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天賦?用上這個方法,你家孩子也能成為天才

2020-09-19 Q媽智慧育兒


鄰居家的孩子鋼琴過了十級,閨蜜的孩子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朋友的孩子繪畫獲得了國際大獎…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總是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卻那麼平庸?鋼琴、英語、繪畫,這些興趣班,我們也報了呀?這是很多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最後,找不到答案,就給自己一個安慰的理由:「別人家孩子有天賦。」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種方法,讓你家孩子也能成為別人眼中「有天賦」的孩子,你會不會認為我在說大話?也許吧。但事實的確如此。你先別著急,慢慢往下看。

我們先來看看那些所謂的天才是如何成功的。


一 天才的背後

天賦是什麼?是天分,天生就具有的一些才能。但有天賦就能一勞永逸了嗎?就能聰明一輩子了嗎?

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記載了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但是後來由於不思學習和父親把他當作掙錢的工具,最後「泯然於眾人矣」,天才淪為普通人了。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些例子。曾十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聯盟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分射手雷•阿倫(Ray Allen),曾創造單季命中115個三分球的記錄。有一位籃球評論員曾說,雷•阿倫是天生的三分王,換句話說,他在投三分球方面有天賦。

但是雷•阿倫本人並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說:「當人們說,上帝賜予我傑出的稟賦,讓我在比賽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時,那真是氣死我了。我告訴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是每一天。問一問我曾經的隊友,誰在訓練投籃的時候最刻苦,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



NBA另外一位偉大的球星科比,是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他的突破、投籃、罰球、三分球駕輕就熟,幾乎沒有進攻盲區。記者問他為何如此成功?他反問道:「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凌晨四點是他開始練球的時間。

以上這些事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世上其實沒有天才。哪怕先天比別人聰穎,也需要後天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這真是應了那句歌詞唱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就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靈感或者天賦固然難得,但是如果沒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澆灌,天才之花也不可能綻放。


二 天才煉成記

現在,我們來看看天才是如何煉成的,有沒有具體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刻意練習》這本書裡提到:「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書裡列舉了莫扎特作為例子。莫扎特在音樂上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他7歲就開始計劃環歐洲旅行演出,而那時候,他身材矮小,只能勉強看到大鍵琴的頂部。他還有另外一個令人震驚的天賦,就是具有完美音高,隨便哪種樂器演奏的調子,他都能準確地辨別,甚至別人在另外一個房間的人彈奏,他都能準確地說出別人使用的樂器和所彈奏的調子。

這樣的天才,真的是天生的嗎?後來的研究表明,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樂老師,他家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莫扎特4歲時,父親開始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鍵琴以及其他樂器。


我國著名的鋼琴家郎朗的成功更是與父親的嚴格訓練密不可分。郎朗在《父親的「重壓」成就我的鋼琴夢》中說到,父親是空軍文工團的二胡演奏,他剛出生,父親便滿牆畫五線譜給他進行音樂啟蒙,兩歲時給他買了第一架鋼琴,三四歲的時候便開始了艱苦的練習。那時候他還夠不到踏板,需要在琴凳上墊上枕頭才能彈奏。父親每天都會問他當天練習了多長時間,如果不夠,就要馬上回到鋼琴邊上去練習。沒日沒夜的練習,讓朗朗5歲即拿到了瀋陽市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他隨後十幾年的訓練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我們常說「遺傳」,以為是父母把好的基因遺傳給了孩子,所以他天生就比別人優秀。其實是由於孩子從小受到父母某些方面的薰陶,然後在這方面比普通孩子表現出相對突出的領悟力而已。但是隨後而來的堅持不懈的訓練,才是他們最後成功的關鍵。


三 刻意練習

現在流行「一萬小時理論」的說法,意思是無論你是做什麼的,你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夠1萬小時,那麼你就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這個理論大多數時候是說得通的。俗話說,熟能生巧,我們看市面上那些手工藝人,哪怕是蘭州拉麵店裡拉麵的工人,他們每天都重複著相同的動作,結果就是做起來相當熟練,根本不用過腦子就能做好。



但這是我們最終想要的結果嗎?不是。熟練工人和專家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培養孩子,當然不希望他只是成為一名熟練的工人而已,我們希望他們能成為一名專家,成為大師級人物,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人類能有所貢獻。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專家而不是熟練工人呢?那就是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裡提到了「有效練習」或者叫做「有目的的練習」的幾個關鍵點: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專注、有反饋和走出舒適區。

1. 在做一個訓練的時候,你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詳細的、可實現的目標。

我們很多時候設立的目標是很空泛的,比如成為一名科學家,這樣的目標就不如「背1萬個單詞」明確,更不如「每天背20個單詞」那麼具有可操作性。



2. 在練習的時候要專注。

專注不用解釋得過多,既然是刻意練習,就要在訓練的時候保持專注度,這樣才能出效果。當然也指在某一個時期內,專注地進行某項練習,不要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比如,今天練鋼琴,明天練小提琴,後天練大提琴。



3. 反饋指的是在練習過程中你得知道自己哪裡做對了,哪裡做錯了,這樣才有助於改正,不斷進步。

如果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每天練琴幾十遍,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練得對不對,只是機械重複地練習,那麼練1萬遍也成不了大師。再比如背英語單詞,把一個錯誤的單詞背100遍,有用嗎?所以,在練習的時候,要找到一個能給自己反饋對錯的方法,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一本書,或者一個工具。



4. 走出舒適區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不斷挑戰一個人潛能的訓練方法。

比如今天能背10個單詞,明天就試著背11個單詞。或者今天背10個單詞花了10分鐘,明天就爭取花8分鐘。這樣不斷地給自己設立一個小小的挑戰,讓自己走出舒適區,會激發訓練者的興趣,也能不斷提高訓練者的能力。



為什麼我剛才說「1萬小時理論」有時候起作用有時候不起作用,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明確目標、沒有反饋、不能突破自己舒適區的訓練,哪怕練1萬個小時,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庖丁解牛,如果他每天只是機械地用刀砍牛肉,那麼1萬個小時下來,也只是砍壞了幾千把刀而已,並不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他在解牛的過程中,用心去體會哪裡是筋,哪裡是骨,哪裡有空隙,最後成功地做到十幾年下來,刀仍然鋒利無比。



從庖丁解牛來看,他就是刻意練習的一個標本:有具體目標——不砍壞刀,專注——用心體會哪裡能下刀,反饋——不能碰到筋骨,突破舒適區——剛開始時看到的是整頭牛,三年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頭的牛了,後來,用精神去接觸牛,都不用眼睛來看。


所以,任何專家,任何大師級人物,都不是靠天賦成功的,他們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最後才學有所成。



四 通過刻意練習,普通孩子也能成天才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天賦固然重要,但並不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只要把刻意練習的方法運用好,普通孩子也能表現得非常優秀。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身邊那些有點小聰明的朋友,往往很難有大成就,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有點拙拙的人,一門心思地在某個領域裡鑽研,最後倒做出了不一般的成績。



我身邊就有類似的故事。我有兩個朋友,一個生了兒子,看起來很聰明,一個生了女兒,稍顯木訥,他們差不多年紀。生兒子的朋友是英語專業的,生女兒的學的是理科專業。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學英語的朋友孩子英語肯定好,特別是那孩子兩三歲就能說出好多英語單詞和一些簡單的英語會話。

但現實是這樣的:學英語的朋友孩子英語一般,而學理科的朋友孩子不但理科學得好,英語尤其棒。為什麼會這樣呢?


後來我們才得知,學英語的朋友工作忙,沒法管孩子,所以就把孩子送去英語興趣班,孩子回來也沒空跟他練習,在興趣班學到多少就是多少;而學理科的朋友工作也忙,但因為她當年吃了英語不好的虧,決心要幫孩子把英語學好,所以她每天口袋揣著一本英語繪本,自己抽空先學習,學好了回去再教孩子,每天都如此。

每天給孩子一定的刻意練習,積少成多,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好,很簡單的道理。關鍵在於家長能否給到孩子足夠的時間,能否跟孩子一起堅持。



所以,孩子之間的差距,其實並不是天賦的差距,而是在某項學習上付出的時間和努力程度的差距。

所謂「勤能補拙」,這是普通孩子躍遷成為天才的必經之路。

所以,刻意練習加上「1萬小時理論」,有目的地、專注地練習,及時反饋,敢於走出舒適區,不斷挑戰自己,長期堅持,也許不用 1萬小時,只用幾百小時、上千小時,你的孩子就已經加入「天才「的行列了。

很簡單,是不?那就趕快行動起來!


(為人父母,須有智慧。黃菲智慧父母工作室,跟您一起探討如何智慧育兒。)

相關焦點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羨慕別人家小孩記憶力好?你家小孩也可以
    平時我們的身邊總是少不了「別人家的孩子」,筆者小時候就曾經被別人家4歲的小女孩「傷害」過。小小年紀不但熟記2000多個漢字,300多首古詩,還能在70秒之內還原六面魔方,這樣的童年你懂的。也許你會說人家孩子是天才,有天賦,才能記那麼多。但長大後的筆者深刻意識到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記憶力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記得在一次培訓中,老師帶領我們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遊戲,叫「跟我學」。遊戲規則是:老師說出五官的名稱,並用手指著相應的五官,我們也跟著做。遊戲過程中,老師說下巴,手故意去拍額頭,結果學的人幾乎都去拍額頭。說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 還在羨慕別人家孩子「飆」英語?掌握這3個方法,你家孩子也可以
    現在的孩子真是比以前幸福多了,以前哪有什麼早教,能上得起學孩子都會感覺非常幸福,所以對於英語就比較不懂,然而現代孩子,不愧是受過早期教育,一出口就和別人不一樣,當你隨便走進一家商場,看見媽媽或者爸爸領著的孩子張口就用英文與店員友好地打招呼,真是讓旁人羨慕不已
  • 知名通訊錄李總認為:不要羨慕別人家的「天才」,你不比他少什麼
    續上一篇「知名通訊錄張總表示:一個人的路能走多遠取決於童年的天地有多大」,小編帶領大家一起繼續走進有關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圈子!其實沒有什麼天才。——李開復許多年後李開復功成名就,說過不少精彩的話,先是被叫做「院長話題」,後來被叫做「開復話題」。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大多數父母雖然知道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是不明智的,但他們仍然忍不住地去做比較,即使不公平,也會默默地在心裡進行對比。」「別怕,你看妹妹都不怕,人家多勇敢啊!」 「這次畫畫比賽中,我們家隔壁的明明獲得了一等獎,真爭氣!「比較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從成績到興趣,從身高到體重,從脾氣到飲食等等。
  • 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看看別人家父母是怎麼做的
    前言: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很多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聰明懂事乖巧伶俐,其實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
  • 別再羨慕「別人家孩子」了,要學會欣賞「自家熊孩子」
    成績好這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可是孝順、聽話、懂事、勤快等等這些優點,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是別人家孩子在眾人面前的一種表現。真實情況如何呢?只有他們的父母知道了。自家孩子真的就那麼不堪嗎?一點優點都沒有?一事無成天天和你吵架?沒有理想沒有追求,見人不會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想做,懶散無章惹人煩?
  • 為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
    消息一出,大多數網友羨慕之情溢於言表,紛紛感慨又是別人家的孩子!我不怎麼關心消息內容,我想到的是,為啥優秀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大家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什麼時候能發點好消息讓廣大網友也羨慕嫉妒恨一下呢?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落後一步、慢人一拍?我把我的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看有沒道理。我覺得可能的原因有下面這些:第一,我們的孩子沒別人家的孩子志向遠大。
  • 羨慕別人家的學霸?三招教你讓自家孩子成為學霸!
    家有兒女的都知道,只要孩子邁入學校的大門,父母就有做不完的家作!當父母的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孩子是很容易成為學霸的!現在的孩子讀書基本都是父母跟著一起讀,甚至父母比孩子還累,輔導作業堪稱是絕世難題。
  • 家長必讀:「別人家的孩子」對「自己家的孩子」影響到底有多大?
    姜二嫚似乎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在2018年《天天向上》節目中,汪涵在看了姜二嫚的詩以後,一語道破天機:「孩子的身上不缺少創作,缺少的是發現這種創作的心。」>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他們怎麼也想像不出這種房子有多麼好。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幾種特徵,很有可能是個天才
    誰不想自己家的孩子是「天才」?但是「天才」的形成並不靠遺傳,我們熟知的很多天才,他們的父親、母親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他們唯一比我們出色的,就是有以發現自己孩子「天才特質」的眼睛。畢竟在童年時期,「天才」也只是比別的小孩子優秀一點點,甚至會比別的小孩子怪異很多。很容易被忽視,或者是被打壓,最終「泯然眾人矣」。
  • 孩子總是羨慕別人,應該怎麼辦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孩子總是羨慕別人的吃穿玩具,應該如何引導呢?所以,當你的孩子開始公然羨慕別人手裡的好吃的好玩的,請不要把焦點集中在孩子給你帶來的羞恥感上,而是要意識到,教育孩子管理欲望的時候到了,不要讓你的孩子缺課:首先,正視欲望,對孩子羨慕的情緒表示理解,並且和他討論,為什麼你會喜歡這個東西呢?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來挖掘自己家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們從小到大眼睛看到最多的、耳朵聽到最多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別人怎麼怎麼樣」。小時候,我們是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負面教材。成年後,「別人家孩子」又成為我們的孩子的正面教材。她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心中也有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真正值得追尋的光。
  • 你的孩子舉世無雙,何必羨慕別人家?
    關注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回復「爸媽」,可以查看所有【爸媽教育專題】完整目錄。本文由原作者、爸媽營內容合作夥伴【萍語文】創始人鄧豔萍授權爸媽營轉載,其微信號是:dypyuwen,歡迎關注!
  • 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這麼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我們的父母總讓我們自己動手尋找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呼風喚雨解決一切問題,而我們的父母總是讓我們獨自面對困難找到出路?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帶著孩子週遊世界,而我們的父母只會帶我們下田幹活然後丟給我們一堆書,告訴我們書裡有詩和遠方?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學習的榜樣,那麼,最好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更準確的說是他們擁有的一系列品質:認真、有上進心、勤奮、堅持不懈等。比如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你看你們班上考前5名的孩子,他們上課應該十分專注,課下能主動認真完成作業,如果你也能夠這樣,成績一定會進步。
  • 擁有以下特徵的孩子,多半是個天才,佔一個就讓人羨慕
    文|秘籍君在現在很多家長看來,所謂的天才就是學習成績好,能夠在班上名列前茅。他們就像是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散發著學霸的光芒。而那些學習成績不好,又不願意好好學習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學渣」。這個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是要有發現他們的眼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像鋼琴大師郎朗就屬於音樂智能,是音樂上的天才。但如果當初父母覺得彈琴沒出息,逼著他去學習。他或許也混得不差,但相比現在會差一大截。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有擅長並且有能力做好的領域。但因為沒人發現和培養這個智能,就讓孩子成為「庸人」。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媽媽能用愛孩子的理由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媽媽和孩子之間還是要多一些溝通,給孩子多一些自己的空間,才能營造更好的親子關係。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