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他覺得自己從小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聽話懂事,回回年級第一,長大又找了個跟他一樣好的女友。研究生畢業找到好工作,一個月好幾萬,會做飯,會家務,會好幾門外語.於是,他從來就沒有被表揚過,周圍人的稱讚都給了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從小就有個夙敵是「別人家的孩子」,想得到稱讚很難,仿佛只有考了狀元,拿了冠軍,才有資格獲得稱讚,這種感覺讓人很壓抑,您覺得呢?
回答:確實如此,而且不僅讓人覺得壓抑,而且還會對人的心理有影響,很多人就是在父母把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的比較中喪失自信心、失掉快樂的。
無所不能的「別人家的孩子」背後代表的是一種單一的、比較功利的價值觀,似乎只有成功才被這個社會、家長認可。
人和人是如此地不同,如果只用外在的成績、工作、收入等來衡量一個人,那麼很多人都會被所謂的成功拒之門外。
所以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
相當一部分所謂的成功人士為了維持這種成功「削足適履」,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理想、願望,去追求大家眼中的成功,過得並不快樂;
相當一部分所謂不成功的人士因為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這種標準而憤懣、自卑,覺得自己無法獲得別人的讚揚和認可,也過得很不快樂。
在社會交往中,很多人也不好意思稱讚別人,容易像是拍馬屁,被認為功利,您覺得應該怎麼樣讚美別人呢?
回答:讚美可以讓人獲得認可,也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影響使得我們在開口讚美別人時感覺不自在。
但讚美也是有技巧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我們把讚美分為讚揚和鼓勵。
總之是鼓勵比讚揚好。
人們對於稱讚的心理需求有多大呢?
回答:在微博上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聰明,那麼他(她)會成為聰明非凡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笨,那麼他(她)會笨一輩子給你看。
也許大家會覺得這句說得有些誇張,但是不無道理。
為什麼說家庭或者是早年的成長經歷對一人來說非常重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家長對孩子的看法。
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最初、最重要的評價是從家長那裡獲得的。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比喻為「照鏡子」。
如果家長常用鼓勵、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用飽含肯定和溫情的目光注視孩子,
孩子會從這種態度、眼神中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是值得父母愛的,他(她)也會愛自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與之相反,如果家長心裡認為自己的孩子不錯,但是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看,
那麼孩子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的總是「不行」、「還差得遠」,孩子慢慢就會覺得「我不行」、失掉自信。
稱讚對帶來多大的力量?
回答: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考查某個學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
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過半年,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
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這一效應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鼓勵、信任和期待能夠改變人的行為,
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和期待時會增強自我價值感,變得自信、自尊,並會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這就是所謂稱讚帶來的力量。
讚揚
鼓勵
例子
我為你得了個A而驕傲
那個A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
含義
表達令人滿意的評價,表示認可
鼓起對方的勇氣,激勵,促進
指向
做事的人「好孩子」
行為「幹得好」
認可
只針對完成了的、完美的結果:你做得正確
努力以及改進:你盡了力。
態度
居高臨下的
尊重的、欣賞的
導致
孩子們為他人而改變: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
孩子們為自己而改變:內省。
控制點
外在的:別人會怎麼想?
內在的:我是怎麼想的?
教給孩子
依賴於別人的評價
自我評價
對自我價值感的影響
當得到別人的認可時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他人的認可
長期效果
依賴於他人
自信、自立
作者:李梅 ,北京建築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心理師(X-09-023),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2006),歐文亞隆團體諮詢認證治療師(2011),督導師(2016)。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周刊。
你也想像楊老師一樣厲害的做心理諮詢嗎?
快來加入
楊鳳池黃埔軍校訓練營
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或複製粘貼連結
https://h5.renrenjiang.cn/#/column?cid=9565&su=1062722
摸摸小貓,學更多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