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現在的家長,小時候也常常聽過「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神跡,或者是「存在」於家長們口中的眾說一辭,「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成績好還聽話,再看看你,會啥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聰明的多了,也沒見驕傲過,你多個啥啊?」、「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北大清華了,你還是爛泥扶不上牆」… 諸如此類。
可一輪到自己當家長了,過去的那些話語,又用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可面對「頑劣」、「不爭氣」、「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拖拉」的子女,又有什麼好方法,既可以教育孩子聽話、懂事,又能讓他們愛學習、充滿創造力、好奇心呢?
疫情期間,孩子被隔離在家中上網課。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頭疼不已!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這個道理不言自明,比較、攀比和譁眾取寵,是現在孩子間「競爭」的惡性循環,有時家長也參與其中。這並不是個好習慣,這種責難式的教育、比較過多,孩子會逐漸喪失自信心,自身的潛力也會難以發掘。
關於認同感這部分,羅伯特·費爾德曼的《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有過類似的闡述:「對孩子來說,也可能導致消極認同,甚至成為害群之馬、罪犯或者成為失敗者。」
因為帶有貶低成份的比較,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自我挫敗感加強,因而更加破罐子破摔,甚至乾脆淪落到街頭小混混,或是沉溺於遊戲、遊蕩街頭、離家出走…
尋找自我認同,有時,需要為人父母的寬容,以及正向激勵!只有充滿愛心和善意的激勵,孩子才會從中尋得家庭的溫暖與家長的愛護,會自覺追尋父母的引導,有些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了。
不要用物質來獎勵小朋友
玩具,在孩子們手上,也許過不了兩、三周時間,就會支離破碎。孩子充滿著好奇心,也許,他轉頭就會忘記了舊玩具,看到了新鮮玩具,又會嚷著找你要。
有人問我,如果小朋友不喜歡洗澡,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如果是女孩子,許多家長朋友就會想獎勵她玩具。其實,你還可以說:「好,你洗乾淨,你可以幫媽媽化妝!」是男孩子,你可以說:「你坐好,你可以給爸爸化妝!」
他們一定喜歡的。在歡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獎勵是件有趣的事,家庭生活也平添了許多樂趣。
這裡,我要強烈推薦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這本書的內容並非淺層意義上教孩子如何去玩耍,而是隨時隨地通過遊戲的方式,參與到孩子的遊戲(game)中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獲得認同、交流情感,裡面的案例不勝枚舉。
反過來,是否就全對呢?小編告訴你,未必!溺愛同樣會害了孩子,泡在蜜罐、溫室裡的孩子,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
家長知道溺愛會害了孩子,那麼怎麼確定自己是不是在溺愛孩子呢?如果你有以下的一些情形就需要注意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甚至不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總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或者學壞。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為了父母的「小尾巴」,時刻不能也不敢離開父母半步,有的摟抱著孩子睡覺,讓孩子依偎著自己走路,也把孩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將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有的孩子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性格出現了嚴重的性格缺陷。這是很令人擔憂的,家長們不可不重視!
大驚小怪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跌倒以後往往會不聲不響地自己爬起來繼續玩。
可是為什麼現今有些孩子膽小愛哭了呢?是不是溺愛造成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這往往是父母養育不當造成的。譬如,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病痛,即表現得驚慌失措,甚至表現得比孩子更加痛苦,過度保護孩子,其最終結果是把孩子變得怯懦無能,形成過分依賴型人格。
依賴性人格障礙以過分依賴為特徵,表現為缺乏獨立性 ,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 , 深怕為人遺棄 。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別人 ,過分順從於別人意志 。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當親密關係終結時則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 ,有一種將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
結語
養育,我們指的是把一個孩子養大,生理的成長和健康的成長,而這兩個部分呢,我們可以這樣說,教的部分是精神的食糧,養的部分是身體發展的食糧。
對於子女而言,家是港灣,不是牢房。無論是「剝奪獨立」的教育方式,還是過於溺愛的教養,都是不科學的,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緒。
家長是孩子智慧成長、生命成長的一個背景,家長不是老師,是背景、是承託者。如何成為一個背景,就是你可以教他,不是把他用言辭去教化,而是身教。言傳身教,實際上應該倒過來,身教重於言教,這是家長最重要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出於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往往他就會要求自己去影響父母。他就會去做一些事情讓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好,但這些事情往往都是往壞的地方發展的,比如我沉迷遊戲,我犯錯誤,我無法照顧自己,孩子的潛意識就會讓他去做一些可以讓他們分散精力來照顧自己的事情,潛意識認為父母又可以在一起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了,也就沒有精力去相互矛盾和造成傷害了。
但事實上,孩子做出這種努力往往都是徒勞的,他是沒有辦法影響到父母的關係的。
聯合同濟心理專家認為,當然也有一些個案是孩子因為自己的問題,把父母帶到了系統排列的現場來,讓他們在排列中察覺到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最後解決了父母的關係,那麼家庭中各種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徐雲博士曾在某次系統排列工作坊上說過,愛與生命力,是關聯緊密而又相互羈絆的內在關係。愛有時是可以推動生命力的,愛有時呈現出的又是另外一種樣態。
只有讓愛在家庭關係中流動,尊重愛的序位,並保持界限,你是你,我是我,序位回位,生命力則復甦洋溢。讓盲目的愛退出,充溢著真正愛的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才會走向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