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培養出精英兒女的父母,其育兒心得也總是會被各大網站瘋轉,甚至是出書大賣。天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由此可見一斑。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不拖延、不無理取鬧,向「別人家的孩子」靠攏呢?以下2個小妙招,可以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變得更加優秀。
1、正確地讚美孩子
《少年說》中有位少年說聲淚俱下地哭訴:「從小到大,你就知道打擊我、否認我,即使我考了第一名。」媽媽說:「我知道你性格容易飄,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多少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行「傷害你」之實。隨著年輕一代父母文化水平的提升,「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觀念在逐漸淡化,身體上的毒打在減少,心靈上的毒打卻大行其道。有時候孩子委屈得哭了,父母還會來一句:「我又沒打你,你哭什麼哭!」
但很多時候,這種責罵批評,並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比如不會做作業、拖延症、喜歡哭鬧等,還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不自信。這時候,可以試著讚美孩子。
親戚A的女兒在學跳繩,學了將近一個月了,還是不會跳,每次跳一個就停住下來。親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開始一兩天還能耐著性子說「你慢慢來」「媽媽給你示範」「你學媽媽的樣來跳」……到後面就直接用吼的:「你怎麼這麼笨」「你是不是有問題」「你是不是沒有運動細胞」「你是你們班上跳的最少的」……可這非但沒有讓她女兒跳好,反而一直停留在原地。後來,她意識到可能自己的教導方式有問題,就在網上看跳繩的教學視頻,還研究孩子跳得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學會連貫。後來,她就讓孩子跳一下、停一下地練習,開始是算數量。每多跳一個,就誇讚她說「這次跳的更多了,加油!」數量上去了之後,就練習銜接的速度,同樣採取讚美、認同、肯定的方法。最後,親戚A的女兒終於學會了跳繩,可以輕鬆地跳100個。
讚美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要稱呼名字,要指出讚美的具體行為,表明自己的感受等,避免假大空的讚美,例如「你好棒」「你真乖」等,可以說:「大寶,你把地板拖得好乾淨,媽媽真高興!」
得到正向肯定、表揚的事情,孩子也更傾向於去做,因為這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良好心理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2、相信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的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孩子的早起,是自己的事情;孩子的穿衣,是自己的事情……很多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覺得孩子或是太小,或是自控力不足,要靠父母在身邊盯著,才能做好。這便有了當下盛行的現象:父母輔導孩子作業。
孩子在慢慢長大,有自己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如果孩子一直習慣了由父母推著往前走,每次都有父母為他們的行為託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降低,就會拖著等父母來催。有時候,甚至會根據父母催的緊迫性,來試探底線,以及決定自己採取行動的速度。這時候,孩子把精力都花在與父母鬥智鬥勇上,更無形中形成了對父母的依賴。
曾看過樊登的育兒視頻,他說,他的孩子就從來不用陪著輔導功課。因為,他學會讓孩子自己分配時間,什麼時候做功課、什麼時候玩耍、什麼時候看電視等都有孩子自己決定。或許,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應該試著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將自主權交給他們自己,從他們的習慣養成中,退居二線,給予適當的引導、支持和肯定。孩子才能對自己的生活,有足夠的掌控力,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曾看過一個有關臍帶的小視頻。視頻中,有位單親媽媽生下小寶寶,在醫生要剪斷臍帶的瞬間,她請求醫生不要剪。每當孩子走出視線範圍、爬到桌子上、在路上和小動物玩耍等,媽媽用力扯一下臍帶,孩子就回來了。上學後,同學們嘲笑他的臍帶,長大後幽會女友也會媽媽拉了回來,最後,他倆一直靠著織毛衣、賣毛衣相依為命,直至母親去世,那位成人的孩子卻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掌控自己的人生需求。如果孩子長大、承擔責任是必經之路,我們做父母的,就不過多的幹涉、包攬,而是適當引導、暗地保護,讓孩子茁壯成長。這樣,那些因過度依賴而產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也會轉變成優良的好習慣,逐漸成為大眾眼中「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