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2020-07-31 後現代實用心理學

相信現在的家長,小時候也常常聽過「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神跡,或者是「存在」於家長們口中的眾說一辭,「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成績好還聽話,再看看你,會啥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聰明的多了,也沒見驕傲過,你多個啥啊?」、「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北大清華了,你還是爛泥扶不上牆」… 諸如此類。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可一輪到自己當家長了,過去的那些話語,又用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可面對「頑劣」、「不爭氣」、「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拖拉」的子女,又有什麼好方法,既可以教育孩子聽話、懂事,又能讓他們愛學習、充滿創造力、好奇心呢?

疫情期間,孩子被隔離在家中上網課。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頭疼不已!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這個道理不言自明,比較、攀比和譁眾取寵,是現在孩子間「競爭」的惡性循環,有時家長也參與其中。這並不是個好習慣,這種責難式的教育、比較過多,孩子會逐漸喪失自信心,自身的潛力也會難以發掘。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關於認同感這部分,羅伯特·費爾德曼的《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有過類似的闡述:「對孩子來說,也可能導致消極認同,甚至成為害群之馬、罪犯或者成為失敗者。」

因為帶有貶低成份的比較,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自我挫敗感加強,因而更加破罐子破摔,甚至乾脆淪落到街頭小混混,或是沉溺於遊戲、遊蕩街頭、離家出走…

尋找自我認同,有時,需要為人父母的寬容,以及正向激勵!只有充滿愛心和善意的激勵,孩子才會從中尋得家庭的溫暖與家長的愛護,會自覺追尋父母的引導,有些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了。

不要用物質來獎勵小朋友

玩具,在孩子們手上,也許過不了兩、三周時間,就會支離破碎。孩子充滿著好奇心,也許,他轉頭就會忘記了舊玩具,看到了新鮮玩具,又會嚷著找你要。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有人問我,如果小朋友不喜歡洗澡,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如果是女孩子,許多家長朋友就會想獎勵她玩具。其實,你還可以說:「好,你洗乾淨,你可以幫媽媽化妝!」是男孩子,你可以說:「你坐好,你可以給爸爸化妝!」

他們一定喜歡的。在歡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獎勵是件有趣的事,家庭生活也平添了許多樂趣。

這裡,我要強烈推薦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這本書的內容並非淺層意義上教孩子如何去玩耍,而是隨時隨地通過遊戲的方式,參與到孩子的遊戲(game)中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獲得認同、交流情感,裡面的案例不勝枚舉。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反過來,是否就全對呢?小編告訴你,未必!溺愛同樣會害了孩子,泡在蜜罐、溫室裡的孩子,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

家長知道溺愛會害了孩子,那麼怎麼確定自己是不是在溺愛孩子呢?如果你有以下的一些情形就需要注意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甚至不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總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或者學壞。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為了父母的「小尾巴」,時刻不能也不敢離開父母半步,有的摟抱著孩子睡覺,讓孩子依偎著自己走路,也把孩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將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有的孩子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性格出現了嚴重的性格缺陷。這是很令人擔憂的,家長們不可不重視!

大驚小怪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跌倒以後往往會不聲不響地自己爬起來繼續玩。

可是為什麼現今有些孩子膽小愛哭了呢?是不是溺愛造成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這往往是父母養育不當造成的。譬如,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病痛,即表現得驚慌失措,甚至表現得比孩子更加痛苦,過度保護孩子,其最終結果是把孩子變得怯懦無能,形成過分依賴型人格。

依賴性人格障礙以過分依賴為特徵,表現為缺乏獨立性 ,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 , 深怕為人遺棄 。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別人 ,過分順從於別人意志 。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當親密關係終結時則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 ,有一種將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

結語

養育,我們指的是把一個孩子養大,生理的成長和健康的成長,而這兩個部分呢,我們可以這樣說,教的部分是精神的食糧,養的部分是身體發展的食糧。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對於子女而言,家是港灣,不是牢房。無論是「剝奪獨立」的教育方式,還是過於溺愛的教養,都是不科學的,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緒。

家長是孩子智慧成長、生命成長的一個背景,家長不是老師,是背景、是承託者。如何成為一個背景,就是你可以教他,不是把他用言辭去教化,而是身教。言傳身教,實際上應該倒過來,身教重於言教,這是家長最重要應該做的事情。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另外,出於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往往他就會要求自己去影響父母。他就會去做一些事情讓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好,但這些事情往往都是往壞的地方發展的,比如我沉迷遊戲,我犯錯誤,我無法照顧自己,孩子的潛意識就會讓他去做一些可以讓他們分散精力來照顧自己的事情,潛意識認為父母又可以在一起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了,也就沒有精力去相互矛盾和造成傷害了。

但事實上,孩子做出這種努力往往都是徒勞的,他是沒有辦法影響到父母的關係的。

聯合同濟心理專家認為,當然也有一些個案是孩子因為自己的問題,把父母帶到了系統排列的現場來,讓他們在排列中察覺到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最後解決了父母的關係,那麼家庭中各種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徐雲博士曾在某次系統排列工作坊上說過,愛與生命力,是關聯緊密而又相互羈絆的內在關係。愛有時是可以推動生命力的,愛有時呈現出的又是另外一種樣態。

只有讓愛在家庭關係中流動,尊重愛的序位,並保持界限,你是你,我是我,序位回位,生命力則復甦洋溢。讓盲目的愛退出,充溢著真正愛的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才會走向正軌!

相關焦點

  • 誇別人家的孩子,傷了自家的孩子
    在孩子的生活中,比較與被比較是極為常見的事。孩子經常會在某件事上被家長或者其他長輩用來跟同齡人作比較,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會成為弱勢的那一方,因為父母和長輩總是秉持著希望他們能夠向他人學習的理念來誇別人家的孩子。
  • 父母當面誇別人家的孩子好,這是對自家孩子的打擊,不妨這樣操作
    誇別人家的孩子好,這是一種橫向比較,沒有尊重自家孩子的特點。好與壞,先不論是不是一種客觀的評價,但是它是一種結果。只簡單地用結果做比較,是最明顯的滅自家威風。我為什麼不說「長別人志氣"呢?因為父母往往是當著自家孩子的面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很少當著別人家的面誇別人的孩子。家長誇別人家的孩子,目的是給自家孩子聽的。家長這樣說的本意,並不是要真心誇別人的孩子,而是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標杆,想激勵自家的孩子。
  • 巧用「別人家的孩子」,成就自家孩子,效果不要太好!
    所有孩子都有一個公敵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等我們自己當了父母后,也忍不住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人家麗麗好厲害,這麼小就會背古詩了。我們也可以像她那樣,對不對!」本來我們是想用激勵的辦法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別人可以的,咱們也可以。」
  • 別人誇孩子時,家長脫口而出的三句話,會傷透孩子的心
    比如在面對自己孩子被誇獎的情況下,太過于謙虛就傷孩子的心了。在看到孩子的時候,很多人出於禮貌或是真心的喜歡,經常會誇兩句。比如「長得好看」、「聰明乖巧」等等,不論出於什麼目的,聽到這些誇獎的話,家長們的心裡總是高興的。誰不希望自家孩子人見人愛。但是又出於一種微妙的心理,家長總會謙虛一下,回應一些話來表示自家孩子其實沒有那麼好。
  • 別當著孩子的面,拿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相比!
    雖然大人覺得沒什麼,卻不知孩子心裡是怎樣的感受?他自是想著,爸媽不愛我,愛的是別人家的孩子,要不然他怎會把別人家孩子說的那麼好?把我說的一無是處?我是不是他們抱養的孩子?她說:「你看看你嬸子家的閨女多懂事,放學就回家幫她媽媽幹活,你呢?放學就知道玩,同樣是個女孩子,你怎麼連人家一半都沒有?我怎麼有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我低著頭,沒有說話,那時我心裡像針扎一樣,感覺媽媽對嬸子家的女兒真的很好,比對我好得多,有時候甚至感覺我是抱來的孩子,嬸子家的孩子才是媽媽親生的!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優秀?這種想法會誤了自家孩子
    看到一位朋友發的朋友圈,他知道鄰居家孩子因為考了第一名,登上了領獎臺,還當了升旗手,於是在兒子面前誇了那孩子好幾次。沒想到兒子卻突然發脾氣了:「你那麼喜歡他,那讓他給你做兒子呀!」朋友當時就愣住了,他才意識到總是誇別人家的孩子,未必是種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將自己的孩子逼入歧途。「教育孩子不能用激將法,而是應該正面引導。」
  • 別人誇你家孩子時,你怎麼回答的?這樣的回答最機智
    文|文兒自打有了寶寶,全身心都在寶寶身上,每次帶寶寶去樓下小區轉的時候,總有一些人會誇寶寶漂亮,不過呀,寶寶確實漂亮,繼承了我和老公的所有優點,其實別人誇得時候真的心裡美滋滋的。我想這樣的時刻很多家長都遇到過,我們聽聽大家是怎麼回答的:@魚兒媽:每次帶女兒出去,總有人誇女兒長得漂亮,眼睛大大的,很有神,我每次都說是啊,長的隨他爸,這樣既肯定了寶寶長的好看,也不用謙虛的回答。@飛飛媽媽:每次帶兒子出去,別人在誇兒子的時候,我還沒說,兒子自動承認,總說是我爸爸媽媽長得好看,我繼承了他們的優點,兒子你好機智啊。
  • 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傷害了自家孩子,13歲男孩負氣出走
    問起離家出走的原因,這個男孩很生氣地說,爸爸常常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批評自己成績差,還說自己做什麼都很差。男孩想不通,心理壓力大,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男孩子出走前還留下這樣的紙條,「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很多家長產生疑問:誇獎別人家的孩子,這樣會傷及自家的孩子?
  • 該不該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因為現在不少孩子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社會的經濟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空前提高。多年前,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甚至在網上「走紅」。以至於現在「別人家的孩子」竟然成了不少家長們酸溜溜的口頭語。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已經成了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
  • 別人誇你家孩子,第一句話千萬別這麼說,自謙是"殺死理想利器"
    作為父母,我們帶孩子出去時,或許都有過被別人誇的經歷。此時面對孩子,我們當然得表現&34;最怕孩子聽到我們和別人都誇他們,尾巴都快翹到天上去了。所以為孩子繼續努力,不驕傲,此時我們也許會很謙虛或不認同孩子的優秀。但其實我們想錯了,孩子被誇才會進步。
  • 別再羨慕「別人家孩子」了,要學會欣賞「自家熊孩子」
    相信這種場景大家經常會遇到,某個家庭出了一位學霸,高考六百多分,被一流大學錄取,於是親朋好友一窩蜂都去咱們人家的孩子,反觀自家孩子,咋看咋不順眼。別人家孩子不光學習好,長得也精神,還懂禮貌,做事勤快,孝順長輩,哪哪都是好的,簡直完美無瑕。而自家孩子呢?
  • 李商隱為了誇別人家的孩子,還特意寫了兩首詩,其中一聯流傳千古
    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家長眼中最好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口中總是有著說不完的優點,成績科科全優,父母說往東絕不往西,真是乖巧的不得了。經過這樣一番說道,父母的本意或許是想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一些不足,然後能夠奮發向上,做得更好,可孩子卻往往不這麼想,有時反而讓他們更加自卑,起到了反作用。不僅現在的人是這樣,就連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喜歡別人家的孩子。說起李商隱,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他那些絕美的情詩,然而,他也毫不吝惜筆墨去誇別人家的孩子。
  • 別人家的孩子是這麼來的,你家孩子也能做到
    婆婆回來後我才知道,原來是婆婆很長時間沒見過小姑和她的女兒們了,讓她有空帶孩子們來看看她。這不,小姑拎上家裡種的甜筍和六旺子就過來了。然後婆婆就開始各種誇小姑的女兒多聰明,小姑把我女兒的識字積木塊玩具遮蓋起來,只露出上面的拼音,小姑的女兒能根據這個拼音辨認出來是什麼字。接著婆婆就不由自主地把大哥的女兒和小姑的女兒來做了比較。
  • 別人誇你家孩子時,你第一句話一定不能這麼說
    誇獎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多誇誇孩子,將來他會更自信和樂觀。但是,誇孩子也講究方法、力度,不僅僅只是單純地誇!當然,現實中並沒有這麼多的父母能做到肯定孩子的聰明,他們往往認為孩子不能多誇,要謙虛一點,要收斂一點,這樣才不會驕傲。
  • 別人誇你家孩子時,你第一句話一定不能這麼說!
    誇獎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多誇誇孩子,將來他會更自信和樂觀。但是,誇孩子也講究方法、力度,不僅僅只是單純地誇!當然,現實中並沒有這麼多的父母能做到肯定孩子的聰明,他們往往認為孩子不能多誇,要謙虛一點,要收斂一點,這樣才不會驕傲。01「彤彤鋼琴彈得真好,一定很認真練習了吧?」
  • 【同心服務】別再看別人家孩子了,我們自家孩子也很優秀!
    你看看那家孩子在家上網課之餘自主設計固體火箭並成功發射再來看看這家孩子從四月開始,摸索了3個月在自家菜地裡建出了迷你版基建你說這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那圓圓帶你看看自家孩子我們自家孩子也是很優秀的!確實很棒!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會引起自家孩子反感
    01經常聽到媽媽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會說:「你看人家誰誰家的孩子,人家什麼都會,什麼都好,再看看你,什麼你都幹不了。明明是想好好教育孩子,想給孩子找一個學習的好榜樣,結果不僅沒達到效果,反而使得孩子對自己,對「別人家那個孩子」,甚至對那個孩子的一家人都莫名其妙產生了厭惡感,以至於以後不願意再聽母親嘮叨,也不願意接觸母親例舉的那個好孩子。
  • 當他人誇自家孩子時,你第一句話一定不能這麼說!
    誇獎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多誇誇孩子,將來他會更自信和樂觀。但是,誇孩子也講究方法、力度,不僅僅只是單純地誇!當然,現實中並沒有這麼多的父母能做到肯定孩子的聰明,他們往往認為孩子不能多誇,要謙虛一點,要收斂一點,這樣才不會驕傲。1「彤彤鋼琴彈得真好,一定很認真練習了吧?」媽媽搶答:哪裡哪裡,彈得亂七八糟的!就是隨便玩一下,沒指望她將來能彈得多好!「翔翔畫畫很有意思,很有想法呀,將來想做個小畫家,是嗎?」
  • 別總低頭看自家孩子的不足,有多少名人都是誇出來的
    人生來就是有差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即使是同卵的雙胞胎在同時做一件事情,他們的大腦在核磁共振下看,大腦亮的地方都不一樣。何況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成長速度
  • 謹防「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我們從父母口中聽的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了一百分,有多優秀,再看看你……我們不可否認,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在這耳濡目染下,我們最終也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一類人:總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形成對比,仿佛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優秀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