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嗎?「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些都是父母用來比較的話。適當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但如果經常用來比較,對孩子有什麼傷害呢?
自尊心的傷害
首先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自尊心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內在因子,孩子的內心是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是健康成長的支持源動力,是對自己人格重視和肯定的情感支持,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積極向上,向一株迎著太陽生長的向日葵,陽光而生機。
當父母經常「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時」,目的是激發孩子的鬥志。可是會適得其反,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技不如人,感受不到人格的尊嚴和重視,個人的存在價值也受到否定。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青春期是自身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時候,在這一時候他們對自尊感的體驗很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父母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對比,活在別人的影子裡,容易喪失自我。
莎士比亞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即近於自卑。」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父母認為拿別人孩子的優點,來攻擊自家孩子的缺點,希望會激起孩子的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這樣做,會讓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
一個自尊心受創的孩子,體驗不到成長的快樂,會無助、焦慮、自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可逆的影響。放下你的比較,給孩子充分的自尊,讓他成長為眼裡有光,心中有愛的人。
自信心的傷害
其次這種比較行為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是否可以有能力去完成某一事件所進行的預測與判斷。它直接影響著個人的行為及其結果。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就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能夠完成任務並實現目標。因此,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簡單地說「自我效能感」,就是「我知道我說到就能做到」的感覺。自我效能感越強,一個人的自信心就越強,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越自信、越有主動性。
青少年往往期望有機會表現自我,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父母的認可、鼓勵或者肯定,會提升孩子做好事情的信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數落,「無論做了什麼都被父母認為不如別人優秀」,那麼孩子就會感到無盡的挫敗感,無法建立起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喪失自信。
親子關係的傷害
這種比較行為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很多孩子經常被父母拿著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而產生這樣的困惑,「到底是不是爸媽的孩子,為什麼他們總稱讚別人家的孩子,而總是數落我一無是處呢?」
其實父母的本意往往是想通過比較而激發孩子的上進心,督促孩子更加努力。然而他們望子成龍的心態過於急切,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因此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害傷害了孩子的心靈,親子關係蒙上一層冷冷的寒冰。
面對父母的數落和貶低,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關注,優點被忽視,缺點被放大,被肯定和被讚賞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自然就感受不到愛了。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也提出:「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願,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為了完成意願所需要的努力,就是關注的努力,我們要讓頭腦清醒,讓心智健全,這是體現關注的基本要素。」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星星春水,關愛孩子成長,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