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工作室的文章《原生家庭理論都是胡說八道》在知乎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絕大部分用戶都表示我們從小被父母言傳身教,原生家庭一定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並不是絕對的,我們仍有能力去減小甚至擺脫這種影響,去過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
這些言論與《原生家庭》一書所表達的思想不謀而合。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一、家為什麼會傷人
當你小的時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會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你才能夠決定自己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
但當父母沒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沒有足夠的耐心與關愛,甚至於他們自己尚且沉溺於他們的原生家庭關係中無法擺脫時,家這個象徵著避風港和幸福的地方就會給人帶來傷害。
二、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傷害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子女到底能不能意識到父母行為的錯誤?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麼很多人在明確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給父母找很多藉口呢?《原生家庭》指出,在面對父母不合理的地方,人總是會否認,去尋求能讓心理過得去的合理化藉口。但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把怨氣撒在其他人身上,影響了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2、不稱職的父母
不稱職的父母通常都是被子女照顧的角色,使子女過早地承擔家庭的責任。子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很容易對自我形象的定位出現偏差,缺乏自我認同,把自身的價值寄託於別人身上,對他人產生情感上的依賴。
3、操控性的父母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免不了家長費心費力地操控把持,但這種操控只應當為滿足孩子對保護和指導的需求。當子女長大或者說父母的操控過了度,孩子得不到去嘗試的鼓勵,去掌握及承擔失敗的風險,子女也會變得焦慮、無助和膽怯,很難獲得成長去變得成熟獨立。當他們需要獨當一面的時候,他們通常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從而使父母的行為「名正言順」起來。
4、酗酒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的行為通常都比較隱蔽,家裡的其他成員也會注意對外隱藏這一現象,齊心偽裝成「正常家庭」的模樣,這會讓他們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顛倒的照顧與被照顧的身份會使子女恐懼親密關係。
5、身體虐待型父母
對年幼的子女來說,父母往往意味著安全感,而像孩子施加暴力的父母,會讓孩子缺乏愛安全感,害怕受到傷害和背叛。
6、語言虐待型父母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父母沒有估計到子女的自尊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子女,冷嘲熱諷,挖苦取笑,會使子女比他人更敏感多疑,難以信任他人。
7、性虐待型父母
《原生家庭》指出年齡非常小的受害者也能感受到侵害者的行為是一種禁忌和恥辱,這種亂倫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孩子會因恐懼和孤獨而產生心理隔離。
三、怎麼減少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1、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忠於內心的真實想法
就像那句「不是每一聲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一樣,不用苛責自己一定要故作大方地原諒給你帶來傷害的人,哪怕是你的父母也一樣。難過就是難過,憤怒就是憤怒,不用掩藏起來戴一個面具生活,該發洩的要發洩,該釋放的要釋放,才能有一個正常的心理狀態來處理負面關係的影響。
要尊重自身的感受,明白那些是讓你覺得難過的,隱約覺得不對的,不想要的,不應該的。多正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否則就相當於放棄了自己的自由選擇權。要學會在照顧好自己與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2、不自我懲罰
要正視自己的經歷,很多時候是父母的忽略、暴行、打擊、侮辱等行為方式傷害了你,那並不是你的錯,沒有必要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傷害自己。憤怒和悲憤都可以合理的表達發洩,甚至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
3、與父母對峙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與父母對峙並不是要報復他們尋求補償,而是能夠直面他們、為以後的關係定位。
在於父母對峙的過程中,不同家庭模式的父母所做出來的反應可能不同,但重要的是你的態度和回應。不管是面對父母的暴怒、指責、威脅、狡辯、哭泣,都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態度擺出來,讓他們知道。當你能把你的感受和態度擺在父母面前,就意味著你有了面對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4、專業的心理治療
利用專業的醫療環境來面對自己,讓自己及時從困境當中走出。
5、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人除了具備改變自身命運的力量,還可以改變子女的命運。當你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救了自己的子女。
近些年來,大家對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其實也反映了大眾對於這類事的重視。原生家庭並不是一昧的討伐家長,讓子女和家長一定站到對立面去,而是通過努力,讓家長和子女都能重視起來,正視家庭問題,從而尋求一個解決之道。就像《原生家庭》中表達的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恢復勇氣和自信,去追尋自己的價值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