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給多少兒女帶來了傷害

2020-10-13 屁小桃二三事

中國青年報社有調查表明中國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父母有拿過自己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的行為,你是否是那其中的一員呢?

父母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是想要激勵孩子向別人的長處看齊,而孩子呢?孩子只會覺得你是在否定他。

我小時候,就是你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我總是能聽到鄰居「你看看人家XX(我)怎麼不像你這樣…… 「、人家XX(我)學習成績又好,又乖,哪像你……「、你就不能學學XX(我)?多……」等等類似於這樣的話。

我開心嗎?我驕傲嗎?我並不。

甚至有一度我跟這些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都覺得不自在,小小年紀的我甚至在想,會不會因為我做得太好其他孩子才會受到批評?

他們會不會因此就不會跟我玩了?

而事實證明,如果你總是拿一個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長此以往你的孩子就會討厭那個小孩。

然而,你以為「別人家的孩子」在自己父母那就不會被比較了嗎?那肯定不是的。

就像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當然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秀的地方。

就像我,一直沉默寡言,用我媽的話說就是「你就不能像隔壁你張叔叔的孩子那樣活潑點嗎?」「成天待在家裡幹啥?學學人家小梅在周圍多走動走動」……

父母總覺得這種比較是為了孩子好,覺得給他們找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覺得這樣就能起到激勵的作用。但是他們再一次的忘記了,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建設都是不夠完善的,他們還不能合理地處理情緒和控制局面。

在你做這種比較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我真差,我誰都不如,別人都比我好,我幹什麼都不行」這樣的心理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自卑、自暴自棄。以至於孩子成年之後都還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

你知道一個內心自卑的人有多羨慕那些發自內心自信的人嗎?然而過度比較甚至還會帶來最重大的弊端,就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

看著「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幾個字就讓我覺得喘不過氣來。

當然,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以後也依然在比較,比較工資、比較婚姻、比較人脈……

「跟你一塊長大那個小王都結婚生孩子了,你還只知道成天玩遊戲」

「聽說隔壁老張家孩子年薪都幾十上百萬了,你這一個月還在拿幾千塊錢」

「哎呀,王大娘家那個兒媳婦太賢惠了,每天上班那麼忙還把家裡收拾得利利索索的,你看看你們這屋子」

「小李啊前幾天給他爸買了個按摩椅,聽說花了上萬塊錢呢,咱老兩口啥時候才能盼你點東西喲」……

這些話熟悉嗎?這些話語只會給你的子女帶來無窮無盡的焦慮。

你說人家的孩子這好那好,那我是不是就應該完全按照人家的孩子來做自己呢?什麼?只學好的那一面嗎?那我豈不是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我們都知道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每個人之間本來就應該有差異,不應該只看到好的那一面或者差的那一面。

什麼是獨立自主?有自己健全的人格?我們的比較對象從來不該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孩子自己本身。

制定合理的目標,讓孩子跟以前的自己做比較。那種進步是他能切實感受到的,那種成就感才會鼓勵他進步讓他充滿信心。

還有一種父母,他們的比較心理純屬於對自己現實生活的無奈,覺得人家的都好。

內心的一種虛榮心驅使他不停的去做比較,把自己的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覺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不能有一點比別人差。

對於這種病態的心理我只能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更不是你的替代品,不要讓你人生的缺陷再一次強加到他的身上。

人生嘛,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我是有故事有酒的屁小桃,希望以後的每一天都有我的文字陪伴你。

相關焦點

  • 「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的噩夢,父母的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懂事,每天都幫媽媽做家務,再看看你除了吃就是玩的」……相信這是每一個孩子都聽父母說過的話,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嗎,而自己的孩子好像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家有兒女如何教育?育兒專家:養兒三忌,養女四忌
    家裡又有男孩又有女孩,整個家庭也十分熱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卻讓小陳一度犯難。現在小陳覺得就是因為沒有把女兒教育好,導致女兒的性格大大咧咧的跟男孩一樣。最近去小陳家做客,也發現了小陳家的這對龍鳳胎有些奇怪。
  • 別讓「別人家孩子」傷了自己孩子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話:我們小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曾被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而等我們長大了成了父母,也變得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爸爸媽媽,你們知道這樣的比較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嗎?傷害一:打擊孩子自信心當父母拿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時,孩子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喜歡自己,更喜歡鄰居家的小孩。因此,他可能會鬱悶會自卑,自我價值感降低,不再自我肯定,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 兩個小妙招,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靠攏
    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培養出精英兒女的父母,其育兒心得也總是會被各大網站瘋轉,甚至是出書大賣。天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由此可見一斑。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不拖延、不無理取鬧,向「別人家的孩子」靠攏呢?以下2個小妙招,可以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變得更加優秀。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你和孩子的關係
    網上有個經典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就是一個孩子寫的內心自述,大概是這樣的:「從小我就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好,天天就知道讀書,從不打遊戲,也不外出打架,每次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他孝順父母,無所不能。」這個對比內容很揪心,但對比的心態卻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但父母不知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帶給自家的孩子多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生的陰影。
  • 別再「惡語」傷害你家孩子了!語言帶來的傷害,比身體傷害更嚴重
    足可見得,父母的惡語威力是有多大,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家長的惡語相向對孩子都有什麼傷害?1、孩子會變得非常的自卑父母覺得孩子不應該誇,是擔心孩子變得驕傲,希望孩子可以更加的謙虛內斂。可父母並沒有教育孩子如何謙虛內斂,而是採取了打壓的方式。這種打壓的方式,會讓孩子逐漸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不如別人,他們從小就會感到很大的壓力,心裡會非常的自卑,總覺得自己做得再好都沒用,因為比他們好的人多得是。
  • 我想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 李嘉欣與8歲兒子泡澡,不懂避嫌的親情,給孩子帶來的只有傷害
    說起孩子最親近的人,那一定就是父母了,尤其是作為媽媽從懷孕到生子的這個過程中,不僅給了孩子的生命,更是在他出生之後時刻陪伴著孩子成長。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一旦受到什麼委屈都會首先撲向媽媽,在媽媽身上尋求安慰。
  •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對孩子有哪些傷害
    你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嗎?「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些都是父母用來比較的話。適當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但如果經常用來比較,對孩子有什麼傷害呢?當父母經常「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時」,目的是激發孩子的鬥志。可是會適得其反,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技不如人,感受不到人格的尊嚴和重視,個人的存在價值也受到否定。
  • 媽媽請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傷害我
    ,或許這些話本來是想激勵孩子向更好的成績努力、向更好的孩子看齊,殊不知,這樣其實並不會起到他們期待的激勵作用,反而會傷害了孩子。 當老公下班回到家對你說:「你看人家老王的老婆多好,長得漂亮身材好,還那麼勤快賢惠,還很會賺錢,你看你......」 請問此刻你的心裡怎麼想?你會因此變得勤快賢惠,發狠努力賺錢嗎? 你大概心裡會想:老王的老婆那麼好,你跟她去過呀!老娘不伺候了! 這能起到激勵作用嗎?
  • 「別幫兒女照看孩子」,這位母親的無奈,道出了多少老人的心酸
    導讀:「別幫兒女照看孩子」,這位母親的無奈,道出了多少老人的心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幫兒女照看孩子」,這位母親的無奈,道出了多少老人的心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在提到別人家孩子時,不能否認家長的良苦用心,希望通過比較,樹立榜樣的方式激勵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因此,家長在為孩子樹立目標的時候,儘量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也就是說,孩子的目標應該與做好某件事情有關,而不是聚焦在具體的某一個孩子身上,而且,做得好的標準也不要具體到讀多少本書,認識多少單詞,考多少分……這樣很機械,容易誤導孩子只要我也像誰誰一樣考了那樣的分數就是好孩子。
  • 父母吵架,輸得永遠都是孩子!吵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你了解多少
    父母吵架你說我一句,我懟你一句,自己是爽了,心理的怒氣都發洩出來了,但是你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也許你會說孩子不懂事,過幾天就忘了,但真的是這樣嗎?父母吵架,輸的永遠都是孩子! 父母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放學回來,興衝衝的拿出來一張卷子「媽媽,我考試考了95分」,媽媽的回答是:」你們班最高分是多少?「孩子一下子就蔫了下來,在他心裡,媽媽關注只是最高分,而不是他的成績,他在成績不是班上最高分,所以他達不到媽媽的要求,這時孩子的心裡會感到很挫敗的。
  • 孩子攀比心理嚴重?看完《家有兒女》,我學到了家庭教育該這樣做
    沒想到「別人家的孩子」系列問題轉頭變成了「別人家的父母」系列靈魂拷問。由於孩子年紀比較小,還沒有牢固樹立起自己的三觀,他們對於是非黑白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只能跟著別人學。在他們的世界裡,別人擁有什麼自己就應該擁有什麼,別人買什麼我就應該讓爸爸媽媽給我買什麼。小朋友們喜歡模仿的天性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
  • 別人家的孩子是這麼來的,你家孩子也能做到
    再大點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比著成績,比著報了什麼培訓班、興趣班等等;甚至到孩子長大成人,在哪個單位上班,收入多少。,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就是最完美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是優秀的,永遠得到稱讚的那一個。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家長們可知道,你們之間的攀比,對孩子的傷害是一定的。當著自己家孩子的面稱讚別人家孩子,貶低自家孩子,會讓自家娃進行自我否定。ta的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不行,因為父母已經否定了ta的能力。
  • 別人家的都是最好的
    小的時候,媽媽經常在耳邊念的一句話就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什麼都會,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那麼懂事,你看看你………」。長大後媽媽的話變成了「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在哪哪工作,每個月賺多少多少錢,你看看你………」。
  • 「別人家的孩子」陰影籠罩下,自己家的孩子怎麼辦?
    然而許多年過去,當年的學生已經長大,現在依然有不少孩子生活在這位「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之下,這似乎是家長們與孩子們天生就會陷入的怪圈。雖然我能理解家長們希望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的心態,但如果經常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以這種對比方式的教育方法卻不一定能起到相應的效果,反而還容易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 《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15年後,當初看《家有兒女》的孩子們長大了,這批人在後來不約而同地追逐各類亞文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家有兒女》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又一次火了。我絲毫不懷疑2019年,每個宿舍都會有一個一邊看劉星唱rap一邊被嗆到的人。
  • 多少愛的傷害,毀了孩子還不自知!這樣教育這樣愛,孩子都會成才
    今天,我們邀請著名作家、教育家劉墉先生——華人世界著名、成功的父親,分享他一生的親子教育心得、培養優秀兒女的家教秘訣,助力你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孩子是她生的、是她的孩子,不是她的敵人。當全世界都否定她孩子的時候,肯定孩子的應該是她啊!更普遍的是拿別家的孩子貶抑自己的孩子,說人家的成績多好,自己的孩子多爛,害得自己出門都抬不起頭了。父母比來比去已經傷了孩子的自尊。說父母不敢抬頭,更傷孩子的心,因為那顯示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自己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