,真的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 不管你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堪,也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1.原生家庭的確塑造了今天的我們,但你沒有任何資格選擇抱怨 毫無疑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原生家庭,有的人的原生家庭比較好,他們的人生也會相對比較順利,而有些人的原生家庭狀況不是太好,他們在成人之後可能就會遇到很多現實性的問題,比如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導致無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甚至無法正常的戀愛、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
  • 簡談學堂 | 原生家庭--人生的起源與延伸
    近日,「原生家庭」這一名詞頻頻出現在各大流量平臺上,尤其是向觀眾展示三種不同成長環境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以及直指原生家庭問題的影視劇《在劫難逃》,兩者聯袂將「原生家庭」的熱度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隱秘的、直接的、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所以,對於這一名詞的了解,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尚未成婚的子女與家長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簡談學堂|原生家庭——人生的起源與延伸
    近日,「原生家庭」這一名詞頻頻出現在各大流量平臺上,尤其是向觀眾展示三種不同成長環境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以及直指原生家庭問題的影視劇《在劫難逃》,兩者聯袂將「原生家庭」的熱度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隱秘的、直接的、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所以,對於這一名詞的了解,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尚未成婚的子女與家長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對於孩子仍在初中、高中且並未去其他城市讀書而長時間不回家的家庭來說,就仍處於「原生家庭」的範疇。
  • 西安原生家庭紀實:父母影響了我人生的底色
    就像《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你很難直接用「善」或「惡」去定義這個複雜的小孩,他接濟朋友但又陷害朋友、乖巧懂事卻會借刀殺人。看似出乎意料的性格轉變,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每個孩子性格的養成,追溯到根源,都是出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說到底,是父母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溫度與底色。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10天聽完一部人物傳記,解救你的閱讀焦慮。十點人物誌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涵,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每部人物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日更新一期。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療愈原生家庭,重啟人生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她感受到的是愛是溫暖。這是一個在愛裡泡大的孩子呀!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眼裡有光。即使在丈夫被判入獄之後,她依舊為丈夫奔波,對生活沒有失去希望。我想這就是幸運的人,她用童年治癒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些年來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許多人的行為、性格、習慣、價值觀等等,都可以往前追溯到原生家庭中的塑造和影響。
  • 接納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
    ,就是原生家庭帶給你最大的影響。原生家庭的影響1——家庭中有很多情感需要未了如果原生家庭中父親是很強勢的,爸爸是高壓,媽媽是服從,那一定是高壓、高控和專治的環境,很多這種家庭出來的男孩子在後面自己的家庭婚姻中也往往複製了他父親的性格,而女孩子往往是在自己的婚姻關係中變成了討好的狀態,甚至會變得冷漠和逃避。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還有療愈的可能嗎?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有毒」型父母的特徵,以及「有毒」型父母對子女成年後生活的影響,告訴讀者如何直面原生家庭的真相,應對原生家庭帶來傷害,以及如何從與父母不良的關係中解脫,修補心靈創傷,獲得勇氣和力量。
  • 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真的不能全怪你自己,還有環境因素
    另外,通過孩子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原生家庭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這種「有毒」的家庭模式是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是相當難以改變的。千萬別忘了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一旦習慣了一種行為模式,就很難再改變。所以,原生家庭不好,不是你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