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伶俐,自己家孩子又蠢又笨?這3點很有用

2021-01-11 寶寶媽媽樂

從小,我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不玩遊戲,從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回回年級第一……

」1

每個父母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希望孩子像人家學習,可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最令人討厭的行為之一。

我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是拿鄰居家的小孩跟我比,「你看看人家整天表現得多好,學習又好,多向人家學習,別老想著玩。」

可做過小孩子的都懂,大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鄰居家的小孩學習根本還沒我好,而且私下也很愛玩。這些情況我都知道,可無論我怎麼解釋,外婆總是說我狡辯。

所以乾脆後來我就不說了,任憑外婆怎麼比較,我都是沉默不語。相信現在也依然會有很多年輕的父母重蹈覆轍,傳承老一輩的教育思想,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

可時代變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吃這一套了,所以家長也要與時俱進,一起改變。

2

不過也有的家長會說,別人家的孩子確實有優秀的一面,只是希望自家孩子拿他當榜樣,並非純粹比較的問題。

可家長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不僅不會拿他當榜樣,反倒感到反感?

甚至還有孩子專門去找別人家的孩子,希望他學習退步一點,少看點書,多玩一會,這樣家長就不會總是嘮叨他了。

原因就在於孩子並沒有真心的欣賞家長口中的榜樣!

世界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說過:「你只有發自內心去欣賞榜樣,只有堅信榜樣身上的優點會在自己的身上被複製,堅信榜樣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這種相信才會產生力量,而榜樣的優點才會在自己身上出現。」

所以家長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認可你口中的榜樣,而不會讓他反感、厭煩?

3

1首先確定固定的榜樣

榜樣之所以要固定,就是希望孩子能夠真正的觀察、發現榜樣的優點,值得學習的方面,然後跟隨學習、改變。

千萬不要今天讓他學習鄰居家的小孩,明天讓他學習親戚家的小孩,這會給孩子一種仿佛別人都好,只有他很差的感覺,容易讓他變得自卑、懦弱。

最重要的是這種榜樣的效果一點都沒有,純粹是浪費時間。

2不要在問題發生時說:「跟別人家的孩子多學學」

很多孩子表現的不讓家長滿意,家長總是來一句:「你怎麼不跟人家孩子多學學,看他做的多好。」這無形中就會放大孩子的表現。只要孩子反抗,家長立馬罵的更慘。

但請不要完全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肯定別人家孩子所有的行為。這會讓孩子非常受挫,本身犯錯心裡就不舒服,如若這時再聽到誇別人家的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因為我們作為局外人,無法知道別人家孩子的所有,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

也許他學習非常好,但身體素質不行,體育不過關。或者沒有藝術細胞,只會死讀書、考死試。

所以家長要做的應該是,明確告訴孩子需要學習別人家孩子的哪些方面,同時誇獎自己孩子好的方面,揚長補短,才能真正讓孩子主動去改變。

3給孩子接觸榜樣的機會,告訴他怎樣去學

一味的只說跟人家學,然後就不管了,孩子根本不可能理解、也不接受。家長應該給孩子時刻創造接觸榜樣的機會,讓他親身感受榜樣的優點,從而觸動孩子的學習動力。

比如說你發現別人家的孩子正在幫助小朋友發東西這個行為很好。

你就可以把孩子拉到旁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跟他講:「你看這個哥哥表現得多好,主動幫助別人,周圍的孩子都喜歡他。」

相信經過幾次的引導之後,孩子自然會主動觀察榜樣的行為,從而內心產生敬佩,欣賞、認可,然後像之學習。

這才是真正達到像別人家孩子學習的效果!

教育難嗎?不難。簡單嗎?也不簡單。任何的教育方式如果不掌握其真正的精髓,都只是照葫蘆畫瓢,無卵用。

所以你會經常會聽到家長說:「為何我也這樣教育孩子了,可依然沒效果?」

其實有效果,只是你沒有真正的參透這種教育方法而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稱讚都給了「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從小就有個夙敵是「別人家的孩子」,想得到稱讚很難,仿佛只有考了狀元,拿了冠軍,才有資格獲得稱讚,這種感覺讓人很壓抑,您覺得呢?回答:確實如此,而且不僅讓人覺得壓抑,而且還會對人的心理有影響,很多人就是在父母把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的比較中喪失自信心、失掉快樂的。無所不能的「別人家的孩子」背後代表的是一種單一的、比較功利的價值觀,似乎只有成功才被這個社會、家長認可。
  • 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家的孩子,這是激勵嗎?
    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很多中國父母在教育自己家孩子時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它廣泛應用於各大情景之中,而我們的中國孩子可謂是深受其毒害。曾經我們以為成績差的孩子才會被父母拿去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但實際情況卻是即使變得優秀,生活中卻仍舊避免不了被比較。上學的時候因為成績被比較,上班了因為工作、工資被比較,好不容易退休了,說不定還要因為孩子、孫子繼續被比較。
  • 孩子智商遺傳,先天和後天佔比多大?家有蠢爹的,祈禱生兒子吧!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很多寶爸寶媽都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智商水平如何,這裡面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智商遺傳中,先天因素佔比60%,而後天因素佔比40%,也就是說,孩子聰不聰明,決定智商的基因,大部分都位於X染色體上面,這也就說明了,男孩子(XY)的智商全部來自於媽媽,而女孩子(XX)的智商則來自於爸爸和媽媽。如果將來生了個很聰明的男孩子,那他的背後一定有一位聰明的媽媽。 而爸爸的智商則會影響到女兒,如果家裡有個蠢爹的話,還是祈禱生個兒子吧!
  • 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3.三月十五號能開學嗎?……?黨中央給了你們最明確的答案:繼續推遲!黨中央給你的最好禮物——責任書,你看到了嗎?你是第一責任人你知道了嗎?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請看別人家的孩子吧!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如果換做你,你能做到嗎?你能陪伴嗎?你捨得讓孩子受凍挨餓學習嗎?答案是:不能!今年的假期太長了!長的孩子都玩膩了,你都焦慮了!不知道如何按排孩子!其實最懶惰的是家長,怕麻煩,怕陪伴!
  • 孩子說話晚,真的是比別人家孩子笨嗎?
    寶寶已經一歲五個月了,會簡單的說一些爸爸媽媽之類的話,但更多的話就不會說了,為了這個問題全家上下都在質疑孩子的發育。奶奶說「是不是你懷孕的時候沒有補到營養,要不然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說很多話了!」爺爺說「怎麼辦啊,我的孫子怎麼不正常,快帶他去醫院檢查一下聲帶。」甚至隔壁鄰居也來湊熱鬧,「哎呀,你兒子怎麼還不會說話,不會是啞巴吧?」每次聽到他們這樣說,我都抱起孩子馬上走,感受到了來自全世界滿滿的惡意。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請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就在你家
    做人簡單點、做事認真點、每天進步點!================================今天是2021年1月22日,星期五,成都中小學的期末考試都已經結束了,有些小學的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成績了。欣聞朋友的孩子(前天說的五年級那位)這次期末考的數學成績為99+20,全年級第一名,開掛的那種,有沒有?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
  • 事事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比來比去,只能使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差
    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作業寫的那麼認真仔細,就抱怨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玩,不好好寫作業」;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好,就開始訓斥自己家孩子「笨」;看到別人家孩子彈琴好,就罵自己的孩子「不努力練」。事事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比來比去,只能使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差。為什麼呢?
  •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父母不如做「別人家家長」
    而如果父母能夠換位思考,想像自己處於這個年齡的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這麼一想,可能很多父母都會釋然了吧!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犯錯是在所難免的,而在學習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勵、表揚,而不是給孩子傳遞消極情緒,可能有的父母會說這是激將法,但是激將法是這麼用的麼?天天用、時時用,這還是激將法麼?
  • 為什麼自己家孩子成不了「別人家孩子」
    我是達蒙兔,點上面的「關注」,每天向家長傳遞科學優質的少兒教育方式,同孩子分享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作為家長我也羨慕「別人家孩子」,他們聰明、自律,不用家長操心就能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技能都出類拔萃反觀自己家的娃,看書不認真,做事不專心,作業完不成,吃飯都不努力。自暴自棄的同時,我單單看成績這一項,因為這是學生家長最關心的部分。在小學階段孩子經常是眼高手低,上課全聽懂作業全不會,平時例題全會做考試還是各種錯,按照自己上學時的經驗來看,我們歸結於一個原因—粗心。粗心的解釋是疏忽大意,不仔細,不謹慎。單從考試和答題上的粗心是孩子思維狀態的外在表現。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90%家長都在用笨方法「教笨」孩子!
    中國父母,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非常重視早期教育,追著學區房跑,追著興趣班跑,追著輔導班跑。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你怎麼這麼笨」父母貶低孩子,可能真的會讓孩子變笨
    文丨巧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應該有很多人在童年的時候,總會被自己的父母嫌棄笨,儘管很多時候父母是無心的,不是真的覺得孩子笨,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父母的所有話語和行為,都會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父母如果經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很笨,那無疑是毀掉孩子最快的方式
  • 別人說你家孩子膽小,父母應該怎麼回答?
    兩歲的寶寶在家裡什麼都敢做,都敢說,一出門就迅速變成一個安靜寶寶,看到別的小朋友玩滑梯時,ta說別人不玩了我再玩;有別的小朋友搶自己玩具時,ta說給你玩完了我再玩;看到同齡小朋友玩水時,ta靜靜的看著,想玩又不上前,·····這個時候經常會被鄰居奶奶說這孩子膽子真小,作為媽媽,如果肯定鄰居奶奶的回答,無疑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否定鄰居奶奶的回答,最後可能不歡而散,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回答呢?
  • 別人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家長
    因為每個孩子自學能力、自我管控能力不一樣就導致學生成績最後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很多家庭錯失了今年疫情期間是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期、修復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期,因為這段時間家長孩子難得的有大把時間在一起,聰明的家長會好好利用這段難得的時光去好好陪陪孩子。而有些家庭就恰恰相反,網上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不上網課父慈子孝,一上網課雞飛狗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 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你還在用笨方法教孩子嗎?快來自查~
    現在一些家長,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
  • 謹防「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我們從父母口中聽的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了一百分,有多優秀,再看看你……我們不可否認,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在這耳濡目染下,我們最終也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一類人:總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形成對比,仿佛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優秀的代名詞。
  • 別人家的孩子很靈活,而你家孩子卻很「笨」,與家庭教育有關嗎?
    孩子笨的原因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先天、一種是後天,先天的沒有辦法,只能找專業的機構檢查和配合。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而後天的,多是來自家庭教育的缺失。一部分是父母的不同性格教養方式不同,但根本原因是父母對科學教育認知的缺乏。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你要做到這幾點
    作為父母經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明別人家的孩子身上有一些優點、品質是家長喜歡的。而這些跟孩子接受的教育脫不開關係,但孩子接受的教育無非都是從義務教育開始,上學、聽課、做作業...大多數的學生受教育的模式都是這種。那麼被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又為什麼跟其他人拉開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