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
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放學回來,興衝衝的拿出來一張卷子「媽媽,我考試考了95分」,媽媽的回答是:」你們班最高分是多少?「孩子一下子就蔫了下來,在他心裡,媽媽關注只是最高分,而不是他的成績,他在成績不是班上最高分,所以他達不到媽媽的要求,這時孩子的心裡會感到很挫敗的。
父母拿別人孩子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想讓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即使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但是父母還是想讓他可以變得更好。父母初心看似好的,但父母的這種」攀比「行為,其實是源自父母自己內心的欲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則就意味著自己教育失敗。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本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孩子的內心感受。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大多數父母雖然知道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是不明智的,但他們仍然忍不住地去做比較,即使不公平,也會默默地在心裡進行對比。」
「別怕,你看妹妹都不怕,人家多勇敢啊!」 「這次畫畫比賽中,我們家隔壁的明明獲得了一等獎,真爭氣!「
比較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從成績到興趣,從身高到體重,從脾氣到飲食等等。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負性攀比「,指那些消極的、伴有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人陷入思維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否定。
孩子最在乎的莫過於父母的感受和看法,當爸爸媽媽總是數落自己的孩子,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孩子內心會產生出一種巨大的無能感,出現自我評價低,毫無價值感的病態心理。他們會因此否定自己的能力,內心充滿深深的無助和自卑,像蹲在角落裡被遺棄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當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總是欣賞、肯定、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而對自己處處不滿、否定和打擊,孩子就會認為只有自己變成別人家的孩子,才能獲得父母的愛。如此一來,孩子就會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在做事的過程中完全屏蔽自己的主觀感受,以外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與自己失去了聯結。」
這些孩子長大後,無論是在工作的抉擇,還是生活的喜好上,或是人際關係的應對以及婚戀伴侶的選擇上,都很容易陷入迷茫,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另外,這種比較傷害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對父母來說,他們會以為自己辛苦付出,卻沒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結果,內心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過:」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關鍵是這些優勢能否被發現。與其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比,不如尊重孩子與別人之間的差異,用心去觀察孩子,去發現的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進步。
父母真正要比較的,應該是從孩子自身出發,讓孩子自己跟自己做比較。橫向比較,只能發現孩子的不足;縱向比較則有利於發現孩子的進步。優於過去的自己就是進步,拿孩子和他自己的過去比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哪怕再微小,也能幫助孩子專注提升自己,不斷取得新的進步,給孩子注入向上的動力,建立面對挫折的自信。
親愛的寶爸寶媽,千萬不要讓自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哦!我是小小幸運兒09,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評論,提供更多的育兒方法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