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來挖掘自己家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2020-11-16 職業閱讀人


我們從小到大眼睛看到最多的、耳朵聽到最多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別人怎麼怎麼樣」。

小時候,我們是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負面教材。

成年後,「別人家孩子」又成為我們的孩子的正面教材。


郝景芳,科幻作家,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她還是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獲得者、也是財富雜誌40名40歲以下商界精英;

她是《人物》雜誌評選的中國十大人物,也是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


她身上閃閃發光履歷讓我們望塵莫及,她從小到大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

她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心中也有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真正值得追尋的光。


郝景芳的這本《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與其說是親子育兒書,不如說是一本談論中國教育的深度好書。


正如郝景芳在書的前言所講到的:

如果希望我們的孩子始終保有對未來的期望和人生理想,最好的辦法不是拿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而是帶他進入一片更廣闊的宇宙空間。


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只會讓孩子眼光狹窄、目標局限、自信心缺失。孩子的成長中不僅僅只有學習成績的拼比,還應該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更高的智慧、更廣闊的美和思想。


書的開篇導讀就是: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今天就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下來作家分別從世界的未來、職場的未來以及教育的目標。


既然孩子將來要成為應對未來的主力軍,作為父母又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和應對呢?

父母的認知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這句話,相信很多父母都深有感悟。


最近熱播的職場劇《平凡的榮耀》當中,只有高中學歷的職場小白孫弈秋和名校學霸高思聰。兩個人機緣巧合成為同一期入職公司的新人。孫弈秋正因為沒有高學歷和名校背景,他比其他新人更努力,也更務實。


兩個人在合作一個網路遊戲項目的時候,學霸高思聰對新項目和創始人始終戴著一副有色眼鏡,他認為這個遊戲新項目不值得投資。


而小白孫弈秋則認為這個網遊項目有別於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有投資潛力,甚至他自己也親自參與體驗遊戲。



項目最後由小白孫弈秋最後成功拿下,在此不討論劇情結果。

兩個人對待項目的甄別過程中,兩個人童年成長經歷也不時的重現。


學霸高思聰從小就是一個只專注於功課學習的孩子,母親對他的要求也非常嚴厲。發現他和小夥伴們在電腦上打遊戲之後,嚴加幹涉,甚至讓他把偷藏在書裡的遊戲光碟全部掰碎。


從此斷掉了他打遊戲的念頭。


而小白孫弈秋從小就在學習下圍棋,儘管學了十幾年的圍棋,最終失敗了,大學也沒考上。

最後,他不得不開始送外賣、送快遞各種打零工生涯。而他的母親的態度始終是溫和的、平靜的。沒有表現出任何嫌棄和苛責,每次都是微笑中包含著鼓勵和包容。

兩種家庭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了兩個各自優秀的孩子。



這也讓很多家長開始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我們的教育體制真的有問題嗎?


作家郝景芳在她的另一篇談教育的文章,《中國教育還缺什麼?》中提到了對中國教育的現狀擔憂及深刻思考。


她說,中國的教育系統已經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缺的恰恰是一些靈魂性的東西:超越的思想。


我們的教育強的是什麼呢?是技能訓練

從一年級到大學,都強調把基礎打紮實,先不管為什麼學習一個知識,先把它學好。無論是數學物理大量做題,還是語文英語的勤懇背誦,都是「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學習的明確目標是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的目標是考學,考學的目標是穩定工作,穩定工作的目標是提高收入。經過這一整個過程循環,一個人苦得蛻了一層皮,也總算是熬出來,家和萬事興,再把這套吃苦的哲學灌輸給孩子。


那我們的教育弱的是什麼呢?是理想境界

一個人接受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學習想要達到的境界是什麼?為什麼不辭辛苦爬山,山頂究竟有什麼風景?我們接受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如果我們給教育描摹的目標就是好工作和掙錢,最理想的實現也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掙很多錢。比這個更大的目標是自己創業或者做生意成功,經濟上的成功無疑更大,但僅此而已。比這個還大的目標就是為了中國命運救亡圖存、振興單一民族,這個宏願很了不起,也很寬闊,但是放在世界範圍仍然只是一國之夢,產生不了引領全人類的傑出人物。


真正的傑出人物是怎樣產生的呢?傑出的歷史人物,國籍民族家庭背景各異,成長路徑也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決人類和世界的問題。


解決世界的問題,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標。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不是因為學習才能獲得進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為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牛頓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並不是在中央造幣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試圖用數學解釋整個世界運動的原因。


達爾文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並不是拿一份水手的好工資,而是在紛繁複雜的動植物中找到共同的特徵。


解決人類大問題,才能成為影響世界的傑出人物。這正是我們的教育中往往缺的一環。人類有什麼大問題?世界有什麼大問題?很多人面對這兩個問題是回答不上來的。



有靈魂的教育目標是思考和創造。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像牛頓或馬斯克這樣的大人物,是另一個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沒這天賦,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想大問題有什麼用,離我們太遠了;我們小時候也沒學過什麼世界的本質、文明的起源、人類的規則,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像力是孩子的上限。

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於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代一代培養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培養出影響人類的大師級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像力,不要讓我們的想像力局限孩子的未來。


心中有光的孩子,不會在成長道路上迷失前行的方向。

心中有光的孩子,註定不會甘於平庸。

心中有光的孩子,更不會眼睛只盯著別人頭上的光環,他們心中有另一束光照耀,會更持久、更耀眼。


這本書不僅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現代國際化的先進教育理念,有格局、有深度,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閱讀的一本好書。


(完)

相關焦點

  •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娃,不如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聽話程度,都能夠成為自己和親朋好友炫耀的資本。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有的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本意是想要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但長期如此只會起反效果。再者說了,「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與他的父母給予的優良教育是脫不開關係的。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家長們也樂於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我們。大多數父母心中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家的小孩和別人做比較。調查結果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在節目《少年說》裡,有一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坦言,在她的父母口中也存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 別再羨慕「別人家孩子」了,要學會欣賞「自家熊孩子」
    不是太胖就是太瘦,不是太高就是太矮,不僅學習不如別人家孩子好,還懶惰倔強,遇到熟人也不會和人家打招呼,經常和大人頂嘴,說白了就是一無是處。兩相比較,別人家孩子星光熠熠簡直就是一朵白蓮花,而自家孩子黯淡無光像棵小野草。
  • 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家的孩子,這是激勵嗎?
    因為中國的教育就是比較式教育,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有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的行為。 前幾天我就遇到一個這樣的家長。她家孩子以前成績屬於班裡中等,進入三年級之後成績不斷提高,越來越好,按理說孩子成績逐步提高,平時又乖巧懂事,作為媽媽應該很欣慰,不會再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較了。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做好通識教育
    「你看隔壁家的浩浩,多懂事,你看你,連人家一半都沒有!」「你看張阿姨家的小朵,每次考試數學都100分,而你,次次60分萬歲!」「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優秀,為什麼你就不能向他們學習一下」……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擅長「比較」教育。認為通過比較,可以讓孩子更快的走上正軌。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那些耳邊總是縈繞著「看看你們班小美、張阿姨家小寶、8號樓那飛飛、你涵涵哥哥、媽媽朋友圈看到的 Angela……」的小夥伴們,恭喜你們找到了組織!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不管願不願意,總會聽到關於別人家孩子的光榮事跡,那些孩子仿佛永遠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談及他們,自己的父母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對雙方的差距滔滔不絕。
  • 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看看別人家父母是怎麼做的
    前言: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很多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聰明懂事乖巧伶俐,其實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
  •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父母不如做「別人家家長」
    別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擠兌自己的孩子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如何如何」這類話語長大的吧!孩子從小就被別人家孩子所困擾,而自己卻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失敗者,這樣不僅不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父母更關心別人家的孩子了,父母對比人家的孩子那麼了解,卻一點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優秀?這種想法會誤了自家孩子
    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優秀,而是你在關注其他孩子的時候,忘了留意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成了籠罩在多少孩子身上的陰影,從小到大就一直被父母提點:「你看看隔壁阿姨的孩子,學習多優秀,成績多好啊!」「人家寧寧鋼琴學得多好,你看看你,什麼都學不好!」這樣的話,想必大家不少聽。
  •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自己培養出「別人家的孩子」
    回想起自己曾經早睡晚起的大學生活,實在羞愧。每天起床總是能賴則賴。課堂筆記也只是簡單地做下記錄。在大四考研的那半年裡,才開始了十一點睡,六點起床的生活。就覺得累得不得了,每天都感慨睡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情!而毛穎錚五年如一日的晚睡早起學習。她除了完成固定的課程,每周還參加兩次研討會,學習一門二外,在固定的時間鍛鍊身體。
  • 怎麼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自信的孩子總是自帶C位光環無論何時,都bling bling閃著光走到哪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是讓人real羨慕了想擁有同款孩子不如看下這裡其實,自信心並不是天生就擁有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中培養起來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培養自信心的路上父母不妨從這三個方面著手讓孩子學會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自信成長
  • 拒絕盲目比較,莫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己孩子成長中的陰影
    「你看人家學習多好」、「你看人家屋子收拾的多乾淨」、「你看人家多聽爸爸媽媽的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別人家的孩子」這麼一個存在,那時候對父母的這種比較,我們很是牴觸,而當自己也為人父母后,我們是否反思過,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和他們一樣的那種人?
  • 「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的噩夢,父母的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懂事,每天都幫媽媽做家務,再看看你除了吃就是玩的」……相信這是每一個孩子都聽父母說過的話,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嗎,而自己的孩子好像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
    遇見優秀的孩子,有些家長總是投去羨慕的眼光,甚至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呢?」其實,優秀的孩子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九個方面。一、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善於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
  • 不要以自己孩子的短板和「別人家」孩子長板比較
    昨天吃晚飯的時候,張姐看著兒子考了59分的卷子,心裡感嘆這孩子沒救了!我想問,是不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同感,那就是當我的寶寶生下來那一刻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是最偉大的母親或者父親,覺得自己的寶寶是天下第一。可後來才發現,閨蜜或者哥們老王的孩子特別聰明,考試總是滿分……時間久了,我們不禁想問,是不是在醫院抱錯了?「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我的孩子!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年年高考後,都湧出一批別人家的孩子。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高考榜上,出現了別樣的別人家的孩子,勵志的典範。前幾天,在潘幸知短知識分享群裡看到這則消息:安徽交通廣播一篇《安徽盲人考生高考635分!超一本線120分!》
  • 別人家的孩子,給多少兒女帶來了傷害
    中國青年報社有調查表明中國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父母有拿過自己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的行為,你是否是那其中的一員呢?父母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是想要激勵孩子向別人的長處看齊,而孩子呢?孩子只會覺得你是在否定他。我小時候,就是你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拿別人孩子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想讓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即使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但是父母還是想讓他可以變得更好。父母初心看似好的,但父母的這種」攀比「行為,其實是源自父母自己內心的欲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則就意味著自己教育失敗。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本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孩子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