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振華
前天涵涵跟我說:「媽媽,我們班睿睿有男生的芭比娃娃,我都沒有,你給我買個吧?」
我抱著她問:「那別人有,你沒有的東西,咱能都買回來不?」
涵涵搖搖頭說:「算了吧,那太多了,家裡放不下。」
我正感嘆,我娃覺悟高,好說話。
沒想到人家來一句:&34;
我又被這種噎死人的說話方式給弄的一口血噴老遠。
其實,在涵涵最初看見別人有什麼她也要的時候,我是發過火的。
後來想想我自己,我就知道這是正常的了。
比如看見別人的衣服好看,我會問人家,「咦,哪裡買的呀,給我甩個連結唄。」
看見別人皮膚好,我會問人家,「你用的啥護膚品呀,給我說說唄。」
看著我家裡囤下的五六瓶眼霜,夠用大半年的面膜,你說,我還好意思跟人家娃發火嗎?
有一次帶著涵涵去逛商場,她看見一件有艾莎公主的裙子要買,我說:「你今年夏天買的裙子夠多了,怎麼還要啊?你都一柜子的衣服了,夠穿了。」
涵涵眨巴著無辜的小眼睛問我說:「媽媽,咱們家不是你的柜子最大嗎?那你怎麼還整天買買買?」
所以啊,別人有這個,我看著好,也想要,這是很正常的心理噢~咱不能對孩子和自己來個雙標。
但也不能不正確引導,因為孩子有時候的攀比是盲目的,比如涵涵曾對我說過,某某家有別墅,咱能不能也買個;誰誰家開的車是奔馳,看著挺喜歡,咱也來個吧。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的她以為一套房子就幾塊錢~
1孩子為啥會出現攀比心理
第一點,跟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關。
孩子在這個時期,不就是喜歡觀察和模仿嘛。而且好奇心又比較強,看見自己沒有的,新奇的東西,都想擁有後,好好研究一番。
第二點,父母攀比心理的影響。
雖然我一直覺著自己是不會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涵涵來比較的,可有一次我還是翻車了。
暑假的某一天,我對涵涵說:「你看人家玥玥,她媽媽說讓她把看拼音寫詞語再寫一遍,人家二話沒說就答應了,要你的話,肯定給我鬧翻天。」
涵涵說:「媽媽,你幹嘛把我和別人比較呢?我有說你直播的沒人家李佳琦好這樣的話嗎?」
涵同學一說完,我就拍手叫好,並且說:「哎呀,寶寶,你說的可太好了,下次媽媽再要這樣比較,你還這麼說我啊~哈哈哈哈哈~」
我們大人總是,看誰報了什麼班,咱也學一學吧?
所以,孩子在「你看人家誰誰誰……」的薰陶下,養成攀比心理是很正常的。
2怎么正確引導孩子?
01. 攀比不是不可以
一定程度的比較心理,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更具有競爭力。
所以攀比的方向很重要,我們要引導孩子少比物質、不比外貌,但可以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有競爭的心態。
比如涵涵說,媽媽我們班誰誰誰每天放學後要練1個半小時的鋼琴呢,我想要成為郎朗一樣的鋼琴家,每天才練半個小時,這太少了,我也要多多練習。
我完全鼓勵她有這種「攀比心」。
如果僅僅比物質,孩子的眼界會比較狹窄,只追求名牌,沒有精神追求,如果父母達不到自己的意願,甚至會出現偷竊等行為來滿足虛榮心。
但引導孩子比學習,比好習慣則不一樣。
因為人都需要一種感覺叫成就感或者說勝任感。本身在追求目標的時候,自己所有的付出,以及最後達成目標的喜悅,都是一種精神獎勵。
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的增長,孩子會越來越眼界寬,靈魂會越來越有趣。
02. 家長以身作則
我們作為家長,也要樹立只比目標,不比物質的心態,畢竟最有效的教育是影響教育。
在攀比的時候不要盲目,比如這個課,別人都在上,咱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套書咱先囤著,因為很多人買了……
有多大的能力就滿足多大的需求,千萬別有愧疚心理,覺著砸鍋賣鐵,就算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富養孩子,別人有的,咱娃不能缺,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03. 儘量滿足合理需求
跟孩子可以達成共識,屬於正常合理需求範圍內的要求,我們會儘量滿足。
比如孩子聽了別的同學去三亞玩的經歷,自己也想去。
那咱們本身就計劃寒暑假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的,那為何不選擇一樣孩子嚮往的呢?
畢竟我們作為父母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有時候物質的滿足也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那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完全可以答應孩子,好,聽你的,咱今年寒假就去三亞,但是呢,媽媽比較忙,沒時間查三亞有啥好玩的,要不你給看書查一查吧,到時候你帶著我們一起玩。
再比如,孩子聽說什麼東西好吃,也想嘗一嘗,那就讓孩子嘗一嘗唄。
對於超出合理範圍內的,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認知。
比如涵涵想讓我買個別墅,我說,你看人家那誰家有別墅,是兩代人財富積累的結果,爸爸媽媽目前的實力買不起,但咱們可以一起努力,來達成目標。
還有就是,我們不可能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想想看你的朋友是不是也不可能擁有像你一樣的,所有東西?
因此,攀比,是正常的,甚至有積極的意義,關鍵看比什麼?怎麼比?
本文插圖源於:《愛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