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有調查表明中國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父母有拿過自己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的行為,你是否是那其中的一員呢?
父母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是想要激勵孩子向別人的長處看齊,而孩子呢?孩子只會覺得你是在否定他。
我小時候,就是你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我總是能聽到鄰居「你看看人家XX(我)怎麼不像你這樣…… 「、人家XX(我)學習成績又好,又乖,哪像你……「、你就不能學學XX(我)?多……」等等類似於這樣的話。
我開心嗎?我驕傲嗎?我並不。
甚至有一度我跟這些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都覺得不自在,小小年紀的我甚至在想,會不會因為我做得太好其他孩子才會受到批評?
他們會不會因此就不會跟我玩了?
而事實證明,如果你總是拿一個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長此以往你的孩子就會討厭那個小孩。
然而,你以為「別人家的孩子」在自己父母那就不會被比較了嗎?那肯定不是的。
就像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當然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秀的地方。
就像我,一直沉默寡言,用我媽的話說就是「你就不能像隔壁你張叔叔的孩子那樣活潑點嗎?」「成天待在家裡幹啥?學學人家小梅在周圍多走動走動」……
父母總覺得這種比較是為了孩子好,覺得給他們找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覺得這樣就能起到激勵的作用。但是他們再一次的忘記了,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建設都是不夠完善的,他們還不能合理地處理情緒和控制局面。
在你做這種比較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我真差,我誰都不如,別人都比我好,我幹什麼都不行」這樣的心理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自卑、自暴自棄。以至於孩子成年之後都還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
你知道一個內心自卑的人有多羨慕那些發自內心自信的人嗎?然而過度比較甚至還會帶來最重大的弊端,就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
看著「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幾個字就讓我覺得喘不過氣來。
當然,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以後也依然在比較,比較工資、比較婚姻、比較人脈……
「跟你一塊長大那個小王都結婚生孩子了,你還只知道成天玩遊戲」
「聽說隔壁老張家孩子年薪都幾十上百萬了,你這一個月還在拿幾千塊錢」
「哎呀,王大娘家那個兒媳婦太賢惠了,每天上班那麼忙還把家裡收拾得利利索索的,你看看你們這屋子」
「小李啊前幾天給他爸買了個按摩椅,聽說花了上萬塊錢呢,咱老兩口啥時候才能盼你點東西喲」……
這些話熟悉嗎?這些話語只會給你的子女帶來無窮無盡的焦慮。
你說人家的孩子這好那好,那我是不是就應該完全按照人家的孩子來做自己呢?什麼?只學好的那一面嗎?那我豈不是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我們都知道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每個人之間本來就應該有差異,不應該只看到好的那一面或者差的那一面。
什麼是獨立自主?有自己健全的人格?我們的比較對象從來不該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孩子自己本身。
制定合理的目標,讓孩子跟以前的自己做比較。那種進步是他能切實感受到的,那種成就感才會鼓勵他進步讓他充滿信心。
還有一種父母,他們的比較心理純屬於對自己現實生活的無奈,覺得人家的都好。
內心的一種虛榮心驅使他不停的去做比較,把自己的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覺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不能有一點比別人差。
對於這種病態的心理我只能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更不是你的替代品,不要讓你人生的缺陷再一次強加到他的身上。
人生嘛,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我是有故事有酒的屁小桃,希望以後的每一天都有我的文字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