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尊重孩子的老師

2020-09-05 南通誠德教育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都希望孩子成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所以說,老師是家長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老師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除家長之外最重要的人了,因此,家長和老師更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這裡,我們重點站在家長的角度談談尊重老師的問題。

(本文由專注教育領域的「南通誠德教育」發布。WX:chengde-education)

尊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許多名人為我們樹立了尊敬師長的典範:北宋的楊時為了不打擾老師程頤睡午覺,頂著風雪恭敬地站在門外等候,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魯迅先生一直對他的啟蒙老師念念不忘,留學日本期間,他經常寫信向壽鏡吾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他鄉的學習情況。這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弘揚。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過去生育政策的影響,現在每個孩子都承載著幾代人、幾個家庭的希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越來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個別老師出現師德失範問題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往往會受到質疑;當孩子的學習成績及教育的效果不能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也會對老師表現出不滿;當老師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時,老師有時也會受到外界的指責。出現了這些問題,老師的威信就會大打折扣,家長對老師的尊重就會減弱,家校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如果將老師看作家長的合作者,那麼在要求老師盡職盡責地教育孩子和尊重家長的同時,家長也應給予老師應有的尊重。當家長能意識到老師是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專業人員,老師跟家長一樣也是最希望孩子進步的人,學校教育起著家庭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時,尊重老師就會成為所有家長自覺自愿的行為。

那麼,如何做到尊重老師呢?

首先,要理解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俄國偉大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我們平等地相愛,因為我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理解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是尊重老師的前提。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工作最為獨特之處就在於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個性鮮明的孩子,要將這些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而人的培養是極為複雜的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工作具有高度的專業性,雖然包括家長在內的許多人都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但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孩子的教育需要懂教育的人來實施。老師能把豐富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孩子自己的知識,而家長不容易做到;一些家長難以解決的教育問題,在老師那裡就會迎刃而解。這些都不是靠簡單的灌輸和說教得來的,其中蘊含著科學教育的理論和專業工作的經驗。教師工作還具有長時性的特點,從課前的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再到教學成果的反思,從作業的布置到批改再到講解,從面向全體的教育到針對個別孩子的教育,他們都要盡力做到位,盡力做好,而這些工作的複雜性和困難程度都是一般人難以感受到的。如果對教師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家長就會心生敬意。

其次,要注意維護老師的威信。老師要自覺地以人格魅力和學識修養影響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同時,家長也應維護好老師的威信。「親其師,信其道」講的就是一個人只有親近、尊敬師長,才會相信、學習師長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家長應對老師表現出應有的尊重,還是那句話:家長和老師是孩子教育的合作者。要避免以下兩種不當言行:一是在老師面前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各方面的能力。家長要理性地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跟老師的交往中,應該平等待人,謙虛有禮,時刻不忘自己的成長得益於老師的辛勤培養,這樣才能成為孩子尊師的榜樣。二是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對老師的不滿甚至貶低老師。比如說,孩子犯了錯,責怪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孩子成績沒有進步,責怪老師的教學水平低;孩子沒有獲得想要的榮譽,責怪老師偏心,等等。當然,如果老師在工作中確實存在不當之處,家長可以跟老師溝通,可以向學校反映。但如果將老師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孩子變得更加難教,所以學校教育需要家長、老師和孩子的共同配合。

再次,要真心地同老師探討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跟老師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因為兩者對孩子的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可能更深入些,老師對孩子的了解可能更客觀些;兩者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師更看重的是學理,家長更看重的是情理;兩者觀察孩子的角度同樣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師面對的是所有孩子,家長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存在諸多不一致,同時又都希望把孩子教好,所以雙方都要努力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對老師做得對的、合理的地方,家長要表示理解和接受;如果覺得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要開誠布公地跟老師探討,以求達成共識。一個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老師是會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業務水平的。

最後,也希望家長朋友寬容對待老師的不足。在繁難複雜的工作中,有時老師會產生心理焦慮、身心失調,面對工作中的困難,也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反應。面對這些不足,老師應具備自我管理能力,因為他們承擔著教育孩子的重任,對待孩子不能大意。學校對老師的言行有嚴格的紀律要求,並時常監督老師,因為教風會影響校風、學風和教育質量。同時,家長也要以包容之心看待老師的這些不足,正如古人所言:「君子之於人也,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如果老師能得到家長的寬容和理解,就會更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更主動地彌補自己的不足,也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對孩子的教育。

尊重意味著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實現家校共建;尊重意味著接納,只有接納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家長跟老師的關係中,尊重是雙方和諧共處的基礎,就像哲學家笛卡兒所說:「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這樣的尊重,使老師對工作產生更大的動力,使家長對老師產生更大的信心,兩者合力而行,定然會實現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願望。

註:本文選自《人生第一課——南通市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讀本》

相關焦點

  • 論「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人生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典故眾所周知,為了讓兒子處於最佳學習環境,孟子的母親曾三度搬遷。縱觀歷史,很多偉人由於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成為了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在現代社會,艾倫認為家庭教育應該重視以下幾點:1.誠實(Honesty)- 如果孩子從小說謊成性,他們將來勢必會遭遇許多由此帶來的困難,畢竟誠實待人才是成功的基礎。2.良好習慣(Good habits)- 必須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要學會清理整頓,對萬物充滿同情。要從小事教育他們,例如人走燈滅,見面問候等。
  • 「棉花糖 家庭教育」「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以「孩子還小,不要緊」為由,無所顧忌地打壓著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中,宋丹丹半開玩笑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自己生了個「廢物」。,其中之一就是「讓孩子當眾出醜」。
  •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在不同的正常階段裡承擔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主導的教育理念是態度與習慣,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科學知識的掌控,而社會教育主導人際關係和生存技能。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影響孩子一輩子。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
  • 反思家庭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
    因為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父母,由是對父母的話漸漸有了自己明晰的判斷。如果他覺得父母說的話不正確,那為什麼還要聽呢?就是「正確的廢話」也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所以,做父母的,反思家庭教育,首先要從尊重孩子開始;或者說,尊重了孩子,才會促動自己反思家庭教育。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把他當成家庭中一個平等的成員來相待。
  • 「棉花糖·家庭教育」雙職工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
    缺席的爸 +焦慮的媽=糟心的娃「全民焦慮」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中國特色父母」:爸爸們以賺錢養家為由早出晚歸、甚至不歸,孩子普遍缺乏父親的陪伴。而媽媽們則焦慮到近乎失控,生活處處以孩子為重心,強迫孩子奔波於各個培訓班之間,孩子感到窒息,進而產生逆反情緒。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糟心的娃,構成了中國大部分家庭的現狀。
  • 形成了「尊重孩子的教育體系」的幼兒園,家長來園裡能感覺到
    ,但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需要一個體系。「尊重孩子」和「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是一回事,尊重孩子一般用一種態度就能達到,但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需要一個體系,不可能是弄點玩具、掛幾塊紗、給孩子一些自由,就是是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必須被解碼為課程及方法,使它適合於當今和眼前的孩子才有用。
  •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棉花糖走進EF英孚大華校區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笑笑姐姐)來到EF英孚大華校區,為現場的家長們帶來「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的蘭豔老師,長期致力於家庭教育及兒童情商訓練。
  •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棉花糖走進EF英孚春申路校區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Mark哥哥)來到EF英孚春申路校區,為到場的家長們帶來「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及兒童情商訓練已十年有餘,已經為一千多個家庭提供了兒童性格培養及家庭教育方案。
  • 從親子閱讀到「媽媽社區」,家庭教育平臺「好奇說」獲藍象資本數...
    從親子閱讀到「媽媽社區」,家庭教育平臺「好奇說」獲藍象資本數百萬投資 作者:南牆 發布時間:
  •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 輸給了這個教育真相
    轉眼朵朵下半年就要升入小學,她爸爸的「幼升小」焦慮開始越發嚴重了。看朵朵幼兒園的同學們一放學就奔赴各種補習班,而朵朵還完全處於自由散養的狀態,她爸不禁有了「輸在起跑線」的擔憂。 兒童教育專家保羅·塔夫曾在他一本很有影響力的著作《孩子如何成功》中寫道:「性格,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最有力決定因素。」
  • 「棉花糖·活動」放下焦慮,做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走進交大婦工委
    2020年9月16日,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閆志新老師(小新姐姐)來到美麗的交大校園,為現場的老師們帶來「育兒·學習·焦慮」專欄講座。中國有句古話:「越挫越勇」,這也就引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這會導致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很容易自暴自棄。在閆老師看來,畏難、失敗、災難,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孩子和家長共同收穫成長的禮物和機會,我們所要做的是賦予孩子力量,引導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應對。
  • 「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啊?急!在線等!」
    看看下面這位家長的擔憂:孩子5歲了,幼兒園老師反映上課注意力很不集中,愛亂跑,小動作特別多。假期在家,用ipad上英語課,屁股就沒在椅子上待超過10分鐘,特別好動。我家孩子是不是「多動症」,急,在線等。小孩多動就是「多動症」嗎?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呢?科普時間到!
  • 「棉花糖·家庭教育」成為智慧父母 你不能錯過的10條高能語錄
    我們都希望下一代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而這起跑線恰恰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對於很多父母苦惱的育兒問題,大宋老師總能一語成讖、溫柔而不失堅定,引導他們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她的每一堂父母課,都是「能量」滿滿、「智慧」多多,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
  • 中國古人真的尊重老師嗎?
    傳統教育觀念認為體罰是必要的,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但實際上,塾師往往只能服從僱主的要求提供教育服務。塾師能否體罰孩子,體罰到何種程度,往往要看孩子家長的臉色。現代作家何其芳回憶其私塾的老師:「有一次他在某家教書,常常打得學生的腦袋發腫,惹得當母親的忍不住出言語了,說孩子可以打但不應打頭部。」
  • 《網易新聞》:「摩爾媽媽」APP上線「定製教育」新產品
    摩爾媽媽APP上線「定製教育」入口,家長用戶可結合多種場景,依據平臺提供的老師、教研兩個核心元素,從自身需求出發,為孩子定製個性化的線下教育產品,包括客廳小班(一對多)、上門早教(一對一)、親子遊學(戶外景區)等類型。
  • 棉花糖走進秋月楓幼兒園: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2020年8月25日,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閆志新老師和辛欣老師,受邀為秋月楓幼兒園30餘名一線教師帶來了《做孩子的情緒教練——跟孩子一起成為情緒穩定的人》專項主題課程。並立志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為孩子樹立榜樣的同時,跟著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而後,閆老師帶領大家進一步認知「情緒的起源」。的確,外部環境會影響到我的情緒,但這其實也是自己對環境中人事物的不同看法的反應而已。因而,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我們依然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 棉花糖「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共度美好親子時光?
    適逢國慶假期前夕,如何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的親子時光,成為父母最為關注的話題。2020年9月29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於愷律老師(開開哥哥),受邀為羅陽河畔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親子溝通」的講座分享。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
  • 家庭教育名言「經典」
    家庭教育名言警句【經典篇】1. 男孩子生性自由,不善服從;對待他們,當以誠懇和率直的態度,幫助他們建立起勇氣。2. 好的父母有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有孩子的家庭,就像多了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暴躁,他也暴躁。4.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5. 發揮孩子積極認識自己才幹的能力。6.
  • 研究0-18歲孩子的成長問題,久明老師專注家庭教育領域
    久明教你管孩子,是由家庭教育專家楊久明老師打造的家庭教育平臺,以0-18歲孩子的成長問題為研究主題,以13年的實戰經驗為基礎,創辦了久明說案例等欄目,用最通俗易懂、最接地氣的語言,解決孩子的管教問題。從2004年,久明老師開始專注於家庭教育領域,為那些因厭學、叛逆、網癮、暴力的孩子,提供24小時陪伴式管教。
  • 「教體資訊」家校同力合作共贏——汪勁松老師家庭教育專題講座
    新朋友點擊上面藍字「花垣教體」,訂閱微信公眾號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 「誰放棄了家庭教育,誰就幾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 而誰贏得了家庭教育,誰就贏得了孩子輝煌的未來。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長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會對孩子成長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