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育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焦慮,要處理好這些問題解除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了解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並掌握一些相應的家庭教育策略,再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創新的運用這些策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小學階段的孩子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就要先了解我們的孩子,而了解孩子,最關鍵是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小學階段也稱為童年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年齡一般是自六七歲到十一二歲,童年期的孩子具有的對成人的依賴、可塑的品格、極強的吸引能力等特質都是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也是為個人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童年期的孩子的身心發展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身體發育較緩。身高平均每年增加4.5~5釐米,體重平均每年增長2~2.5千克。骨骼比幼兒時期變得更堅固,但仍有許多軟骨組織,因而骨骼比較容易變形、脫臼,但不易骨折。肌肉仍很柔軟,缺乏耐力,用易疲勞。根據他們的生理特徵,可以讓他們幹一些輕微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洗碗等,不宜讓他們搬動重物或使用笨重的勞動工具,以免發生扭傷、脫臼、骨骼變形彎曲等事故。
小學時的腦容量增加顯著。12歲兒童的腦容量為1400克,已接近成年人。隨著大腦皮層的發育和生長,兒童腦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逐漸趨向平衡,覺醒時間長,睡眠時間短。兒童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為:7歲為11小時,10歲為10小時,12歲為9~10小時。父母應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2、認識能力逐步提高。小學兒童的各種感官的感受性發展很快,具備了一定的觀察事物的能力。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發展,無意注意仍起著很大的作用;記憶力方面,有意記憶逐漸超過無意記憶成為兒童的主要記憶方式,意義記憶逐漸超過機械記憶,並在記憶活動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在教學影響下,他們也逐漸學會了與遺忘作鬥爭的策略。思維方面,小學兒童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說明兒童已具有抽象概括和進行邏輯思維推理的能力,但不能離開具體事物進行;另外,小學兒童思維的自覺性較差,而且缺乏思維的批判性和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擴大,特別是在教育的要求下,思維的惰性逐漸減少。
3、情緒較平靜。小學兒童的情感比較外露,容易激動,不夠深沉,也不易保持,有點「時過境遷」。情感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刻,出現了與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相關的理智感,進而擴展到學校集體的榮譽感、友誼感、責任感等。審美感也有一定的發展,對情緒的控制力也由弱變強,低年級的兒童通常和幼兒一樣情緒不夠穩定, 高年級的兒童已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可能帶來的後果,情感逐漸內化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十分崇敬、熱愛老師,喜歡取悅於老師並渴望得到老師對他的喜愛。不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害怕的東西也不少,他們最害怕的是考試不及格,進而怕家長指責,怕同學譏笑,怕沒有同學跟他玩耍。如果這類不良情緒積壓過重會造成心理上的絮亂,如出現學校恐懼症。家長應及時配合老師予以調節。
4、「小集團」的交往方式。小學兒童喜歡群體生活,常常幾個人一起上學、回家,幾個人一起做功課、玩耍,故有「邦團時期」之稱。低年級的兒童選擇朋友常常是由於同一張課桌,家住附近的鄰居,或者同做某種遊戲等偶然因素決定。中高年級的兒童根據學業、身體能力的優劣分化出若干小集團,由集團內小領導「統帥」。有的小朋友為了不損害同伴間的關係,明明知道同伴的判斷是錯誤的,仍然採取與同伴一致的行為。有的小學生從中年級開始,男女之間會形成一種隔閡,他們在學習、遊戲、活動時,不願在一起,互不理睬。
以上幾點是小學階段孩子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家長們了解後可以結合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找到自家孩子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