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從上了小學,對他生病就特別敏感,因為請假就意味著缺課,雖然我也一直說孩子的健康大過學習,但說真的,想到請假之後要補課還是很頭疼的。
再加上現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昨天正上班,班主任一個電話過來,告訴我孩子生病了,那一刻,心裡還真的挺有壓力的。
巧的是,晚上回家偶遇孩子同學媽媽,她吐槽說,我家孩子又咳嗽了,一到換季就生病,真不省心。我怎麼發現你家孩子都不怎麼生病呢?
瞬間我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我們都覺得自己家孩子愛生病,別人家孩子壯如牛,正是因為關注度不一樣啊。
自家孩子有個頭疼腦熱,家長特別在意,咳嗽一聲就到處找偏方,可別人的孩子哪怕是請假住院,你也不一定知道。
所以這不是自己孩子身體不好,而是「孕婦效應」在起作用,你關注什麼,就容易發現什麼。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平時的一些飲食、運動等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體質。提高孩子體質的幾個方法,總結下來就是:
1.多運動。
兒子同學的媽媽說:他家孩子之前一到天冷,基本上隔幾天就要生一次病,感覺心力交瘁,後來給他報了街舞班,大量運動後,食慾好了,身體也壯實多了。
這個我深有體會,我家孩子之前運動挺多的,周末各處去爬山,自從有了二寶,難得有機會帶他出門,再加上他喜靜不喜動的個性,這兩年多是家裡蹲,明顯感覺生病頻率比以前多了。
所以,別怕天冷空氣涼,多運動多去戶外,是增強體質的最好方法,而且眼科專家還說了:每天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可以有效預防近視哦。
2.飲食均衡
張文宏出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
「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
「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我跟你們講,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兩樣東西,要麼是雞蛋、牛奶,還有高營養的三明治這些都可以吃,他不吃也不行,你說非要吃,不吃了不上學。」
中國人很注重吃,但是吃飽容易、如何吃得營養又健康就有大學問了。建議家長了解一下飲食寶塔,用正確的食物為孩子的健康保駕護航。
3.快樂向上的家庭環境
一位兒科醫生在看了無數病例之後總結說:很多時候,是家長的情緒左右了孩子的健康。
一個6歲的小患者被媽媽帶來看病,症狀是厭食,這本來是一個很容易治好的小病,但孩子卻遷延不愈。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越來越焦慮和暴躁,孩子一臉愁苦甚至是憤恨地看著媽媽跟醫生交流。
媽媽的焦慮不斷傳遞給他,醫生判定,孩子的厭食一定是有情緒的因素在裡面的,這個情緒的原因誰帶給他的?
不能說全部來自父母,但至少有一半是來自父母。
思想家呂坤主張的對孩子「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苛責不僅僅會導致孩子自卑,緊張,更會導致孩子厭食,抽動症,腸易激,抑鬱等等疾病。
不同的孩子對疾病的易感性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新冠病毒感染,有的人沒症狀、有的人症狀輕,有的人症狀重。
也許我們的孩子在感冒病毒的抗病性上確實戰績不佳,更容易被沾染,但他也許在其他方面戰績比較好,比如人際交往方面、比如邏輯思維方面。
不求完美,接受我們都會生病、都會有痛苦和不如意,那麼家長就會少很多焦慮。
焦慮少了,健康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