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按年齡階段劃分,3~6歲是幼兒期,幼兒教育就是指對人的幼兒期所實施的教育,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人的許多重要能力和個性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的。因此,幼兒教育就要遵循和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達到培養孩子正確的做人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發掘孩子內在的興趣,從而獲得求知的方法,掌握人生的基本技能。作為孩子家長都有共同的願望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希望孩子接受好的幼兒教育,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更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共同配合,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對幼兒進行早期潛能的開發。下面,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感悟,我認為,家庭教育更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幼兒園和學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但又不懂得選擇,不能正確區分什麼樣的言行是正確的,因此,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就要做到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在家庭中營造和諧的氛圍,家庭成員間相互關愛,不在家庭中互相指責推諉,主動承擔家務,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去讀書,不做低頭族。比如,家長要求孩子對人要有禮貌,而家長自己說話時,經常大呼小叫,甚至講粗話髒話,孩子一定會受到不良影響,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家長要做到。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教會孩子的最基本的就是愛與被愛,父母的陪伴和關注對每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幼兒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陪伴孩子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有了家長的陪伴,幼兒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能得到更好地滿足,健康成長才能得到保障,孩子的性格就會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父母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幼兒時期,父母的陪伴不僅使孩子有安全感,更能學會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缺少父母陪伴教育的孩子,往往情感豐富而脆弱,極易產生認知上的偏離,影響孩子的良好個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父母陪伴教育幼兒還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父母陪伴過程中自己遠離世俗煩惱,收穫的是簡單、快樂與幸福,陪伴孩子還能豐富自己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溺愛的太多,生活上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就是孩子的保姆,怕弄髒孩子衣服又嫌陪孩子自己獨立吃飯耽誤時間,始終堅持餵孩子吃飯,上學後又擔心孩子遲到還堅持餵飯;學習上,父母陪孩子讀書,領孩子寫作業,給孩子收拾書包,不惜重金請家教,對孩子進行保姆式管理,孩子生活和學習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鍛鍊,沒有統籌能力,生活中不懂得謙讓。孩子長大以後,往往不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容易採取退縮和迴避的態度,缺少探索精神,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講文明懂禮貌,做事認真負責,健康的生活習慣,高效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急功近利,希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夠有一個好的習慣。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自尊、自愛,培養自重意識,教會孩子懂得規則意識, 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簡單辦法,就是讓孩子在養成的過程中充滿成就感,要真誠地肯定和讚揚孩子,同時,如果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習慣,要及時提醒,及時矯正。
前面說到的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多陪孩子做遊戲,遊戲本身就是幼兒很好的一種學習過程,是孩子獲取直接經驗、發展智力的好方法,也能促進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好奇心、創造力、探索能力等能力的形成。比如,為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可以讓孩子觀察樹苗和花草,關注它們四季的變化,觀察螞蟻等小動物的活動方式,引導孩子熱愛大自然;通過引導孩子觀察紅綠燈的變化,了解交通規則,讓孩子通過學會觀察,進而學會思考,逐漸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心理學上的挫折定義是指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幹擾,所需要的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和狀態。家長要注重從孩子的角度看待挫折,有時家長認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在孩子看來,就是個大麻煩。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挫折,要學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如何排解遇到挫折時的負面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讓孩子懂得要如何想辦法去克服困難和解決困難,進而不怕困難。因此,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就要教會孩子懂得困難和問題會經常出現,教會孩子能夠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困難,還要把每一次的困難變成自己成長的經驗和教訓,進而積極面對挫折。
自信心是人獲得成功的重要品質,首先要讓孩子從內心認可自己有能力,要正確給予孩子一定的尊重,要相信孩子,比如,帶著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可以讓孩子幫助拿一件他力所能及的物品,讓孩子感受到他有幫助父母的能力。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地肯定鼓勵和表揚,能夠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切不可終日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經常批評孩子,缺少表揚,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還要敢於捨得讓孩子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不能過分保護孩子,當孩子挑戰成功時,會極大地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幼兒階段主要是以遊戲為主,通過遊戲活動,使幼兒學會怎樣與小朋友合作交流,保持友誼,在跑跑跳跳中去學習,去鍛鍊能力。主要是注重教育引導孩子養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和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而不是學知識。過早地接受小學教育,去學習識字和算術,會嚴重抑制幼兒的身心自由成長,超前學習還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由於幼兒對知識不能夠深入地理解,吸收知識的過程只是機械的被動接受而非主動探索,孩子的思維會被固化,不利於興趣的培養和心智能力開發,會阻礙孩子思考和創造力的養成。此外,孩子過早寫字容易造成手指骨畸形,極易導致脊柱變形,引起眼睛近視。由於孩子心智不成熟,知識的掌握程度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孩子也會洩氣,對學習慢慢會失去興趣和信心,影響孩子正式上學後的學習心態。被父母強硬灌輸小學知識的孩子,小學階段往往會表現得很優秀,但升入初中後極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輕些的表現為厭學、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的會出現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等心理問題。
我家孩子同屆的一個小女孩,她媽媽是小學老師,啟蒙教育好,小學階段非常優秀。初一下學期就出現嚴重心理和神經障礙問題,達到不能學習的狀態,家長只得放棄讓她繼續讀書,休學養病。後來了解到,這個女孩勉強初中畢業,選擇讀的職業技術學校。原因就是到初中後明顯感覺自己很用功,但是成績就是不理想,與小學時反差太大,心理承受不了,沒辦法讓自己學習,整日頭疼。
結束語,隨著社會進步,家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更多家長的重視,家長們逐漸認識到幼兒早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長大以後的學習和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從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要耐心陪伴,與孩子一同成長,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成就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只要家庭教育得法,定能讓孩子收穫幸福滿滿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