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都有一個公敵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等我們自己當了父母后,也忍不住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人家麗麗好厲害,這麼小就會背古詩了。我們也可以像她那樣,對不對!」
本來我們是想用激勵的辦法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別人可以的,咱們也可以。」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屑一顧:「哼,背古詩有什麼了不起,我會跳舞,她不會。」
我們自以為的「激勵法」,不但沒有成功見效,反而讓孩子養成「眼紅別人」「故意貶低別人」的不良思想。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初心雖好,結果大相逕庭」的局面呢?原因就在於我們在使用「別人家的孩子」這個例子時,只看重結果,即讓孩子覺得,媽媽誇別人「優秀」就是在說自己「不優秀」,孩子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出現逆反情緒。
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沒有進步,反倒會讓孩子嫉妒所有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們潛意識認為這些優秀的人都是和他搶奪父母關愛、社會資源的人,都必須要「處之而後快」。抱著這種心態,孩子很難從他人身上學到優點。
那麼,我們該如何巧用「別人家的孩子」呢?
一、重結果更重過程。
媽媽在表揚麗麗時,可以說:「麗麗這麼小就會背這麼多古詩,應該是每天都背一首,久而久之,就積累了那麼多。」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學習方法」上,而不是「學習結果」上。媽媽鼓勵孩子:「媽媽去向麗麗媽媽取經,你也問問麗麗怎麼做到會背那麼多詩的。
咱們把她的方法學過來,咱們也可以背那麼多詩。」這樣,孩子想到的不是對比誰強誰弱,而是想到她之所以有這種成績,是因為她的方法,如果自己也有了這種方法,也可以取得這種成績。鼓勵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成就自己的好成績。
二、誇別人也誇孩子。
很多家長特別喜歡在誇別人家的孩子時,順道踩踩自己的孩子,也許出於中國謙虛的傳統美德,也許出於想要激勵孩子的初衷。但這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麼差,怎麼做都做不到他們那麼好,還努力個什麼勁。
所以,在誇別人的時候,也別忘了誇一誇自家孩子,比如,找一找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共同點,「你們倆性格很像,語文都特別好,你的英文好,她的數學好,你們倆可以相互學習,看看彼此用什麼方法學習較弱的科目,這樣你們就都能成為全科都優秀的孩子了。」
這樣,孩子就會把自己定位優秀者,「你很好,但我也不差」,心態上不會把向優秀者學習當作一件卑微的事情,而是一件「你我共同進步」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