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家長的指導意義
當朋友們知道我是研究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時候,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學了那麼多的心理學理論,會應用到你的育兒過程中去嗎?說老實話,我通常的回答是,其實我不會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去,但是這些理論可以讓我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我將通過我的親身感受,來向大家說明為什麼我會這麼說。現在很多父母容易受到培訓機構、教育機構、其他父母甚至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從而變得異常焦慮。如果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或者學習不好,父母就會亂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一邊說「我的孩子怎麼不像別的孩子那麼聽話,為什麼孩子不能好好控制情緒」,一邊把自己和孩子弄得身心俱疲。
這就是我要先給大家介紹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前提或者原因。很多發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某個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在旁人看來可能是有問題的一些行為,或者說沒有家長的任何說教這些問題隨著時間推移也會消失。
因此,我要在這裡強調的一個觀點是,心理學並不能直接幫助家長解決在教養孩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如何不讓孩子發脾氣,但是可以告訴你們這些問題的根源。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特別關鍵卻常常被家長忽視的變量,那就是年齡。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即使他們做出了相同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每個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特點,就想要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在心理學上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
在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理論家愛利克·埃裡克森°。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精神分析流派特別著名的一位心理學家,提出了畢生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他把自己的理論稱作社會心理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認為,人從出生到老去的生命歷程,一共可以分為八個重要的階段,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人都會面臨類似的問題:
0-12歲的兒童,大概會經歷四個重要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他們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當然解決的方式也就千差萬別。四個階段的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個階段:0-2歲,稱為嬰兒期。在這個時期,孩子要完成的任務主要是滿足生理的需求,從而發展出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個階段:2-4歲,稱為童年期。童年期孩子的任務就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感。在這個時期,如果一個個體發展良好的話,會體驗到意志力的實現,能夠學會自控
第三個階段:4-6歲,稱為學前期。在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階段發展良好的話,就可以獲得目標的實現。
第四個階段:6-12歲,稱為學齡期。學齡期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主要可以獲得的是一種叫做能力的品質。在把人的一生分成八個階段後,埃裡克森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如果能夠順利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的話,那麼個體後續就能順利發展。
埃裡克森認為,前一階段的任務可以看作後一階段任務的重要保障或者前提,一旦某個任務無法完成,個體的發展可能就會停滯。例如,有些人即使已經20歲了,可能仍然害怕嘗試,不願意去探索。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這些人可能在嬰兒期沒有發展出一種信任感及未能克服不信任感,甚至是不信任感特別強,從而導致他們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不願意相信其他人。
埃裡克森的理論一直到今天還被大家廣泛應用,就是因為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連貫性的觀點。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要追溯他之前的生命歷程或者生活史,明白孩子的問題並不是現在的情況造成的,而是由過去的某些經驗或某些問題導致的。
如何用理論來指導教育?
這個理論可能會有點枯燥,下面我就舉例來進行介紹。
比如,一個孩子經常會哭。「哭」這個行為是從0~12歲甚至是到20多歲的人都會有的一種行為。但是針對不同階段的兒童,你會發現他們哭的原因是不同的。如果套用埃裡克森的四階段模型去對其哭的行為進行解釋的話,就會發現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釋,而且不同的解釋也會要求家長做出不同的應對策略。
0~2歲的孩子哭,應該是由於某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孩子困了或者餓了,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家長來滿足他的飢餓或者睡眠的需求。這個時候他用哭聲來表達,是完全正常的。
24歲的孩子的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大家可能會注意到,很多孩子在這個時期就開始學會說「不」了,而且往往伴隨著哭泣的行為。家長讓他做某一件事,他偏不做,家長越逼他,他就越不做,甚至會用哭鬧來威脅。這個時候他的需求就不再是像0-2歲時的生理需求了,而是為爭取獨立而哭,是為了獲得一種自主感。哭可能就是自己獨立、自主的某一個標誌,告訴家長不要再管他了。
6~12歲的孩子的要求可能又不一樣,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次考試中沒有考好,這會否認他自己的勤奮感,同時也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這個階段他以哭來表示內心對自我的一種不滿。這時家長應對孩子哭泣的辦法,就不是簡單地滿足他的某種生理需求了,而是要去培養他的自信心,或者可以告訴他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在學習中沒有其他負擔,可以學得更好。