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共識,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究其實質,相當一部分與家庭教育有關。
例如:過高的期望,盲目地攀比,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引發了學習焦慮,考試焦慮,並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和抑鬱情緒;比如,一位來訪者回顧自己以往的重要考試,每次考試之前就會考試緊張焦慮,夜不能寐,嚴重時,伴有軀體症狀,經過長程諮詢後了解到,這位來訪者小時候就是全家的希望,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
家庭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社會學研究指出家庭是一個互動的系統,由夫妻組成的二人關係開始,等到子女出生後就轉變成三角關係或多重關係,雖然每個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他們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的,他們常有一些看不到卻能感覺到的聯繫,形成一個家庭網絡。心理學指出,在父母與子女不斷的互動過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緒、行為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曾看過這麼幾句話「蹲下來看兒童世界、走進去看兒童心靈、站起來看兒童行為」,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所以,我覺得對孩子的正當要求和理由需要家長站在她的角度去分析利弊,只要是有道理的一般都應該同意。同時,這也能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也能使孩子更信任你。
只有家長學好做一個合格家長,孩子才能有進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再結合孩子的特點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孩子是會進步的。我們要注重與孩子的心靈的溝通,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家庭是提供鼓勵和支持的場所
孩子如果自幼被認定沒有能力,只有懲罰而鼓勵他,就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無論怎麼樣努力都不會成功,從而喪失追求成功的動機。
比如,中國很多父母,都會糾正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好像改掉了這些不好的地方,孩子就能完美一樣,可是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是無能的,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有些孩子就會拿自己和更差的孩子比,向父母證明自己不是最差的,父母不明就裡,還認為孩子為自己找理由,或者孩子無可救藥了,只知道和差的比,相反,如果不論多麼細微的成就都給予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就會增加,也就會提高,他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和水一樣。
心理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請各位注意,誇的時候請具體說明孩子做了什麼而誇,這樣的孩子以後會增加能力和品質,如果籠統和概括的誇,孩子會搞不清楚真實的自己,或者明明覺得自己沒有到這個程度卻被過分誇大,可能會產生另外的問題,所以如何誇,什麼時候誇都是一門學問哦。
家庭是給孩子提供學習機會的場所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係,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品質,家庭作為孩子最早且最為長久的生活環境,正式提供學習經驗的重要場所,他為孩子提供了負責任的機會,讓孩子自己負責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自信心,學習互助,同時父母也為孩子提供了行為學習的楷模。
所以,現在很多家庭,只讓孩子讀書,其他事情一概不讓孩子做,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剝削了孩子學習其他事物的能力,以及認識自我的能力,約瑟夫康德拉曾經說:「即使是小孩子的工作,也能夠提供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發現自我,發現自身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