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眼睛看到最多的、耳朵聽到最多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別人怎麼怎麼樣」。
小時候,我們是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負面教材。
成年後,「別人家孩子」又成為我們的孩子的正面教材。
郝景芳,科幻作家,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她還是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獲得者、也是財富雜誌40名40歲以下商界精英;
她是《人物》雜誌評選的中國十大人物,也是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
她身上閃閃發光履歷讓我們望塵莫及,她從小到大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
她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心中也有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真正值得追尋的光。
郝景芳的這本《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與其說是親子育兒書,不如說是一本談論中國教育的深度好書。
正如郝景芳在書的前言所講到的:
如果希望我們的孩子始終保有對未來的期望和人生理想,最好的辦法不是拿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而是帶他進入一片更廣闊的宇宙空間。
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只會讓孩子眼光狹窄、目標局限、自信心缺失。孩子的成長中不僅僅只有學習成績的拼比,還應該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更高的智慧、更廣闊的美和思想。
書的開篇導讀就是: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今天就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下來作家分別從世界的未來、職場的未來以及教育的目標。
既然孩子將來要成為應對未來的主力軍,作為父母又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和應對呢?
父母的認知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這句話,相信很多父母都深有感悟。
最近熱播的職場劇《平凡的榮耀》當中,只有高中學歷的職場小白孫弈秋和名校學霸高思聰。兩個人機緣巧合成為同一期入職公司的新人。孫弈秋正因為沒有高學歷和名校背景,他比其他新人更努力,也更務實。
兩個人在合作一個網路遊戲項目的時候,學霸高思聰對新項目和創始人始終戴著一副有色眼鏡,他認為這個遊戲新項目不值得投資。
而小白孫弈秋則認為這個網遊項目有別於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有投資潛力,甚至他自己也親自參與體驗遊戲。
項目最後由小白孫弈秋最後成功拿下,在此不討論劇情結果。
兩個人對待項目的甄別過程中,兩個人童年成長經歷也不時的重現。
學霸高思聰從小就是一個只專注於功課學習的孩子,母親對他的要求也非常嚴厲。發現他和小夥伴們在電腦上打遊戲之後,嚴加幹涉,甚至讓他把偷藏在書裡的遊戲光碟全部掰碎。
從此斷掉了他打遊戲的念頭。
而小白孫弈秋從小就在學習下圍棋,儘管學了十幾年的圍棋,最終失敗了,大學也沒考上。
最後,他不得不開始送外賣、送快遞各種打零工生涯。而他的母親的態度始終是溫和的、平靜的。沒有表現出任何嫌棄和苛責,每次都是微笑中包含著鼓勵和包容。
兩種家庭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了兩個各自優秀的孩子。
這也讓很多家長開始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我們的教育體制真的有問題嗎?
作家郝景芳在她的另一篇談教育的文章,《中國教育還缺什麼?》中提到了對中國教育的現狀擔憂及深刻思考。
她說,中國的教育系統已經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缺的恰恰是一些靈魂性的東西:超越的思想。
從一年級到大學,都強調把基礎打紮實,先不管為什麼學習一個知識,先把它學好。無論是數學物理大量做題,還是語文英語的勤懇背誦,都是「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學習的明確目標是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的目標是考學,考學的目標是穩定工作,穩定工作的目標是提高收入。經過這一整個過程循環,一個人苦得蛻了一層皮,也總算是熬出來,家和萬事興,再把這套吃苦的哲學灌輸給孩子。
一個人接受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學習想要達到的境界是什麼?為什麼不辭辛苦爬山,山頂究竟有什麼風景?我們接受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如果我們給教育描摹的目標就是好工作和掙錢,最理想的實現也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掙很多錢。比這個更大的目標是自己創業或者做生意成功,經濟上的成功無疑更大,但僅此而已。比這個還大的目標就是為了中國命運救亡圖存、振興單一民族,這個宏願很了不起,也很寬闊,但是放在世界範圍仍然只是一國之夢,產生不了引領全人類的傑出人物。
真正的傑出人物是怎樣產生的呢?傑出的歷史人物,國籍民族家庭背景各異,成長路徑也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決人類和世界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不是因為學習才能獲得進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為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牛頓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並不是在中央造幣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試圖用數學解釋整個世界運動的原因。
達爾文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並不是拿一份水手的好工資,而是在紛繁複雜的動植物中找到共同的特徵。
解決人類大問題,才能成為影響世界的傑出人物。這正是我們的教育中往往缺的一環。人類有什麼大問題?世界有什麼大問題?很多人面對這兩個問題是回答不上來的。
有靈魂的教育目標是思考和創造。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像牛頓或馬斯克這樣的大人物,是另一個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沒這天賦,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想大問題有什麼用,離我們太遠了;我們小時候也沒學過什麼世界的本質、文明的起源、人類的規則,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像力是孩子的上限。
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於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代一代培養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培養出影響人類的大師級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像力,不要讓我們的想像力局限孩子的未來。
心中有光的孩子,不會在成長道路上迷失前行的方向。
心中有光的孩子,註定不會甘於平庸。
心中有光的孩子,更不會眼睛只盯著別人頭上的光環,他們心中有另一束光照耀,會更持久、更耀眼。
這本書不僅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現代國際化的先進教育理念,有格局、有深度,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閱讀的一本好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