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人影響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
自從人類開始直立行走後,骨盆變小,骨盆變小後就決定了人類的嬰兒不能在腹中發育到成熟再出生。嬰兒出生之後是完全沒有生存能力的,只有完全的依賴他人才能活下來。所以不管父母或是哺育者對嬰兒好還是不好,嬰兒都必須依賴於他。這種與生俱來的依賴導致嬰兒長大後,即便有些母親對孩子很不好,孩子還是會依戀母親,會接受她的控制。
科學研究表明剛出生的嬰兒已經會識別人臉,幾個月後就能辨別熟悉的臉,能辨別出母親或哺育者,也能分辨出微笑慈善和暴躁憤怒的表情。如果哺育者微笑,語言輕柔,在嬰兒哭泣時能及時滿足他的需要,受到良好的照顧,那他就會情緒安定,性情平和,長大後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獨立自主。
相反,那些被粗暴對待的嬰兒,則會因為沒有安全感,需求未得到滿足,而變得情緒不穩,易哭易鬧。長大後可能會模仿養育者,也變得易怒暴躁,甚至變成反社會人格,仇恨他人,或是過於敏感自卑,也有的會過度控制他人或受他人控制,沒有自主決擇能力等。
除了嬰兒時期的哺育,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的性格,教養方式的一致與否,是否偏愛子女,則會更進一步的影響子女。
創世紀的列祖雅各,受母親的偏愛。而他的兄長以掃,則受父親的偏愛。父母的不公和偏愛導致他們兩兄弟長大後成為世仇。不僅如此,雅各還將這種偏愛也帶到了他的孩子們身上。他偏愛小兒子約瑟,最終導致大兒子仇恨約瑟,以致於將他賣到了埃及。
舜的父親瞽叟再婚後生了兒子象。瞽叟偏愛小兒子象,偏愛到和後妻、象一起數次謀殺舜,所幸的是都被舜機智擺脫。這些都是父母偏愛的極端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你也可以看到父母的偏愛對下一代的影響。
舜帝陵前的舜帝像
在那些兄弟姐妹不團結的家庭,追溯過去的原生家庭,要麼是父母對所有的孩子們都缺乏關愛,或過度控制,要麼就是父母偏愛某個子女。不管是受到偏愛或是受到冷落的子女,都有可能會因此變得冷漠,或者企圖控制他人,也有的會因為極度的自卑變得討好他人,甘心受他人控制。
還有就是父母教養方式的不一致,一方過於嚴厲和控制,另一方過於溫和且順從。這樣做的結果是,往往當一方過於嚴厲和強勢的時候,另一方就會更加寵愛和順從,以彌補另一方的嚴厲和強勢。而嚴厲的一方也因另一方過於寵愛和順從,會激起他更加的嚴厲。如此就會導致惡性循環,雙方的程度都愈演愈烈,教養方式走向兩個極端。
接受這種教養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無所適從,喜怒無常,不知道如何分辨是非對錯,缺乏自主能力,遇到困難時不知道如何處理。
也有的父母雙方會出現一方過於強勢,而另一方過於弱勢。這種情況就會出現弱勢的一方和孩子結成聯盟,共同來對抗那個強勢的一方。結成聯盟後,孩子對強勢的一方會不再服從。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會在家庭中扮演那個強勢的一方,在部分程度上承擔了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可實際上他又沒有能力去充當那個角色,從而出現家庭功能的紊亂,和孩子角色的混亂。
即便是恩愛的父母,也要十分的注意互相溝通,做到養育方式的一致。如果有一方嚴厲、一方溫和,也要達成共識,互相靠近,避免走向兩個極端。
原生家庭生活中應該是父母佔主導地位,承擔好父母的角色和功能,而不能讓孩子和父親或母親一方結盟,或者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有多個孩子的家庭,要十分注意不能偏袒和偏愛某一個孩子,應該一視同仁,做到儘量公平裁決和對待,才能更好的讓孩子們之間達成友愛。
在溫暖關愛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十分幸運的,如果你恰巧是出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就要倍加珍惜和把這種溫暖關愛傳遞下去。
對那些在缺乏溫暖關愛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則要憑藉自己的良知去發現內心的光明。要找到過去未曾滿足的內在需要並正視它,療愈曾受到過的創傷,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並斬斷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
王陽明先生說,良知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是珍藏在每個人心底的寶藏。只是很多人的良知都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塵,你只要致良知,除去蒙蔽在良知上面的灰塵,就可以發掘出心底的珍寶,那就是善良天性,它會指引你做出光明的事。
浙江餘姚 王陽明像
還是那句話,人生可以被過去所影響,但不能被過去所決定。在內心光明的指引下,對那種過度控制,過度攫取的父母,你也可以勇敢的說不,從而擺脫原生家庭的控制和影響。
約瑟沒有報復自己的哥哥,而是慈愛的原諒了他,斬斷了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他也成了聖父。舜沒有說破父親瞽叟和繼母及同父異母弟弟象的陰謀,只是一味的孝敬父母,關愛弟弟,最終感動了他們。舜也因博大的胸懷,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