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2020-09-05 Mosoway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家長估計都有話要說。因為現在不少孩子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社會的經濟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空前提高。多年前,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甚至在網上「走紅」。以至於現在「別人家的孩子」竟然成了不少家長們酸溜溜的口頭語。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已經成了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攀比心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分別心,它是導致我們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但是普通人是很難做到不跟別人攀比的,包括比孩子。對於我們平常人來說,它的難度在於如何謹慎把握比較尺度。

在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的過程中,如果家長們所切入的角度不夠客觀,比較的尺度不夠公正,盲目、甚至過度攀比,不僅無法起到促進孩子反省以及進步的作用,反而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師,下面我結合自己這麼多年的所見所聞及育兒經驗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及做法。

一、培養孩子的優勢,建立孩子的自信

作為家長,我們在比較孩子之前應該自覺與其他家長作一下比較,找到自身的優勢。用自己的優勢引導和培養孩子,讓孩子先學會跟家長比。人是脫離不開社會的,即使家長從來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等他入學以後,總有人會拿您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用不了多久,他自己也會跟別人作比較的,這是成長規律,也是社會現狀,我們沒有辦法逃避。

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就是期望中自家孩子的「模樣」。如果家長為孩子設定的目標過高,孩子又無法通過努力達成,孩子就會產生「我不行」或者「我很差」等負面認知,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的做法是,女兒讀幼兒園的三年期間,我從來沒有拿她跟別的孩子作比較。我只是埋頭引導她學習英語。我利用讀她讀幼兒園三年時間,給她培養好了學習英語的一些基本功。我在她每天回家後、睡覺前,都堅持播放英語VCD和CD碟給她聽,培養了她對英語的語感及興趣。她讀小學一、二年級時,我開始利用買到的階梯少兒英語教材引導她學習一些基本的讀和寫。等她從三年級正式開始學習英語時,她的英語學習能力明顯比同班同學要好一些。

你我都不完美,世人皆同。因此,我在教女兒學習英語的同時,引導她放棄追求完美,悅納自己。同時在他面前始終表現出自信和自愛的樣子,引導她也學會自信和自愛,並逐漸建立自尊,將來學會自立。在這個期間,每當她在學習上表現出丁點的進步時,我都沒少誇她。當然,為了引導她進行準確的認識自己,當她犯了一些原則性錯誤時,我也沒少懲罰她。當然,俗話說「先打一巴掌再給顆糖吃」,在批評或者懲罰完孩子之後,一定要對及時以孩子表現中的某一優點進行誇獎,用心呵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自信是靠優勢支撐的,不足是通過接受懲罰認識的。

二、掌握客觀標準,儘量比較過程

父母拿孩子的不足與優秀的孩子作比較,無非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更好。不能拿孩子與孩子進行整體比較,說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既然比較無法避免,就拿一些十分重要且有客觀評價標準的事情作比較。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學習成績最符合這兩大特徵的。

比較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一著險棋,要審慎把握以下兩條原則:第一,拿跟自己孩子學習成績差不多的競爭對手比。因為這是人的本能,你不比,孩子自己也會比。第二,拿孩子現在的成績跟上次的學習成績比。比的重要參數就是年級排名。我有兩點經驗願意分享:第一,考前從來不給孩子設定要考第幾名的目標,考後才算總帳。通過對每次考試「失分點」的對比,衡量孩子在注意學習的細節方面有沒有取得實質性進步。第二,每次考完試後,都把考試成績輸入一個專用的成績登記表裡。這樣對比起來,一目了然。引導孩子拿努力前和努力後的成績作對比,我相信孩子看著自己的成績一點點在進步,會感受到無比的幸福。

考試只是對漫長學習過程的一個檢驗,它反映的是結果。但是結果是由過程決定的,因此聰明的家長更加注意引導孩子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並且持續努力。即比學習過程比比考試成績更加重要,只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盡了最大努力,結果自然不會差到那裡去。事實上,任何結果都不會維持太長久,馬上就會變成人生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因此要經常提醒孩子,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戰勝自己的過程。面前孩子的偶爾失利,父母應該及時給予關愛和鼓勵。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對孩子努力的最大獎賞,會轉化成為孩子繼續奮鬥的動力。

三、激發學習動力,生命潛能喚醒

隨著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個體的獨立和自由已經悄然變成人們內在的追求。因此,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喚醒孩子奮發向上的內驅力就顯然尤為重要。在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較時,我們家長要做好榜樣。我的做法是: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並且向女兒道歉。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不知道走了多少彎路,犯過多少錯誤,但是有些錯誤不是馬上就能意識到的。當我事後醒悟過來,明白做錯了的時候,我會十分誠懇的向女兒道歉,請求她的原諒。我要讓女兒明白,每個生命都一樣,要靠自己,慢慢覺悟,慢慢成長。

女兒讀初中後,她發現班中有一位女同學,不僅學習成績相當好,而且字也寫得特別漂亮,經常被老師表揚。因此她就把暗暗把那位同學當作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不僅經常向她請教學習上的問題,還專門借來她寫過的字帖進行臨摹。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兩年時間,我女兒寫的字也突飛猛進,進入了受表揚的行列。

她這種良性的比是自發的,可以稱作向優秀的學生學習。我們也是在看到她的字跡變得越來越好看之後才得知真相的。教育,無非就是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種,讓她變得一天比一天更優秀。當然,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除了孩子,還有我們。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人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教育孩子也一樣,要有耐心。借用時下流行的一個優美句子:世上有兩種最耀眼的光芒,一種是太陽,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努力的模樣!

相關焦點

  • 該不該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家長們要注意了
    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答疑解惑吧~1 該不該拿在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 關鍵詞: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心裡明明知道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較不太好,但是每當看到優秀的孩子的時候,腦海裡還是不經意想到「我們家寶寶也可以這樣」或者「我們家寶寶為什麼就不能這樣?」
  • 該不該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今天分享的是《該不該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老師問我,這個課題需要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嗎?我想了好久,答案是:需要。之前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概念是「別人家的小孩」,這個詞非常火,延伸的有別人家的男(女)朋友、別人家的老公(婆)。
  • 別當著孩子的面,拿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相比!
    雖然大人覺得沒什麼,卻不知孩子心裡是怎樣的感受?他自是想著,爸媽不愛我,愛的是別人家的孩子,要不然他怎會把別人家孩子說的那麼好?把我說的一無是處?我是不是他們抱養的孩子?因為只要嬸子家的姐姐來我家玩,媽媽都會給她拿出好多好吃的,還有我的玩具,對她好好,而且媽媽從來不吼她,這次媽媽也是一直誇她,對我卻是極其嚴厲。後來,直到我長大以後,我才理解媽媽,原來媽媽是生氣,氣我不成器,氣我不懂事,她是恨鐵不成鋼,那些所謂的誇獎姐姐的話,只不過是為了拿嬸子家的姐姐激勵我罷了!
  • 父母當面誇別人家的孩子好,這是對自家孩子的打擊,不妨這樣操作
    誇別人家的孩子好,這是一種橫向比較,沒有尊重自家孩子的特點。好與壞,先不論是不是一種客觀的評價,但是它是一種結果。只簡單地用結果做比較,是最明顯的滅自家威風。我為什麼不說「長別人志氣"呢?因為父母往往是當著自家孩子的面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很少當著別人家的面誇別人的孩子。家長誇別人家的孩子,目的是給自家孩子聽的。家長這樣說的本意,並不是要真心誇別人的孩子,而是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標杆,想激勵自家的孩子。
  • 孩子說,不要拿我和別人比較
    今天他在上課時,我在旁邊看,發現這套拳的後兩三個動作他不太會做,有些跟不上。下課後,我提醒並詢問兒子,後面不會的幾個動作要不要私底下找教練補上?然後又說了一句,你們武術班的某某同學做得很好。誰知兒子一聽,立馬生氣地說,不要拿我和別人比較。我一下子懵了,難道我們眼裡就不能看到別人的好處嗎?
  • 孩子總是把別人家的玩具拿回家,我該怎麼辦?
    30多的年紀,談得最多的就是「孩子」,沒辦法,當媽了,娃肯定是第一位的。最近一位寶媽跟我們聊天的時候,提到了一件讓她非常頭疼的事情,她女兒總是喜歡偷偷把別人家的玩具拿回家,她氣瘋了。 我們安慰她說,彆氣,說說怎麼回事。她說發現好幾次了,每次都用心教育,還帶去人家道歉了,都沒用,過段時間還是會拿。
  • 媽媽別拿我和別人比較了:學學別人家孩子,是我聽過最毒的雞湯
    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之前看過這樣傾訴,說和孩子吵嘴了。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要不然就是扣橡皮。 忍不住著急說他:別人都完成了,再看看你!你怎麼就不能向你們班的誰誰誰學學? 人家學習都不用父母操心,考試都考前三,而且他還得練琴,你要有他一半自覺,我做夢都笑醒……。
  • 莫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
    不論是上不完的補習班,還是不停地給孩子「打雞血」,「00後」既享受了家庭結構小型化帶來的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承載了家庭的厚重期望,面臨著激烈競爭。「別人家的孩子」有很多,其中不乏優秀的孩子。老是拿優秀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比,不僅會造成家長們的心理失衡,也會讓孩子們產生失落感和挫敗感。
  • 誇別人家的孩子,傷了自家的孩子
    在孩子的生活中,比較與被比較是極為常見的事。孩子經常會在某件事上被家長或者其他長輩用來跟同齡人作比較,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會成為弱勢的那一方,因為父母和長輩總是秉持著希望他們能夠向他人學習的理念來誇別人家的孩子。
  • 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是激勵還是打擊?
    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家長一天到晚都在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痛苦的不僅僅是父母,更是孩子。家長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比別人孩子的長處,如此家庭教育之下,使孩子經常陷入自卑、自弱不能自拔的狀態,這有可能給孩子一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 別再羨慕「別人家孩子」了,要學會欣賞「自家熊孩子」
    相信這種場景大家經常會遇到,某個家庭出了一位學霸,高考六百多分,被一流大學錄取,於是親朋好友一窩蜂都去咱們人家的孩子,反觀自家孩子,咋看咋不順眼。別人家孩子不光學習好,長得也精神,還懂禮貌,做事勤快,孝順長輩,哪哪都是好的,簡直完美無瑕。而自家孩子呢?
  • 5歲孩子去別人家玩,偷偷拿了別人的玩具,作為家長該怎麼做
    看到這個問題,大多數父母一上來就是問孩子:為什麼要拿別人家的玩具;弄清楚原因之後,告訴孩子這是偷竊行為,是不對的;最後帶著孩子歸還並道歉,甚至有些父母還要懲罰孩子。所以直接告訴孩子這是偷竊,那是沒有意義的。3、上門歸還並道歉我們可能並不知道孩子拿別人家玩具的真正原因,現在孩子又不清不楚的認識了偷竊,稀裡糊塗的就被要求上門歸還玩具並道歉。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在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不玩遊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並且每次都拿年級第一……「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每個孩子童年繞不過去的存在。他們聰明懂事,樣樣精通。
  •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對孩子有哪些傷害
    你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嗎?「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些都是父母用來比較的話。適當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但如果經常用來比較,對孩子有什麼傷害呢?當父母經常「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時」,目的是激發孩子的鬥志。可是會適得其反,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技不如人,感受不到人格的尊嚴和重視,個人的存在價值也受到否定。
  • 巧用「別人家的孩子」,成就自家孩子,效果不要太好!
    所有孩子都有一個公敵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等我們自己當了父母后,也忍不住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人家麗麗好厲害,這麼小就會背古詩了。我們也可以像她那樣,對不對!」本來我們是想用激勵的辦法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別人可以的,咱們也可以。」
  • 教室裡是別人家的孩子,教室門口是自家的孩子,一張圖片擊中淚腺
    教室裡是別人家的孩子,教室門口是自家的孩子,這一張圖片瞬間擊中我的淚腺。很多網友認為:當老師真的太難了!如果家裡有人帶著孩子,又有哪個老師會把孩子帶到學校,還讓孩子大冷天站在教室門口的過道上吹涼風呢?又有多少老師孩子的童年是在學校的走廊、辦公室和教室門口度過的?
  • 不要拿我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作者:寶寶知道 妮寶@媽咪我想每個寶媽都會有此煩惱,那就是老人們總願意拿我們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為此也是沒少起爭執。記得我們家大寶時候也是如此,每次婆婆到外面見了別人家的孩子回來必定又開始來對比。
  • 孩子玩具被搶,該不該搶回來?
    而孩子也不應該因為喜歡而搶奪他人的玩具。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其實經常發生,那麼又該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因為,我自己也不喜歡別人來搶我的玩具。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意識到「願意」與「應該」的區別,4歲的時候,則會出現對自己認識活動和語言的意識。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優秀?這種想法會誤了自家孩子
    這就導致兩種後果,不是令孩子自厭自棄,就是誘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但這種情況,當年的我們何嘗沒有經歷過呢?只是當年是父母誇的「別人家的孩子」,如今是我們當著孩子面,誇「別人家的孩子」。不禁產生一種疑問,難道這些父母並不愛孩子嗎?難道他們不以自己的孩子為驕傲嗎?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拿別人孩子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想讓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即使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但是父母還是想讓他可以變得更好。父母初心看似好的,但父母的這種」攀比「行為,其實是源自父母自己內心的欲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則就意味著自己教育失敗。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本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孩子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