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孩子鋼琴過了十級,閨蜜的孩子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朋友的孩子繪畫獲得了國際大獎…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總是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卻那麼平庸?鋼琴、英語、繪畫,這些興趣班,我們也報了呀?這是很多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最後,找不到答案,就給自己一個安慰的理由:「別人家孩子有天賦。」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種方法,讓你家孩子也能成為別人眼中「有天賦」的孩子,你會不會認為我在說大話?也許吧。但事實的確如此。你先別著急,慢慢往下看。
我們先來看看那些所謂的天才是如何成功的。
一 天才的背後
天賦是什麼?是天分,天生就具有的一些才能。但有天賦就能一勞永逸了嗎?就能聰明一輩子了嗎?
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記載了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但是後來由於不思學習和父親把他當作掙錢的工具,最後「泯然於眾人矣」,天才淪為普通人了。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些例子。曾十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聯盟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分射手雷•阿倫(Ray Allen),曾創造單季命中115個三分球的記錄。有一位籃球評論員曾說,雷•阿倫是天生的三分王,換句話說,他在投三分球方面有天賦。
但是雷•阿倫本人並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說:「當人們說,上帝賜予我傑出的稟賦,讓我在比賽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時,那真是氣死我了。我告訴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是每一天。問一問我曾經的隊友,誰在訓練投籃的時候最刻苦,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
NBA另外一位偉大的球星科比,是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他的突破、投籃、罰球、三分球駕輕就熟,幾乎沒有進攻盲區。記者問他為何如此成功?他反問道:「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凌晨四點是他開始練球的時間。
以上這些事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世上其實沒有天才。哪怕先天比別人聰穎,也需要後天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這真是應了那句歌詞唱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就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靈感或者天賦固然難得,但是如果沒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澆灌,天才之花也不可能綻放。
二 天才煉成記
現在,我們來看看天才是如何煉成的,有沒有具體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刻意練習》這本書裡提到:「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書裡列舉了莫扎特作為例子。莫扎特在音樂上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他7歲就開始計劃環歐洲旅行演出,而那時候,他身材矮小,只能勉強看到大鍵琴的頂部。他還有另外一個令人震驚的天賦,就是具有完美音高,隨便哪種樂器演奏的調子,他都能準確地辨別,甚至別人在另外一個房間的人彈奏,他都能準確地說出別人使用的樂器和所彈奏的調子。
這樣的天才,真的是天生的嗎?後來的研究表明,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樂老師,他家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莫扎特4歲時,父親開始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鍵琴以及其他樂器。
我國著名的鋼琴家郎朗的成功更是與父親的嚴格訓練密不可分。郎朗在《父親的「重壓」成就我的鋼琴夢》中說到,父親是空軍文工團的二胡演奏,他剛出生,父親便滿牆畫五線譜給他進行音樂啟蒙,兩歲時給他買了第一架鋼琴,三四歲的時候便開始了艱苦的練習。那時候他還夠不到踏板,需要在琴凳上墊上枕頭才能彈奏。父親每天都會問他當天練習了多長時間,如果不夠,就要馬上回到鋼琴邊上去練習。沒日沒夜的練習,讓朗朗5歲即拿到了瀋陽市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他隨後十幾年的訓練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我們常說「遺傳」,以為是父母把好的基因遺傳給了孩子,所以他天生就比別人優秀。其實是由於孩子從小受到父母某些方面的薰陶,然後在這方面比普通孩子表現出相對突出的領悟力而已。但是隨後而來的堅持不懈的訓練,才是他們最後成功的關鍵。
三 刻意練習
現在流行「一萬小時理論」的說法,意思是無論你是做什麼的,你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夠1萬小時,那麼你就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這個理論大多數時候是說得通的。俗話說,熟能生巧,我們看市面上那些手工藝人,哪怕是蘭州拉麵店裡拉麵的工人,他們每天都重複著相同的動作,結果就是做起來相當熟練,根本不用過腦子就能做好。
但這是我們最終想要的結果嗎?不是。熟練工人和專家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培養孩子,當然不希望他只是成為一名熟練的工人而已,我們希望他們能成為一名專家,成為大師級人物,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人類能有所貢獻。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專家而不是熟練工人呢?那就是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裡提到了「有效練習」或者叫做「有目的的練習」的幾個關鍵點: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專注、有反饋和走出舒適區。
1. 在做一個訓練的時候,你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詳細的、可實現的目標。
我們很多時候設立的目標是很空泛的,比如成為一名科學家,這樣的目標就不如「背1萬個單詞」明確,更不如「每天背20個單詞」那麼具有可操作性。
2. 在練習的時候要專注。
專注不用解釋得過多,既然是刻意練習,就要在訓練的時候保持專注度,這樣才能出效果。當然也指在某一個時期內,專注地進行某項練習,不要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比如,今天練鋼琴,明天練小提琴,後天練大提琴。
3. 反饋指的是在練習過程中你得知道自己哪裡做對了,哪裡做錯了,這樣才有助於改正,不斷進步。
如果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每天練琴幾十遍,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練得對不對,只是機械重複地練習,那麼練1萬遍也成不了大師。再比如背英語單詞,把一個錯誤的單詞背100遍,有用嗎?所以,在練習的時候,要找到一個能給自己反饋對錯的方法,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一本書,或者一個工具。
4. 走出舒適區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不斷挑戰一個人潛能的訓練方法。
比如今天能背10個單詞,明天就試著背11個單詞。或者今天背10個單詞花了10分鐘,明天就爭取花8分鐘。這樣不斷地給自己設立一個小小的挑戰,讓自己走出舒適區,會激發訓練者的興趣,也能不斷提高訓練者的能力。
為什麼我剛才說「1萬小時理論」有時候起作用有時候不起作用,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明確目標、沒有反饋、不能突破自己舒適區的訓練,哪怕練1萬個小時,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庖丁解牛,如果他每天只是機械地用刀砍牛肉,那麼1萬個小時下來,也只是砍壞了幾千把刀而已,並不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他在解牛的過程中,用心去體會哪裡是筋,哪裡是骨,哪裡有空隙,最後成功地做到十幾年下來,刀仍然鋒利無比。
從庖丁解牛來看,他就是刻意練習的一個標本:有具體目標——不砍壞刀,專注——用心體會哪裡能下刀,反饋——不能碰到筋骨,突破舒適區——剛開始時看到的是整頭牛,三年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頭的牛了,後來,用精神去接觸牛,都不用眼睛來看。
所以,任何專家,任何大師級人物,都不是靠天賦成功的,他們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最後才學有所成。
四 通過刻意練習,普通孩子也能成天才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天賦固然重要,但並不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只要把刻意練習的方法運用好,普通孩子也能表現得非常優秀。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身邊那些有點小聰明的朋友,往往很難有大成就,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有點拙拙的人,一門心思地在某個領域裡鑽研,最後倒做出了不一般的成績。
我身邊就有類似的故事。我有兩個朋友,一個生了兒子,看起來很聰明,一個生了女兒,稍顯木訥,他們差不多年紀。生兒子的朋友是英語專業的,生女兒的學的是理科專業。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學英語的朋友孩子英語肯定好,特別是那孩子兩三歲就能說出好多英語單詞和一些簡單的英語會話。
但現實是這樣的:學英語的朋友孩子英語一般,而學理科的朋友孩子不但理科學得好,英語尤其棒。為什麼會這樣呢?
後來我們才得知,學英語的朋友工作忙,沒法管孩子,所以就把孩子送去英語興趣班,孩子回來也沒空跟他練習,在興趣班學到多少就是多少;而學理科的朋友工作也忙,但因為她當年吃了英語不好的虧,決心要幫孩子把英語學好,所以她每天口袋揣著一本英語繪本,自己抽空先學習,學好了回去再教孩子,每天都如此。
每天給孩子一定的刻意練習,積少成多,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好,很簡單的道理。關鍵在於家長能否給到孩子足夠的時間,能否跟孩子一起堅持。
所以,孩子之間的差距,其實並不是天賦的差距,而是在某項學習上付出的時間和努力程度的差距。
所謂「勤能補拙」,這是普通孩子躍遷成為天才的必經之路。
所以,刻意練習加上「1萬小時理論」,有目的地、專注地練習,及時反饋,敢於走出舒適區,不斷挑戰自己,長期堅持,也許不用 1萬小時,只用幾百小時、上千小時,你的孩子就已經加入「天才「的行列了。
很簡單,是不?那就趕快行動起來!
(為人父母,須有智慧。黃菲智慧父母工作室,跟您一起探討如何智慧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