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什麼,我都想要,這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嗎?

2020-08-30 涵涵媽育兒

文/馮振華

前天涵涵跟我說:「媽媽,我們班睿睿有男生的芭比娃娃,我都沒有,你給我買個吧?」

我抱著她問:「那別人有,你沒有的東西,咱能都買回來不?」

涵涵搖搖頭說:「算了吧,那太多了,家裡放不下。」

我正感嘆,我娃覺悟高,好說話。

沒想到人家來一句:&34;

我又被這種噎死人的說話方式給弄的一口血噴老遠。

其實,在涵涵最初看見別人有什麼她也要的時候,我是發過火的。

後來想想我自己,我就知道這是正常的了。

比如看見別人的衣服好看,我會問人家,「咦,哪裡買的呀,給我甩個連結唄。」

看見別人皮膚好,我會問人家,「你用的啥護膚品呀,給我說說唄。」

看著我家裡囤下的五六瓶眼霜,夠用大半年的面膜,你說,我還好意思跟人家娃發火嗎?

有一次帶著涵涵去逛商場,她看見一件有艾莎公主的裙子要買,我說:「你今年夏天買的裙子夠多了,怎麼還要啊?你都一柜子的衣服了,夠穿了。」

涵涵眨巴著無辜的小眼睛問我說:「媽媽,咱們家不是你的柜子最大嗎?那你怎麼還整天買買買?」

所以啊,別人有這個,我看著好,也想要,這是很正常的心理噢~咱不能對孩子和自己來個雙標。

但也不能不正確引導,因為孩子有時候的攀比是盲目的,比如涵涵曾對我說過,某某家有別墅,咱能不能也買個;誰誰家開的車是奔馳,看著挺喜歡,咱也來個吧。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的她以為一套房子就幾塊錢~

1孩子為啥會出現攀比心理

第一點,跟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關。

孩子在這個時期,不就是喜歡觀察和模仿嘛。而且好奇心又比較強,看見自己沒有的,新奇的東西,都想擁有後,好好研究一番。

第二點,父母攀比心理的影響。

雖然我一直覺著自己是不會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涵涵來比較的,可有一次我還是翻車了。

暑假的某一天,我對涵涵說:「你看人家玥玥,她媽媽說讓她把看拼音寫詞語再寫一遍,人家二話沒說就答應了,要你的話,肯定給我鬧翻天。」

涵涵說:「媽媽,你幹嘛把我和別人比較呢?我有說你直播的沒人家李佳琦好這樣的話嗎?」

涵同學一說完,我就拍手叫好,並且說:「哎呀,寶寶,你說的可太好了,下次媽媽再要這樣比較,你還這麼說我啊~哈哈哈哈哈~」

我們大人總是,看誰報了什麼班,咱也學一學吧?

所以,孩子在「你看人家誰誰誰……」的薰陶下,養成攀比心理是很正常的。

2怎么正確引導孩子?

01. 攀比不是不可以

一定程度的比較心理,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更具有競爭力。

所以攀比的方向很重要,我們要引導孩子少比物質、不比外貌,但可以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有競爭的心態。

比如涵涵說,媽媽我們班誰誰誰每天放學後要練1個半小時的鋼琴呢,我想要成為郎朗一樣的鋼琴家,每天才練半個小時,這太少了,我也要多多練習。

我完全鼓勵她有這種「攀比心」。

如果僅僅比物質,孩子的眼界會比較狹窄,只追求名牌,沒有精神追求,如果父母達不到自己的意願,甚至會出現偷竊等行為來滿足虛榮心。

但引導孩子比學習,比好習慣則不一樣。

因為人都需要一種感覺叫成就感或者說勝任感。本身在追求目標的時候,自己所有的付出,以及最後達成目標的喜悅,都是一種精神獎勵。

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的增長,孩子會越來越眼界寬,靈魂會越來越有趣。

02. 家長以身作則

我們作為家長,也要樹立只比目標,不比物質的心態,畢竟最有效的教育是影響教育。

在攀比的時候不要盲目,比如這個課,別人都在上,咱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套書咱先囤著,因為很多人買了……

有多大的能力就滿足多大的需求,千萬別有愧疚心理,覺著砸鍋賣鐵,就算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富養孩子,別人有的,咱娃不能缺,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03. 儘量滿足合理需求

跟孩子可以達成共識,屬於正常合理需求範圍內的要求,我們會儘量滿足。

比如孩子聽了別的同學去三亞玩的經歷,自己也想去。

那咱們本身就計劃寒暑假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的,那為何不選擇一樣孩子嚮往的呢?

畢竟我們作為父母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有時候物質的滿足也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那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完全可以答應孩子,好,聽你的,咱今年寒假就去三亞,但是呢,媽媽比較忙,沒時間查三亞有啥好玩的,要不你給看書查一查吧,到時候你帶著我們一起玩。

再比如,孩子聽說什麼東西好吃,也想嘗一嘗,那就讓孩子嘗一嘗唄。

對於超出合理範圍內的,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認知。

比如涵涵想讓我買個別墅,我說,你看人家那誰家有別墅,是兩代人財富積累的結果,爸爸媽媽目前的實力買不起,但咱們可以一起努力,來達成目標。

還有就是,我們不可能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想想看你的朋友是不是也不可能擁有像你一樣的,所有東西?

因此,攀比,是正常的,甚至有積極的意義,關鍵看比什麼?怎麼比?

本文插圖源於:《愛書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知愈心理:「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愛攀比,都是家長惹的禍?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孩子的攀比心為什麼會很重?是什麼原因導致的?01我有一個朋友,她女兒叫貝貝。貝貝在一家私立幼兒園上大班,家裡條件比較優越。平時買玩具、買衣服,爸爸媽媽都會儘量滿足她的要求,家裡僅僅是芭比娃娃就不知道有幾十個。
  • 「別人都有我沒有」孩子攀比心作祟,別只責怪孩子,父母責無旁貸
    小時候孩子是用手觸摸、嘴巴嘗來感知世界,長大之後會通過和周圍人的比較來界定自己的價值,這是孩子與他人接觸的一種方式而已,可能他只是想引起別人的關注,想成為孩子群體中的焦點而已。其實孩子出現這種心理並不是錯誤的,成人中也存在攀比現象,出現攀比的心理不一定全是負面的影響,關鍵是看家長怎麼應對。
  • 別人有什麼他要什麼,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來,其實孩子他看重的不是這個東西有多好有多貴,而是別人有了他有沒有,換句話來說他想要的是「別人有什麼,他也要有什麼」。所以孩子真正在乎的,並不是物質本身,而是同伴的認可,他希望自己能夠被他人或被群體接納。
  • 別人有我也想要!孩子迷失在同伴壓力中,怎麼辦?
    媽媽,別人都有這個玩具,我也想要當孩子提出這種請求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別人有你就想要?想要攀比嗎?但有一部分家長會問清楚孩子原因,另一部分家長就會選擇直接拒絕並對孩子說教,告訴孩子不要出現攀比心理,殊不知,孩子也正在受到同伴之間的壓力。
  •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孩子愛攀比,家長應該怎樣引導?
    攀比心人人都有,不僅僅是大人,就連小小年紀的孩子們也會和別的小朋友進行攀比,看到別人有的東西便希望自己也有。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要求提高,家長也更願意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滿足,這反而讓攀比的行為在孩子之間越來越嚴重。
  •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孩子經常要求買名牌衣服、鞋子,說同學們都有,作為家長,該不該滿足呢?有的孩子因為父母開的車太普通,鬧情緒不願意上學;有的孩子過生日為了面子,拿著家裡的錢大肆揮霍請客;甚至有的孩子偷拿了父母的錢去買東西,還理直氣壯地說「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孩子有了攀比之心呢?
  • 「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攀比跟風怎麼辦?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什麼事情都不懂,小時候如果父母教育得好,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走上歧途。孩子的攀比心理其實很奇怪,有的孩子不像成年人攀比錢、權,而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上出現了攀比的風氣。這主要表現為「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無論別人擁有的東西是什麼,孩子都想要嘗嘗鮮。
  • 「別人有,我也要」,孩子愛攀比未必是壞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提問:孩子說他們同學都有耐克鞋,他也想要。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不給他買,又怕他自卑,怎麼辦?再大一點的時候,看到其他人有什麼新奇、好玩的東西,就會跟爸爸媽媽說「別人都有,我也要」。
  • 孩子攀比心理嚴重?看完《家有兒女》,我學到了家庭教育該這樣做
    ——爸爸,他們的文具盒都好高級,還能變換各種形狀,我也想要!——媽媽,美美每天都穿不一樣的漂亮裙子,我也想要!——爸爸,為什麼別的小孩子的玩具都是幾千塊的,我的玩具那麼便宜,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玩。以上的對話是否很熟悉。
  • 孩子總是羨慕別人的東西,父母需重視孩子可能衍生攀比的心理
    我們每個人都有攀比之心,回想小的時候看到誰穿運動鞋,穿一個阿迪、耐克都覺得真好;整個學校2000來人可能也就四個五個的能穿起阿迪、耐克,其他人穿一些安踏、特步民族品牌,像有的人幾十塊錢連品牌名字都沒有的。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達,現在還在的攀比更多樣化,更難滿足孩子全部的需求,那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為什麼會攀比呢?
  • 面對孩子在物質上跟別人攀比,我不是迴避,而是選擇正確引導
    弄清楚孩子攀比的背後是什麼,才能夠正確的引導。一次在商場裡,看到一個小男孩,大聲哭鬧,要大型的玩具汽車,因為孩子班裡的男孩有,媽媽怎麼哄都沒有哄住,就大聲喊,誰讓你沒有一個能掙錢的爸爸,沒錢,你沒有資格跟別人比。
  • 媽媽如何做,會促使孩子攀比心理變為偷盜行為?
    突然有一天,孩子回家突然找媽媽要高級手辦,還從網上搜索出來,連照片都能顯示出做工非常精緻,媽媽很奇怪,為什麼突然想要這個玩具,孩子告訴媽媽同學就有,他也想要一個,媽媽聽了非常生氣,覺得乖寶開始有攀比心理了,大聲地把孩子訓斥了一通,說了很多氣話。過了幾天,媽媽收拾房間,突然間在乖寶的床墊邊上發現了一個精緻的手辦,再三追問下,才知道孩子偷拿了同學的手辦。
  • 別人有的我也要!到底誰教會孩子」攀比「?
    她還振振有詞地說:"我要讓同學知道,就算我爸爸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他也同樣可以供我上很好的大學,給我用很好的東西"。我看了第一反應是:這孩子的攀比心太嚴重了!當孩子有了過度的攀比心,會為了成為焦點而不停的攀比下去,會變得善於妒忌,嚴重的會造成心理扭曲。當由於攀比而得到的好勝心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挫敗感也會隨之而來,變得自卑,孤立,朋友也會越來越少。
  • 孩子心理不成熟,在學生時期「盲目攀比」,應該這樣克服
    要知道,學生之間的相互攀比,其實跟學校的教育和父母有關,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為父母,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走向健康心理,而不是別人有的我們家也要有,別人的孩子身上穿的阿迪,耐克,我們家孩子也要穿,不能被人看不起。
  • 「他有,我也要有!」孩子愛攀比,這樣應對會更好
    沒錯,孩子即使很小也會有「比較心理」,可是家長要注意,如果比較心理沒處理好,就容易變成「攀比」。今天我們就聊聊如何引導孩子的「攀比心」。我家大寶在4、5歲的時候,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話,比如「我想要跟同學一樣的玩具」之類的話。當然她不知道這是「攀比心理」,她只是想在擁有和好朋友一樣的東西,想獲得內心中同伴們的認同感。
  • 「同學們都有,我也要!」孩子盲目攀比不可有,家長要正向引導
    女孩的母親感覺2萬太貴,有些不能接受,就試圖說明孩子,可女孩不聽。媽媽有些生氣,說了幾句,反而招來女孩的責備:「不給我買,等著我在大學裡丟臉吧!」媽媽不由得傷心流淚。很多商家表示,現在的大學生,都喜歡高端數碼產品。他們一味追求高端配置,什麼都挑貴的買,對銷售人員的勸阻毫不理會。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視頻中,女兒提出想要兩把瑞士軍刀,原因是別的小孩也有。作為媽媽的黃奕直接了當的拒絕的女兒的請求。隨後認真的告訴女兒: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不要跟別人的比,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跟你沒有關係。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攀比心理是消費心理的一種,是指脫離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畸形消費心理。這種心理,對於正在成長初期的小孩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會讓孩子在吃穿用度方面,處處跟別人比較。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滋生虛榮心,玩物喪志,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 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告訴他攀比只會讓他停滯不前
    所謂攀比心理,是刻意將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別人進行比較,並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於孩子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對物質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這種現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 「同學一雙運動鞋2000多,我已經很節儉!」莫忽視孩子攀比心理
    媽媽有些愕然,還有這麼貴的鞋子,孩子真敢買?同時這件事也讓媽媽重新認識了鵬鵬,媽媽一直以為鵬鵬很單純,給他買衣服、買鞋子都不要,以為他從來不在乎這些東西呢?沒想到和同學之間還是存在攀比的。雖然不在衣服鞋子上攀比,可是在總體消費上還是有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