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原生家庭紀實:父母影響了我人生的底色

2020-08-27 城市生存法則Live

人之初,性本空白。

就像《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你很難直接用「善」或「惡」去定義這個複雜的小孩,他接濟朋友但又陷害朋友、乖巧懂事卻會借刀殺人。

看似出乎意料的性格轉變,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每個孩子性格的養成,追溯到根源,都是出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說到底,是父母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溫度與底色。

我們探訪了幾位這座城市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人,通過他們的故事,看看愛或者缺乏愛,到底怎樣改變了一個孩子的性情。

- 01 -

&34;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開明的父母會為孩子溫柔的掀開人生序章,而有問題的父母則給孩子送來了可怕的潘多拉魔盒。

也就是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所得到的每一份關愛或傷害,都會被深深地植入潛意識,然後再投射到他的整個人生中。

劇中的朱朝陽,正是因為父親長期缺席且偏心,讓他無法從父親身上獲取面對外部世界的信心,所以他的性格慢慢變得自卑。而母親又在偏遠的景區工作,經常留他一個人在家,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孤獨,讓朱朝陽習慣了一個人,性格也就變得孤僻。再加上母親還經常在他面前拼命詆毀父親,讓他極度渴望的父愛變得一文不值,這也讓朱朝陽的性格更加陰暗扭曲。

朱朝陽最終走向禁忌之地,正應了犯罪學中的一句話,「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

圖片源自《隱秘的角落》

除了朱朝陽這種極端的孩子,在我們身邊也能明顯察覺出很多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缺乏關愛的孩子,他們容易敏感自卑,多半有討好型人格;而經常被灌輸家裡窮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會有強烈的匱乏感,長大後依然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生活。

@安冉

年齡:26歲

職業:HR

工作地點:唐延路北段

剛認識安冉的時候,她在我印象裡就是一個性格溫柔細膩,尤其懂得照顧別人感受的女孩。比如三個人一起乘公交的時候,她會主動先坐到單人座位,不讓其他兩個人為難;還有在微信群裡聊天時,如果有人長時間沒有得到回覆,她也一定會站出來響應一聲,不讓那個人尷尬。

我一直以為這樣的細膩得益於她的良好家教,直到我們談到了原生家庭,才驚覺她是因為從小就處於令人不安的環境中,才形成了這樣敏感的性格。

安冉的母親像個一直活在自己精神世界裡的小孩子,情緒也是喜怒無常。她因自認不善社交、經常被同事們排擠,而選擇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

更多的相處帶來更多的摩擦,安冉在和母親玩鬧的時候,母親通常先是笑嘻嘻的,但在不知觸發了哪一個情緒點後,沒有任何的警告,母親就會突然暴怒,表情扭曲的向安冉吼罵。這時的安冉只能小心翼翼地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安冉十歲的時候,一次她在母親的陪伴下準備去參加古箏考級,可還沒有走出小區門口,母親就被安冉的一句話惹到了,轉身就回家,讓安冉找父親陪著去。安冉自知帶著負面情緒肯定會影響發揮,只好苦苦央求母親先原諒自己,哪怕等考試結束以後再做懲罰。

受訪者提供/安冉的古箏

不僅是對自己,母親對奶奶的態度也是「隨心所欲」。因為婆媳矛盾,很多次在安冉的奶奶提著滿滿一袋子食物來串門時,母親都拒絕給奶奶開門,讓奶奶把東西放在門口就離開。次數多了以後,奶奶就很少再出現了。安冉無數次想要勸說母親改善與奶奶的關係,但想到母親敏感的神經,她還是選擇了迴避。

母親的情緒化與不成熟,讓安冉不得不承擔起家庭中「照顧者」的角色。她事事顧及母親的感受、學會察言觀色的生活,並操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安冉養成了敏感謹慎的性格,所以她才會過於考慮他人的感受,習慣性地取悅、認同他人,並時常自我否定。

這些過早與父母的角色發生對調的「小大人」們,所養成的性格除了像安冉這種服從型,還有一種正是像《隱秘的角落》中的三個「壞小孩」,朱朝陽、嚴良和普普一樣的警惕型,即過於防備、強於攻擊。

無論是哪一種特性,缺少父母正確關愛,不能像同齡人一樣循序成長的他們,都會有著遠超年齡的世故與成熟,並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內心。

圖片源自《隱秘的角落》

在原生家庭中,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的,除了父母本身之外,還有一個我們不太願意承認的因素,實際上也發揮著巨大作用——家庭的經濟條件。

@木木

年齡:24歲

職業:藝人宣傳

工作地點:高新四路

木木的家庭就並不富裕,每個月的開銷都需要精打細算,因此木木在給自己添置生活必需品時,也顯得格外小心。這樣的狀況讓木木的性格變得越發自卑,沒人知道她在上小學以前也是一個活潑無憂的小女孩。

讓木木尤為困擾的,是每周的體育課。其他同學都穿著品牌運動鞋,而木木只有一雙從夜市淘來的幾十元的帆布鞋,而且已經又髒又舊。所以木木在上課時不會像其他同學一樣看著老師,而是偷偷地環視全班同學的鞋子。如果能僥倖發現一雙與自己同樣破舊的鞋子,她的心裡就像找到了平衡一樣的滿足。

因此木木從小就相信一句話,「解決自己不幸的最好方法就是發現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

而長大後,木木的自卑依舊佔據著她生活的主旋律。她現在還是會習慣性的和身邊的所有人暗自比較,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地鐵上,如果發現自己的打扮較為出眾,她就會驕傲地揚起下巴;反之,則好像失去了自信。

同時,木木的潛意識裡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事物。哪怕已經月入過萬,在進入一個較為高端的店面時,她還是會略顯緊張,生怕自己露怯。而面對條件較好的追求者時,木木也總會退縮,她認為這些人最後是不可能選擇和自己在一起的。

受訪者提供/木木當年的帆布鞋

其實每個孩子起初都是一張白紙,他們後天養成的性格,映射的都是原生家庭的模樣。

- 02 -

&34;

我們在面對關係親密的朋友或愛人時,都會無意識的把他們當成是小時候原生家庭裡的父母,繼續以同一種模式與他們相處,甚至想把在原生家庭中所缺失的情感,在他們身上加倍找回。

所以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實際上都反映了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因此,很多人即便表示厭惡自己父母的言行,但卻又不自覺地活成了父母的翻版。比如「對愛人的要求很苛刻」、「不容易信任對方,常保持戒備」、「爭吵時喜歡惡語相向」等,這些都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情感聯結,才導致自己在社會中也無法正確地處理親密關係。

就像朱朝陽在面對與嚴良、普普的友情時,所呈現出的既珍視又防備的矛盾態度,也正是他與父親之間複雜關係的延續。

一次,在朱朝陽的父親帶他去喝糖水時,他特意選擇了對他們而言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足以見得他對父愛的珍視,殊不知父親卻在懷疑他與妹妹的意外身亡有關。在他發現父親帶來的錄音筆後,格外冷靜地說出一番虛情假意的話,「爸爸,你懷疑我不要緊,我真想和晶晶妹妹交換一下,就算死了也沒有關係,這樣你就不會那麼難過了。」

圖片源自《隱秘的角落》

自然而然,他也將這種關係複製到了友情之中。從一開始的收留、照顧朋友,臉上還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到後來處處提防、甚至設計圈套陷害朋友,只為保自己周全。可以看出,朱朝陽在親密關係中的提防與自我保護已經成了習慣,並且掩飾的毫無痕跡。

正如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所說,「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錯誤的相處模式,如果沒有得到治癒和解決,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人生中所有的親密關係。

@小瑤

年齡:28歲

職業:銀行職員

工作地點:鳳城八路

小瑤就生活在一個父母常年分居的家庭裡,這樣缺少依靠的狀態,使小瑤在親密關係中極度缺乏安全感。

前幾天,小瑤打來電話說她爸爸終於要向媽媽提出離婚了,原因是他婚外戀14年的女朋友懷孕了。小瑤得知消息後,並沒有過于震驚,只是淡淡地說道,「反正他和我關係也不大。」

最令小瑤失望的還是奶奶的態度,她非但沒有安慰小瑤,反而是用難聽的話語脅迫小瑤勸媽媽同意離婚。在奶奶的眼中,小瑤從來只是「我兒子的孩子」,而不是「我的孫女」。

受訪者提供/與奶奶的聊天截圖

習慣了父母婚姻中的不堪,小瑤對自己的戀愛也並不堅定。畢業那年,小瑤相戀五年的男朋友想帶她一起去北京闖蕩,可小瑤出人意料地拒絕了,理由是和男友漂泊的日子不能給她安全感,而自己在老家考上的「鐵飯碗」工作卻可以。

後來,在小瑤結交的新男友準備在西安買房時,小瑤又毅然決然的向男友提出先結婚,因為這樣房子就會變成他們的「婚後財產」,即使日後分開,小瑤依然能從中得到好處。

孩子會以父母間的互動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長期處於情感失調的原生家庭中的孩子,32%都會出現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將會或多或少的影響他們一生。但也並不意味著,為了孩子健康親密關係的養成,父母就一定要犧牲個人幸福。

@小喬

年齡:22歲

職業:遊戲策劃

工作地點:翠華南路

小喬同樣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但卻似乎沒有對他造成太大影響。這是源於小喬的父母一直把他當成朋友一樣相處,不強迫他做違背意願的事,也沒有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標寄托在他身上,甚至連離婚這件事都會與他商量。

而父母在分開之後,雙方對小喬的關愛也是只增不減,他甚至還得到了一個喜歡給他做美食的「新媽媽」,和一個愛帶他玩賽車的「新爸爸」。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小喬,在處理所有親密關係時都能做到泰然自若。

受訪者提供/「新媽媽」煮的晚飯

正如《隱秘的角落》中葉馳敏的父親,他身為一名警察,即使公務繁忙,但仍會擠出時間來陪女兒吃薯片、看《還珠格格》,而不是像朱朝陽的母親一樣只會冷冰冰地詢問成績。

葉馳敏和父親的相處方式也像是兩位朋友,她可以肆無忌憚的在父親面前宣洩情緒。因此她在與人交往中即使存在爭強好勝的部分,但更多的還是隨和與大氣。

原生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了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 03 -

&34;

東野圭吾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儘管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這些影響也不能100%的決定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同一個家庭中的雙胞胎,他們的性格以及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仍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我們探索原生家庭的影響,正是想通過調節,讓我們的人生朝著心之所向、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而察覺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並承認賦予我們的美好,這樣改變的過程才會更加順利。

即使是劇中的「流浪兒童」嚴良,他的原生家庭依然給他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嚴良的父親因為打架鬥毆被抓,足以看出他性格中衝動的部分,而嚴良也毫無疑問的繼承了這一點。他為了幫朋友普普完成心願,不惜冒險勒索殺人犯,最終也導致了自己的意外。

圖片源自《隱秘的角落》

而給予,則是嚴良父親性格中最大的善意。他在精神出現問題後,即使神志不清、行為瘋癲,卻仍記得自己的兒子最愛吃梨,還會費力地爬到樹上親手給兒子摘梨,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把梨捧在手心裡等著送給兒子。

嚴良也是一樣的,當父親的舊友請他吃油條時,他自己一口沒碰,反而是趁人不注意把油條偷偷塞進書包,然後拿給普普。只要有機會,嚴良和父親都會選擇毫無保留地給予。

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調節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它雖然塑造了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就像傑克·倫敦所說,「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環境。」

圖片源自《隱秘的角落》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從他所依附的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的過程,因此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性格形成、親密關係培養,甚至是一生的幸福走向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影響或許我們看不見,但卻又真真切切地存在。

不管你看沒看過《隱秘的角落》,也無論你的原生家庭帶來的是美好還是傷痛,都希望你可以在成長中找到突破的力量。

把陽光灑到隱秘的角落,期許陰霾終將消散。


- END -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父母要先治癒自己,再教育孩子
    有些人的幸運,是從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他們總是更陽光開朗、快樂和自信。而有些人的不幸,是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長期生活在被負面情緒包裹的極端環境裡,導致她們的成長時常伴隨著緊張、焦慮、挫敗和痛苦。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二集《許願》上線,由楊紫主演,獨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聚焦原生家庭議題,再次登上微博熱搜。
  • 我是媛媛:原生家庭的「狀態」直接影響了人生的「狀態」
    我是一名新手寶媽,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學習,只是在育娃路上自己一點點摸索成長。從孕期到現在已經四年多了,寶寶現在也已經三歲半了,這期間嘗遍酸甜苦辣鹹,品盡人生百味。最近談論原生家庭的話題特別多,所以今天我也想和大家聊聊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聊聊究竟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定義是什麼?
  •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一、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狀況、貧富程度,以及工作性質、處事方式等,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枷鎖,想要斬斷,就從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在書中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剖析了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所帶來的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以及持續的影響到子女未來的生活。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療愈原生家庭,重啟人生
    家務活從來不用幹,父母也不會因為她的學習而責罵她。在她的原生家庭裡,她感受到的是愛是溫暖。這是一個在愛裡泡大的孩子呀!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眼裡有光。即使在丈夫被判入獄之後,她依舊為丈夫奔波,對生活沒有失去希望。我想這就是幸運的人,她用童年治癒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些年來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不管發給你什麼牌,努力打好它,就等於做對了人生大部分事情。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因為父母只有經營好夫妻關係,兩個人同心同力去輔助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教育有可能會事半功倍,近些年來流行的「喪偶式教育」 也就不容易發生。除此之外,原生家庭對孩子還有這幾方面的影響。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二級心理諮詢師 一枚, 每天分享心理些知識,喜歡就關注我哦,咱們一起成長。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
  • 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有」
    身邊有位朋友,是我見過的所有人中,受原生家庭影響最深的一位,本質上就是原生家庭當中成員的所作所為(往往是負面的居多)給孩子帶來人格上難以抹去的影響。 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那麼如何來改變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1、多學習 原生家庭的影響,本質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影響。
  • 我的個性從哪來——「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定義: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有人說,我和我爸媽性格、處事方式一點都不像,是不是沒有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實際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會分為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重複上一輩的觀念和問題。
  • 健康的原生家庭模板
    這句話深刻的解析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有什麼樣的童年完全取決於遇到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三觀的底色,是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原始能量。構建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童年,成為這一代父母苦苦思索的話題。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重啟人生》是作者在熟讀國內外有關創傷及原生家庭創傷著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實踐總結出了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本書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尤其是在代際創傷療愈方面,分別從一般步驟、內在小孩、身心靈、內在關係模式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全息式的闡述。電視劇《都挺好》熱播以後,蘇明玉很讓人同情。
  • 徹底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獲得人生掌控權
    很多朋友知道自己缺安全感、自我懷疑、敏感、自卑、拖延症、挫敗感等有情緒問題都是源自原生家庭,卻不知怎麼跳出。那希望今天的分享能成為人生幸福和成功的轉折點,我要來分享三個真正的讓你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思維,讓你從今以後不再讓它們進入到你的未來。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人影響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 原生家庭生活中應該是父母佔主導地位,承擔好父母的角色和功能,而不能讓孩子和父親或母親一方結盟,或者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有多個孩子的家庭,要十分注意不能偏袒和偏愛某一個孩子,應該一視同仁,做到儘量公平裁決和對待,才能更好的讓孩子們之間達成友愛。
  • 聊聊王菲(一):原生家庭、性格底色和唱歌天賦
    原創 李娜yuer 娜姐的光影筆記 來自專輯人物專題系列01看王菲的傳記,發現一個人的性格底色,可能真的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子。有時候,父母對於孩子就是這樣的,一腔情願地用「我是為你好」的方式,把自己認為對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愛很沉重,也是一種認知局限。對夏桂影來講,她自己就是文工團的女高音,卻不允許女兒喜歡唱歌,看似很矛盾,我想最大的原因或許是,以唱歌和演出為生,並不是她滿意的職業和生活方式吧。
  • 原生家庭的欠缺,可以這樣找回!​
    原生家庭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雖然原生家庭很重要,但我們都需要知道的是,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的第一棒」在嘗試這樣做之後,她說:「因為這句話,我開始學著分辨,什麼是爸爸的,什麼是媽媽的,什麼是他們的,什麼是我的。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自如了。」實際上,這種與父母進行適當切割的方式,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家庭傷害。
  • 《自卑與超越》④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掌握人生主導權
    揮別原生家庭的影響由於父母和兄弟姐妹們對我們的影響十分巨大,所以原生家庭也深刻影響了我們的優越目標。打個比方,一樣是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人,在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時,有人會想:「我不想讓孩子再遇到一樣痛苦的事,所以我堅持不打罵小孩。」所以他堅持以溝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 《原生家庭》:你與父母的關係,影響著你的一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就列舉了「有毒」父母的常見類型,還詳細解讀了這些類型的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自我療愈。 我們探討這些,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抱怨父母,而是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避免自己的孩子再經歷同樣的痛苦。
  • 我們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為我們寫來文章的讀者們,很多講述了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或者至今還在延續的原生家庭與核心家庭之間的衝突,有一篇來稿的標題甚至叫《我已不再教小孩要孝順父母》。這裡面大多是由「50後」的父母與「80後」的子女產生的張力,上一代經歷上山下鄉,青年期之前都在一種集體主義的、激蕩的環境裡生長,下一代是獨生子女,隨著中國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長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崇尚自我。兩代人猶如火星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