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都希望孩子成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所以說,老師是家長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老師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除家長之外最重要的人了,因此,家長和老師更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這裡,我們重點站在家長的角度談談尊重老師的問題。
(本文由專注教育領域的「南通誠德教育」發布。WX:chengde-education)
尊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許多名人為我們樹立了尊敬師長的典範:北宋的楊時為了不打擾老師程頤睡午覺,頂著風雪恭敬地站在門外等候,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魯迅先生一直對他的啟蒙老師念念不忘,留學日本期間,他經常寫信向壽鏡吾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他鄉的學習情況。這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弘揚。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過去生育政策的影響,現在每個孩子都承載著幾代人、幾個家庭的希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越來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個別老師出現師德失範問題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往往會受到質疑;當孩子的學習成績及教育的效果不能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也會對老師表現出不滿;當老師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時,老師有時也會受到外界的指責。出現了這些問題,老師的威信就會大打折扣,家長對老師的尊重就會減弱,家校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如果將老師看作家長的合作者,那麼在要求老師盡職盡責地教育孩子和尊重家長的同時,家長也應給予老師應有的尊重。當家長能意識到老師是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專業人員,老師跟家長一樣也是最希望孩子進步的人,學校教育起著家庭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時,尊重老師就會成為所有家長自覺自愿的行為。
首先,要理解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俄國偉大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我們平等地相愛,因為我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理解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是尊重老師的前提。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工作最為獨特之處就在於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個性鮮明的孩子,要將這些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而人的培養是極為複雜的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工作具有高度的專業性,雖然包括家長在內的許多人都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但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孩子的教育需要懂教育的人來實施。老師能把豐富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孩子自己的知識,而家長不容易做到;一些家長難以解決的教育問題,在老師那裡就會迎刃而解。這些都不是靠簡單的灌輸和說教得來的,其中蘊含著科學教育的理論和專業工作的經驗。教師工作還具有長時性的特點,從課前的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再到教學成果的反思,從作業的布置到批改再到講解,從面向全體的教育到針對個別孩子的教育,他們都要盡力做到位,盡力做好,而這些工作的複雜性和困難程度都是一般人難以感受到的。如果對教師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家長就會心生敬意。
其次,要注意維護老師的威信。老師要自覺地以人格魅力和學識修養影響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同時,家長也應維護好老師的威信。「親其師,信其道」講的就是一個人只有親近、尊敬師長,才會相信、學習師長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家長應對老師表現出應有的尊重,還是那句話:家長和老師是孩子教育的合作者。要避免以下兩種不當言行:一是在老師面前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各方面的能力。家長要理性地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跟老師的交往中,應該平等待人,謙虛有禮,時刻不忘自己的成長得益於老師的辛勤培養,這樣才能成為孩子尊師的榜樣。二是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對老師的不滿甚至貶低老師。比如說,孩子犯了錯,責怪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孩子成績沒有進步,責怪老師的教學水平低;孩子沒有獲得想要的榮譽,責怪老師偏心,等等。當然,如果老師在工作中確實存在不當之處,家長可以跟老師溝通,可以向學校反映。但如果將老師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孩子變得更加難教,所以學校教育需要家長、老師和孩子的共同配合。
再次,要真心地同老師探討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跟老師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因為兩者對孩子的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可能更深入些,老師對孩子的了解可能更客觀些;兩者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師更看重的是學理,家長更看重的是情理;兩者觀察孩子的角度同樣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師面對的是所有孩子,家長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存在諸多不一致,同時又都希望把孩子教好,所以雙方都要努力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對老師做得對的、合理的地方,家長要表示理解和接受;如果覺得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要開誠布公地跟老師探討,以求達成共識。一個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老師是會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業務水平的。
最後,也希望家長朋友寬容對待老師的不足。在繁難複雜的工作中,有時老師會產生心理焦慮、身心失調,面對工作中的困難,也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反應。面對這些不足,老師應具備自我管理能力,因為他們承擔著教育孩子的重任,對待孩子不能大意。學校對老師的言行有嚴格的紀律要求,並時常監督老師,因為教風會影響校風、學風和教育質量。同時,家長也要以包容之心看待老師的這些不足,正如古人所言:「君子之於人也,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如果老師能得到家長的寬容和理解,就會更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更主動地彌補自己的不足,也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對孩子的教育。
尊重意味著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實現家校共建;尊重意味著接納,只有接納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家長跟老師的關係中,尊重是雙方和諧共處的基礎,就像哲學家笛卡兒所說:「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這樣的尊重,使老師對工作產生更大的動力,使家長對老師產生更大的信心,兩者合力而行,定然會實現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願望。
註:本文選自《人生第一課——南通市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