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他們的文具盒都好高級,還能變換各種形狀,我也想要!
——媽媽,美美每天都穿不一樣的漂亮裙子,我也想要!
——爸爸,為什麼別的小孩子的玩具都是幾千塊的,我的玩具那麼便宜,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玩。
以上的對話是否很熟悉。
沒想到「別人家的孩子」系列問題轉頭變成了「別人家的父母」系列靈魂拷問。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自己的孩子看到別人有好吃好玩的,非要去買個更好的,並振振有詞地說,自己的不能比別人的差。
之前也有家長在學區寶社群裡邊問到關於選學校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擔憂國際私塾裡面會不會搞攀比,私立學校裡面會不會因為周圍孩子的家境好而引發孩子的攀比心理。
對於這樣的攀比心理,家長有些許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攀比對於兒童心理是不太健康的。
但是家長們也不必過於焦慮,只要找出攀比心理背後的原因,及時引導孩子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即可。
a.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小孩子簡單,純粹,喜歡模仿。
由於孩子年紀比較小,還沒有牢固樹立起自己的三觀,他們對於是非黑白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只能跟著別人學。
在他們的世界裡,別人擁有什麼自己就應該擁有什麼,別人買什麼我就應該讓爸爸媽媽給我買什麼。
小朋友們喜歡模仿的天性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
b.渴望獲得關注和認可心理
正如約翰·杜威所說:「希望被重視的欲望是人們天性中最急切的需求。」
孩子們也不例外,很多小孩子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一旦得到周圍小夥伴的認同心裡會比吃了蜜還甜。
在有些孩子的認知裡,只有自己吃得穿得用得比別人更好,或擁有一個更好更貴的東西才會吸引眾多小朋友的眼球,將羨慕的目光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同時得到別人的讚賞。
由此,孩子們就會產生攀比的心理,看到好看的東西或者貴的東西,下意識地就想要擁有它。
c.受父母或者周圍成年人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孩子主要通過對榜樣人物的行為進行觀察,模仿榜樣人物在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的父母或者周圍的長輩十分愛面子,總是喜歡與周圍的人進行比較、攀比。
比如媽媽買個衣服一定要買比自己朋友貴的,爸爸買輛車一定要買比隔壁老王更豪華的。
這樣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學著和周圍的小朋友攀比。
孩子出現了攀比心理,父母首先不要過於焦躁,橘子發現經典老劇《家有兒女》中父母對於孩子攀比心理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鑑。
a.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上面提到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不管是周圍的小夥伴,還是自己的父母,又或者是周圍的長輩,孩子們都會下意識地模仿他們的言談舉止。
所以父母及周邊的長輩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有攀比的心理。
《家有兒女》中劉星的親爸胡一統就是一個反例。
他為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證明自己對劉星比夏東海對劉星更好,叫了樂隊給劉星辦了一個豪華的大派對,結果掏錢的時候跑路了。
而夏東海卻是以身作則,自己不為面子或者名氣而失掉誠信,絲毫沒有攀比心理。
b.關注和認同孩子,給足安全感
上面還提到攀比心理可能來源於孩子們想獲得關注和認同感。
那麼父母平時也要注意多認同和鼓勵孩子,誇誇孩子身上的良好品質。
讓孩子們從精神上得到認可和滿足,這樣,他們的關注點就會從物質的攀比上轉移了。
《家有兒女》中劉星的成績一直不太好,但是夏東海卻能看到他身上其他方面的能力並且給予真誠的表揚,給足了孩子認可及安全感。
c.精神攀比與物質攀比區別對待
孩子在精神上進行攀比,有可能是由於自律或者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又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成績要求比較高。
這種攀比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這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溝通解決問題。
《家有兒女》中劉星為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理,想拿個獎狀,就拿自己姐姐夏雪的作文去冒充自己的作文,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獎狀。
但是,在父母的引導下,劉星把獎狀還了並且向老師承認了錯誤。
但是做完這一切之後,劉星感到自己的顏面全無,夏爸是怎麼做的呢?
他語重心長地開導他,說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個男子漢。並且還準備了一個MP3作為獎勵給他。
而對於物質攀比,父母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對孩子進行嚴肅地教育,因為這種攀比如果不及時引導,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劉星被媽媽罰拖地板,洗馬桶,期限一個月」,就是因為他和別的孩子進行物質攀比。
所以,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們既不需要過度焦慮,也不能毫不重視。
把握好以上技巧,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吧!
你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呢?
歡迎評論區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小編將隨機抽取3位家長朋友贈送1套學區寶獨家發行的《2020·成都中小學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