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別喜歡比,比房子,比車子,比收入,比孩子,凡事總是喜歡比較,尤其過年過節更勝。
比的結果往往有兩個:第一種結果: 生悶氣,因為比不過。第二種結果: 得意,因為比得過。
這兩種結果,其實都在傷害自己,傷害家人,或者傷害親人朋友。
愛比較百害無一利,尤其是孩子。
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可能都有過被比較的苦……
每一個人發展軌跡都不同,有什麼好比呢。只是短暫心理滿足或者心理宣洩而已。
我從來不喜歡比較,尤其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因為我相信: 每一個孩子天分不同,發展不同。對於孩子,從來無條件相信他,未來一定非常棒!
是的,我對此特別充滿信心。喜歡比較是人之常情,但凡事不能過度,比來比去的次數多了,傷害就產生了。
1、比較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焦慮。
大多數父母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孩子的問題感到焦慮,而且這種焦慮大多數都來自外界。
有位媽媽在後臺留言,她前段時間去參加同學聚會,老同學們混得風生水起,談起孩子大家也是各有各的驕傲。
有的孩子在全校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參加鋼琴比賽拿名次了,有的孩子小小年紀能和外國人自由對話......
她參加完同學會回家,看到那個躺沙發看動畫片笑得天真無邪的孩子,莫名來氣:「天天就知道看電視!」
這樣的場景,我相信很多家長都能感同身受。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聽多了別人家的事情,就很容易聯想到自己,於是在有意無意的比較中,焦慮就產生了。
「別人的孩子都在學鋼琴,我的孩子要不要學呢?」
「別人家孩子都能認100個漢字,我的孩子還什麼都不會!"
「別人家孩子2歲就開始學英語了,我要不要也報個班?」
我們不自覺用別人家孩子的節奏來規劃自己孩子的成長。
小的時候,比誰認字多,比誰才藝多、比成績、長大了又比誰掙得多、比房子、比車、比誰家孩子嫁得好娶得好......
好像只有贏過了別人,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安心。
但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在與他人比較中,備受競爭的壓力,越來越焦慮,孩子也痛苦不堪。
2、如果人生非得比較,怎麼辦?如何讓比較變得智慧一點?
第一,主動自我比較,比較自己的發展,自己的提升,不斷提升總結,不斷修煉自己。這是非常好自我激勵的方式。
日進一寸,不可小覷!
第二,不要比較人,可以比較事情。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差別太大,為什麼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呢。
做事,有方法,有思路,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加以分析,加以總結。比較同一件事情背後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可以借鑑學習,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一個孩子長期處於被比較的環境中,他就很難平和地看待輸贏、名次和外界的評價,很容易輸不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稍微遇到點挫折,心就像玻璃般易碎。
比較帶給孩子另外一種結果是,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陷入深深地自卑中。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拿孩子比來比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和否定。
3
有段話說得好:「一個人總是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的眼裡。」
我們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幸福。
他們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但卻一點兒也不差,有的運動細胞發達,有的很會畫畫,有的很會表達......
每一個生命發展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速度,大可不必苛求每個孩子走同樣的路,能同樣的優秀。
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不應該是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孩子都是在毫無意義的比較中,損傷自己的自信和成長的力量,他會覺得人生好迷茫。
想起一位智慧的媽媽和兒子說過一句話: 像你如此優秀的兒子,媽媽養100個也不多。
兒子經常充滿自信和大家說這句話。因為媽媽相信他,為了不辜負媽媽的期待,他努力做好媽媽優秀的兒子。
媽媽的信任,帶給他巨大的成長力量。
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
越比較,孩子越自卑,成長越缺乏力量。反而越相信,越不比較,孩子越樂觀,越自信,成長越有力量!
越相信,越有力量!人生有沉浮,自我成長大於競爭。
只要全力以赴,發揮特長,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人生無悔!
我們曾經也都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更應該懂得——不比較,不損傷!
幾米的《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中寫道: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愛孩子,應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優秀的孩子不是從天而降的,每一個「別人家孩子」都是家庭環境和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
與其比孩子,不如先過好自己的人生。努力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給他一個愛的環境,讓他自然地生長。
當你放下焦慮,才能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本文圖片視頻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